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会晤时表示: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

回答
杨洁篪主任与沙利文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的会晤,是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事件。而杨主任在那次会晤中提出的“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一表述,确实触及了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含义和潜在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竞争”这个词在当前中美关系语境下的复杂性。美国官方,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时期以来,越来越倾向于将中美关系定性为“战略竞争”或者“大国竞争”。这种定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对中国崛起、中国在全球影响力扩大以及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快速发展的担忧和戒备。美国认为中国正在挑战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威胁其国家利益和安全。

那么,当杨主任明确表示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背后蕴含着什么信号呢?

一、 对美国战略定位的反驳与策略调整的期待:

从根本上说,中方反对“竞争”的定性,是对美国将中美关系标签化为“竞争”这一做法的直接反驳。这表明北京认为,仅仅用“竞争”来概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片面和狭隘的,甚至可能是一种带有战略误判的定位。

中方更倾向于强调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两国之间既有竞争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合作的巨大空间和共同利益。例如,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地区安全稳定(如朝鲜半岛问题)等诸多全球性挑战面前,中美两国进行合作对世界至关重要。将两国关系简单地框定在“竞争”的框架内,无疑会加剧双方的对立情绪,阻碍必要的合作,最终损害两国乃至世界的利益。

杨主任的这番话,可以理解为一种“纠偏”的努力,希望引导美方认识到中美关系更广泛的内涵,并促使美方重新审视其对华战略。中方期待的是一种更为平衡和现实的视角,即在承认存在竞争的同时,也看到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甚至在某些领域,合作是主导性的。

二、 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陷阱:

“竞争”这个词,尤其是在国际关系领域,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零和博弈——一方的得益必然是另一方的损失。如果两国关系被完全定义为竞争,那么很容易导致双方都采取强硬的对立姿态,将对方视为完全的敌对力量,从而将两国关系推向危险的境地。

中方反对这种定义,也是在警示美国,将中美关系推向绝对的对立面,对美国自身而言也并非有利。当前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独自解决这些问题。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最大经济体和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如果彻底对立,将无法有效应对共同的挑战,反而会 destabilize the global order。

三、 强调合作的可能性与共同利益的基础:

尽管存在分歧和竞争,但中美两国在许多方面仍然拥有共同利益。例如,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打击恐怖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尽管在具体措施上存在争议)等,这些都是两国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杨主任的表态,也是在向美方传递一个信息:尽管我们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但这不应阻碍我们在其他领域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和合作。中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两国关系留出更多的回旋空间,避免被简单的竞争叙事所束缚。他们希望美国能够看到,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并利用两国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对双方都有益处。

四、 策略性考量与争取主动权:

从更具策略性的角度来看,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也是一种争取话语权和主动权的体现。当美国将两国关系定义为“竞争”时,美国往往占据了设置议程和制定规则的主导地位。中方不接受这种框架,等于是在试图打破美国的主导性叙事,重新塑造对两国关系的认知。

通过提出“合作与竞争并存”或者更侧重于“合作”,中方实际上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灵活性和操作空间。他们不希望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而是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来处理两国关系。

五、 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和回应:

美国的对华政策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选举周期前后。将中国描绘成竞争对手,往往能够迎合一部分国内民众的情绪。杨主任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回应美国国内的这种倾向,并试图通过清晰的表述,引导美国国内的理性讨论,呼吁美国决策者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政治动员的口号所裹挟。

总结来说, 杨洁篪主任关于“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的表述,并非简单地否定两国之间的差异或挑战,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沟通。它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对美国战略定性的反驳: 认为“竞争”过于片面,未能涵盖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和合作的可能性。
避免零和博弈的警告: 警示将两国关系推向绝对对立的危险性。
强调合作基础: 希望突出两国共同利益和合作的必要性。
争取话语权: 尝试打破美国主导的叙事,重新塑造对两国关系的认知。
回应美国国内政治: 呼吁美国决策者采取更理性、更平衡的对华政策。

这次会晤,以及杨主任的这番表态,是中美关系在复杂动态中寻求平衡的一个缩影。未来两国关系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既能管理分歧,又能开展合作的模式,而不是被单一定性的标签所限制。中方此举,正是为了在这一艰难的平衡过程中,为两国关系指明一条更具建设性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字表述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效果,虽然背后的意思大差不离。

反对竞争,可以认为是,不要跟我争了,争什么,争不过我的。坐下来,谈!

