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回答
201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中国大陆历史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调整,旨在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这项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并在教育界逐渐形成共识。

“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由来与依据

传统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叙述,往往将抗战的起点定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历时八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结束。然而,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将抗战的起点仅限于1937年,忽视了中国人民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特别是东北地区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局部抗战。

“十四年抗战”的概念正是基于对这段早期抗战历史的强调。其主要依据包括:

九一八事变(1931年): 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此拉开了序幕。从1931年到1945年,正好是14年。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在日本侵占东北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以及国民党军队、地方武装和各族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是十四年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城抗战等早期局部抗战: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军队也曾在长城沿线等地进行过抵抗,例如1933年的长城抗战,虽然规模和影响与全面抗战不同,但同样是反抗日本侵略的重要历史事件。
国内各阶层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唤醒了民众的民族意识,为后来的全民族抗战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

教材调整的具体体现

将“十四年抗战”概念全面落实到中小学教材中,意味着在教学内容上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 历史事件的起始点调整:
不再局限于“七七事变”: 教材会更加强调“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开端。
明确“局部抗战”阶段: 会详细介绍1931年至1937年间,中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在日军侵占下所进行的抗日斗争,包括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事迹。
“全民族抗战”的内涵拓展: 将1937年后的全面抗战视为十四年抗战的第二个阶段,强调其与早期局部抗战的内在联系。

2. 叙事逻辑的重塑:
展现抗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通过强调十四年的时间跨度,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及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中的领导作用和贡献,例如在东北抗日联军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在统一战线中的努力。
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抵抗: 展现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在抗战中的共同努力和牺牲,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抗战图景。

3. 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深化:
增加相关史实和人物: 教材中会增加关于“九一八事变”及其后续事件、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抗日救亡运动等内容,介绍更多在此期间涌现的抗日英雄人物。
理论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理解抗战的胜利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对不同阶段抗战的划分和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其辨别和评价史料的能力。

这项调整的意义和影响

更符合史实的研究成果: 这一调整是对学术界多年研究成果的采纳,使得历史叙述更加客观和准确,避免了对历史的片面解读。
增强民族历史认同感: 强调十四年抗战,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所进行的长期不懈的斗争,有助于增强年轻一代的民族历史认同感和凝聚力。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更全面的历史叙述,能够更深刻地揭示日本侵略的残酷性,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传承红色基因: 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的领导作用和贡献更加清晰地呈现,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的领导核心。
警示教育意义: 通过回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也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警惕军国主义复苏。

一些值得关注的方面和可能的讨论点

尽管“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可能伴随着一些讨论和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方面:

史料的辨析与呈现: 在教材中如何恰当地选择和呈现与早期抗战相关的史料,如何平衡不同来源的史料,确保教材的严谨性。
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十四年的抗战历史清晰地传递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避免枯燥乏味。
对于“抗战”概念的界定: 学术界对于“抗战”的起止点有过多种讨论,虽然“十四年”已成为主流,但对其内在的阶段性特征的把握,仍需在教学中体现精细化。
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 在强调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同时,如何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紧密联系,展示中国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

总结

总而言之,201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中国历史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且积极的调整。它不仅是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回应,更是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旨在让年轻一代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程,从而更好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并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历史借鉴。这项调整是历史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内涵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这些的争论,只是些概念上的咬文嚼字,历史就是这样不断被发明的。如果以后中日关系持续恶化,可能慢慢都变成71年抗战,从日本入侵台湾算起,甚至推到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如此中日友好不再提,变成世仇。至于当时合法政府的看法,以及各种停战协定,这些根本就不重要,一句民族史观,一句无产阶级观,你无法反驳。因为客观事实并不重要,历史书上有哪些不是事实呢?所谓事实的谎言,就是修改定义和权重嘛。人家指鹿为马,你不信,这就变成立场问题了。

user avatar

非常有必要!抗战就是14年,这是客观事实。

既然东三省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东北抗联的抗战斗争当然是中华民族抗战斗争的一部分。

抗日战争有三个时间点:

1931年918之后,国民政府不抵抗,东北人民自发组织抗日武装——这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7年77之后,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庐山讲话,宣布全民抗战——这是抗战全面爆发的起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8号美国对日本宣战,9号中国政府对日本宣战——这是抗日战争在国际法上的起点。

其中最艰苦的当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国民政府不抵抗,国联指望不上——在最恶劣的自然环境、最孤立的政治环境下,东三省的人民以最顽强的意志、最惨重的牺牲,最先开始了保家卫国的斗争。

这样的牺牲,这样的功绩,必须得到承认,绝不能被埋没——这就是十四年抗战这个说法的意义。

user avatar

八年从全面爆发算起,本身就有漏洞。哪样事物的起点是从高潮部分才开始算的,古代史也不从秦始皇算起嘛,dèi不dèi?

既然是讲抗zuàn,那么就要从反抗的第一天算起,找标志性的一天,那么就是九一八,从这一天算起,才是完完整整的一段历史,才名正言顺。

八年抗zuàn将来会作为历史名词,当作历史名词摆在那里,用起来么可以打个引号,无所谓的。但是正式讲起来呢,huán是用十四年抗zuàn为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