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李国庆反对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这一做法合适吗?

回答
李国庆反对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以及“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这一做法是否合适,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价值判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

一、 李国庆的反对理由分析(可能的):

虽然李国庆的具体理由需要他本人阐述,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反对的可能原因,并进行分析:

公平竞争原则的强调: 这是最核心的反对理由。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升学机会的获得,本质上应该基于个体自身的努力、能力和成绩。给任何群体子女加分,都可能被视为打破了这种公平竞争的基石,让那些同样优秀但背景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李国庆作为企业家,可能更看重市场经济下的“实力至上”和效率原则。
政策的“一刀切”与潜在弊端: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可能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是否所有抗疫医护人员都面临同等的风险和牺牲?子女是否都因此受到实质性的影响?简单地给予加分,可能无法区分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此外,这种加分也可能带来寻租空间,例如有人可能会利用政策漏洞来获取不应有的利益。
国家资源分配的优先考虑: 国家资源有限,在教育领域,应该优先保障的是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权利,以及为社会培养有能力、有素质的下一代。将一部分教育资源或机会倾斜给特定群体,可能会引发“谁更需要资源?”的讨论。
对其他贡献者的忽视: 在抗疫过程中,除了医护人员,还有很多其他群体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基层志愿者、科研人员、物流配送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如果只为医护人员子女加分,可能会引发其他群体的不满或质疑,认为其贡献未得到同等程度的认可。
潜在的社会群体对立: “加分”政策很容易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可能加剧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不平等感。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因政策而“吃亏”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对“感恩”形式的质疑: 李国庆作为商业人士,可能更倾向于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或更直接的金钱激励来“回报”医护人员的贡献,而不是通过教育领域的政策倾斜。他可能认为,教育是国家长期发展的基础,不应成为短期“回报”的工具。

二、 “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的做法是否合适?分析其合理性与争议点:

这种做法的出现,背后通常是出于一种社会共识——肯定和褒扬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牺牲的群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合理性和争议点:

合理性(支持方的观点):

1. 褒扬与激励: 抗疫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面对巨大的健康风险,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的子女也可能因此承担了父母长期缺席、生活不安定等额外压力。给他们的子女在升学上给予一定的照顾,是一种对他们家庭贡献和付出的认可、褒扬和激励。这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崇英雄、关爱奉献者的良好氛围。
2. 弥补性措施: 医护人员的特殊工作性质可能导致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在陪伴、教育资源获取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加分政策可以被视为一种“弥补”,是对这种客观不利情况的一种矫正。
3. 社会责任的体现: 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关爱在关键时刻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的群体。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一种价值导向的传递,告诉人们“奉献是有回报的”。
4. 吸引人才与职业认同: 明确的奖励机制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高风险、高压力的医疗行业,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吸引力,从而为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5. 感恩与回馈: 在疫情结束后,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是一种相对有形且被大众理解的方式。

争议点(反对方的观点,与李国庆的反对理由有重叠):

1. 公平性挑战: 如前所述,这是最核心的争议。加分政策必然会损害部分学生的公平竞争机会,尤其是那些成绩接近但没有加分的学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可能损害教育公平的做法都应谨慎。
2. “谁的牺牲更大”的比较困境: 疫情期间,还有很多其他群体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一线警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甚至因疫情失业的家庭。如果只给医护人员子女加分,可能会引起其他群体的“比较心理”,认为其贡献未得到同等重视。
3. 政策的边界与适用性: 如何界定“抗疫医护人员”?是所有在疫情期间工作的医护人员,还是仅限于一线救治重症的?加分幅度应该多少?是否应该有时间限制?这些边界的界定本身就存在很多讨论空间。
4. 潜在的教育功利化: 这种政策可能让家长将子女的教育与父母的职业表现挂钩,甚至可能出现一些“钻空子”的现象,影响教育本身的纯粹性。
5. 长远影响的考量: 教育机会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阶层的流动。如果加分政策长期存在或被滥用,可能会固化某些群体在教育上的优势,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公平性和活力。
6. 替代方案的讨论: 是否存在比加分更公平、更有效的奖励或补偿方式?例如,提供教育奖学金、优先入读优质公立学校(在不影响其他学生公平的前提下)、提供家庭支持基金等。

三、 如何看待李国庆的反对立场?

