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领英发布「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中指出的「95后平均7个月辞职」?

回答


领英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指出“95后平均7个月辞职”这一数据,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现象看似反映了年轻人对职业的不稳定性,但背后可能涉及多重社会、经济和职场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趋势:



一、数据背景与局限性
1. 数据来源与样本问题
领英的报告基于其用户自报的离职时间,可能受到以下局限性影响:
主观性:用户可能对“辞职”定义存在差异,例如是否包括主动离职、试用期离职或因公司问题辞职等。
地域差异:报告可能主要基于欧美市场数据,而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的95后职场行为可能与之存在显著差异。
行业覆盖不足:部分新兴行业(如互联网、科技)可能更频繁换工作,而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金融)可能稳定性更高。

2. 时间范围与行业变化
该数据可能仅反映20222023年的短期趋势,而随着经济环境、技术变革(如AI普及)和职场文化演变,这一数据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调整。



二、可能的成因分析
1. 职业发展需求与工作价值观的转变
追求成长而非稳定:95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更注重个人成长、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如果工作无法提供清晰的晋升路径或学习机会,他们可能选择换工作。
对“稳定”的定义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可能不再被95后视为优先目标。例如,他们可能更看重工作与生活平衡、远程办公灵活性,而非单纯的工作年限或薪资水平。

2. 职场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冲突
工作压力与企业文化:部分企业仍存在“996”“007”等高压工作文化,导致95后因身心疲惫而主动离职。
缺乏归属感:如果企业缺乏透明的沟通机制、公平的晋升制度或尊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可能引发员工不满,进而选择离职。

3. 经济环境与个人财务压力
经济不确定性:在经济波动或行业衰退期,年轻人可能更谨慎,倾向于寻找更具保障或更高收入的工作。
对薪资的敏感度:95后普遍受过高等教育,对薪资的容忍度较低,若薪资与能力不匹配,可能主动离职。

4. 社会与技术变革的影响
技术迭代加速:AI、自动化等技术的普及可能让某些岗位迅速淘汰,迫使95后不断寻找更符合未来趋势的工作。
远程办公的普及:远程办公虽然降低了通勤压力,但也让员工更易跳槽,因为工作与地点的绑定减少。

5. 代际差异与职场期望
对传统职场的疏离感:95后可能对“朝九晚五”“办公室文化”等传统职场模式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灵活、自由的工作方式。
对“铁饭碗”的抵触: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能力竞争获得职业机会,而非依赖企业稳定。



三、这一现象的深层意义
1. 职场文化从“稳定”向“成长”转型
从“企业养人”到“人养企业”:95后更关注自身价值能否被认可,而非单纯依赖企业。
企业需提供“成长型”环境:企业需通过培训、晋升机制、创新机会等,让员工看到长期发展的可能性。

2. 职业选择的“去中心化”
从“大厂”到“小而美”:95后可能更倾向于加入初创企业或小公司,追求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而非大厂的“内卷”。
自由职业与灵活就业:部分95后可能选择自由职业、远程工作或项目制合作,以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3. 社会压力与个体选择的矛盾
家庭与社会期待的冲突:95后可能面临家庭对“稳定工作”的期待,但个人更希望追求自我实现,导致矛盾。
对“躺平”与“内卷”的反思:部分95后可能通过频繁换工作来避免内卷,或通过尝试不同行业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



四、未来趋势与建议
1. 企业需调整管理策略
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内部晋升、技能认证、跨部门轮岗等方式,让员工看到未来成长空间。
增强员工归属感:通过透明沟通、包容性文化、员工福利(如心理健康支持)等,减少离职率。

2. 95后需明确职业目标
避免盲目跳槽:在换工作前,需评估岗位是否符合个人兴趣、能力与长期规划,而非仅看短期薪资或环境。
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持续学习(如在线课程、行业认证)增强职场适应力,减少因技能过时而被迫离职的风险。

3. 社会与政策需适应新趋势
推动灵活就业保障:为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者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如社保、税收优惠)。
鼓励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通过“人才共享”“职业发展联盟”等模式,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



五、结论
“95后平均7个月辞职”并非简单的“不稳定性”,而是反映了新一代职场人对职业发展的主动追求和对工作环境的高要求。这一现象背后是技术变革、经济环境、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找到平衡:企业需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长期价值,而95后则需在职业规划中明确目标,避免盲目跳槽。未来,职场可能更倾向于“灵活+成长”的模式,而非传统的“稳定+低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伏惟圣朝以马列治天下,所以我决定用马克思中学考试写的作文中的一些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现在咱们国家思想上面临的最大的矛盾就是:你被要求高尚,定义高尚的权力却不在你手里,定义高尚的人也不要求自己高尚

