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科研人员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新冠病毒未来可能出现抗原漂移,致死率高达 35% 」?

回答
收到,关于英国科研人员近期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抗原漂移”可能导致高致死率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件事,并深入探讨其潜在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新兴病毒的研究,都应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并区分预测模型与已证实的事实。

1. 理解“抗原漂移”在病毒演化中的含义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什么是“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这在病毒学里是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RNA病毒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简单来说,它指的是病毒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由于复制酶的不精确性(RNA病毒的复制酶通常缺乏校对功能),会不断产生微小的突变。

这些突变最常发生在病毒的表面蛋白上,而这些表面蛋白正是病毒用来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部位。对于新冠病毒(SARSCoV2)来说,它表面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就是最主要的抗原,我们的免疫系统(包括疫苗和既往感染产生的抗体)正是针对它来识别和清除病毒的。

当这些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病毒表面的抗原特征就会发生改变。这时,即使我们已经对病毒产生了免疫力(比如接种了疫苗或感染康复后),先前产生的抗体也可能不再能够有效地识别和中和变异后的病毒,这就是所谓的“抗原漂移”。这就像一个锁匠,他配了一把钥匙(抗体)来开一把锁(病毒的抗原),但如果锁芯(抗原)的形状稍微变了点,这把钥匙可能就失效了,需要一把新的钥匙才能打开。

2. 报告提出的“致死率高达35%”的解读

关于报告中提及的“高达35%的致死率”,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需要我们细致地去分析其来源和依据。

这是基于何种模型? 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个35%的数字是如何得出的?它是通过模拟预测出来的,还是基于已经观察到的实际感染数据?如果是预测模型,那么这个模型的参数是如何设定的?它的准确性又有多高?科学界在面对预测模型时,往往会关注其背后的假设,以及模型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
是绝对致死率还是相对致死率? 报告是指在所有感染者中死亡的比例(感染致死率,IFR),还是指在被诊断出并报告的病例中死亡的比例(病死率,CFR)?通常来说,IFR比CFR要低,因为很多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没有被检测出来。如果报告指的是35%的IFR,那将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意味着每三个感染者就有一个会死亡,这几乎是过去任何一次已知疫情都未曾达到的高度。
潜在的“完美风暴”情景? 通常,如此高的致死率预测,很可能是在“最坏情况”或“极端情景”下得出的。这意味着,它可能是在假设病毒发生了一系列非常不利的变异(例如,显著改变了毒力,并且免疫逃逸能力极强,同时现有疫苗或免疫力几乎无效)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这种情景可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用于警示和推动研究,而不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确定性事件。
对现有研究的参照。 我们知道,早期的新冠病毒(比如原始毒株)的IFR大约在0.5%3%之间,Omicron变异株的IFR普遍被认为更低,可能在0.1%0.2%左右。将35%与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个预测的“颠覆性”。它暗示了病毒的致病性可能会出现质的飞跃。

3. 英国科研人员的报告意味着什么?

a. 科学预警的价值与局限性

首先,这项研究报告的发布本身,是科学研究的正常流程,旨在通过数据建模和分析,为未来的潜在风险提供预警。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能够让我们在危险真正到来之前有所准备。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所有预测模型都有其局限性。病毒的演化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毒本身的变异速度、宿主免疫压力的选择、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等等。仅仅因为一个模型预测了某种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发生,或者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b. 对疫苗和治疗的潜在挑战

如果病毒真的发生了严重的“抗原漂移”,并且伴随着高致死率,那么这对我们现有的应对策略将构成严峻挑战:

