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东航云南分公司董事长孙世英在东航航空事故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的表现?

回答
孙世英作为东航云南分公司董事长出现在东航航空事故的新闻发布会上,他的表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他的表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情境。

整体印象和可能受到的评价:

总体来说,孙世英在发布会上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评价:

传递官方信息和安抚情绪的职责: 作为东航云南分公司的一把手,他承担着代表公司向公众传递官方信息、说明情况以及试图安抚家属和公众情绪的重任。这是一个非常艰难和敏感的角色。
专业性与人性化的平衡: 在这种重大事故的发布会上,发言人需要在专业性和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需要基于事实进行陈述,另一方面也要展现出对遇难者和家属的关怀与尊重。
压力下的反应: 面对无数双眼睛、来自全球媒体的镜头和尖锐的提问,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巨大悲剧,发言人承受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详细分析孙世英在发布会上的表现,可以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发言内容与信息传达:
传递官方信息: 孙世英在发布会上通常会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向公众通报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搜救进展、调查方向等。这些信息是否清晰、准确、及时,是评价其专业性的重要标准。
表达哀悼和慰问: 作为航空公司的高层,对遇难者及其家属表达深切的哀悼和慰问是必不可少的。他是否能用真诚的语言传递这份情感,是能否触动人心、赢得理解的关键。
回应关切: 媒体和公众最关心的是事故原因、搜救情况、乘客安全等问题。孙世英能否针对这些核心关切点,在现有信息范围内给出有说服力的回应,也是一项重要考量。

2. 回答记者提问时的具体表现:
反应速度和即时性: 在面对突发问题时,他能否迅速做出反应,给出有条理的回答,而不是显得慌乱或犹豫。
回答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答案是否易于理解,是否符合事实,避免使用模糊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词语。
坦诚度与透明度: 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他是否愿意坦诚地承认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不是故作镇定或回避问题。对于媒体非常关注的“原因”,在初期调查阶段通常无法给出确切答案,此时如何回应“原因”的问题尤为重要。
情绪控制与专业态度: 面对一些可能带有情绪化或攻击性的提问,他能否保持冷静,用专业的态度和语言进行回应,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展现同理心: 在回答家属可能关心的赔偿、善后等问题时,他是否能展现出足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沟通方式: 他的语速、语气、眼神交流等非语言沟通方式,也会影响公众对其表现的观感。是显得亲切、真诚,还是生硬、疏离?

3. 可能的不足或受争议之处:
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在事故初期,调查信息通常是有限的。发言人可能无法透露所有细节,这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不透明”或“回避问题”。
专业术语的使用: 如果发言人在回答时过多使用技术性或行业性术语,而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可能会让普通听众感到难以理解。
与家属情绪的直接互动: 如果发布会上有家属在场提问,发言人如何直接与他们互动,处理他们的悲伤和诉求,是对人情世故和沟通技巧的极大考验。
“标准化的发言稿”的痕迹: 有时,发言人可能会过于依赖事先写好的稿子,导致回答显得“官方化”但缺乏真诚的情感表达。

举例说明(如果能回忆起具体的发布会片段):

如果能回顾当时发布会的具体视频或文字记录,可以更细致地分析:

当被问及事故原因时,他是否给出了调查的初步方向,或者强调了正在进行的调查工作?
当有记者追问具体的细节,例如黑匣子是否找到,他如何回应?
当面对关于航空公司安全管理的问题时,他是否能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或承诺?
他是否在回答中体现出对遇难者生命的尊重,比如使用“尊敬的”、“遇难的”等词语?

总而言之, 评价孙世英在东航航空事故发布会上的表现,需要综合考虑他所承担的职责、当时的信息状况、记者提问的尖锐程度,以及他个人在压力下的言行举止。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公众沟通任务,任何发言人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公众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既有对其传递信息和专业性的肯定,也可能存在对其沟通方式或信息披露程度的质疑。重要的是理解到,在这样的悲剧面前,所有官方信息传达的背后,都承载着沉重的责任和人道的关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挺好奇,现在黑匣子刚找到一个,还没解码出来,飞机失事前后的所有数据和机舱对话都没有,你让他说什么?问来问去不就是想知道事故发生原因吗?那请问是不用看数据随便塞你个理由你就满意了吗?

