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党只不过是让英国在变回一个正常国家而已。
人类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有走狗屎运的时候。但是,当风口落下来的时候,凭运气挣的钱是要全都吐出来的。回顾过去几百年的历史,葡萄牙、西班牙从两个世界性的大帝国,成了欧猪四国里的难兄难弟;曾经在东南亚威风八面的荷兰,今天也成了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当年也算是一方豪强的奥匈帝国,更是连整个国家都没了……
英国怎么就不能变成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呢?
客观来说,一个国家能成长到多大,跟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有直接关系。先从地理位置来说,虽然俄罗斯、中国、美国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中俄两国都有众多的陆上邻国,边界纷争自古以来就不断,美国仅有南北两个邻国,而且基本上没什么威胁,这就是美国的地理优势。从资源禀赋上说,虽然很多资源匮乏的国家的确可以依靠购买甚至掠夺外国资源支撑自身的发展,但是归根结底国家的长远发展还是要靠自身。或者说,类似英国这样靠殖民地给自己输血的行为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当年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只不过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个亢奋状态。
作为一个国家来说,英国所具备的优势并不多。英国的国土面积不大,资源匮乏,人口不多,同时作为一个联合王国,天然存在着解体的风险。英国这样的国家,比较理想的发展状态也就是做一个制造业国家或者贸易型国家,而不是沉浸在昔日帝国的荣光里不能自拔。同样的道理,日本再过去几十年里取得的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美国为其提供的安保体系之下的。否则,假设日本在二战中是一个中立国,战后也拒绝美国人的支援,以日本的那点资源和能力,想要在东亚对抗苏联和中国,只能把一大部分力气花在国防军备上,它的其他经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站在今天的视角来说,过去的几百年就像是一个行业的发展。通常来说,在市场中,一个行业的出现总是靠一些先行者试错试出来的,这些先行者也会凭借先发优势获得高利润。但是,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那些最终具有全面优势的企业才会成为市场的垄断者。以手机市场来说,其实在智能机最开始发展的时代,安卓市场的领头者除了三星,还有HTC。HTC占据的就是一个先发优势。之后,小米、魅族以及中华酷联等品牌在国内市场不断崛起,但到今天能够发展成跟苹果、三星一个段位的,也只有华为,中兴、酷派、联想这些品牌基本上都已经没什么存在感了。
所以,英国的工党并非是误国,只不过是在用和平手段让英国逐渐成为他该有的样子。
都说老佛爷卖国,没有老佛爷卖国,旗人这铁杆庄稼能发到辛亥年吗?
大英乙烷的情况下,真以为大英祖产靠节衣缩食就能保住?趁着能卖,卖个好价钱,让百姓吃上几十年铁杆庄稼,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没辜负大英祖宗打下的江山。
苏伊士运河事件之后的大英,旗人们能吃几十年铁杆庄稼已经是最好结局了,还要啥自行车?
工党拯救了英国,让她在战后和平地从一个殖民帝国转化成一个福利国家+民族国家,没有让大英的青年毫无意义地死在奠边府附近的丛林中。
您好,此处划线的三个字请按字面意思理解。
虽然我一直很佩服RN。
这观点中国人提的比英国人还多得多,足以窥见一些事情。
另: 那是二战才结束不久的1945年,为Britannia奉献了鲜血、汗水和财富 --- 以至于响应战时少烧开水少洗澡为帝国省钱造主力舰的英国人民选择了Clement Richard Attlee。
本来只是个梗而已,不必当真。
把战后工党一系列收缩政策视为“误国”,那比起美谍丘吉尔来说都不是事。
简单的来看,工党的经济政策是“凯恩斯”式的,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显得“计划经济”,比如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配给制度。
真正被吐槽的地方在于战略收缩的太快,被“大国党”“海军党”认为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但问题是这里的因果关系其实是反过来的,不是因为战略收缩而衰退,而是因为衰退而战略收缩。
说白了,我大英要破产了,养不起你们的老婆和这么多恰白饭的殖民地。不搞点社会主义真的药丸了。
这不是英国的问题,准确的说在战后除了美国以外大部分国家都进入了一个战略上相对收缩,经济上走“凯恩斯”的路子。
欧洲各国走“凯恩斯”路线实际上为欧洲战后三十年内恢复元气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
不过到了70年代后期,在经济危机的作用下,西方经济秩序发生了变化,从重产业的经济模式变为重资本的经济模式。
以哈耶克恰烂奖为标志,新自由主义这种什么玩意的东西登上了历史舞台,自然要对之前的工党政策反攻倒算了。
但对于普通英国人来说,还是得感谢工党。毕竟撒切尔只拿的出骑兵来镇压,只能把共和军关起来饿死,干不出更多出格的事情。
工党误国❌
新工党误国✅
一帮崇拜强权政治,不理会平民生活的人的想法......他们不在乎南威尔士和米德兰的矿井工人,不在乎苏格兰的造船工人,也不在乎被英格兰和约克郡的产业工人......只会沉浸于帝国正不断衰弱的余晖里不能自拔