李国庆的反对立场,代表了一种对制度的严谨性、公平性以及效率的强调。他提出的观点触及了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这本身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并且能够通过公开辩论来完善政策。

然而,我们也应该理解政策制定者在面对特殊情况时所面临的复杂权衡。在突发危机面前,政府往往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来凝聚社会共识、激励关键群体、表达国家关怀。

评价这种做法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说“合适”或“不合适”,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维度:

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否良善? (褒扬奉献,表达感谢)
政策的执行是否透明、公正? (界定清晰,操作规范)
政策是否伴随了充分的讨论和制衡? (听取各方意见)
是否存在更优的替代方案? (平衡公平与激励)
这种政策是否是短期应急措施,还是长期制度? (短期激励和长期公平的平衡)

一个可能的平衡点:

或许更周全的做法是,在肯定抗疫医护人员贡献的同时,探索更精准、更公平的关怀方式。例如:

定向教育资助: 为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定向的教育奖学金或助学金,帮助其减轻经济负担,但不过度影响升学竞争的公平性。
优先享受公共服务: 在不损害其他公民权益的前提下,为抗疫医护人员家庭提供更便利的医疗、托幼等公共服务。
心理疏导与支持: 为因父母职业而承受压力的子女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服务。
荣誉表彰: 通过更广泛的社会荣誉表彰,提升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

结论:

李国庆反对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其核心逻辑是维护教育公平和反对“特权”。这种立场在强调公平的社会价值上是站得住脚的,也提醒我们政策制定应审慎。

而“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的做法,则出发点是为了褒扬和回馈在特殊时期做出巨大牺牲的群体。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奉献者的尊重,但其合理性在于如何平衡这种褒扬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新的不公平和争议。

因此,看待这个问题,需要理解不同立场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寻找既能体现社会关怀又能维护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关于社会价值排序、政策设计智慧以及公民参与讨论的综合性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两国交战,在前线杀敌的军人面临的风险应该比医生们面临的风险更大吧?可即便如此,也只有伤残军人和烈士家属可以享受高考加分等政策——当然,对于这一点,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任何意见。

今年的疫情虽然非常严重,医生们的作用也很重要,但如果这么奖励下来的话,以后怎么办?以后要是发生了地震、火灾、洪水等等灾害的时候,是不是一线的人员也都要这么奖励?如果不,凭什么来服众?而如果非得要这么奖励,那么以后发生战争的时候——比如说梧桐,是不是所有前线的作战人员也都要享受这个待遇?

而且,奖励这东西,看重的是一个公平。所谓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比如湖北的奖励政策里,“将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表现作为人才评价和人事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作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审、人才项目评选和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时予以倾斜,优先推荐、优先晋升”,这就是公平——因为每个医护人员都会面临职称评审等问题。再比如,要是给每个医护人员发钱,这也叫公平——因为每个人都能享受到。

可是,中高考加分这个本身就不公平。不公平在那儿?

第一,这里面说:

2020年参加中考的,有关市州可在其录取总分基础上增加10分后参加中考招生录取。

那么,如果某个医生的孩子2021年才要参加中考,怎么办?就因为晚一年中考,这些待遇就都没有了?这公平吗?

第二,假设湖北某家医院的医生有一个孩子正好今年要参加中考,但是已经跟外地的医院商量好了要二月份去那里工作,疫情发生前一天刚好办完了离职。但在疫情发生后,他生出于责任感留在了医院,那么这种情况下他的孩子该不该加分?

第三,外地援助湖北的医护人员有几万人,在防疫一线他们做出的贡献并不比湖北本地的医护人员小。那么,同样是在一线,湖北的医护人员有加分,外地没有这公平吗?

