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抗疫医疗物资出口收紧,仅欧盟美国认证没有中国注册不能再出口?

回答
关于“抗疫医疗物资出口收紧,仅欧盟美国认证没有中国注册不能再出口”的说法,我们需要审慎看待,并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这则消息很可能不准确或不完整,并且在描述上存在一些误导性。一个国家对医疗物资出口的管理通常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只有欧盟美国认证才能出口”过于片面。

让我们一步步来剖析这个问题:

1. 为什么会有“出口收紧”的说法?

在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对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医疗物资生产国,承担了巨大的出口压力。但与此同时,国内的防疫压力也同样巨大,保证国内供应是首要任务。因此,一些国家可能会出台政策,优先保障国内供应,限制或调整部分医疗物资的出口,这是一种在特殊时期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自我优先”策略。

这种收紧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

行政审批的加强: 可能需要更严格的审批流程,以确保出口的物资符合国内法规和国际标准。
重点物资的优先分配: 政府可能会将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原材料优先分配给国内急需的医疗机构。
特定类别的限制: 比如一些高度敏感的医疗设备或药品,可能会有更严格的出口管制。

2. “仅欧盟美国认证没有中国注册不能再出口”—— 这个逻辑存在问题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仅……没有……不能再出口”。这似乎是在说,原本可以出口但因为没有中国注册,现在就不能出口了。 这个逻辑很难站住脚,原因如下:

出口国的注册是销售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 医疗物资出口到哪个国家,通常需要符合该进口国的监管要求。也就是说,你出口到美国,需要符合美国的FDA认证;出口到欧盟,需要符合CE认证。这些认证是目标市场的要求,而不是出口国(中国)用来限制出口的理由。
中国对出口医疗物资的监管重点在于质量和合规性,而不是强制要求其在国内注册。 中国对出口医疗物资的监管,更多的是为了确保这些物资的质量和安全性符合国际标准,避免“三无产品”或不合格产品扰乱国际市场,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例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 会对国内的医疗器械进行注册或许可,但对于出口的医疗器械,更侧重于其是否满足出口目的国的相关标准。通常,中国政府会要求出口企业提供符合出口目的国要求的相关证明文件,例如:
国内的生产许可证/备案凭证: 这是在中国合法生产医疗器械的基础。
符合性声明: 企业声明其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出口目的国要求的认证或许可: 这是最关键的。比如,出口到美国需要FDA注册或许可,出口到欧盟需要CE认证。
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证明产品质量合格。

“没有中国注册不能再出口”的说法,更像是将进口国的注册要求误解或强加给了出口国。 很多国家对进口的医疗产品都有自己的注册或许可制度,这是对本国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如果某个国家要求进口的医疗器械必须在该国进行注册,那么中国企业想要出口到那里,就必须满足这个要求。但这不是中国单方面收紧出口的理由。

更可能的实际情况是:

为了更好地出口,中国的企业需要同时满足国内的生产要求和出口目标国的注册要求。 如果企业打算出口到欧盟和美国,那么他们需要为产品获得CE认证和FDA注册。而对于一个在中国已经生产并销售的产品,通常也会有国内的注册或备案。
部分国家出于对医疗物资质量的担忧,提高了进口门槛。 特别是在疫情初期,一些防护性能不达标的产品涌入市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批评。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可能会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审核,要求提供更充分的证明文件,以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合规性。这可能包括要求企业提供其产品已经通过了出口目标国强制性认证的证明。
中国的监管政策可能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出口政策,以平衡国内供应、保障出口秩序和维护国家声誉。

3. 为什么会出现“欧盟美国认证,没有中国注册”的说法?