反对竞争,换种表述或许可以是,求求你,不要跟我争了,无意跟老大比试啊。你是老大,好了吧。

就看怎么理解了。

user avatar

谢好多位邀

杨委员这句话明显是反驳沙利文在会谈中反复提及的“负责任的竞争(Responsible Competition)”


其实中美之间有竞争很正常,但如果仅仅提及竞争、或将中美关系仅定义为竞争,那就不正常了

事实上,拜登最早提及“负责任的竞争”这个词来形容中美关系的2015年,他自己说的话就足够反驳沙利文:

We've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to center our growing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in enhanced cooperation and responsible competition.
我们在加强合作和负责任竞争的基础上增强与中国关系,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拜登说这段话的2015年中美战略与经济会谈,杨委员也在场。

所以,一个正常的关系,需要的就是合作(cooperation)和竞争(competition),合作中存在竞争,但绝不是仅仅存在竞争。

事实上,这也是我国这几年一直在提倡的方面

无论是首脑会谈时提出的“中美关系有一千个理由搞好,没有一个理由搞坏”,或者电话会谈里说到的“中美关系搞好是一道必答题”等等,反复强调的原因就是,我们不希望将中美关系延伸到“仅有竞争”甚至“冲突”的角度上去。

去年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也在纽约时报上写了篇文章,里面写到了中美可以是“竞争-合作”的关系。


事实上,美国内部也是有不同的声音的,比如前几天美国贸易代表、二代美籍华裔戴琪就在公布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战略的时候,提出了她不想要”脱钩(decoupling)”,而是“重新连接(Recoupling)”,就很显然是这种声音的体现。



不过聊到竞争,可以再延展一下,美国现在到底是什么心态?

还是2015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拜登自己的发言:

Quite frankly, you’ve awakened us. We got a little slow. We were a little – I know my colleagues don’t like my saying this, but the truth is we got a little – how can I say it – too comfortable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It awakened the competitive spirit that’s stamped into the DNA of every American
坦率的说,你们叫醒我们了,我们有点慢,我们有点——我知道我的同事不喜欢我这么说,但是事实上我们有点——怎么说呢——在20世纪最后几年太舒服了。你们叫醒了我们的刻在美国人DNA里的竞争精神。

美国人刻在骨子里是需要一个对手的,没对手的话他们就会迷茫,就像20世纪最后几年一样,感觉自己“天下无敌”、“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种需要对手的竞争心态,也是我们需要提防的。就像我的祖国歌词里写的那样: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user avatar

美国不会取消关税的。

美式民主,重要的不是民生,而是一个甩锅的对象。

美国钱印太多了,自然会通胀,这是经济学应有之义,和关税有一定关系,但关系没有那么大。

但是,重要的是,只要关税一直存在,民主党就可以一直把美国内部因为多印了钱导致的通胀,甩锅给关税,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或者甩锅给中国不投降。

只要锅可以甩出去,那就无所谓。美国抗疫不就是这样吗?所以不可能取消关税的。取消了关税,通胀没有改善,这时候锅又能甩给谁呢?

user avatar
美方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就一句,还是场面话。

等于啥都没谈,各说各的。

看来老美还是不急啊!

还得在打一阵,范围可能还要扩大。

比如现在的网络舆论战,美国优势很明显。

有优势意味着有筹码,对于赌鬼来说,有筹码就有翻身的机会。

所以,这个筹码会下重注!

user avatar

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定义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关于竞争,中国人很容易想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

甚至很多人,误以为这是奥运会精神。

其实,这话是1971年世乒赛前,周总理接见代表团成员时提出的。在此之前,教员还根据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作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指示。

如今的人很难想象,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进美退的国际大局势。

美国也因在冷战争霸中,处于劣势,才选择了跟中国建交。之后双方的一系列政策,使得中美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话,在82年后,就不被提及了。

