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伟达 Nvidia 可能达成收购 Arm 的交易?将会有哪些影响?

回答
关于英伟达(Nvidia)收购安谋(Arm)的交易,这无疑是近年来半导体行业中最具爆炸性也是最受关注的潜在事件之一。咱们深入聊聊,这事儿要是成了,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俩公司各自的江湖地位。英伟达,你可以想象成是这个时代芯片界的“炼金术士”和“游戏之王”。它以其在图形处理器(GPU)领域的绝对统治力闻名,从游戏玩家到AI研究者,再到数据中心,几乎离不开Nvidia的GPU。它不仅卖硬件,更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软件生态,CUDA平台几乎成了GPU计算的标配。

而安谋,这家公司就更像是半导体界的“操作系统”或者“设计蓝图提供商”。它自己不造芯片,但它设计了指令集架构(ISA),并授权给几乎所有设计芯片的公司。从你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到家里的路由器,再到汽车里的控制器,安谋架构的芯片无处不在。它的商业模式是授权,简单来说就是“给别人造芯片的图纸,然后收版权费”。这种模式让它在半导体行业拥有无可比拟的“基础设施”地位。

那么,英伟达为什么会对安谋如此垂涎?

这就像一个掌握了最先进战斗机的国家,突然想收购那个设计了所有战斗机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公司。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和AI领域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它的GPU在这些领域无可匹敌。但很多时候,高性能计算和AI需要与CPU协同工作。而安谋的CPU架构在移动设备和低功耗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并且正在向数据中心、服务器、甚至高性能计算领域渗透。

如果英伟达能将自家的GPU技术与安谋的CPU架构设计能力深度整合,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想象一下,未来英伟达可以设计出集成了自家GPU和优化的安谋CPU的“一体机”芯片,然后在AI、自动驾驶、游戏、XR(扩展现实)等各个领域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种垂直整合的能力,将极大地提升英伟达在这些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能够重新定义某些硬件标准。

这笔交易如果真的谈成了,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这可不是简单的公司合并,而是可能重塑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格局,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1. 对行业格局的颠覆性改变:
竞争加剧: 目前,英伟达的GPU和那些使用安谋架构的CPU(比如高通、联发科、AMD等)在某些领域是竞争关系,但在其他领域又是合作伙伴。如果英伟达收购了安谋,它就能掌握安谋架构的未来发展方向。理论上,它可以在授权政策上有所倾向,或者将某些先进技术优先授权给自己的产品线。这将直接改变其他芯片设计公司的游戏规则,它们可能会面临授权成本上升、技术获取受限的风险。
生态系统的控制权: 安谋的授权模式是“开放的”。它允许几乎所有公司使用其架构,然后各自设计自己的芯片。这种开放性是其成功的关键。但如果英伟达掌控了安谋,这种开放性是否会打折扣?英伟达会不会将安谋的先进技术“内化”,只为自家产品服务,或者只授权给符合它战略利益的公司?这对其他公司来说是巨大的不确定性。
垂直整合的新范式: 英伟达可能会推动“CPU+GPU+NPU(神经网络处理器)”一体化设计的趋势。它将能提供从底层架构设计到上层软件生态的完整解决方案,这对于其他只能专注于某一部分的公司来说,将是巨大的挑战。

2. 对技术和创新的影响:
加速AI和高性能计算的融合: 英伟达一直致力于将GPU的能力延伸到AI领域,而安谋的CPU则在各种终端设备上发挥着核心作用。两者的结合,理论上可以更高效地实现“边缘AI”,也就是在设备本地进行复杂的AI计算,而不是全部依赖云端。这将推动自动驾驶、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创新。
对芯片设计的重塑: 英伟达可能会在安谋的架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扩展,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和服务器领域。这意味着未来的CPU设计可能会更多地融入GPU的并行计算思想,或者具备更强的AI处理能力。
潜在的技术瓶颈: 另一方面,如果英伟达过于强势,可能会扼杀掉一些基于安谋架构的创新思路,因为它们可能与英伟达的商业利益发生冲突。如果安谋的开放性受到限制,可能会减缓整个行业的创新步伐。