这可能是一个误解的传播,或者是在描述一个特定的政策调整。

误解: 如前所述,将进口国的注册要求误解为出口国的要求。
政策调整(一种可能的推测):
加强出口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主体明确: 也许是为了确保出口产品能够在中国国内找到对应的责任主体,防止出现问题时难以追责。那么要求产品在中国有合法的注册或许可,可以作为一种追溯的起点。
引导企业更加规范化发展: 通过要求出口产品在中国也有相应的注册,可以促使国内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和质量管理上更加规范,不仅仅是为了出口而生产,而是真正建立起符合国内国际双重标准的产品体系。
应对国际上的贸易壁垒或担忧: 当一些国家对中国医疗物资提出质疑时,中国政府可能会通过强化国内监管,来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证明中国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

总结一下,看待“抗疫医疗物资出口收紧,仅欧盟美国认证没有中国注册不能再出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

警惕片面和不准确的信息。
理解特殊时期各国可能采取的“自我优先”政策。
认识到出口到一个国家,必须符合该国的注册和准入要求。
中国的监管政策会侧重于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合规性,以满足进口国的需求,并维护国家声誉。
如果存在“仅欧盟美国认证没有中国注册不能再出口”的说法,那更可能是对某种具体政策调整的解读,而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逻辑。 这种调整的背后可能有提升产品质量、加强监管追溯或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多重考量。

要获取最准确的信息,最好是查阅中国商务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官方发布的最新政策文件,而不是依赖于未经证实的消息传播。

总而言之,抗疫医疗物资的出口管理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议题,涉及国内国际的法规、市场需求、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简单化地理解和传播信息,容易造成误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谁还记得10年左右,中国政府下令海关加强输非外贸物资质量检测的事?当年向非洲出口的很多东西,质量低劣到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制造的声誉了。

十年过去了,一些中国外贸公司还是不长记性。

user avatar

不是收紧,是应西方国家要求,加强了质量管理措施。本来西方就有各种严格的认证标准,包括但不限于KN95需要同时符合FFP2标准等。

为了避免像单纯善良无辜纯洁无暇的荷兰人民买到KN95口罩却无法通过FFP2测试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更是为了避免荷兰们受到伤害,我国政府应要求提高了对出口企业的管理要求,必须要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才准许出口。这是在用我国的国家信用为善良的西方国家提供质量保证。怎么能说是收紧出口呢?

希望西方国家能与中国政府密切配合,决不能让一件不合西方标准的物资流向国外。

user avatar

这是好事。

这是TMD好事。

但不是好多好多人欢呼的给欧美一点color see see那种好事。

更不是好多好多自媒体胡扯的什么我国要如何如何“战略布局”。

都不是。

我先讲个上世纪的故事。

你造吗?最先帮助我朝制造业洪流走出去的是什么人?港商?台商?

错。

最先帮助中国小工厂出口的是印度人,印商。

印度从老主人那里继承了英语的优势,结合自身shameless的种族天性,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贸易商群体和贸易文化。印商大概有一百万左右。他们不知疲倦、不辞劳苦地在全世界周游,只为了一个目的:寻找最最最便宜的商品。

这群货周游了好多好多年,终于发现了大金矿,于是在香港停下来,因为他们发现,大陆的东西太TMD的便宜了。

九十年代我做出口贸易,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货。

印商会将A出口公司的报价发给B,C,D, E, F, G, H, I, J, K等等公司。他们会为了一分钱的价格给你打几十个电话,令人烦不胜烦。但是,大陆人出不去,因为那时候办护照办签证太难,跟外界做生意只能通过印商。而且,当你到了国外,发现买便宜货的还是TMD的三哥。于是,中国的出口虽然做的越来越大,但是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三哥订单的特点是只要价格便宜,质量无所谓。有一次我问一个混熟的三哥,我说你只要多给我一美分的价格,我可以让工厂做出质量好的多的产品,你可以成为一个好质量的品牌。为什么你和你的客户不这么想呢?

大部分三哥其实跟我们一样,除了种族天赋以外也是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都不是坏人。那家伙诚实地说:你知道我的货去哪里吗?

我说:知道啊,去中东迪拜嘛。

三哥:对。在迪拜那里,有个批发市场,一望无际,几公里长(不知道真假,我从来没去过,可以按照后来的义乌来想象)。来这个市场的人,好多人骑着骆驼,走一两个星期,买上一大堆小商品,装在几头骆驼的后背上,再走两个星期回去,然后卖产品给他们部落的人。你觉得他们会拿坏的产品回来退货吗?