70后的人的第一份工作能持续51个月,80后是43个月,90后是19个月,95后是7个月。这个数字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是高尚信念的缺失,有好多年轻人无法理解我们的父辈是如何在那种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还能如薪王一般无悔地燃烧自己的青春。殊不知那个时代每个艰苦奋斗的人内心都有着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世界的劳动人民的伟大而高尚的梦想。在那个集体主义至上的时代,人们对于集体的执念是极为深刻的,无论是怎样的劳动形式,哪怕是扫大街掏大粪,他们依然有资格认为自己的劳动是高贵而有尊严的。

我不是别里科夫,无意为那个时代招魂,那个时代的终结自然有他终结的道理。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曾经人们效忠一个确定高于自己的集体,服务于一个注定高尚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主流工作的价值,因而人们对于不合适于自己的工作的耐受性极高。然而现在这个高尚的目标消失了,老不死人掐灭了初火,做一个高尚的薪王也就失去了意义。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称为高尚的目标配得上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你只能给一群脑满肠肥,企图贪天之功的资本家打工。这些资本家们并不高尚,离圣人相去甚远,不是投胎投的好,就是运气奇佳的天选之人。

我愿意以我的奋斗甚至牺牲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却不愿意换这些人的锦衣玉食,公侯万代。更何况,在他们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时候,我们还在吃着5块钱一个的料理包调配出来的垃圾外卖,冒着猝死的风险只是为了攒下一个首付给自己一个容身之所。

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凭什么?

是啊,凭什么?我们到底在为了什么而工作?当代中国假如没有一个大思想家横空出世解答这个问题,这种年轻人的摇摆只会愈演愈烈,等到00后找工作的时候估计就该一个星期换一个工作了。在我看来,最好的工作还是应当如马克思在其作文结尾写的那样: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这种工作几乎没有,有的只是一些虚荣的工作:

伟大的东西是闪光的,闪光会激发虚荣心,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

可悲可叹啊

以上


本文引用框中内容均来自卡尔·马克思中学考试时的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卡・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user avatar

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一个95后职场新人,

被HR在公司的内部群里通报批评了。

原因是因为公司里其他人都在加班,

而这位95后新人却在家睡了一整天。



HR批评她说:

别人都在想着自己应尽的劳动义务,

只有你想着自己的休息,

想着自己有多累,

这不只是一份工作,

而是关乎你的成长和发展,

你已经不再是学校里的学生了,

希望你能够长大。

从HR的批评里挑不出一个错字吧?

但你猜这位95后是怎么做的?

是的,她当时就提了辞职,

不干了!


这位95后,

是不是很符合很多人给90后贴的标签:

懒惰、自私、任性、玻璃心、不踏实,

动不动就辞职,

把职场当儿戏……

等等,先别急着骂90后,

这件事的补充背景如下:

上面这位95后,

其实是在周末睡了一天。

平时公司需要加班她都加了,

她并不是吃不了苦,

也不是想逃避工作,

这个周末没有收到加班通知,

她就安心地在家睡了一天,

却因为没有及时回复工作消息,

被HR当着全公司的面通报批评。

这位95后的回复也是有理有据:



现在,

你还认为这位95后错了吗?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怎么就是错了呢?

怎么就是任性了呢?

怎么就是不懂事了呢?

我们年轻人不是吃不了苦头,

是越来越不容易上当受骗了。

你要我付出,不是不可以,

但我能否取得我应有的回报?

理直气壮叫人在周末加班,

为什么不按照劳动法发加班费?

加班费没有也就算了,

但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

你又有什么资格怪我和你斤斤计较?



02


说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的经历,

他们和我同期参加工作,

同在互联网行业的不同公司。

女生入职一个月左右,

公司明文规定施行996工作制,

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

周六照常上班,周日休息一天。

每个月要多上至少128个小时的班,

128个小时是什么概念?

整整5天5夜啊朋友们!

然而工资却只涨了500块。

直属领导开会安慰新人说:

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常态,

你们入了行就要习惯加班,

而且年纪轻轻的别在乎钱,

几年以后还怕工资不涨吗?

