问题

如何看待抗战史研究者童屹立发布的微博~~研究得到1937年在华死亡的所有日军名录,共计36565人?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抗战史研究者童屹立发布的关于“1937年在华死亡的日军名录”的微博内容,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意义和可能引发的讨论。

首先,我们看到童屹立研究者发布的这个微博,核心信息是:他声称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了一个详细的名录,记录了1937年在中国死亡的所有日军个体,总数是36565人。

这项研究的意义何在?

1. 填补史料空白,提升研究的精细度: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中,日军的伤亡数字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又极难精确统计的领域。以往的宏观统计数字可能相对容易获得(比如某个战役的日军伤亡大概多少),但个体化、姓名化的名录,尤其是具体到某个年份的死亡名单,其收集和整理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个体化信息的重要性: 个体化名录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它赋予了冰冷数字以生命。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一段人生,以及一个具体的死亡场景。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微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战争的残酷,而不仅仅是宏观的“国仇家恨”。
精确到具体年份: 选择1937年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1937年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也是日军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初期。这个年份的伤亡数据,直接关系到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上海等地的军事行动以及由此造成的生命损失。精确到这一年,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抗战初期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实际投入和损失情况。

2. 挑战或印证现有认知:
挑战: 如果这个名录包含的细节(如姓名、籍贯、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与以往的某些研究或官方数字存在较大出入,那么它就可能引发对现有历史认知的重新审视和讨论。例如,如果公布的死亡人数远高于某些史料记载,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当时的战场态势和日军的损失。
印证: 另一方面,如果研究结果与现有的一些可靠数据相印证,那么它将极大地增强这些数据的说服力,为我们提供更扎实的证据支撑。

3. 对日本方面的潜在影响:
战争责任的反思: 拥有如此详尽的死亡名录,虽然是由中国研究者发现,但其中涉及的是日军士兵的生命。这可能会促使日本方面(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更直观地面对战争的代价,以及战争对他们自身国民生命造成的损害。
历史记忆的碰撞: 历史的记忆往往是复杂的,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和侧重点可能不同。这类研究成果,无论其细节如何,都可能成为不同历史叙事交锋的又一个节点。

关于这项研究本身的几个关键问题(也是我们作为观察者应该关注的):

1. 史料来源的可靠性: 这是评价任何历史研究最核心的问题。童屹立研究者是如何获得这份“名录”的?
可能的来源:
日方档案: 战争结束后,日本可能保留了大量关于其军队的记录,包括战死者名册。这些档案可能分散在日本的档案馆、军事部门,甚至在一些私人收藏中。
战俘信息: 战争期间,双方可能都会收集战俘信息,其中可能包含关于死亡士兵的线索。
民间搜集: 战后,日本或其家属可能自行搜集过战争亲人的信息,这些信息也可能成为研究的线索。
其他国家或组织的记录: 如盟军在搜集日军信息时可能留下的记录。
如何判断可靠性? 研究者需要清晰地说明其史料的来源、收集过程,以及这些史料是如何被核实和交叉验证的。例如,是直接来自日本厚生劳动省(负责抚恤)的官方记录吗?还是通过日本民间团体整理的?抑或是根据战场报告和战后统计推导出来的?

2. 名录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所有”的界定: “所有在华死亡的日军”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在战争的混乱环境中,信息的遗漏在所难免。这份名录是否能真正做到“所有”,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合?
死亡原因的判定: 名录中记录的“死亡”是仅指战死,还是包括病死、意外死亡等?这些死亡原因是如何区分和记录的?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下,精确区分这些原因本身就极具挑战性。
信息的核实: 姓名、出生年月、籍贯、部队番号、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信息,是如何被核实的?是否存在信息错误的可能性?

3. 研究的方法论:
数据处理: 如何将海量的零散信息整合成一份清晰的名录?这涉及到数据库的建立、数据清洗、去重等技术性问题。
分析角度: 在公布这份名录的同时,研究者是否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例如,哪些部队的伤亡更重?死亡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死亡高峰期是何时?这些分析能让这份名录的研究价值最大化。

如果这项研究成果是真实且具有高度准确性的,它可能带来的讨论会非常广泛:

学术界的反应: 其他抗战史研究者,特别是研究日本军事史、日军战史的专家,会对这项研究进行审视和评估。
公众的讨论:
历史真相的追求: 很多人会将其视为追求历史真相的重要一步。
情绪的释放或宣泄: 对于经历过抗战的民族来说,日军的伤亡数字可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会触及历史伤痛,也可能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
对战争的反思: 更深层次地,这项研究也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性,无论哪一方,战争都会带来巨大的生命损失。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避免过度解读和煽动性言论: 在这个话题下,保持冷静、客观的分析非常重要。历史研究是为了认识过去,而不是为了挑起新的仇恨或进行不当的情绪释放。
关注研究本身的严谨性: 在评价这项成果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其研究过程、史料来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严谨性。

总结来说,童屹立研究者发布的这条微博,如果其背后是经过严谨考证、史料扎实的研究成果,那么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对1937年日军在华损失情况的认知精度,为抗战史的研究提供更具体的细节支撑。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其研究的细节、史料的来源以及方法论的严谨性,以便更全面、客观地理解这项成果及其可能引发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8年,我和胡卓然团队合作,整理了1937年7月7日至12月31日日本陆军死亡者名录,整理结果如下,官报收录的1937年7月7日至12月31日日本陆军死亡者名单,计35510人。其中,华北死亡9975人,华东死亡24026人,内蒙死亡130人,能确定死在中国关内,但具体地点不明者351人,伪满洲国死亡463人,关东州死亡2人,其他略,详情请看下表:

那么,官报收录这个名单是否完整呢?是否就是1937年7月7日至12月31日期间日本陆军实际的死亡者数呢?