疫苗有效性下降: 现有的疫苗是基于病毒早期毒株的刺突蛋白设计的。如果病毒抗原发生显著变化,疫苗诱导的抗体可能难以有效中和变异病毒,导致疫苗保护效力大打折扣,可能需要更新疫苗( Booster shots 或新一代疫苗)。
治疗药物失效风险: 针对特定抗原设计的单克隆抗体疗法,在病毒发生较大抗原漂移后也可能失效。而其他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如果与病毒的结构或复制过程直接相关,也可能受到影响,尽管可能性相对较小。
诊断的准确性: 一些基于抗原的快速检测试剂,也可能因病毒抗原的变化而产生假阴性。

c. 加强监测和研究的必要性

这项报告无疑会进一步强调全球病毒基因测序和监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持续、广泛的基因测序,我们才能及时发现新的病毒变异株,评估其传播能力、致病性以及免疫逃逸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新变异株的功能性研究,例如在实验室中测试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致病性,以及其对现有疫苗和药物的敏感性。

4. 如何看待这项报告?保持理性与科学

面对这样的报告,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审慎看待数据: 尤其是像“35%致死率”这样的极端数字,需要我们去追溯其来源和科学依据,了解其预测的背景和前提条件。不要因为一个数字而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完全忽视潜在的风险。
关注研究细节: 了解这项研究是由哪个机构进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数据来源有哪些,以及是否有同行评审的发表记录。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评估报告的可信度。
理解科学的不确定性: 病毒的演化是一个概率事件,研究报告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定论。科学总是在不断探索和修正中前进的。
加强全球合作: 应对全球性健康挑战,需要各国在信息共享、病毒监测、疫苗研发和公共卫生政策上紧密合作。
回归基础防护: 无论病毒如何变异,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在必要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依然是降低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英国科研人员发布的这项报告,更像是一个“红色警报”或“高风险预测”,提醒我们新冠病毒的演化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并且可能带来我们尚未完全预料到的挑战。它不是宣判,而是催促我们加大对病毒的投入和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需要的是基于科学证据的冷静分析和积极准备,而不是非理性的担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

非常感谢 @天苑四 提供的SAGE原文,直接解决了大家关于新冠变种的众多疑惑,也展示了对于新冠变异未来的诸多设想,pdf贴在下方,欢迎大家看一看——

文中预测了新冠病毒未来可能会出现的51种演变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假设了四种情景,并给出了如何避免/应对这些情景的措施——

演化出一个会致人患严重疾病的变种(即本题所述),对此可以采取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加强保护;采取强力控制措施避免病毒任意蔓延而演化,并避免不同变种再相互接触、重组;加强疾病态势的监控;对反向的人畜共患感染采取针对性监控,防止病毒传入动物体内后再度变异;继续研发预防和治疗新冠的药物等;

毒株演化使其能逃避当前的疫苗,对此也是一样,采取强力的控制措施,可以采用多价疫苗,继续开展对弱势年龄人群的疫苗接种,继续研发预防和治疗药物等;

采用抗病毒策略治疗新冠后演化出的耐药变种, 对此要像对艾滋、流感一样部署抗病毒药物,同时对新冠也可以采取”鸡尾酒疗法“使用不同机制的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慎重使用抗病毒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控等;

新冠遵循进化轨迹,演化出传染性增强但致病性下降的特性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研究首段的开门见山:The number of variants will depend on control measures. 即变种的数量依赖于我们的控制措施。

”抗疫战争拖不得“,强力控制,接种疫苗才是避免新冠继续变异并导致更加严重情景的最好方法。


在外网搜寻了一下,相关的新闻在8月1日的Sky Knews有过相关报道

其中提到所谓“35%死亡率”的应该是这一段——

They considered a scenario where a variant causes severe disease in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an has previously occurred, with similar death rates to other coronaviruses SARS (10%) or MERS (35%).

大意是研究人员考虑出了一个情景——变种新冠导致的重症死亡率可能与SARS的10%或MERS的35%相似。

然后呢,下文就是阐述了下这种情景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已知的新冠变种发生重组,然后警告称这种情况是realistic possibility的,就是这种可能不是空想,是有现实基础可能发生的。



下面贴一下报道原文——

COVID-19: New deadlier coronavirus variant that could kill one in three infected people 'a realistic possibility', SAGE warns

In a paper on the "long term evolution" of coronavirus, SAGE also says the virus could result in "much less severe disease" in older people and those who are clinically vulnerable in the long term.