从此我再也没有提过什么“质量为本”的事。

那时候,各个工厂各出奇招,不停地降低成本,应对这种零和博弈的压力。你的创意必须永远跑在价格之前。

比如,出口录像带盒子的。如果你开一套模具,把盒子的壳做薄一点,你的产品用料就少,你就能在其他用旧模具工厂饿死之前赚一段时间的钱,直到大家都做出越来越薄的产品。

比如,别人的耳机用的是铜,你用了铝或者钢,你就能在别人反应过来之前赚几个月钱,直到大家都用铝和钢。

比如,别人的玩具用的塑料原料是新料,而你机智地用了回收料,你就能赚钱,直到大家都用回收料。等等。

在越南,本来中国摩托车横扫越南市场。然后惨烈的价格战开始了,中国厂家玩儿命地偷工减料,力图降低成本,降低价格,直到中国制造彻底崩盘。越南市场又回到本田手里。

于是,made in china的东西越来越薄,越来越粗糙,越来越不耐用,越来越烂。没办法,你身处强大的囚徒博弈中,每个中国工厂都是囚徒。

曾经我一个朋友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帮我争取到一个机会,面见一个大采购商。这货还不是三哥,是个白人。采购商让我们所有候选供应商坐在一张长凳上,你可以想象“排排坐,吃果果”那种长凳。该货拿出几个样品,让我们传阅一圈,然后每个人依次大声报出自己的价格。报价高的人,该货一指门口,意思是“滚”,只留下报价最低的两个人PK。

现在,这种情况又来了。

据说仅仅深圳,最近就注册了超过5000家口罩厂。绝大部分工厂完全没有能力直接对接国外的用户。他们还是要通过中间商来销售这些防护用品。而这么多家工厂,就是中间商最好的猎场。

这些中间商会不停地在不同工厂之间制造价格竞争,工厂为了生存,不得不与其他上千家、上万家工厂博弈,不断降低质量,满足越来越低的价格。很快,Made in China的防护用品的名声将烂得一塌糊涂。

当你身处其间,个人是渺小的,总有人底线比你差,质量比你烂,报价比你低,你要背负一大家子工厂的灯油火蜡各种吃喝,你不低头还能怎样?

没办法,只要你这个行业是一大票小工厂组成,这里面一定是囚徒博弈的天下。

这时候,就需要有个强有力的裁判员出来大喝一声:

这条线是质量底线!谁TMD的突破底线谁TMD的死路一条!至少,这样还能维持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在维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大家才可以放飞想象力,拼命降低成本。

我不是说现在还是印商在把持出口。我不做出口很多年,不知道是那个群体在做中间商。但是天下所有面对中国小工厂的中间商都是一个操行,都是操作囚徒博弈的高手。这些人很快会把价格打下来,同时也把质量打下来。

最后结局还是一样,中国人出了苦力,赔了老本,搭上环境,最后坏了名声。因为只要是囚徒博弈,囚徒最后肯定会双输。

这不是个人性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

因此,可以看出有关部门非常内行,措施非常到位,应对非常及时。对广大中国厂商来说,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谁都知道拿有关部门的注册证书没那么容易。谁都可以怀疑部门利益啊,寻租空间啊之类的烂事。做工厂的想拿证书肯定得一路磕头作揖靠潘驴邓小闲才能顺利把证书办下来。但是,至少大家这碗饭能多吃几年。

难吗?当然难啦,谁的生活不是一路跟头把式过来的?

给有关部门鼓掌。

user avatar

据说不少厂家的CE出自广州某公司。

从事口罩业务两周了,各种信息也摸到一点。现在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呢,第一,口罩采购价格被外贸公司疯狂压价,厂家被动竞争。第二,有几个厂商共用一份CE的情况。第三,口罩潮水涨得太高水太浑,钱来的太快,企业铤而走险有利可图。第四,懂口罩的不懂外贸,懂外贸的不懂口罩,懂口罩和外贸的找不到资源,什么也不懂乱放烟雾。