第四,假设刚好有某外地医护人员的孩子要参加中考,她又刚好参加了这次一线的防疫。在疫情结束后,她通过武汉的落户政策将户口迁到了武汉,他的孩子能不能享受加分?另外,如果他在疫情结束后通过工作调动的方式到了湖北的医院工作,他的孩子能不能享受加分?

假定说这次湖北的疫情并不需要外面省份的援助,湖北省自己就把事情处理好了,推出这样一个政策勉强还说得过去,但现在全国都在援助湖北,这样内外有别不好吧?反过来说,你湖北推出了这么一个政策,外地跟还是不跟?如果不跟,对外省援鄂的人员不公平——要知道各省都是抽调的精干力量援鄂。如果跟——那么这么做的理由在哪儿?

反观烈士子女加分这个政策,不分省份、不限年份,不管到哪儿都能享受,执行起来也没有任何限制。这对于烈士来说,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公平的奖励。

总结一下,发钱+职称评定倾斜这两个奖励我认为是没什么问题的,但中考子女加分就还是算了吧。


PS

这是刚看到的黑龙江的相关政策,我觉得这个政策才是正常的

user avatar

呵呵,学区房、辅导班、特长生、素质教育、自主招生,这些用钱堆分的手段,李国庆反对过吗?

抗疫人员要是拼钱,肯定是拼不过李国庆的。

说到底,李国庆有钱,而且不打算为他人去拼命。

***********************************************************

黑泽明有部电影《七武士》,农民 的村子遭到山贼的洗劫,山贼强男霸女,抢走最后一粒粮食。农民请来七名武士为他们击退山贼。不久,农民就嫌弃武士吃白米饭了。幸存的三名武士,知趣的离开了。

电影到此结束。

不过,山贼如果再杀回来,武士们还愿意回来保护这群白眼狼吗?

别忘了,新冠在国外还没完,还能杀回来。

user avatar

如果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很公平,就不该加分,因为我们不能破坏公平啊。

现在,蹲在中国高等教育金字塔塔尖的明显是非洲朋友,入学容易待遇好,还有不菲的补助。我绝不是反对国家的政策,你们干得好,干得妙。

既然已经不怎么公平了,再多少一点又怎么样呢?

一方面医护人员真的有风险,贡献大。另一方面,就是优惠到顶,你头上不是骑着国际友人嘛。

举个例子吧。

街上有人端着AK-47狂扫,有人Yes,RPG……这时有个人蹬着自行车闯红灯了,你很在意这个骑自行车的违反交规?

我是无所谓的态度,随便。


user avatar

抛开李国庆的目的,这个给医护人员子女加分的提案的确有很多问题。我并不反对给一线人员嘉奖,甚至还可以按贡献分层嘉奖,但这个给子女统一加分,它的确打破了太多平衡。



首先是高考的公平性。首先今年的高考因为疫情,大家的学习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那么这10分就很重了。它能压掉很多人名词。

其次医护人员内部。有的医护人员有子女,有的连对象都没有。那么有子女的加分了,没有子女的什么也得不到那么没有子女的这部分医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会不会觉得不公平?

再次,抗疫情的一线不仅只有医生。警察,居委会,保安,这些也是顶着风险的,有的因为执法还被冲动的人打伤甚至给打死了。另外还有过年疫情最终的时候顶到一线疫情中心去建设医院的建筑工人算不算?他们的子女能不能加分?如果不能他们什么感觉?

最后是考生内部的问题。

这10分加出了一个阶级味道。比如上面情况的衍生,A同学的父母是医生,而B同学的父亲是建筑工人。A同学说太好了我加分,B同学的委屈怎么办?高考本来就是给不同阶级的父母的儿子画一条相对统一的起跑线,可是现在国家直接就画出一个阶级来。孩子会怎么想?为什么我爸爸不是医生而是建筑工人,小区保安,居委会大妈?甚至有我爸爸和他爸爸一样都是医生,但是他爸爸的医生比较高级能去抗疫,所以他加十分的错觉。大家在一个学校一样的条件一样的老师,但是他因为他的父母,他出生就加10分。这是什么体验?