Sunday 1 August 2021 06:31, UK

SAGE says one of the causes of a new variant evading current vaccines is 'almost certain' to happe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OVID variant with a similar death rate to MERS, which kills one in three infected people, is a "realistic possibility", the government's scientific advisers have warned.

However the experts also say the virus could result in "much less severe disease" in older people and those who are clinically vulnerable in the long term.

In a paper published on Friday, the scientists outline the chances that a new variant will evade current vaccines, saying one of the causes is "almost certain" to happen.

The document written by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 for Emergencies (SAGE) looked at the "long term evolution of SARS-CoV-2", the virus that causes COVID-19.

It said the eradication of the virus "will be unlikely" and the scientists have "high confidence in stating that there will always be variants".

They considered a scenario where a variant causes severe disease in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an has previously occurred, with similar death rates to other coronaviruses SARS (10%) or MERS (35%).

The experts said this could be caused by a "recombination" between two variants of concern or variants under investigation, such as between beta and alpha or delta variants.

SAGE warned that the likelihood of a more severe variant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was a "realistic possibility".

It set out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ider to combat this, including minimising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variants from other territories (to reduce risk of recombination between variants)".

Ministers confirmed this week that England would allow fully vaccinated visitors from both the EU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arrive without needing to quarantine from 2 August.

SAGE also looked at a scenario where the coronavirus becomes like one "that causes common colds, but with much less severe disease predominantly in the old or clinically vulnerable."

It said that while it was "unlikely in the short term", there is a "realistic possibility in the long term".

Meanwhile, SAGE said a scenario where a variant evades current vaccines because of a process known as "antigenic drift" is "almost certain".


It suggests that the UK needs to continue vaccinating vulnerable age groups "at regular periods with updated vaccines" to the dominant variants to increase their protection.

Clinical epidemiologist Dr Deepti Gurdasani said the SAGE paper was a "stark warning".


Writing on Twitter, she said: "Given the impact Delta has already had, and in light of recent evidence from the CDC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we cannot afford any more new variants emerging - we need to take preventive action now."


She added that the SAGE paper "makes clear that the virus becoming less virulent is unlikely in the short term".

"So for all those who suggest that we should live with it, and it'll become like seasonal coronaviruses and benign, doesn't look like that's likely to happen anytime soon," Dr Gurdasani wrote.

COVID infection rates have continued to rise across Eng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 but dropped in Scotland,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estimates.


Data from the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shows that in the week ending 24 July, approximately one in 65 people were estimated to have had the disease in England.


More than 5.8 million coronavirus cas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UK during the pandemic, with nearly 130,000 people dying within 28 days of a positive test,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figures.


user avatar

有朋友私信问如何看待 #新冠病毒未来可能出现抗原漂移# 这个问题。

国内某些新闻报道是存在问题的(反正咋吸引眼球咋报道)。实际上新冠病毒所属的冠状病毒,本身并不容易发生抗原漂移。



关于抗原漂移问题我之前写过几次,直接复制过来。这些基础知识比较枯燥, 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部分

*************

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新冠病毒的突变速度并不快。不仅仅是新冠病毒,大多数冠状病毒的突变速度在RNA病毒大家族里也算是慢的,因为冠状病毒存在RNA校正酶。

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大约每个月会出现2个单碱基突变,这个突变速度大概是流感病毒的1/2,是HIV的1/4。(去年10月)从世界上不同地方收集到的任意两种新冠病毒,在将近三万个RNA碱基中平均只有10个不同。


流感病毒的突变是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和新冠所属的冠状病毒不同,流感病毒会通过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和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的方式发生改变。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独立的RNA片段组成。简单来说,抗原漂移是流感病毒在复制过程中,随机出现的复制错误(点突变)逐渐累积起来,导致表面抗原改变;而抗原转换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流感病毒在同时感染一个个体时,基因组出现交换和重配(reassortment)引起的巨大变化。