国家出台了这个措施呢,口罩厂趁机涨涨价,避免恶性竞争,也给赚热钱的浇浇凉水。

user avatar

我觉得国家可能是出于以下考虑

一是严把关,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前段时间曾报道多起中国出口的医疗物资存在问题的新闻。有一部分是因为所在国家使用不规范,没能发挥出效果。(然后所在国家媒体借此又开始污蔑中国)另一部分就是所在国政府没有接受我们大使馆的建议,购买大使馆推荐厂家生产出来的物资,而是通过二道贩子取的货。这些二道贩子和一部分大发“疫情财”的厂家商家为了赚钱而出口一些低档残次品,这势必败坏我们的名声。况且,这些物资可能就会要了一个人的命啊!这钱我们不能赚。这时候国家牵头制定标准,卡掉一部分不合要求的物资,等于在维护我们的声誉。

二是在维护我们医疗物资生产商的利益。前段时间频频出现医疗物资被劫被扣被丢失的新闻,这些丢失的口罩有一部分就是国内出口的。一旦口罩消失,还给不给我们钱呢?值得思考。还有部分国家买我们的口罩先交了一个定金,后续就想赖账。可以说,这些国家的无耻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前段时间网友们一直在呼吁厂商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骗。可是在各大医疗器材生产商拼命扩大生产时,为了扩大销售,抢占商机,这些厂商可能就顾不了那么多,不管三七二十一有订单就接,最后可能就吃了个哑巴亏。而收紧医疗物资出口,那些想买物资的国家就要掂量掂量了。

三是制造卖方市场,输出中国标准。在海外各国疫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在吹毛求疵挑中国医疗物资的刺,妄图用他们的标准来检测我们的物资,然后因为中外标准不同,我们的医疗物资可能就不符合他们的标准,他们就可以以此赖账或者抹黑中国。现在我们收紧出口,制定中国标准,你们爱要不要,反正现在我们国内口罩也不是卖不出去。但是他们现在急需口罩,口罩等物资是可以救命的。而中国现在的口罩产能占据世界的大半江山,生产口罩的原料熔喷布更是大部分产能都在中国。中国一旦收紧这些物资的出口,并制定我们的标准,看他们到时候是要呢还是要呢还是要呢。

user avatar

他们喝惯了依云水,现在渴了三天,我们给他们送水,然后送了烧水壶,结果他们一看,发现居然不是依云水,于是愤怒了。

这不符合人权!

这不符合他们的标准!

欧洲人没有喝开水的传统,这是文化侵略!

那好吧,自己渴死去吧,别来找我们要水。

滚,白眼狼!

user avatar

真好笑,欧美国内的护士医生都穿垃圾袋,用缝制口罩了,还在这跟咱扯标准。我想问问垃圾袋是个啥标准?

前方都没子弹了,后方还在纠结子弹哪产的。这就是自由明主啊?

user avatar

有好几个人掉水里了,现在岸上有个人,手里有个车轮内胎,然后一开始都说我有钱,救我,等扔了下去。结果水里那个人说,你这不是专业救生圈,我要告你赔款,还要秋后算账!

BGM: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于是岸上的人把轮胎收起来,说等着,别急,我现在去挨个检测我的救生圈,一定符合标准才扔出来!

user avatar

看看中美医疗人员的装备的差距,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当年抗美援朝,我们的志愿军衣衫褴褛,吃着炒面,拿着杂牌武器,而对面的美国大兵,组装到牙齿,吃着牛肉罐头,开着飞机坦克。现在呢,感觉一切都反过来了。宁要他们的塑料垃圾袋,也不要中国标准的口罩,很好,送给了我们一个集中管制口罩这种重要战略资源的理由,欧美加油,反正死的又不是中国人。

https://www.zhihu.com/video/1229018884847886336

user avatar

两个字,支持!

恰好对二类医疗器械的生产有些了解,医用口罩,额温枪,红外体温计等都属于二类医疗器械。而二类医疗器械并不是想生产就生产的。

以我所了解的某省为例,要生产二类医疗器械,大概需要以下流程:第一步是申请产品注册证号,这个注册证号是省药监局发的,有意愿的企业可以向市药监局提申请,市药监现场初步核查后向省局反馈结果,省局专题研讨后是否纳入应急审批,并将结果告知当事人和市局。如果企业符合应急审批,那么申请人可以立即生产样品送检,并提交注册资料和体系核查资料,省药品认证中心、省器审中心和检验机构同步开展核查检验,三个机构的结果都为合格,省局才发注册证