有的人大概会说了少数民族也加分,对,但是那是因为少数民族大多都聚居。很多地方一整个班只有一两个不是少数民族,那么他们的体验就不明显,而且他们是因为民族加分而不是因为父母,所以他们不会怪他们的父母也不会怪他们的民族,他们会明白这是政策,是系统给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地区的一种机制上的平衡是规则的一部分。但医生子女并不同一再一个班里。而是每个班零星有几个。而且今年加了明年还有。不是每个医生的孩子都是今年高考的,他是一种硬性强加的破坏平衡的存在。在这种条件下很可能会引起质的变化。加分的人会因为父母而骄傲,而没分加的很容易会起了抱怨父母抱怨社会的心。

我觉得给孩子一个这样的阶级体验不是很好。

user avatar

作为一线抗疫医务人员,我也不支持这个政策。

理由很简单,如果在不明显损害社会群体利益的前提下,给予一线抗疫医务人员补贴或照顾,估计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有意见。

通过损害社会其他群体利益的方式给予医务人员优待,就是把医务人员放在社会的对立面,或者是说,把医务人员架在火上烤。

更何况,包括我在内,90%以上的一线人员都是没有子女的,真正得到照顾的只是很少部分的人,但全体医务人员却要一起背这个损害社会公平的大锅,这对我也不公平。

其实我不是反对对抗疫医务人员子女的加分照顾,我是反对任何形式的中高考优惠加分。从屁股的角度说,我自己就是加分制度的受害者。10年前高考的时候,因为不享受任何加分,在别人算入加分后我从裸分全省前10变成了全省100名开外,至今记忆犹新。想对一个群体进行照顾的途径太多了,没必要用损害高考的公平性来优惠,毕竟现在像高考一样相对公平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想来想去,这个优惠政策的唯一好处,就是制定政策的人自己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只用慷他人之慨就可(手动狗头保命)。

关于这个问题, @糯米团 大佬的一个回答说的最好:

user avatar

隔着屏幕我都闻到了驴肉蒸饺的香味儿,

先别着急,

让磨再卸一会儿。

user avatar

“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

这次疫情,是一个战时状态。

战时,代表前线的战士,有生命危险。

对于在战争前线拼命的人,也许他们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出于义务、人道、爱国心在努力。

社会对于他们的奖励和支持要到位。

加分这个措施,细节可以商榷。

但这么多人旗帜鲜明的反对,很多说用钱来代替之类的,非常不妥。

我们的医疗战士不是雇佣兵,不是拿钱办事的商业化雇员。他们是为了我们,所有中国人在拼命,甚至为整个人类在拼命。

一刀切反对加分这种措施的人,请有点同理心,如果你刚从前线下来,看到这样的大规模反对你会怎么想?

喊着给钱的朋友,自己不会出钱,但当“加分”可能影响他们一丁点的切身利益的时候,就高喊“公平”的重要性。

奶茶跳舞上清华,“公平”,一群人舔。

晓松关系上清华,“公平”,现在是意见领袖。

医务人员孩子中考加个分,不公,满屏正义。

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

见识啦。

李国庆老师这种满地鸡毛的人,开公众媒体的资格居然还能保留,我也是醉了。

以上。

真的希望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

早点觉悟。

user avatar

我反对这个政策。但是和李国庆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不一样。李国庆这个人的言论和逻辑放知乎上喷子都只能排倒数……


我的出发点是我们有更好的选择


所以我也反对保障说

医护人员支援前线,子女教育无暇顾及,所以我们要加分来保障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当明白无误的把逻辑理清楚之后就能发现荒谬之处。

我们要保障的是,子女的教育,而不是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医护人员奉献了时间和精力,乃至生命(当然牺牲的走烈士抚恤这个另说)。我们要保障的是他们的子女有没有人照料,他们能不能换回足够的休息时间。

简单的一句考试加分,显然不能作为这些问题的答案,甚至连搪塞都谈不上。


医护人员既然要支援前线,那么他们的子女谁来照顾?仅仅只是受教育的问题吗?吃饭,睡觉,社交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吗?