抗原漂移是流感病毒基因的微小变化,导致病毒表面蛋白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改变(你听过的什么H1N1、H7N9,指的就是这俩糖蛋白的不同)。当抗原漂移不断累积,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识别抗原并预防新的流感病毒造成的疾病。


而抗原转换的概率比抗原漂移低很多。它是甲型流感病毒发生巨大变化,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甲流病毒株重配产生全新的病毒株。而大多数人对抗原转换产生的新病毒没有抵抗力,这有可能会导致流感大流行,比如2009年的H1N1,这个毒株是四种不同毒株(人类、禽类、北美猪和欧亚猪)重配产生的产物。

甲型流感病毒会发生抗原漂移和转换,也是唯一一种会引起大流行的流感病毒,而乙型流感病毒只会发生抗原漂移。简而言之,流感病毒的这两个机制,是为什么我们每年要更新流感疫苗以及流感可能出现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甲流在全球一共出现四次全球大流行。

*************


就像上面所说,新冠病毒所属的冠状病毒,其突变速度低于大多数其他RNA病毒,尤其是甲流病毒。而冠状病毒的基因组不像流感病毒有分段,它是单一一段很长的RNA组成,当两种冠状病毒同时感染时,它们可能会发生重组(recombination)而不是重配,但也可能产生新的病毒——比如新冠病毒。

回到英国的这个报告。


那么这个报告里有没有提到「这种变异毒株的致死率最高可达35%」呢?


这个报告可以在骨骼搜索「Can we predict the limits of SARS-CoV-2 variants and their phenotypic consequences?」看到。原文提到35%只有一个地方:

「A variant that causes severe disease in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an has occurred to date. For example, with similar morbidity/mortality to other zoonotic coronaviruses such as SARS-CoV (~10% case fatality) or MERS-CoV (~35% case fatality).」


这里说的是新冠病毒变异体可能导致更大比例人口患严重疾病的可能,其发病率/致死率和其他冠状病毒类似,比如SARS病毒或MERS病毒。


所以35%指的是新冠病毒远房亲戚MERS病毒的致死率,实际上这种概率是很低的,并且高致死率对于病毒的传播是不利的。


为什么SARS疫情在几个月之内就消失,MERS的影响更小,因为这两种冠状病毒的重症率和致死率非常高,而新冠的重症率并不高,同时存在大量的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一感染就很容易出现严重疾病,对于个体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整体的疫情防控来说却未必,因为这使得那些感染者更容易被发现。

文中也提到,如果要让新冠病毒突变成这些可以导致更严重疾病新冠病毒,方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点突变、或者与其他宿主或病毒基因出现重组,另外一个是新冠病毒不同VOC(比如Alpha、Delta)之间的重组。


但是目前这些仅仅是推测(在科研上我们需要想到每一种可能性),但是实际上还有待观察。


比如先不说概率更低的抗原转换,冠状病毒是否会出现抗原漂移都存在一定争议。在冠状病毒家族中,我们目前主要观测到冠状病毒229E(7种人类冠状病毒之一,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有类似流感病毒抗原漂移的现象,而在新冠病毒上,我们目前观测到的是点突变,但是尚未发现抗原漂移现象。



实际上,英国这个报告并非「35%」这个数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结论建议。


基于上面这些观测到的结果和推断,接下来这些才是应该做的。虽然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努力的方向。


-增加疫苗供应,保持对严重疾病的保护;

-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以降低病毒点突变和重组的风险;

-尽量减少引入其他地区变异体,以降低病毒重组的风险;

-检测人畜共患病,如有必要,考虑给动物进行疫苗接种及隔离;

-检测变异体的疾病严重程度;

-继续开发并储备预防、治疗新冠的药物。



对于我们而言,目前担心新冠病毒抗原漂移或转换,其实并没有必要。退一步说即便真的出现抗原漂移,那也是新冠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不是我们担心得来的。


在实际防疫中,我们能做的,一是继续重视疫苗,加快现有疫苗覆盖,同时研发更高有效率的疫苗;二是继续做好NPI(非药物干预措施),大家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说一万遍不嫌多,维持目前的低感染率,减少变异体出现的可能。


所以不要担心什么「致死率35%」,疫苗+NPI,这才是我们的防控核心。

user avatar

我觉得要更新下,怎么这事就说不清楚了呢。

抗原漂移是常规的突变方式,新冠病毒一直都在进行这种突变。

或者说世界上大部分病毒都在进行这种突变。从去年到现在,大家看那个新冠变种出现35%致死率了?