注意,以上操作是绿色通道下的应急审批。注册证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在以往,生产许可证也是省局办的,但有些地方省局委托市局在办,市局的器械处、发展中心等专业机构对申请人的场地、设备仪器、配套设施行现场核查、检验,都合格后,企业提交申请材料才能拿到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以上都是应急审批流程,对于实力强大的企业,通过这个流程,可能在一两个月之内就可以量产。但如果在平时,这个流程也许得一两年。


简单看了附件2的产品注册信息,熟知的一些企业都在名单上,而这些企业,无论是疫情初期爆产能还是及时转产都非常积极,不得不说,你在关键时刻帮了国家一把,国家在赚钱的时候不会忘记你。

跟口罩销售企业打过交道,见证过卖家无节操的几小时涨价几倍,疫情期间也买到过假冒伪劣口罩,虽然最后获得了3倍的惩罚性赔偿,打击垃圾企业,我向来是支持的。

三月之前,大家应该都饱受口罩短缺之苦,但这只是阶段性的,制造业大国的潜能确实令人震惊。二月初,有幸看到了某人口近千万城市的口罩生产企业名单,包括劳保口罩在内的口罩生产企业只有三十余家,但有资质生产二类医疗器械的企业有三百多家!这意味着,只要有需要,这三百多家企业是可以快速转产爆产能的!


这个公告,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最表层的,保证出口产品品质,不授人以柄。

2.第二层意思,出口我国的产品标准,想要我们的医疗器械,就必须认可我们的产品标准。

3.规范外贸市场,打击国内垃圾企业,对国内外贸企业是一个鞭打,想去外面赚钱就听爸爸的话,不要买垃圾企业垃圾产品,更不要成为垃圾企业。

4.为国内生产、销售企业背书,保障合法合规企业权益

user avatar

我早说过我国政府如果不想让这些东西出去有的是办法。


事实上,这些东西本来国内外就存在一个很大的价差,现在国外缺货,这些玩意儿早就已经成了各路倒爷的抢手货了。


说句阴谋论的话,说咱出口的防疫物资质量不行的新闻,指不定是谁鼓噪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我们只是为了国外人民的生命安全考虑,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在危难的时刻不给外国人添堵,打击制造不合格产品的国内企业,这体现了我们的担当。