因为美国人在冷战中又逐渐占回上风,那股傲慢劲又回来了。教员点评过这傲慢,不赘述了。

关于竞争,我们中国人是讲究求同存异的。

但昂撒人的语境中,竞争可不是什么和平的词。

或者说,被一神教主导的文明,竞争只意味着一死一生。

通常,他们会为了干掉竞争者,不择手段。对此,南北美洲、澳洲的土著深有体会。

我们也深受其害。

一个中国人,肯定无法想象,正常商业竞争失败了,会冒出贩卖毒品给对方的这种绝户念头。

允许对方用“竞争”来定义两国关系,就如同把刀塞进对方手里。

疫情起始至今,不到两年,恍如隔世。

user avatar

国际关系,要讲逻辑。

竞争,就会非必要不合作;

合作,就该非必要不竞争。

现在的美国就像做婊子还要立牌坊,什么事儿嘛?精神分裂

user avatar

一、中国要求的是中美合作关系,不是对抗关系,投共天地宽。

美方应深刻认识两国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正确认识中方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

这句话里有话。

中国表达了意图,我是让美国赢,不是让美国输,当然我自己也要赢,那么谁是输家呢?

正确认识战略意图,说明美国现在的理解不正确。我想干什么你误判了。

简单说,我要把你赶下霸主地位是你误判了,我不是,我没有,你想多了。


2、同中方一道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走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之路。

这句又强调了一下。

你不动我得核心利益,我也尊重你的核心利益,重大关切。合作共赢。

这个开价可以说非常非常合理了。

因为后面的发言,我们开的价码很低,不干涉内政,不干涉主权和领土完整。

美国把台湾卖了,就充分满足开价。

而美国的核心利益是全球利益,我们尊重美国这个核心利益的承诺很重。

一带一路,朝鲜,俄罗斯……,要尊重美国核心利益的地方多了。这个开价对美国很优惠了。

3、杨洁篪阐述了中方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人权等问题上的严正立场,要求美方切实尊重中方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停止利用上述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美方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这句就是中国核心利益,美国承诺一个中国。但是没说把台湾现在就卖了。

这个以后还有得谈。


4、双方还就气候变化和共同关心的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就重要问题保持经常性对话和沟通。

以后继续沟通,至少不容易误判。


从阿富汗撤军灰头土脸之后,拜登政府开始一系列对华缓和政策。包括元首通话,贸易政策吹风,将军说要打仗先通知……

三个字,不想打。

而这次,是我们为未来开了很优惠的价码。

我们尊重美国全球霸权,要求美国尊重我们主权(台湾可以考虑卖了。)

然后,我们可以合作共赢,收割输家。

那谁是输家呢?

100多年以前,英美和解后,美国拿西班牙开刀,英国支持美国。

这次会是谁呢?

user avatar

结果我就不贴了。我给大家翻译一下。

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能一起坐下来就好。

双方都同意不发生热战

对于竞争这个词。。。

美方:我继续打压你。我继续往你身上泼脏水。我继续限制你发展。你必须给我擦屁股。这才叫竞争。

中方:放弃上述手段,我才能根据我的能力帮你。求人办事要有求人办事的样子。

总结:继续拖,“冬天”将至。10月CPI快公布了。还是教员那句话。

“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user avatar

比较重要的有两点

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

这个应该是回应之前拜先生打电话过来后白宫的声明:

"as we continue to seek to responsibly manag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个人翻译:我们将继续寻找方法并以负责任的方式管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关系。

目前的一个高赞说的不错,“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语义是不同的。

美方的“竞争”,一直用的是competition这个词,竞争这个词在中文中意思就是……竞争,语义是中性的同时也是比较正向的,但是在英语中,compete, competition 也有一点对抗的意思。

要说语义的联想,竞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竞赛、比赛,我们对竞争、竞赛的联想大概是奥运健儿在奥运会场上的场景。

美国人大概比较多的会联想到,穿着比四等人防护还到位的一群肌肉壮汉在美式足球场上基情冲撞。

而我们并不想竞争更不想对抗,我们希望的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开心合作,双赢!

至于第二点:

美方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其实台湾那边最近天上挺热闹的。

引自路透社报道:

Taiwan has reported 148 Chinese air force planes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western part of its air defence zone over a four-day period beginning on Friday, the same day China marked a patriotic holiday, National Day.