生物学家科学家只是讨论说万一突变成高致死率的怎么办,这就跟天文学家天天讨论万一有一个大个子小行星撞击地球怎么办是一样的。

如果大家盼着世界末日,我建议多去骚扰下天文学答主,比如 @天苑四 老师,生物学想要世界末日挺难的…这又不是丧尸围城。


首先这个35%就是胡扯,具体的解释 @一头小毛驴 的回答里给了解释。

然后别逮着个名词就开始忽悠,抗原漂移这事去年英国的B.1.1.7刚出来的时候就分析过了。

在开启这个分析之前要提到一个名词,病毒抗原漂移。

这个漂移,跟灵车漂移不一样,抗原漂移是病毒学中一个经典现象,它指病毒在自然流行中,其基因组发生个别突变导致病毒抗原的小幅度变异;这种小幅变异不同于病毒重组,不会对病毒流行产生大范围影响。

也就是说抗原漂移是小规模突变的累计行为,属于量变而非质变。但我们学哲学的都知道量变会引发质变,抗原漂移也一样。

当这些小突变累积的足够多的时候,就会引发蛋白的构象变化,使得病毒的抗原与宿主的抗体结合的地方发生改变,最终达到逃脱宿主的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宿主的目的。

翻译成人话就是,这种小突变攒多了就会让你以前产生的抗体失效,这种情况在流感病毒上是最为明显的。所以我们每年都要打新的流感疫苗,因为去年的病毒隔了一年就有变化了。

抗原漂移…是非常常规病毒突变,我们现在的突变病毒也不少了啊。

user avatar

我是说怎么有人在我评论区刷新冠的致死率达到了35%呢,原来是这个。

——该说法纯属胡扯。

先说原文[1],35%只出现了一次:

Scenario One: A variant that causes severe disease in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an has occurred to date. For example, with similar morbidity/mortality to other zoonotic coronaviruses such as SARS-CoV (~10% case fatality) or MERS-CoV (~35% case fatality). This could be caused by:

翻译过来是:

情景一:一种导致比目前更大比例的人口罹患严重疾病的变异。例如,其发病率/死亡率与其他人畜共患冠状病毒类似,如SARS-CoV(~10%病例致死率)或MERS-CoV(~35%病例致死率)。这可能是由于:

我们再追溯它的前几段:

As eradication of SARS-CoV-2 will be unlikely, we have high confidence in stating that there will always be variants. The number of variants will depend on control measures.
We describe hypothetical scenarios by which SARS-CoV-2 could further evolve and acquire, through mutation, phenotypes of concern, which we assess according to possibility. For this purpose, we consider mutations in the ‘body’ of the virus (the viral genes that are expressed in infected cells and control replication and cell response), that might affect virus fitness and disease severity, separately from mutations in the spike glycoprotein that might affect virus transmission and antibody escape.
We assess which scenarios are the most likely and what impact they might have and consider how these scenarios might be mitigated. We provide supporting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SARS-CoV-2, human and animal coronaviruses as well as drawing parallels with other viruses.