至于说推行国标,没有的事。

控制防疫战略物资,没有的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抗疫医疗物资出口收紧,仅欧盟美国认证没有中国注册不能再出口”的说法,我们需要审慎看待,并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这则消息很可能不准确或不完整,并且在描述上存在一些误导性。一个国家对医疗物资出口的管理通常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只有欧盟美国认证才能出口”过于片面。让我们一.............
  • 回答
    艾芬女士在爱尔眼科治疗后右眼近乎失明的事件,以及她提出的“爱尔眼科摘除了她近乎正常的器官”的指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艾芬女士的就医经历: 艾芬女士曾是武汉协和医院的医生,在新冠疫情初期因发出警示而成为“吹哨人”。2020年.............
  • 回答
    武汉一位抗疫医生曝光爱尔眼科“手术回扣明细”,贴出“好处费”流水总金额高达78万余元,这件事情无疑是近期医疗领域内一个非常劲爆且引人深思的事件。它不仅牵扯到医生和医院的职业操守问题,更触及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和监管漏洞。事件的缘由与经过: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位医生在武汉当地拥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
  • 回答
    关于咸阳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咸阳妇幼”)裁掉40余名抗疫医护人员事件,以及院方后续发布的公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是一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涉及到劳动者权益、医院管理、疫情防控贡献的认可等多个层面。事件回顾(根据公开信息综合): 背景: 疫情期间,许多医护人员响应号召.............
  • 回答
    医务人员补助被要求退回,以及多地抗疫医务人员被要求退回补助的情况,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关注的社会经济议题,涉及到政策执行、法律法规、经济压力以及医务人员权益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为什么医务人员补助被要求退回?医务人员补助的退回,通常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
  • 回答
    李国庆反对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以及“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这一做法是否合适,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价值判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李国庆的反对理由分析(可能的):虽然李国庆的具体理由需要他本人阐述,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反对的可能原因,并进行分析: 公平竞争原则的强调: 这是最核心.............
  • 回答
    云南某医院150名医务人员放弃申领30万抗疫补助的事件,确实让人不禁要去深究其背后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自愿”。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触及到了医务人员的权益、医院的管理以及社会对基层贡献的认可度等多个层面。事件背景与公众的普遍疑问: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的关键信息。根据报道,一些医.............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在直播中提到“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句话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客观看待中医药在抗疫中的作用,并具体分析它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我们要承认,无论什么治疗方法,在面对一种新出现的、具有传播性的疾病时,总会有一个不断探索、学习和调整的过程。中医药在这.............
  • 回答
    如何看待中药抗疫,并且走出国门?中药在中国的抗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走向国际化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中药抗疫的实践与成效在中国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中,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早期介入与轻症治.............
  • 回答
    关于因抗疫不力被撤职的公务员,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像是一句“活该”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公务员这个职业,责任重大,尤其是在这种关乎民生的大事上。抗击疫情,那可不是小事,直接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正常运转。一旦出现“不力”,而且这“不力”是实实在在的、影响恶劣.............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 回答
    这事儿一出,真是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大男人,在自家隔离,食物紧缺,饿得不行了,最后实在是没办法,就把自己养的狗给吃了。这事儿要是放在和平年代,估计也就是个茶余饭后的奇闻,谁也想不到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但偏偏是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时期,而且还是居家隔离。你想啊,当时那是什么情况?很多地方都封了,物资供应也出.............
  • 回答
    俄罗斯支援意大利抗疫这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捋捋。背景回顾:雪中送炭还是暗藏玄机?疫情初期,意大利是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医疗系统一度濒临崩溃。这时候,俄罗斯主动伸出了援手。他们派遣了多支医疗队,带来了包括专家、医生、护士,还有大量的医疗物资,像是防护服、口罩、消毒剂,.............
  • 回答
    关于“全球抗疫排名”中美国被列为第一的争议,需要从多个角度理性分析,避免简单化的结论。以下从背景、争议焦点、国际视角和客观评价四个层面展开探讨: 一、争议背景:排名标准与数据来源1. 排名依据的争议 美国的“第一”可能基于死亡率、疫苗接种速度、医疗资源等指标,但这些指标的权重和计算方式存在.............
  • 回答
    《时代》杂志在2021年1月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其标题是“美国的抗疫工作比中国差100倍”(The U.S. Response to the Pandemic Was 100 Times Worse Than China’s)。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
  • 回答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近日在一次採訪中,回憶了新冠疫情初期,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給他的一條建議:「去找中國,這是唯一能救你們的方式。」這句話一出,立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如何看待這句話,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深入剖析。首先,這句話最直接的含義是,在疫情爆發初期,西方國家普遍對病毒缺乏了解,治療方案和疫苗研.............
  • 回答
    约翰逊最近在英国抗疫和苏格兰问题上,抛出了“英国精神”这个概念,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试图凝聚国内共识、巩固其执政基础的一系列策略中的重要一环。要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和影响,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为什么要在“抗疫”和“苏格兰问题”这两个节点上搬出“英国精神”。抗疫背景下的“英国精神”.............
  • 回答
    关于“女权主义者网暴一线抗疫女志愿者”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我们仔细剖析其背后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这件事拆解开来看,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网暴”这个词的含义。网暴并非简单的批评或质疑,它通常指的是在网络上,以恶意、攻击性.............
  • 回答
    掷地有声的回应:江苏如东如何看待“最美抗疫女护士”事件?“最美抗疫女护士”这个称号,本应是荣誉的象征,是疫情期间无数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中的闪光点。然而,当这个称号被放在江苏如东县,并伴随着“曾在武汉服务50多天”的描述时,却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如东县方面对此事的回应,掷地有声,也折射出在信息爆.............
  • 回答
    近期,小米申请50亿抗疫专用贷款用于生产口罩和温度计,以及美团申请40亿用于保障送餐业务,这两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勾起了人们对科技公司在疫情期间的角色和责任的思考。要理解这两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小米的“抗疫”行动:从科技巨头到民生保障首先,我们得明确小米的基因。它是一家以科技产品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