这个事国内好像没怎么注重说,我也不知道啥意思,懒得翻译了你们自己翻译下吧[doge]

话说003号进度挺快的,好像快下水了。


补充一下,早上吃个汤包的时候写的没写太多。

竞争这个词,当然在中美外交当中并不罕见,从奥巴马时代开始到川普,对我们的定义就变为“战略竞争对手 Strategic Competitor"

不过奥巴马时期还是说“既是战略伙伴又是竞争者 The Strategic Partners and Strategic Competitors“

但是到了川普时期,川普就直接把中俄并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了。

没有Partner了,不能友好的玩耍了。

我们对这个竞争的定义一直都是有不满的,不过我印象当中这么字少事情大的直白表示还是很罕见的,应该是第一次。

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反对了?沙利文在会谈里扯了那么多皮,他始终还是以拜登提出的话在说。

而我们反对的原因,我认为的就是不接受美国的定义,不能再按照他们的话语来,不能你说个词什么样,我们就要接着你的话茬来。

这不符合我们一直的诉求“中美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

既然是新的关系,那就不要旧的老冷战话语。所以是咬文嚼字也好,是不满原来的定义也罢,总之不能再全按照你老拜登的话来,否则我们就仍然还是被定义的一方。我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不能只由你说了算。

掌握话语权可是很重要的。

关于台湾,虽然官媒新闻已经报道了,但是明显不想大张旗鼓的渲染,所以翻译我没写,这点我评论区说了。
user avatar

中国、俄罗斯和伊朗被迫走到一起之后,美国对这个大联盟的遏制一夜之间就出现了。

9月15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宣布成立“AUKUS”——新的三边安全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布局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应该是美国战略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一个针对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大联盟的极其有针对性的全球布局,这个布局是如此明显,早在1997年布热津斯基就写明白了,不管美国自己承认不承认,美国人实际就是这么做的。

1997年,布热津斯基 在《大棋局》里写道:(美国)最大的潜在危险是中国与俄罗斯或许还有伊朗结成大联盟。结成这种“反霸”联盟的原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相互补充的不满。这一联盟在规模和范围方面同中-苏集团曾经构成的挑战有相似之处,尽管这次当头的可能是中国,而俄罗斯是随从。虽然出现这种意外情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必须同时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东部和南部边缘巧妙地施展地缘战略手段。但是,只有在美国十分短视地同时对中国和伊朗采取敌对政策时,把俄国与中国及伊朗结合在一起的联盟才能搞得起来。这样的结局当然不能排除。

看到那句加粗的话了没有,欧亚大陆的西部是谁?很明显——英国,那么南部呢?从如今的布局来看,就是澳大利亚,至于东部,当然就是美国自己。

这个布局只是一个粗略的以昂撒人为核心的框架,在欧亚大陆西部的欧盟并不稳固的前提下,或者说三心二意,美国遏制中国选择了先和英国结盟,然后一步步的再与欧盟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这个可能会视后期的战略局势而定)

而在欧亚大陆南部,从近年印度的动向来看,美国可能一开始选择的是印度,然后最后还是放弃了,可能美国觉得印度无法轻易掌控,至少不能像掌控英国和澳大利亚一样那么随心所欲,所以,最后选择了澳大利亚。

此外,在欧亚大陆的东部,美国传统遏制中国的日韩板块,因为和中国的经济关系太过于紧密,同时地缘过于接近中国,日韩是不可能真的冒着战争的危险为美国火中取栗的,因此,这个时候,美国选择了自己亲自上阵(以台湾为跳板),但在美国战略布局里,日韩应该是继续争取的对象和盟友,就像欧盟一样。

所以,布热津斯基当年所说的那个美国极为短视的战略如今成为了事实,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在美国的制裁和逼迫之下,3月27日,中国和伊朗正式签署一项为期25年的协议,其中包括政治、战略和经济合作等等之后,中国、俄罗斯以及伊朗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美国)最大的潜在危险是中国与俄罗斯或许还有伊朗结成大联盟。结成这种“反霸”联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相互补充的不满。”