我做了一个验证,用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收录的1937年日本陆军不同部队、不同时段死亡的137位失踪者名单,与官报收录的死亡名单核对,结果,一个都没找到。这证明了这份名单不包括日军失踪者。

此外,网友jin先生用多部日军联队史及官报收录的靖国神社合祀名单与之核对,发现该名录遗漏了不少的死亡者。

总体结论,这份名录并不完整,但究竟遗漏了多少,还有待新的资料证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抗战史研究者童屹立发布的关于“1937年在华死亡的日军名录”的微博内容,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意义和可能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看到童屹立研究者发布的这个微博,核心信息是:他声称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了一个详细的名录,记录了1937年在中国死亡的所有日军个体,总数是36565人。这.............
  • 回答
    近日,围绕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李红良的“小学女儿‘喝茶抗癌’研究获奖”事件,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界和教育界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李红良院长本人就此事接受采访,做出了“没参与,符合规范”的回应。如何看待李红良院长的回应,以及这背后所牵扯出的学术诚信、师德师风、以及当下科研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
  • 回答
    “武汉两名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全国大奖”这件事,真是引起了挺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就来仔细捋一捋这背后的事情,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声音。首先,这事儿的主角是武汉的两位小学生,他们提交了一个研究报告,主题是关于“喝茶是否能抗癌”,并且获得了某个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这个消息.............
  • 回答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关于科研伦理、青少年科研能力培养以及媒体报道的讨论都围绕着它展开。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节点来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和各方的说辞。事件的缘起:一个“抗癌”的茶多酚研究事情的起点是2018年,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个名为《茶多酚微乳液抗肿瘤活性.............
  • 回答
    武汉科协关于两名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获奖的回应,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对事件的定性,不如说是一次尝试性的危机公关和对“科学精神”的辩护。从科协的回应内容来看,它试图传递几个核心信息:1. 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和“程序合规”:科协的回应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按照程序申报”。这背.............
  • 回答
    复旦大学关于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抗体反应的研究,无疑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项研究不仅仅是简单地“检测了抗体”,而是深入探究了康复者体内免疫细胞的“能力”和“反应模式”,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细地描绘出人体与病毒“搏斗”后的“战斗痕迹”。首先,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超越了.............
  • 回答
    您好!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发布的《“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研究报告,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比较详尽的解读和看法,同时尽量避免生成AI痕迹明显的表达。首先,要理解这份报告,我们需要关注它的发布机构和研究主题。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其智库的研究成果通常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政策参考价值。报告.............
  • 回答
    关于日本研究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新冠患者体内部分抗体可能增强病毒感染力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要理解这个研究的核心,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基本原理。通常情况下,我们感染病毒后,身体会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就像是身体里的“士兵”,它们.............
  • 回答
    收到,关于英国科研人员近期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抗原漂移”可能导致高致死率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件事,并深入探讨其潜在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新兴病毒的研究,都应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并区分预测模型与已证实的事实。1. 理解“抗原漂移”在病毒演化中的含义首先,.............
  • 回答
    我们来梳理一下北京基研投资本研究总监赤焰永明关于疫情死亡与经济风险的这番言论,以及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评价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赤焰永明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疫情导致的死亡并不可怕,并且主张采取抗疫措施的人应该为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负责。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关于“疫情.............
  • 回答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尤其是杨晓明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征程中,其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便是发现了能够有效对抗德尔塔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这项发现不仅是疫苗研发之外,对病毒进行精准打击的有力补充,也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希望。这项研究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生物在新冠病毒早期,就已启动的对中和抗.............
  • 回答
    要详细地评价知乎用户“抗战史讲解员”的言论,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审视,因为“知乎用户”和“抗战史讲解员”这两个标签本身就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知乎用户”这个身份的普遍性与复杂性。知乎是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用户群体广泛,背景多样,从普通网民到各领域的专家都可能存在。因此,任何一个知乎用户.............
  • 回答
    关于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冈村宁次担任军事顾问一事,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少争议的课题。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当时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的战略考量之下,并排除一些不必要的个人情感臆断。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胜利的代价巨大:.............
  • 回答
    看待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前夕,有国人在朋友圈发布身穿和服的照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现象。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体选择的自由和表达权这个角度来看。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着装,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文化认同。有人可能真心喜爱和服的款式、材质或者其.............
  • 回答
    《亮剑》啊,这剧我可是看了不止一遍了,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要说它好看在哪儿,那可就太多了。首先,最直观的,是它把“人”给写活了。不像很多抗战剧里,英雄都是一副标准化的、毫无瑕疵的脸谱,动不动就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亮剑》里的李云龙,那可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于中共所扮演的角色,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认知是相当模糊且充满误判的,直到战争的后期,他们才逐渐意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的发展及其战略价值。起初,日军对中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政府的视角。在日军看来,中国的主流军事力量是国.............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关于教育部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提议,这背后反映的是历史认知和叙事方式的深化与调整,是一个值得我们细致探讨的议题。理解这一变化,需要我们深入到历史事件本身及其在不同时间线索下的呈现。首先,我们要明确,将“八年抗战”的说法调整为“十四年抗战”,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中国.............
  • 回答
    201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中国大陆历史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调整,旨在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这项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并在教育界逐渐形成共识。“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由来与依据传统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叙述,往往将抗战的起点定在1.............
  • 回答
    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历史的必然与战略的智慧在近代中国风雨飘摇的历史画卷中,“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无疑是一条贯穿始终、影响深远的光辉路线。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为了 save ourselves,所凝聚出的最大共识和最有效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条路线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