我觉着这甚至不只是屁股问题了,因为这屁股已经比保守党都帝国主义了。
温斯顿·丘吉尔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就不再是英国保守党的主流。英国保守党更是从迪斯累利时代以来就主张“一国保守主义”(one-nation conservativism),强调促进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关心民生等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保守党主流派从来都是这些一国保守主义者,他们的政策包括:
1920年代大规模裁减军费,以实现预算平衡。
1930年代内维尔·张伯伦财政大臣任上想尽办法省出来的预算用来发放失业保险金和推动医疗保险改革。
1935年印度事务大臣塞缪尔·霍尔和泽特兰侯爵合作推动《印度政府法案》,准备分几步走在印度引入全面的自治和民主选举,这个法案在下院受到了帝国主义者丘吉尔的阻挠,但是在保守党主流派支持下通过。
1935年以后在内维尔·张伯伦推动下三次通过《工厂法案》,设立最低工资、最高工时,规定了对劳动者工作环境的保护。
1937年内维尔·张伯伦继任英国首相,进一步推动社会改革,计划扩大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
接下来是二战
二战后:
1945年艾德礼政府推动大规模国有化的左翼路线,削减军费。
1951年,帝国主义者丘吉尔重新回到了英国首相的位置上,但是他一改自己曾经的帝国主义立场,在内政事务上全面接受了工党的观点,接受“共识政治”。
一国保守主义者尚且知道他们的基本盘不只是跨国集团和金融街的富豪,还有英国庞大的市民中产阶级。尚且知道保守主义需要务实的接受现实的境况,做出改变。尚且知道相比帝国的荣光,社会保险、公共福利和住房供应才是民众身边切切实实的利益。
相信“工党误国”的人,恐怕会认为这样的保守党也是误国的。那么谁不误国呢?
是了。半夜翻老百姓是不是晚上吃肉了的东条英机不误国,18、19世纪前半页在印度制造了累累白骨的东印度公司不误国,制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了数千万生命的衮衮诸公想必更不误国。
只不过不知道,这个国,是谁的国。
相信我,英国军舰在马岛取得的所谓“决定性胜利”,和被撒切尔夫人逼得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的英国矿工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跟我谈论你的米字旗
你问我为什么不自豪
那是因为它杀死了我的父亲
难道你不知道那是不可容忍的吗?!
所以我们会
是的,我们会
我们会在你的坟头跳舞,撒切尔夫人!
——英国矿工大罢工时期的歌曲《我会在你的坟头跳舞,撒切尔夫人》
毕竟一个以996为福报的群体,对于一个由工会发展而来的政党有着天生的敌意。
在我印象里这本来就是个调侃工党在位时期英国拆船砍军费和卖尼恩发动机给苏联的搞笑梗,结果被键政圈上纲上线到各种恶政隐。
真是服气。
难道把配给制搞到80年?这样的话你造的舰队是用来维护大英帝国的,还是提供给革命水兵建立不列颠人民共和国的?
说起“工党误国“,有些经久不衰地例子经常被拿来论证:比如,大战略上工党内阁下英国军队突然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出带来的权力真空、军事上将两艘舰队型航母(鹰号和皇家方舟号)除役使得皇家海军失去服役不足十年的F-4K导致舰队打击和防空实力锐减,几年后马岛战争时只能靠无敌级航母的FRS.1海鹞撑“大台”,并且让皇家海军几乎永远地失去了操作弹射起降能力的舰队型航母和舰载机。
但如果认真回答题主,那就是「工党误国」这四个字可以说完全不成立啊。在对于「英帝国」存续这个问题上,工党的态度基本上和保守党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以说两党都是沿着「坚决维护」、「有限坚持」、「部分削减」、「全面放弃」、「加速撤退」这条发展路线走的。
以下展开来说说工党在冷战时期的三次执政(1945~1951)、(1964~1970)、(1974~1976)工党自己在一些问题上到底持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以及当时的一些客观情况。
首先先来谈谈战后殖民地存续问题。个人觉得二战后工党执政的艾德礼内阁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太积极的的进行「去殖民化」的政策。可以说在殖民地问题上工党和保守党基本上来说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区别在于一些政策细节的不同。这背后殖民地地区对宗主国的「输血」是工党殖民地独立政策考量主要原因。
比如以马来亚的橡胶和锡资源为例,马来亚在当时生产量各占世界的1/3和1/2,他们作为战后英国最主要的外汇资源(主要是出口给美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果马来亚在40年代就彻底独立,失去这分外汇收入的英国,恐怕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早在1948年就彻底崩溃了。还比如1949~1950,英国从沙特、伊拉克伊朗的进口石油大概是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规模的三倍(2540万英镑 vs 840万英镑),而这些在沙特、伊拉克、伊朗的石油公司基本上可都是“英资”,工党不会不明白这些殖民地和保护国对英国本土经济及就业的支撑。(David Sanders, Losing an Empire, Finding a Role: an introudction to British foreign policy since 1945, Macmillan, 1990, p60.)