任何一场空难都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调查期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你问他天气好不好,无非是想问有没有天气因素。其他问题是一样的逻辑。

但实际就是调查彻底完成前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你怎么知道天气良好就一定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天气晴好和没有湍流是一回事吗?天气晴好但撞鸟了,你说这怎么算?还有维修等等,你自己说说现有证据的情况下,你能确认就是哪个维修工没做好吗?还是你能一口咬定维护绝没有问题?

还有飞机本身的问题,甚至不排除电脑系统的BUG,你让他说啥?没任何数据的情况下,这问题怎么答都是错的。

user avatar

这个记者不够专业,净给领导出难题!

看看人家西安记者怎么提问的:

2022年1月11日,西安市第53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上,

西安广播电视台有位记者发问:
“居家期间,有的市民朋友长时间看电视、刷手机,造成颈肩疼痛,请问这样情况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西安市脊柱病医院郝院长,坐在主席台上用一本正经地态度,花了将近12分钟时间认真作答:
“这个问题很好,颈肩疼俗称脖子痛、肩膀痛………疫情居家期间,绝大多数颈肩痛为功能性而非病理性。居家是诱发因素,症状容易恢复。如果经一两周调理疼痛还不恢复,应及时上医院就医。”

而这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发布会总共就才30多分钟,其中颈椎问题占了将近12分钟。该问题回答完毕,发布会随即结束。



user avatar

都夸外媒问得犀利,但是这些问题国内媒体想不到吗?是国内媒体不想问吗?不如看看在政治经济的体制性压力下媒体的生存空间到底在哪里。

高赞回答说现在这届媒体不仅缺少提问能力,也缺少提问勇气。下面的评论问温州动车事件的媒体都去哪里了?都去哪里了?

我讲个自己的经历,之前某海边浒苔泛滥,我作为实习生觉得去采访一下大家的看法,采访一下当地负责清洁的工人了解情况。整理了一下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说:这个不能写。

这个也不能写,那个也不能写,即使写了也不能让你发。

而同时,记者的工资,二十年前是三千块,到现在依然是三千块。

所以为什么从前有好报道,现在反而少见了?

说某媒体调查遇难者的问题,还不是外媒记者问的这些全都不能发,所以才试探着打擦边球,以写人的方式来给官方压力?它作为一家成熟媒体,有严格的审校,并非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作者写完直接按下发送键。说关注度已经够了的人,如果关注度真的足够了,那么这位孙董为什么还能够答非所问?洋洋洒洒一堆废话?很多人说不信谣不传谣不要讨论不要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等待官方消息,这就是你们等的官方消息,满意了吗?

是有为了流量丧失人性的媒体,但是那样的媒体在课堂上从来都是老师拿来严重批判的典范,斩钉截铁地说他们是错的,说他们丢人。新闻界是有自省功能的,有些人失去了新闻理想,但现在还留在业界的新闻人,大多都还是怀揣着理想的,因为搞新闻它真的不挣钱。一个成熟的新闻人在现在需要精通拍摄采访剪辑写作文案直播甚至网络平台运营,有这个本事去公司搞宣传搞舆论它不香吗?

即使是我这样还有新闻理想的学生,也被这几天的舆论搞得迷茫不已。我自虐一般地看着一条条痛骂新闻人的评论,想与他们辩解,但是想想说什么呢?根本就是对空言说罢了。

在1984和美丽新世界齐头并进的今天,去苛责记者为什么不作为,属实令人心寒。

user avatar

01



每一起事故,必然会面临一起问责。


但是,前天的一场问责,让很多人都大跌下巴。


据凤凰新闻报道,在3月22日东航航空事故发布会上,东航云南分公司董事长孙某的表现,被一些网友讥讽为:


“问了一个硬核,回答了一个核桃”,“回答了一个寂寞”。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发布会上,路透社的记者一连串问了4个问题:


1. 飞机的维修记录是怎样的?近期维修方面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2. 事故发生的时候天气怎么样?
3. 空难发生前机组有无和空管联系,如果有的话,说了什么?
4. USNTSB(美国国家运输委员会)已经委派了调查者,会不会邀请他到中国帮忙调查?