针对这个联盟,于是美国采取了《大棋局》里针对性全球布局,也就是“AUKUS”。在经济层面,美英澳三国其实早就是一体的。比如澳大利亚,在资本层面,澳大利亚本国能够持有的资源和资本实际上并不多。大量美国资本,以债券、股票的形式大量购买澳大利亚的矿产和资产,所以,澳大利亚的主要矿产资源、农牧产品、以及物流、银行都掌握在美国资本手中,早已被美国财团控制。

澳大利亚排名前10的企业中就有8家掌握在美英资本手中,澳大利亚70%以上矿产资源和矿业公司50%以上的股权也早被美英资本控制,很多矿山、农场背后的老板都是美国人。美资企业对澳大利亚矿业经济的贡献总额超过60%,而中国只有不到5%。

同时美国资本控制下的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则控制了澳大利亚六成以上的媒体。

就政治层面而言,澳大利亚的政治精英一直都以澳洲为跳板,然后进入英美的政商界,所以,澳洲的精英本身并不在乎中澳之间的贸易,也不大在乎澳洲本地民众的利益,他们在乎的是英美资本和财阀对他们的认同,因为这种认同关乎他们未来在旋转门的利益和地位。

经济和政治如此紧密连接,进行军事布局其实就是顺理成章,英国脱欧之后,已经完全倒向美国,澳大利亚实际上就是第二个英国。三国的这个联盟比中俄伊朗之间的联盟要紧密得多,而此时出台这样一个联盟,到底为什么,相信只要看得清楚世界地图的人都明白。

而AUKUS成立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美英将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技术,帮助澳大利亚制造8-12核潜艇,建立庞大的水下核规模,同时将向澳大利亚提供潜射版的“战斧”远程巡航导弹。

所以,就这种布局来看,美国一方面已经在军事上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咄咄逼人,一方面又在经济上频频派人前来中国进行谈判。然后贸易战、经济战、科技战、舆论战和文化战没有丝毫停息的意思,这个状况之上,谁相信中美之间的关系仅仅是竞争呢?而且竞争这个词本身就有歧义。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深入骨髓,在中国人的思维里,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是凝结的劳动。中国人民付出劳动,生产产品,然后换回美元。这是因为在中国的潜意识里,认为美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美元所凝结的是美国人民的劳动,获得美元,就是美国上下已经承诺,这些美元能够购买到美国大部分劳动产品。(当然,因国家安全和有条约限制的产品除外,但这些产品应该只是限于军事核心和少数的高科技领域,就市场经济的原则而言,应尽量避免商业和民用领域。)

可是中国获得大量美元之后,却惊愕的发现,买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美国产品,也就是说,这个货币的功能是有限制的,并不是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本身就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符,也完全背弃了劳动价值论关于货币的定义。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对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制裁和限制,对中国大量高科技企业的制裁,美元这个东西,在购买美国产品方面越来越成为一种鸡肋。因为安全原因的解释权在美国自己,美国可以随意解释,其概念和外延基本是无限的,于是美元对中国而言,不但逐步散失了作为货币的功能,还渐渐成为对中国民众所征收的一种铸币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中国为了参与世界贸易,从一开始就只能接受这种铸币税,但美国现在如此操作,实际上就是一步步的在提高铸币税的税率,美元购买范围越小,限制越严格,对中国持有的美元而言,贬值就越严重。一个无法随时兑换贵重金属,又无法自由购买发行国产品的纸币,基本就是一张废纸。)

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双方是敌人,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理由,限制中国用美元购买美国产品,严格限制中国用美元在美国国内的投资领域,那么自然没人会去说什么,因为既然已经是敌人了,对敌人当然无所不用其极,适用一切的交战手段。

但中美之间,已经完全成了敌人吗?我想美国自己都从没有这样认为过,也从没有公开承认过。

那么,如果不是敌人,美国以国家信用为担保,所发行的货币,却一步步的减少自己的货币功能,导致中国人民所创造的劳动价值不能与美国的劳动等价交换。我想,对此稍微一个懂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会想办法避免这种掠夺,会想尽一切办法放弃这样的货币。