至于工党政府自己的立场,拿战后初期担任外交大臣的工党政客Ernest Bevin为例,他自己就说过:「关于外交政策,我们的义务没有丝毫改变……英王陛下的政府决不接受以下观点……既英国不在是一个大国,或者说,我们已经起不到大国的作用。我们依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Ernest Bevin早年可是弄工会运动起家的,担任了英国著名的Transport and General Workers' Union工会20多年总书记,这个工会在2006年被合并以前可是有80万会员。但论起“帝国情结”两党政客中不少人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差别。
不过随着世界范围内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以及冷战的对抗态势逐渐升级,英国政府的海外防务开支也水涨船高。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时候,英国防务开始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GNP)的10%,这个比例在北约内仅次于美国。到1955年中期,根据执政的保守党估计,英国的防务支出在未来四年内可能再增加25%,这对英国经济而言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说占GNP10%不知道是个什么概念,可以对比下冷战末期1985年左右英国防务总体开支大概占GNP的(4~6%)。
当时的《经济学人》杂志就曾经列举了以下负面影响:
所以在工党战后第二次执政后在国防上还是继续沿用了保守党麦克米伦的政策,即大力发展核力量,削减常规力量来达到节省防务开支,也就是顺理成章一件事了。
不过威尔逊的收缩可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收缩,因为前任保守党的麦克米伦政府在国防支出上给工党挖了个大坑。
虽然减少英国的海外军事活动是战后两党的共识,不过出乎很多人想象的是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以后,短期内英国在海外的军事活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多了。比如1957年介入阿曼镇压针对亲英苏丹的叛乱、1960年英军大军集结科威特阻止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1963年英国又卷入到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军事冲突。保守党政府的这些军事活动直接让英国的国防开支从之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直接蹭到13%。
(多说一句,战后英国最大规模的裁军是1957年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时期的政策。1957年4月的《国防白皮书》里政府宣布将现役人数将从1957年的69万9千人削减至1962年的37万5千人,国民义务役也将于1962年中止。政府希望通过这个人数削减把国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0%降到7%。)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工党战后第二次执政时期正好遇上了英国战后最严重的一轮经济衰退(讽刺的是这也是1964年工党上台的直接原因)。很多保守党和工党在野时期的一些国防规划又出现了要大幅度调整的地步。
PS:威尔逊本人虽然是工党领袖,不过如同上面提到的Ernest Bevin一样,他自己也视英国为一个世界性大国。1963年竞选的时候就一直明确支持英国在海外承担维和使命,一度宣称英国的边界在喜马拉雅山=.=(Carl Bridge, Munich to Vietnam: Australian's Relations with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1930s, Carlton, 1991, p.150.)
1964年11月21-22日,威尔逊在自家别墅开了一个所有国防问题有关的高级官员会议,这个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谈国防部门「勒紧裤腰带」的问题。与会的财政部官员就警告过去10年里英国国防费用增长过快。会中预估到1969财年,英国国防预算将达到24亿英镑,超过了西德和法国的规模,这个数字不管是总额还是比例都是比这两个相同规模经济体要大的。
同时最要命的一点是国防预算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如果不采取果断的削减开支,10年后英国的国防预算再将再翻一倍,彻底拖垮政府收支平衡。
会议最后财政部提出要严肃防止国防开支对国民经济的挤占,未来10年内每年预算额必须控制在20亿英镑(1964年价格水平)。而为了做到控制在20亿英镑以下。工党在这个时期的一些决定就不难理解了:
(补一张HS.681的图,可能比较少的人听说过这个项目,英国人的目标是弄出一个有垂直/短距能力的运输机。)
这个草案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海军把装备重心从水面舰艇转向核潜艇,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同时一些陆海空军的大型装备研发尽量「搭美国的便车」减少自己的研发支出,这样一来可以达到控制预算的效果,二来也可以巩固与美国的关系。
当年说“都他妈赖工党”是单纯从军事装备角度出发的,因为很多酷炫拉风牛逼闪闪的项目,换句话说——吞金巨兽,是工党那个新的国防法案开始砍掉的,因为再不控制军费英国就他妈让军费拖死了。
比如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大白鹅TSR2……
但也仅仅是从军事装备角度。
至于某些傻屌把这个从垃圾堆里翻出来再嚼一轮舔,那是那帮人自己脑子的问题,没有WASP的命却天天想着为wasp当精神炮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