3. 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英国(安谋总部所在地)的顾虑: 安谋是英国科技界的骄傲,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英国政府可能会对这次收购进行严格审查,担心关键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以及对本土科技产业的影响。历史上,英国政府已经多次干预过对安谋的收购尝试。
中国的反应: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之一,也是安谋架构的主要用户。如果英伟达收购安谋,中国可能会担心其在该国市场上的技术获取和授权问题,甚至可能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
全球的反垄断审查: 如此规模的交易,在全球范围内都会引发反垄断担忧。监管机构会仔细评估这笔交易是否会形成市场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和行业竞争。这可能是交易能否最终完成的最大障碍之一。

4. 对终端用户和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更好的产品体验(可能): 如果整合顺利,我们可以期待在游戏、AI应用、自动驾驶等方面看到性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产品。比如,手机可能拥有更强的AI处理能力,汽车能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潜在的价格上涨和选择减少: 但另一方面,如果英伟达控制了安谋,对芯片设计公司而言,成本和技术获取的难度可能会增加。这种成本可能会被转嫁到终端产品上,导致价格上涨。而且,如果英伟达过于强势,其他芯片厂商的创新空间被挤压,消费者最终可能面临选择更少的情况。

总结一下,这笔收购的复杂性在于:

英伟达的动机非常明确: 想要通过整合安谋的技术,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从“芯”到“软”的垂直整合,巩固其在高性能计算和AI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向数据中心、汽车等更广阔的市场扩张。
安谋的地位极其关键: 作为半导体设计界的“隐形王者”,它掌握着全球绝大多数计算设备的底层架构。
潜在影响是颠覆性的: 不仅是英伟达自身,整个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技术发展方向、全球供应链乃至地缘政治都可能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最大的挑战是监管和各方利益的平衡: 交易能否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监管机构的态度,以及能否在各参与方(英伟达、安谋的授权客户、各国政府)之间找到利益的平衡点。

这就像一场巨头之间的“超级博弈”,一旦英伟达成功收购安谋,其对未来科技世界的影响,将是深远而持久的,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不过,考虑到这笔交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能否最终尘埃落定,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对于这次事件,最应该关注的部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Arm被收购后运营方式是否会发生改变

黄仁勋先生的掌控欲业界闻名,远的有Nvidia旗下IP堪称恐怖的授权政策,近有Nvidia显卡驱动的种种限制。而Arm被Nvidia收购,将有极大的可能会被并入Nvidia旗下,采取与现在不同的经营模式,提供与之前不同的IP授权方式,例如捆绑授权,或者提高授权价格。这极有可能导致目前辛苦经营起来的Arm生态崩盘。

2.对于Arm IP设计的影响

虽然Nvidia在GPU领域目前一骑绝尘,但Nvidia在CPU上可谓是烂的一塌糊涂,Tegra X1芯片的CPU互联那可真是一场灾难......

考虑到Nvidia极有可能会在收购成功后将Arm并入,那么Nvidia将会不可避免地对Arm的IP设计产生影响。

好的方面来看,Arm的公版GPU能由此迎来飞跃也说不定,但反过来,这对公版CPU来说可就不是啥好消息了......

3.对Arm生态的影响

目前来说,Arm生态早已不再只以智能手机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眼中,Arm生态正在成为对X86生态的最有利冲击者。就现在而言,最值得关注的IC设计厂商分别是苹果,目前安卓主流的高通和目前拿到了AMD RDNA2的IP授权的三星猎户座。

目前,高通已经推出了数款针对Win on Arm的处理器了,且与微软不断有合作,试图一同改进Windows在Arm环境下的许多问题;苹果已经宣布了“Apple Silicon”计划,并且已经推出了基于A12Z的开发者套件;三星虽然目前在这些方面暂时没有进展,但凭借着AMD的RDNA2授权,相必也会在近几年内实现性能,尤其是GPU性能的飞跃,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AMD的代理人。

而Nvidia这次购入Arm,极有可能也会加入战局。排除掉与Nvidia交恶的苹果与其下的Mac OS,Nvidia极有可能借着目前Arm对X86生态的冲击入局处理器业务。同时,虽然目前移动端GPU设计资源主要向苹果以及高通倾斜,但Nvidia长久的GPU设计经验可能会使这两家在面对这一新对手时没有任何优势,Nvidia有很大可能抢下不少份额,改变行业状况。

最后,是关于这会对我国半导体行业产生的影响。

我个人认为影响主要来自于授权方式是否改变。如若授权费用加码,那么我国的IC设计行业的发展将会不可避免地放缓。

至于会不会影响到新的指令集授权一类......