加个分就打算把这些问题忽悠过去?


如果医护人员的子女得到了妥善的安排,那保障和补偿又从何谈起?岂不荒谬


所以保障说,补偿说,本质上就是承认政府的失职,本质上就是推卸对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的责任。妄图通过加分来万能的解决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问题还有公平。

没有子女的医护人员怎么办?这种政策会不会让更多的有子女的医护人员“自愿的”站出来?

加分对于学霸型的子女和对于学渣型的子女效果是一样的吗?


更何况,受教育权,并不等价于受教育,缺失的教育谁来补偿呢?

user avatar

给钱支持,加分也支持。反正就是必须给予高额补偿

绝对不能一个人两千打发叫花子,还吹什么子贡赎人

抗疫期间,护士起步一个月5万,医生一个月8万;非编制人员一律入编;抗疫期间染病,因为后遗症相关的所有后续健康问题,国家一律免费保障终身

有这三条够了。有这三条,加分不加无所谓的事情

重点是,一定要形成一个姿态,要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为国家人民卖命,在经济上,绝对不亏待你

不然下次出事,我要是护士我第一个跑路

实际上,加分就是国家为医护人员做出的姿态。因为国家做不到或者不舍得按照市场价码给予医护补偿,才加分的

国家不给足够补偿,然后做出加分姿态时,网友又开始喷不公平

最后的结果,大概率就是那个新闻说的:抗疫期间,一人奖励两千人民币

还不够自己贴的交通费呢呵呵

你们吵吵,他们寒心,没别的了

user avatar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亩地,你可以捐给国家吗?

农民:可以!

记者:如果你有一百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愿意。

记者: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我不愿意。

记者:为什么?

农民: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你愿意奖励医护人员子女吗?

愿意!(反正是国家出钱)

你愿意国家给医护人员子女加分吗?

不愿意!(因为我家孩子真的要参加高考)

人呐!不碰他的利益的时候,说的比花还好听

一旦触及到他的利益,立即给你翻脸!

此等廉价的“关爱”,以后不要说出口。羞死人。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抗疫医护人员一定要奖励,但是不应该是以“给医护人员子女加分”的方式!

先抛开这种奖励合不合适,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这场抗疫战斗中,做出贡献的不只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人,包括他们——这些在医护人员背后默默付出努力的“后勤保障人员”!

我记得,某一场大战胜利之后,有领导曾经说过:“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所以,如果单单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这让在这次“抗疫”战斗中,同样付出的人们情何以堪?

不要忘了,“中考”和“高考”都是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考试。如果这些“同样付出努力的人们的子女”和“抗疫医护人员的子女”一起考试。

“医护人员”子女加分,而那些付出努力的人的子女却无法享受到待遇,他们会怎么想?


另外,个人认为,“奖励不应该世袭”!之前像“我的爸爸是XXX”。“我的妈妈是XXX”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如果是要奖励“抗疫医护人员”,个人认为,应该直接针对“有贡献的人”而不是他们的子女和亲属。


我们这边,有些企业推出的“慰问抗疫医护人员”的活动,个人认为就很好,比如,我们这边的“某景区”推出,十一期间,凡是参与过“抗疫”战斗的医护人员,可以带家人免费到景点游玩.......毕竟,医护人员,牺牲了陪家人的时间,冒着生命危险与疫情战斗,这种方式,既是对医护人员奉献的肯定,也同时给了他们“补偿家人”的时间和机会。

另外,还有包括,参与“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免费领取XXX商品,给医护人员的家属提供XXX免费服务。这些都是出于企业对于防疫医护人员的“致敬”!


总之,个人认为,“抗疫医护人员”付出了很多,我们应该直接针对他们“本人”给予相应的“最合理”的奖励和表彰才是最靠谱的!毕竟,很多事情“过犹不及”!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