事实上在中美目前的博弈中,华尔街金融资本期望保住美元霸权,而美国高科技新兴资本则希望保住高科技霸权。这两大资本结合在一起,应对中国的时候就显得自相矛盾,他们什么都不想放手,因为想要美元霸权,就需要高科技资本有所舍弃,至少放宽对中国的一些技术限制,这当然是高科技企业不想看到的;而想要高科技,就这么一直对抗下去,美国如今的经济结构又不允许,没有中国的支持,华尔街只能看着美元霸权一天天的衰落。而金融资本在没有获得安全保障之时,是绝不会妥协的。

在早年的美国,华尔街主宰一切,工业制造企业在金融资本面前不值一提,比如当年摩根财团对杜兰特的羞辱。但互联网等新兴资本的兴起,由于他们崛起的速度太快,事实上已经有了和金融资本叫板的实力。美国如今实际是由金融资本与高科技新兴资本共同掌控的。

疫情以来,美国的无限QE和不断高涨的通胀,事实上已经让金融资本骑虎难下,美国期望中国能像2008年那样伸出援手,延缓美元衰落的步伐,所以不断派人前来中国。

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2008年的中国,两国之间的态势,也不是2008年的态势,在AUKUS这样的军事同盟成型,美澳日印钻石型同盟形成,在一系列贸易战、经济战、科技战、舆论文化战的背景下,中美之间其实已经没有信任可言,打打谈谈已经成为常态。

事实上在中国国内精英一直分为两派,亲美派和反美派。其中亲美派一直分为三派,一派是完全亲美的,希望和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甚至是成为美国资本的附庸,这种人和澳大利亚的那些精英类似,他们的市场在美国,未来也在美国,可以称之为买办;

第二派是比较理性的亲美派,他们认为经济的发展在于广泛的交流和交易,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目前这种状况,中国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需要向美国学习,需要获得美国的高科技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第三派是现实派,这些人主要以对美的外贸出口企业和人员为主,他们的市场在美国,所以从自身利益出发,认为应该保持和美国的良好关系,但他们还是有一定底线的,不同于那种完全的买办,他们主张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保持和美国的良好关系。

但从特朗普上台之后,一顿乱拳,中国国内的反美派声音越来越大,而亲美派内部也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完全亲美派被严厉打击,被民众口诛笔伐,如今基本在公众领域里很难再听到声音了。

而理性亲美派的思维也在逐渐转变,因为既然美国已经对中国关上了高科技的大门,阻碍自由市场,限制自由投资,中国实际上已经从美国那里学不到什么,更得不到什么,反而是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越来越严重,这样的状况下,从亲美变成反美也未尝不可。

第三派对美国的态度基本与美国的市场息息相关,美国市场能给他们更大的利益,他们就亲美,美国市场如果越来越小,他们就和美国越疏离,而美国如果用非市场手段,剥夺他们的利益,影响他们的利润,他们自然也会毫不犹豫的反对和痛恨美国。

如今中国国内的状况是,亲美派在日益缩小,反美派的声音在日益扩大,世界经济,中国不能缺少美国,美国也不能缺少中国。但这有一个临界点,美国如果一直对中国怀着如此敌意,不断咄咄逼人,又不断反复强调自己是正当的竞争,标榜自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等中国国内的反美派完全淹没亲美派之时,就不是竞争那么简单了。

当然,美国还有最后一种方法,大概只存在于理想状态。就是现在的美元回到布林顿森林体系之前的美金状态,美元与黄金挂钩,中国获得的美元可以自由兑换黄金,这样中国大概不介意多赚一些美金,然后兑换成黄金运回来。如果不能,这样的废纸,基本就和大明宝钞一样了,不管中国崛起不崛起,迟早是要完蛋的。

user avatar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劝美国投降。


美国必须放弃现在和中国对抗,企图搞中国的想法,也就是说,不管是舆论战,贸易战,金融战,还是科技战,所有一切都要放弃,不得与我们作对,而是配合我们。


所以为什么会让世界震惊,因为这是明面叫美国不要作死,赶紧投降,配合我们,只不过玩了一把文字艺术,做了个高情商回复。


平常回复:美国你赶紧投降!