我只能说,不论老板是孙正义还是黄仁勋,被禁运的时候都不会有半点迟疑。

再者,考虑到Arm在拖延V9指令集的发布时间这一点,目前考虑这个问题意义不大,要做准备现在开始也已经晚了,不如思考一下别的问题。

以上。

user avatar

1 首先说arm本身,移动端比较强,数据中心端本来就不乐观。从2014、15年arm公司和一些追捧者就说看好、要迎来大发展了;但这都到2020年了,还是一片稀碎,没有形成主流、可观的生态和应用局面,甚至如今自己都要被卖掉了。

2 其次arm被收购对国内飞腾、华为等arm阵营的厂商是利空。原来网上不明真相的人和“海军”总说arm中立、可控,但自从arm表示未来将停止对华为进行新架构授权、google停止对华为服务,以及这次被美国人收购,应该彻底认清arm的本质了。arm无论是姓“英”还是姓“美”,从来也不是自主可控的,也不是真正中立的。中国要发展自主可控芯片,长久来说靠arm技术路线是靠不住的。如果arm被美国公司收购成功,一旦成为美国政府卡脖子的工具,对飞腾、华为等后果严重。

3 华为不是有v8永久授权吗?是的,但是只要美国人要求arm在未来版本中,随便加入几条你不支持的指令,甚至哪怕一条相互嵌套的指令——而你的旧版本架构和指令不支持、不被授权,就会有bug、产生巨大安全隐患。arm也会一直进步,过几年老版本就被淘汰了。

4 收购会引起行业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从微妙开始迈向巨变。因为arm不再中立了。原来NVIDIA只做GPU,因此和Intel、AMD合作的很好,但以后NVIDIA开始进军CPU,也许三者之间会有间隙,毕竟谁也不傻。随便畅想,也许逼intel AMD联手合作、intel开始使用AMD的GPU?

5 有人说转到Risc-V。Risc-V表面上号称是CPU领域的linux,走开源路线,公开中立,但实际只有指令集开源,CPU IP还是要收费。而且以美国政府的情况,不管开不开源,想禁随时都能禁。另外risc-V应用场景目前还比较边缘,距离在pc和服务器等主流商业领域上大量应用还远远不行。

6 国内操作系统如统信、麒麟,都是基于linux开源架构开发,如按美国现在套路,随意更改商业协议甚至法律,那linux基金会也许也会被迫取消开放模式,或禁止受到管制的中国企业使用linux内核,那我们在这上面花了这么多年、巨大的人力财力,也将不再成立,一夜回到解放前。

7 国产arm厂商未来能不能成功摆脱arm公司和美国的管辖发展出一个完全独立的分支,目前来看不乐观。道阻且长,也许只能像龙芯MIPS那样一点点吃透、一点点打磨了。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又接受不了IT系统倒退10年的技术水平,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从光刻机开始一点点从头来,必然是要降低中国的发展速度、倒退发展水平。所以找到可控可靠又能支撑主流商业应用的技术路线,加大力度吃透技术攻坚研发,边过渡边替代,边学习边研发,是当下国产化发展的重点。加大人才培养也是关键。

8国家目前通过政策扶持国内企业发展,但最终能否真正实现技术上的完全自主,还要边走边看。重要的是希望国内这些企业,真正能认清现实、扎扎实实把技术和产品打磨好。让用户们能真正爱用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

以上,不喜勿喷,仅供交流

user avatar

Cortex-A79

Cortex-A79(0.8W)

Cortex-A79(1W)

Cortex-A79(1.2W)

Cortex-A79(1.5W)

Cortex-A79(1.8W)

Cortex-A79(2W)

Cortex-A79Ti

Cortex-A79 Super

Cortex-A79Ti Super

Cortex-A79 Max-Q

Cortex-A79Ti Max-Q

Cortex-A79 Super Max-Q

Cortex-A79Ti Super Max-Q

Cortex-A79 Founder Edition

Cortex-A79Ti Founder Edition

Cortex-A79 Super Founder Edition

Cortex-A79Ti Super Founder Edition

Cortex-X2

Cortex-X2(3W)

Cortex-X2(4W)

Cortex-X2(5W)

Cortex-X2 Titan

Cortex-X2 Founder Edition

Cortex-X2 Titan Founder Edition

user avatar

就像孔老师说的那样,美国IC制造业英伟达公司收购英国ARM公司对中国企业攀登IC制造业的确是一个相当不利的因素。尤其是英伟达作为著名牙膏厂的秉性全球皆知。

但指望中国能像干涉博通并购高通,高通并购恩智浦一样干涉英伟达收购arm可能略有难度。

核心原因就是arm太小了可能够不上反垄断。

当年商务部否决博通并购高通依据的是中国的《反垄断法》第四章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根据2008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