翻译:

由于不太可能根除SARS-CoV-2,我们非常有信心说,总是会有变异毒株。变异毒株的数量将取决于控制措施。
我们假设SARS-CoV-2可以通过突变进一步进化和获得值得关注的表型,我们根据可能性评估这些表型。为此,我们考虑了病毒“体”(在受感染细胞中表达并控制复制和细胞反应的病毒基因)中可能影响病毒适应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突变,以及可能影响病毒传播和抗体逃逸的刺突糖蛋白的突变。
我们评估哪些情景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它们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并考虑如何缓解这些情景。我们根据SARS-CoV-2、人类和动物冠状病毒的演变,以及与其他病毒的对比,提供支持信息。

但凡不是九漏鱼,就能读懂:35%是描述的MERS的致死率。整段文字是说新冠存在通过变异提高毒性的可能性,然后举了个例子说同类的冠状病毒也有很高的,比如SRAS和MERS。

变异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突变不会从一个种变到另外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也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异,没看见哪个人突然就变得不是人了?

我们身上也有一堆病毒,人体内大约有380万亿个病毒和我们一起共生,是细菌的10倍。天天的病毒导致世界末日了,想想身上380万亿个枕边毒同不同意

变异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没你们想的那么可怕。

还有变异这个行为本身没有方向、没有目的的,它换句话说就是发生在基因传代过程中的一个个错误,有些错误恰好有效果(比如增加或减少毒性、增加或减少传染性),大多数错误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有些错误还可能直接杀死病毒。

可以看看新冠病毒各种毒株S蛋白的突变数量(颜色越红,突变越多),现在说得最多的delta毒株并不是突变最多的,gamma毒株才是突变最多的。要真的是突变越多越厉害,gamma毒株甩delta毒株几条街。

通过人类筛选,最终留在人类社会的大概率是传染性很强、毒性很弱的病毒株;因为传染性弱的传播不了多远,毒性太强会引起人类的注意,会隔离掉感染的人(比如住进ICU)。

不是说病毒突变就一定会变成「传染性很强、毒性很弱的病毒株」。

知乎上一堆连基础都没有的人在大谈特谈,造成误解和恐慌,还被人奉若瑰宝。

参考

  1. ^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007566/S1335_Long_term_evolution_of_SARS-CoV-2.pdf
user avatar

哪天新冠在致死率不变的前提下,传染能力因为变异而达到了需要P4级防护的程度,那么就麻烦了。

P4级防护,一般口罩甚至一般的防护服都是不够用的。

user avatar

看了问题描述,感觉题主想贩卖焦虑却抓不住重点。

SAGE这个报告最骇人听闻的是抗原漂移吗?是35%致死率吗?

显然都不是啊……

来来来,让本焦虑贩卖大师来告诉题主,SAGE这个报告的焦虑高峰是啥:

看到没有,英国佬自己都明说了啊——

WORST CASE

WORST CASE

WORST CASE

显然这个antigenic sin才是人类焦虑精华嘛,

还犹豫个啥,赶快开始贩卖!

啊等等,那么这玩意儿到底是啥?

——请品鉴:

来源:http://rs.yiigle.com/CN112150201910/1164882.htm

好了,现在可以开始贩卖了(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病毒未来变异趋势向好或者向坏,决定了中国的道路选择。