可以说,这位记者问的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没有涉及到什么机密。


但是,孙董事长似乎充耳不闻,自顾自地念起了事前准备的稿子:


“当时飞机是在平飞巡航阶段。我们正在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目前航空运力充足,安排的检查也包括临时性、预防性措施。我们正在按照民航安全管理规定有序开展工作。”


经典的答非所问。


先看看网友怎么评价的:


真是问了一个寂寞,答了一串乌龙!

人家问的问题直达事件核心,这才叫新闻。

昨天晚上没整二斤白酒都说不出这样的回答。

考的我都会,小抄全到位,除了最后一题出得有点偏,蒙的不一定全对。


的确,在这起事故中,最应该专业负责的人,却表现出了不专业态度,自然是让人失望。


不过,我认为这也不能全怪董事长,毕竟事情太突然,他也不能确定细节。


要怪,就怪我们的媒体,没有抢在外媒面前发问,以至于孙董一时半会,还适应不了别人的舆论监督的环境。


从事先备好的材料看,孙董的回答对应的问题应该是:请您谈谈当前东航的应对工作。


但因为没有人站出来,让外媒记者抢问了一下,搞得董事长措手不及。



02



不得不说,现在这届媒体不仅缺少提问能力,也缺少提问勇气。


我还记得不久前西安的一场疫情发布会,某记者问的问题竟然是“颈肩疼痛怎么办”。


然后专家还真的滔滔不绝地回答了好几分钟。


我还记得东航事故刚发生始的时候,某知名媒体,不去调查现场,而是先调查遇难者的家属,然后洋洋洒洒的公布这些细节。


没错,细节很动人,流量也是起来了。


可有没有想过当事人家属的感情?这是多大的侵扰和伤害!


什么样的媒体,造就什么样的舆论环境。


这些年的的舆论场格调,明显的开始滑坡,甚至低智。


这源于我们的媒体不怎么问苍生了,改去下大棋了。


而且你还会发现,越是那些张口就来,没有信源的阴谋论,越受追捧。


“都是美国捣的鬼”!


但凡有什么问题,总是可以用“美国捣鬼”来解释。


真的是不知道这里面能有什么棋,把自己王牌企业的口碑玩砸,还是向中国示威?还是觉得美股涨太快了,要跌一跌?


03



所谓“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这些年,中文互联网已经成了阴谋论的重灾区,哪怕是一些已经沦为全球笑柄的阴谋论,却在某音,某察者的搬运下,在我们的互联网上大行其道,甚至成了主流。


而现在,你哪怕是发出一点点的建设性批评,不管你姿态多么卑微,都会被戴上“抹黑中国、”递刀子”,“50w”这样的帽子。


正是这些动不动的上纲上线,让我们媒体开始迎合,开始扭曲,去生产和制造一些垃圾内容。


反过来,这些垃圾内容也会让群众变得愚蠢和恶毒。


以至于现在,连“理中客”、“反思”都贬成了贬义词!


没有一种黑暗可以消灭光,但黑暗却能遮蔽光。


东航事故后,中国的群众非常理智,非常克制,都在等一个官方调查结果。


但是,等待官方的同时,并不意味着专业的媒体就应该缺位。


敬畏生命,应从媒体拿起新闻专业主义的话筒做起。


专业的提问,深度的报道,不会造成公信力的缺失。


相反,它对缓解公众压力、恢复人们对航空业的信心,都有一定帮助。


希望将来我们的提问者,可以跑在西方记者前面。


希望将来我们的回答者,可以脱稿回答。


-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