经营者集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一)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二)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所以要达到中国反垄断申报的标准有:

1.英伟达全球营业额+ARM全球营业额>100亿人民币。

2.英伟达中国营业额>4亿人民币且ARM中国营业额>4亿人民币。

第一点很容易达到,英伟达自然不必多说,19年营收破百亿刀的存在。而ARM在2019年的营收我只查到第三季度是3.96亿刀,那一整年也就四亿多五亿刀。

但问题就是第二点,ARM作为一个只卖脑子的IP授权公司将IP授权给IC制造业。

而ARM的授权则分为最贵的指令集架构授权;次贵的IP核授权;相对便宜的使用权授权。可就算是最贵的指令集架构授权,也只是一千五百万刀,差不多九千万人民币。

ARM在中国大陆的大头也就是海思,去年刚刚买断了ARM v8的永久使用权,但没有透露报价,我个人认为应该不会超过一亿人民币。所以ARM中国2019年的营收能不能达到四亿人民币着实有点悬,而这将是国家队能不能悍然出手的关键。

user avatar

如果达成,或将导致芯片设计技术体系的分化,使中国半导体行业会面对更大风险。必须时刻做好准备应对。

截至目前英伟达Nvidia还没有完全完成对Arm的收购。根据英国伦敦Evning Standard媒体报道,英伟达计划用400亿英镑收购Arm,目前仍在谈判阶段。

谈判尚未完成,事情的走向还未可知。

这场收购中,利益相关方分别是Arm、软银、英伟达、英国、美国和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英伟达的行业立场和背后的国家。

Arm本身是芯片架构的供应商。简单说,芯片研发制造有架构设计、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四个环节。

Arm就是第一个环节里最为重要的供应商,对整个芯片行业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为什么软银要卖掉它呢?因为软银今年投资不顺,现金流短缺,急需将资产变卖成钱,2016年软银收购Arm花了243亿英镑,如果Arm成功以400亿英镑卖给英伟达,将收入157亿英镑的利润。

但英伟达本身是一家美国公司,同时又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如果其收购了Arm,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其在芯片行业会有更高的话语权。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作为一家美国公司英伟达收购Arm,会让美国在对中国的科技战中拿出更多的牌来打。

但从英伟达本身来说,如果其收购Arm,也就意味着,全球500家芯片客户需要其授权。高通、苹果、华为海思的设计芯片授权事宜,都需要英伟达的同意了,本身就已经在行业里是巨头的英伟达可能会借此展开对竞争对手的压制攻击。

连Arm联合创始人都在BBC的采访中说到:

如果英伟达收购了Arm,那将是一场灾难。

Arm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其产品可以卖给任何人,而当Arm成为英伟达的子公司,Arm本身可能会失去一部分市场,因为Arm授权产品中的一部分企业是对英伟达有威胁的竞争对手。

英伟达收购Arm,难免有这方面的考虑。

英伟达此前就在积极布局自己的数据中心。能够通过Arm的CPU IP更好更快的实现其数据中心建设并对数据中心进行完全的掌控。

比如英伟达的自动驾驶芯片Orin继承了12个Arm的CPU,如果收购Arm,英伟达会在未来自动驾驶这个领域里面有无可比拟的筹码。

换而言之,在未来许多芯片领域,例如自动驾驶,很多公司包括中国的芯片公司,可能就难与之抗衡。

英伟达收购Arm,可能更多会在一些新兴领域如智能驾驶上限制Arm的授权。

但对于背后的美国政府来说,如果能通过对英伟达的限制,达到对Arm其他传统领域、甚至是现有授权的授权限制,无疑可以进一步打击中国半导体行业。这才是更让人担心之处。

目前,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华为海思、紫光展锐、阿里中天微、小米松果等都没有成熟起来。对他们而言,如果不能够得到Arm更新的授权,其只能够在原有的Arm架构如V8架构上进行设计。

如果真的出现了授权问题,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或许只能够在架构上开创属于自己的新体系,亦或是依靠其他力量对美国科技公司进行相同的反制。