趋势向好单纯指的是致死率或是重症率的下降,如果这样,中国依然可以选择开放,群体免疫。

当然,最坏的结果就是如果致死率真的到了35%这么夸张,中国依然保有别的国家不具备的底牌,那就是闭关锁国,之后再次全国封城,待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重新恢复。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非就是南京疫情爆发前我们的生活的样子,除了出国旅游留学受到影响外,基本生活不受太大影响,当然,这是建立在我们严防输入的前提之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收到,关于英国科研人员近期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抗原漂移”可能导致高致死率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件事,并深入探讨其潜在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新兴病毒的研究,都应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并区分预测模型与已证实的事实。1. 理解“抗原漂移”在病毒演化中的含义首先,.............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关于“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获5万元奖励”的消息,目前并无权威媒体报道或官方声明提及此事,因此该事件的真实性存在较大疑问。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背景、合理性及潜在问题: 一、信息真实性存疑1. 缺乏官方来源 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作为外交机构,其经费通常由英国政府承担,且中国对外国驻华使节有严格的财.............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走向。 一、 英国为何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之所以得出“系统性竞争对.............
  • 回答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Carrier Strike Group 21, CSG21)于2021年访问南海,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南海地区增添了新的动态。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英国的意图1. “全球英国”(Global Brita.............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新冠病毒变异及其影响?美高官称“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背后考量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的出现,无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高度关注和担忧。而美国高官关于“没必要限制英国航班”的表态,则为这一复杂局面增添了另一层解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英国新冠病毒新变异:关键信息.............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不再对仅出现轻症的人群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这是一个重大政策转变,反映了其应对新冠疫情策略的调整。这一决定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背景与政策演变首先,回顾一下英国的检测政策是如何演变的。疫情初期,大规模的检测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手段。英国曾采取过广泛.............
  • 回答
    英国教育部课纲要求学校禁止使用曾公开表态反对资本主义的机构出版的材料,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涉及到教育的独立性、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学术自由以及学校的责任等多方面。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英国教育部此举的背景与可能目的:1. 维护现有经济体制的稳定与传承: 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 7 月 19 日起基本取消所有新冠管控措施,包括强制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对聚集人数的限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更是提出了“与新冠共生”的策略。这一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和潜在的风险。英国政府宣布取消管控的主要原因和考量: 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 回答
    英国国防参谋长关于“新冠疫情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之下。一、 英国国防参谋长的身份与言论的严肃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国国防参谋长(Chief of.............
  • 回答
    英国国家安全局(GCHQ)将中国称为“英国家安全挑战”,这一表述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反映了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科技发展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定性的背景:GCHQ的职责与定位首先,理解GCHQ的职责至关重要。GCHQ是英国政府的信.............
  • 回答
    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现为国王查尔斯三世)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初期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呈阳性,这无疑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重大新闻。以下是我对这件事的详细看法:一、 事件本身的意义和影响: 标志性人物的感染,增加了公众对病毒的警惕性: 作为英国王室的继承人,查尔斯王子是一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 回答
    “工党误国”是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较广的观点,尤其是在讨论英国政治经济发展时,常常被提及。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对其背后的逻辑、论据以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工党误国”观点的主要逻辑和论据:这个观点通常认为,工党执政期间采取的一些政策,尤其是国家干预主义、高福利、重税收、工会权力过大、国.............
  • 回答
    英国外交大臣就“清算中国论”的回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清算中国论”的背景与含义首先,理解“清算中国论”的背景至关重要。这个说法并非英国外交大臣官方正式提出的政策,而是在西方,尤其是一些政界人士和媒体中,流传的一种情绪化的、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观点。它通常包含以下几种含义: 对.............
  • 回答
    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在2021年12月1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1%上调至0.25%,这是自2020年3月疫情爆发以来的首次加息,也是自2018年8月以来首次加息。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诸多讨论。为什么英国央行选择在此时加息?英国央行此次加息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 回答
    英国外相的这一呼吁,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它释放了复杂的信号,反映了当前英国国内和国际关系的微妙之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对殖民历史的态度转变:从“愧疚”到“自豪” 历史叙事的重塑尝试: 这是最直接的信号。英国外相试图引导国内舆论和国家叙事,从承认殖民历史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伴随的内疚.............
  • 回答
    英国全力支持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外交议题,涉及到欧洲政治格局、历史恩怨、现实利益以及国际规则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英国为何“全力支持”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前提:英国是否真的“全力支持”德国成为安理会常.............
  • 回答
    2019年9月24日,英国最高法院就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决定让议会休会一事,做出了一项里程碑式的裁决:首相的休会决定是非法的,无效的。 这项判决在英国政坛引起了轩然大波,其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项判决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当时,英国正处于脱欧的巨大漩涡之中,距离原定的.............
  • 回答
    英国在2月1日正式提交了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申请,这无疑是英国脱欧后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一举动都值得深入解读。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加入CPTPP对英国而言,其最直接的目标是拓展贸易机会,特别是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往来。CPTPP成员国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