本来姑娘还觉得有点道理,

但谁又能想到,

才三个月不到,

当初那个给他们打鸡血的领导,

竟然成了全组第一个跳槽的人,

女生说,送别宴上气氛很尴尬,

领导的表情大致如下:

emmmmm


再说另外一个男生,

入职前HR就给他打预防针:

我们公司加班很多,

你确定你能接受吗?

男生斩钉截铁:能。

HR再问:996也能接受呢?

男生斩钉截铁:没问题。

HR追问:为什么那么肯定?

男生阐述了几条自己能行的理由,

其实心里就一句话:

“知名公司的平台,

月薪过万的工资,

还有几千股的期权,

我必须得行啊!”

很简单的道理啊,

公司看得起员工,

员工自然对得起公司。

要员工多加班多付出,

公司就少加油多加薪。

别怪现在的年轻人只看钱,

其实理想都挺需要破费的。


但并不是说,

一定要给年轻人高工资,

才能留住他们,

那不现实,也很可笑,

但要给年轻人看到希望,

希望不是画在纸上的饼,

升职有没有希望?

加薪有没有可能?

公司有没有前景?

领导有没有能力?

有一些需要年轻人自己努力,

但还有是需要公司和领导给答案的。

最怕的就是:

什么都给不了,

却什么都想要



03


领英最近发布了一份工作趋势调查,

发现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

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

80后则是3年半,

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

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而且,不少人是选择裸辞。


甚至官媒都发声了,

批评年轻人一言不合就裸辞,

再灌上一壶老一辈人的浓汤:

“不修内功,难成大器。”



估计这汤营养过剩了,

惹得评论区一片呕吐。




老一辈人口中的“修炼内功”,

在真实的职场里更像“忍气吞声”,

工作太无趣?你要忍;

领导太傻逼?你要忍;

同事太心机?你要忍;

不会忍,就代表你飘了,

脚踩不到地上,成不了大事。

你要学会投机取巧,

你要学会左右逢源,

你要学会阿谀奉承,

比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才能在险象环生的职场里练成大器。


只可惜,

这是老一辈人的生存之道,

很多年轻人为什么不买账?

因为不值得。

很少有人会再认为,

一份工作能养自己一辈子,

钱没给够,或者受了委屈,

该换就得换,

选择又不少,

何苦让自己活在痛苦之中。

人要是不开心啊,

稳定反而是酷刑,

因为它让你每天都稳定地不开心


当然,

不是说职场就得由着年轻人的性子,

过于浮躁的年轻人自然有生活教训,

骨子里的任性大多被生存压力压制,

我身边的太多数年轻人都靠谱踏实,

别把离职率高甩锅给00后和90后。

网上全是年轻人讨厌劝酒的段子,

你还喜欢搞团建灌酒那一套,

年轻人能不走吗?

网上全是年轻人吐槽奇葩领导的段子,

你还把上下级关系处成主仆关系,

对年轻人颐指气使、趾高气昂,

要是一点尊重和理解都得不到,

年轻人能不走吗?


在抱怨年轻人走得任性的时候,

能不能换个角度想想,

年轻人为什么要留下呢?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李小狼(ID:hi-xiaolang)

一个从BAT裸辞写字的90后,如果你想认识我,

关注微信公众号李小狼(ID:hi-xiaolang)即可找到私人微信号,

没错我来知乎就是为了涨粉才不是为了普度众生,

本人可爱懵懂单纯天真善良但你要是骂我我一定骂回去。

Thanks♪(・ω・)ノ

user avatar

快别把我笑死了。


我们换个标题怎么样?

怎么看待首份工作任职时间不到一年的人里面平均任职时间为7个月?



95后参加工作都不到一年你特么算出个平均七个月离职,你就直接给说说那些首份工作一直干到今天的人你怎么统计的。97后00后能不能给统计个负数出来啊?



更搞笑的是这么明显简单的错误,公众号看不出来就算了还能头头是道的分析个所以然出来……


这特么和00后生育率低是同一个笑话好吧……



据研究发现,80后,90后,00后生育率呈直线下降,00后生育率约为零,并且普遍拒绝回答生育相关问题。我国少子化问题十分严峻。

据研究发现,90后,00后,10后学历和知识水平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00后本科学历占比不到百分之一。我国教育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好玩不?