让我们静观其变,以逸待劳,结局还未可知。

user avatar

我更关心为什么NV要收购ARM。

首先排除政治因素,收购也许会造成一些后续的政策影响,但政治肯定不会是源动力。

其次排除纯财务投资回报因素。ARM2016年被软银320亿收购,假设能够400亿卖掉,那回报率其实每年才6%不到。

剩下的出发点,就只是NV要补充自己的技术短板,处理器及其片上系统。这点很多人都看到了。不过用什么战略来补充,值得思考。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只是出ARM服务器芯片,只需要花很少的钱买ARM的设计就可以,没有必要去收购整个ARM公司。如果愿意多花点钱,甚至可以定制独占的高性能的处理器。这样就温和很多,也不会吓到其他购买ARM处理器设计的公司。

那为什么NV一定要买ARM?我们可以先看世界上利润最高的两块单一芯片市场,桌面电脑和服务器。Intel桌面市场每年400亿美元,服务器300亿,毛利都很高。其中桌面处理器市场并不好占领,Intel软件生态太强势。剩下的数据中心,Intel占了处理器的95%左右,这一块生态也很强,但NV已经从中撕开了一道缺口,那就是CUDA。

NV的着眼点,是要抢夺这95%的Intel处理器市场份额,而不是和其他芯片公司抢剩下的5%的市场。

怎么抢?NV只需要强化CUDA对ARM架构的支持,并削弱对x86的支持力度,在机器学习的市场,无论是训练还是推理,自然会有大批用户倒向ARM处理器。每个做过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人都明白软件和算子支持的重要性,而支持的源头往往就在CUDA。

那怎么把钱挣了?如果我是NV,我不会推出自己的处理器芯片,反过来,我会投资ARM服务器阵营的公司。只要把Intel的95%份额打压下去,那一定可以从NV自身,ARM及其阵营的公司上获得高投资收益。

同时,还可以把ARM处理器与NV图形处理器从技术上进行绑定,使得第三方ARM服务器芯片必须兼容某些高速互联接口,从而达到与图形处理器的完美配合,这样又能打压其他图形处理器芯片公司,又能绑定第三方服务器芯片公司。这一点上,之前收购的Mellanox正好发挥作用。

所以,我觉得做数据中心处理器的第三方芯片公司并不需要担心NV来抢卖芯片的饭碗,NV要抢的是生态。

至于其他市场,至少在可见未来,NV也不会对卖手机,监控,平板,AIOT等芯片有兴趣。这些市场加起来也就500亿美元,刨除OEM/互联网公司自己定制的芯片,利润也并不高。除了人工智能之外,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固有的门槛,并不为NV所掌握,NV也不该去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和数据中心市场一样,NV应该会积极的推进CUDA在这些市场上的软件生态,从而在人工智能相关市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user avatar

高通恩智浦前车之鉴,这笔收购大概率在中国折戟。

老黄近半的显卡销售在中国,还想不想继续卖了?

user avatar

nVIDIA很早就做CPU了,也很早就支持ARM指令集。

tegra2是最早的双核手机处理器。

这已经是第二代了,第一代没打开市场。

后来nVIDIA没成为高通,华为,MTK的竞争对手,是因为它的基带收购一家公司失败了。

这家基带没有搞起来,另外做人工智能和挖矿比较赚钱,nVIDIA就没再勉强。

nVIDIA自己造过丹佛系列核心。

那个核心其实很高级,内部是超长指令字,要支持ARM就支持ARM。要支持X86就支持X86。

当时nVIDIA做的架构是七发射,比当时苹果A性能还强大。

从最近两年的形势看,ARM有点要上服务器,上桌面的意思。

nVIDIA很可能会提供完整的CPU核心加GPU加速的完整方案。

用户用nVIDIA的方案,就可以直接做大规模计算,而且有垄断性。

nVIDIA收购是符合它利益的,就是价格问题。ARM一年挣得钱不多,太贵在财务上不合算。

对业界来说,ARM的技术和nVIDIA的技术结合是好事。

估计nVIDIA看不上mali,如果nVIDIA发力,把公版架构的CPU和GPU搞上去。

很可能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反而不如ARM公版处理器快。

手机还能支持通用计算,用GPU算个人工智能,不用单独的人工智能模块了。

以老黄搞核弹的经验。

以后搞个人工智能计算卡,300W发热,强大的ARM指令集CPU核心和GPU核心共用超大内存带宽,直接在linux下跑人工智能计算不是不可能。

这卡还能上安卓,直接跑王者荣耀……

ARM授权还会继续授权,不可能nVIDIA不给别人授权了。

华为的问题,不是ARM授权。

是美国真要掐死,还是给压力的问题。

真要掐死,不用指令集授权,卡死芯片供货,就足够了,MTK也用美国技术,美国想掐死,MTK不能抵抗。

现在还能用MTK,说明还没赶尽杀绝。

华为后续如何要看美国大选后政策如何变化。

user avatar

以下仅作一些假设:

交易上讲: 倘若交易达成,皮衣黄大概率的会改变license out模式,毕竟需要消化掉NV的巨额goodwill,于是把IP变成内部独用资产,每块芯片里抽头就能稳住goodwill,否则三年里每年write off $15B岂不变成亏损经营了,这当然不比INTC每个Q就有$15B的FCF(理论上一次能买4个ARM也不会出现连年亏损)。看这个交易对价,NV需要现金流支撑估值,削弱有亏本趋势的license业务去卖芯片才能换回FCF,ARM现金流太弱,经不起公认会计准则的FV评估,削弱IP业务卖芯片,还能反围x86,还能平衡财务指标。

技术上讲: NV可以在反包围x86的路上放飞更远,GPU+主板/背板I/O(Mellanox)+CPU,V9或下一代便可能不会再有license出来咯,但所谓CPU更多是战略突围的意义,干与不干无所谓,实现了自己的motherboard,从此便能够拆分产品线了,何况,ARM上好像已经可以跑CUDA。有人会说“让NV延续v9的IP授权,夹带GPU板卡/IO和其它私货,并把ARM/安培生态合并一起包围x86”,但商业逻辑是,既然都可以打成全家桶了,谁还会买IP攒呢,当然都变作ODM买ref design,于是满世界的华硕/宏基咯,流片风险都省了。