===============================================


看到领英的这份报告了,四个字形容:蠢出天际


可以说这是这么多年来最蠢的统计报告。


第一个报表就是问题中的这个,就不说了。

除了参加工作的时间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70、80后普遍会修改简历,第一份工作少于一年的话会直接合并或者忽略,所以根本没有可比性。

除此之外,热衷于将简历放在LinkedIn上的,也可能更热衷于更换工作。毕竟LinkedIn又不是QQ、微信,并不是日常联络软件。注册领英的用户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换工作去的,再加上这一层考虑,这个数字可以说毫无意义。


第二个报表,专业对口率,虽然不知道是怎么统计出来的,但这可能是里面唯一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报表了,在此略过。


第三个报表。

请问XX公司,我们学校有3000个人想去贵公司工作,能否安排一下?

啊,不好意思,我司本年度校招名额只有100个。


大姐!大姐!公司校招是有名额限制的,不是应届生都往一个行业投简历,那个行业就能把人都消化掉的。

所以这个报表说明的问题是:

互联网和金融服务抢走了大量的校招名额。这反映的是行业的马太效应。热门行业消化了大量的毕业生和就业。

因为最终就业的人数取决于公司花多少钱招人,而不是取决于有多少人投简历


就好比从2002年前后开始我国大学生在人群中的占比逐年升高,这不是因为人越来越聪明,学习越来越好,是因为大学扩招……


当然,如果假设所有的公司都处于人手不足的情况,此时劳动力市场将成为卖方市场。就业情况会反映求职者的偏好。但是从大范围来讲,到底是公司挑应届生还是应届生挑公司难道心里没点逼数么?


当然,更大可能是:

只有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才会把简历放LinkedIn……否则是无法解释占比如此巨大的。

我们假设张三毕业后去富士康做了一个普工,那么张三根本不需要LinkedIn,因为普工这种职位LinkedIn并没有什么卵用。




再下一个报表,随着职业发展,转行率逐渐增高。

废话,随着职业发展转行率还能逐渐下降不成?!

这是多蠢才能发现这种趋势啊?


这特么是和你活得越久就越容易死一样的废话。


蠢出天际

user avatar

和95后平均结婚年龄不到23岁一样看待。

user avatar

社会终归还是在进步的。

user avatar

太狡诈了,95后本科毕业生进入职场,大概只1年多2年的样子,然后那些勤勤恳恳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95后,都没辞职,工作时长也最多是2年,普遍只是1年,再被闪辞的一平均,可不就是平均7个月么???


如何看待刚出生的婴儿平均寿命不足一月?

我:???

如何看待90后没一个能活过30岁?

我:这题太难了,我答不出…

user avatar

辞职并不一定是坏事,也不能说明他们有多不稳定。

我司也有两个95后,还是兼职,我给他们的待遇远远高于同年龄哪怕已经全职工作的人。

也总有人劝我说你别对他们太好了,他们学生,拿这些钱已经好多啦,你想想你上学时候干啥能赚这些钱?

我的回应往往是,关键我这个行业门槛太高,各方面能力要求太苛刻,难遇人才,我得对他们好点。

显然,好像我这样的老板不是很多。

这些企业,最喜欢的就是学生了,学生胃口小,没见过世面,给钱少,做事多,但是人家也不傻,总有觉醒的时候,醒过来发现自己更值钱的时间,也大概就是这7个月。

其实以前企业也就是靠着信息壁垒,还有企业文化洗脑归属感,欺负刚毕业的小孩儿不知道行情,而现在互联网的信息通畅,没有信息壁垒了,想找更好的去处简直易如反掌,所以,也就不会轻易被洗脑了。

再一个,时代不一样了,标95后,显然是想像当年说我们80、90后是垮掉的一代一样,给他们贴上一个不靠谱的标签,有意思么?

60 70靠着改革开放早就抢占了社会绝大多数资源,互联网的兴起趁他们不注意不了解互联网才让我们这些后辈稍微有点机会。

难道还要继续给老板提供巨大的剩余价值?

一个企业,要么你能提供跳板比如国企或者大企业,要么就给钱,95后天天刷知乎,真的不傻。

不像我们8090还被洗脑过很多年。

再者很多人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时候都比较忐忑,想着都是读书多年的沉没成本,想的是企业文化,结果被洗脑,最后钱没多少,大概半年就能反应过来钱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基本。

这个新闻也说明了一件事,就是以后企业看人用人,得多花心思多舍得花钱了,因为,95后不是惯出来的,而是有自己的想法。

当一切水落石出,每个人的价值多寡会更清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