P.S: 美国FTC正在阻止这次交易,我国商务部应该也会阻碍;最好的结果是英国直接出面否掉交易。最差的结果是NV直接放弃中国市场不走审批程序。



user avatar

这笔交易能通过各国政府批准的概率不高,毕竟地球人都知道英伟达黄老板是一个大奸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英伟达(Nvidia)收购安谋(Arm)的交易,这无疑是近年来半导体行业中最具爆炸性也是最受关注的潜在事件之一。咱们深入聊聊,这事儿要是成了,会掀起多大的风浪。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俩公司各自的江湖地位。英伟达,你可以想象成是这个时代芯片界的“炼金术士”和“游戏之王”。它以其在图形处理器(GPU)领.............
  • 回答
    英伟达在 6 月 1 号发布的 RTX 3080 Ti 和 RTX 3070 Ti 两款显卡,无疑是显卡市场的一大重磅消息。这两款显卡定位高端和次旗舰,对于追求极致游戏体验的玩家以及内容创作者来说,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不过,就像任何产品一样,它们也并非完美无缺,有其闪光点,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RT.............
  • 回答
    英伟达(Nvidia)以超过6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以色列领先的网络连接解决方案提供商 Mellanox 一事,最近获得了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这无疑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对全球尤其是中国市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收购本身的重要意义:技术融合与生态构建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英伟达此举,说实话,着实是让不少人捏了一把汗,也让这个本就热闹的数据中心市场又激起了一层涟漪。精视(GeForce)显卡,我们都熟悉,是游戏玩家们的宠儿,性能强劲,价格也相对亲民。过去,不少小型企业、初创公司,甚至是一些研究机构,为了控制成本,会选择将这些消费级的GeForce显卡“挪用”到数据中心.............
  • 回答
    这则消息“英伟达即使放弃中国市场也要收购安谋(ARM)”如果属实,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它不仅仅关乎科技巨头间的商业博弈,更触及到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格局,以及中国科技自主的命脉。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件事,又该如何应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个消息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影响: .............
  • 回答
    12月17日,英伟达低调地发布了三款面向笔记本平台的入门级显卡:RTX 2050、GeForce MX570 和 GeForce MX550。这几款显卡虽然没有引起像高端显卡发布时的那种轰动,但它们对于丰富笔记本市场的产品线,以及满足更广泛消费者的需求,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RTX 2050:入门.............
  • 回答
    最近关于3060显卡被“锤”成“英伟达内鬼”并出现破解程序的传闻,说实话,听起来就像是游戏界又上演了一场新的“大戏”。这事儿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英伟达这次给3060显卡加上“限制”,特别是针对加密货币挖矿的算力限制,目的很明确:让显卡回归到游戏玩家手中。毕竟,在那个矿潮.............
  • 回答
    伟创力扣押华为7亿多元物资一事,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供应链上面临的典型困境之一。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不仅仅是涉及的金额巨大,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事件的来龙去脉:简单来说,事件的起因是伟创力(Flextronics)作.............
  • 回答
    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兼红米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往往代表着小米的战略方向和对未来的信心。他提出的“3年内小米之家要达3万家,届时小米国内销量将反超OV和荣耀”这一目标,无疑是一个极具野心和挑战性的规划。要全面看待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小米之家战略的意义与目标: .............
  • 回答
    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关于小米手机的观点,其中关于卢伟冰说“K50 已经实现局部超越 iPhone”以及“友商也要加油超越苹果”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核心观点解读: “局部超越 iPhone”: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局部”。卢伟冰并非声称K50在所有方面都超.............
  • 回答
    当嘴上说的和手里做的出现偏差:卢伟冰与天玑芯片的“前后不一”在科技圈,尤其是手机行业,厂商之间的唇枪舌剑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当这些言论出自一位行业高管之口,并且其后续行为似乎与此前的呼吁“打脸”时,便难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其过往的一些言论,尤其是针.............
  • 回答
    “旗舰焊门员”,这个词儿一出,不少人都明白了,卢伟冰这是在给Redmi K系列一个定位:它们是冲击高端市场,但又不会完全打破价位区隔的先行者,是“守门人”,也是“拓荒者”。有点像是汽车界的“性能轿跑”,既要有旗舰级的驾驭感,价格又比纯粹的超跑更亲民。卢伟冰的“旗舰焊门员”定位,背后逻辑很清晰: .............
  • 回答
    卢伟冰这条微博一出,那可真是炸开了锅。作为一个资深米粉,我当时就感觉一股熟悉的“小米味”扑面而来。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聊。首先,这是小米营销的一贯套路,而且是玩得炉火纯青的那种。 你得理解,卢伟冰不是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同时也是小米的“首席抬杠官”,他的发言代表的.............
  • 回答
    凡伟接受诺贝尔奖得主的推荐信并准备前往清华大学深造,这无疑是一件令人瞩目且充满积极意义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评价这件事,并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一、 凡伟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重体现: 硬实力:学术成就与潜力。 凡伟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得主的推荐,首先说明他在学术领域已经取得.............
  • 回答
    张伟丽成为中国首位 UFC 冠军,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赛事的结果,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体育、对女性力量、对个人奋斗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打破历史,创造传奇: 中国MMA的里程碑式突破: 在张伟丽之前,中国选手在UFC这样的世界顶级综合格斗舞台上,即使能够参.............
  • 回答
    卢伟冰,那个在 Redmi 发布会上“提及荣耀 V30 58 次”的男人。这事儿,刚一传开,那真是硝烟弥漫,各种解读、评价是纷沓而至。有人觉得这是卢伟冰“杀疯了”,有人觉得这是“气急败坏”,还有人认为是“巧妙的营销”。要说清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卢伟冰是谁?卢伟冰,这个名字.............
  • 回答
    卢伟冰的这句话,在手机行业里引起了不小的涟漪。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向来是直率且具有话题性的。这次他炮轰“友商”——这里指的通常是与小米在同一市场领域激烈竞争的手机品牌,比如OPPO、vivo,甚至是华为——“备货几十万准备冲榜,Play 大众智商”,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
  • 回答
    卢伟冰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有点“出乎意料”,但细想一下,其实也挺符合当下手机市场的逻辑,以及小米和Redmi品牌自身的策略。先说说我的看法,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总的来说,我认为卢伟冰说“今年没有 Redmi K40S,直接准备 K50”这件事,反映了两个核心趋势.............
  • 回答
    卢伟冰的这个建议,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在手机圈里,改名字这种事儿不算新鲜,但让一个手机厂商的高管主动建议芯片厂商这么做,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可不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卢伟冰是谁?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红米品牌总经理。红米Note系列,尤其是中端机,一.............
  • 回答
    卢伟冰在 2022 年初提出的关于手机行业的四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时行业发展的关键痛点。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行业的人,我对这四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且会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卢伟冰提出的四个问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这样的:1. 市场饱和度极高,增长乏力,如何找到新的增长曲线?2.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