高情商回复:反对以竞争定义中美关系


看看这么多年,有哪个国家敢这么抽美国的脸的?这句话所体现出的官方态度如此强硬,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现在美国已经开始进入供应链困境,美国的肯德基没有炸鸡卖了。


好,也许你会说,还有别的呢,紧张个啥。新冠可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感染了都有概率升天。但是大家也要预料得到,新冠也不管你是人还是动物,一样可以感染。而且,鸡肉这种体系庞大,供应链系统成熟的肉类都可以出现问题,那么牛肉,猪肉等其他肉类也可以出现问题。


今天没鸡肉,没蟹肉吃,说不定下个月就没猪肉牛肉吃。这种情况下,还不快点低下头来认怂?


但不管如何合作都好,我们都不能去承担美国货币超发的后果,合作,也要按照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合作。谁叫美国自己先顶不住的?


user avatar

一,中方此番表态针对的是美国的“三分法”

外交部副部长谢锋2021年7月25日在天津指出,美方的“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就是遏制打压中国的“障眼法”。

对抗遏制是本质,合作是权宜之计,竞争是话语陷阱。有求于中方时就要求合作,在自以为有优势的领域就脱钩断供、封锁制裁,为了遏制中国,冲突对抗也在所不惜。

只想解决美方关切的问题,只想单方面受益,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坏事做绝,还想好处占尽,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1]


二、三分法的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美矛盾是结构性的,根源是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的矛盾。矛盾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态势。

例如美国的大部分实业资本受益于国内疫情影响不大的稳定环境,也需要我国的市场,更倾向于我国。 2020年7月,针对在贸易摩擦、疫情影响后全球经济市场,美国等国家开始敦促企业减少在中国市场的生产制造,将更多投资转向本国。对此,中国美国商会的一份近期调查数据显示,84%美国企业并不愿撤离中国。[2]

美国的部分高端制造业受益于贸易战,倾向美国政府。

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美国政府、美国实业资本、美国金融资本的态度不能达成完全一致。

美国需要我国产品压制物价,美国企业需要我国市场,但美国还想维持一超地位,极力打压我国高科技产业。

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造成了美国精神分裂的心态。


三、我方诉求

1.杨洁篪指出: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事关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攸关世界前途命运。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受严重损害。美方应深刻认识两国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正确认识中方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

2.外交部副部长谢锋指出,美方声称要为中美关系设立“护栏”以防止和避免冲突,这样的行为规范必须由双方商定,必须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必须以维护双方利益为导向,必须对双方都有约束力,而不能是美国单方面给中国设定行为边界


四、谈判前景

1.成果有限

由于结构性矛盾很难解决,本次商谈达成的成果有限,共识只有“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一条。

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就重要问题保持经常性对话和沟通说明双方吵得很厉害,但同意继续谈。


2.谈判是漫长的,复杂的

1128天的朝鲜战争,2/3的时间用于“以打促谈,边打边谈”的停战谈判。[3]

在漫长的谈判过程中,双方必然会在各个领域继续较量,不排除美方继续在军事战线、外交战线、经济战线、国际舆论战线、中国国内舆论战线继续施压的可能性。

只有团结一致,坚持到底才可能达成公平的协议!

参考

  1. ^ https://www.fmprc.gov.cn/web/wjb_673085/zygy_673101/XF/xgxw_673105/t1895178.shtml
  2. ^ https://xueqiu.com/5979435536/153569376
  3. ^ http://history.ifeng.com/c/81DZ6ug41ye
user avatar

“请不要计较我抢劫你家失败这些事,因为我觉得你强壮是要跟我比赛,你现在最好请我吃顿饭,因为我病了非常饿”


“你不要觉得我要跟你比赛,你先饿着想一会再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杨洁篪主任与沙利文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的会晤,是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事件。而杨主任在那次会晤中提出的“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一表述,确实触及了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含义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竞争”这个词在当前中美关系语境下的复杂性。美国官方,特别是特.............
  • 回答
    关于 4 月 13 日杨幂和魏大勋再次被爆料同出入酒店这件事,这在吃瓜群众和粉丝圈里绝对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毕竟,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被传出绯闻了,每一次的“蛛丝马迹”都能被放大解读,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事情的起因:根据当时的一些爆料和网络上的讨论,大概情况是这样的:有网友拍到杨幂和魏大勋在.............
  • 回答
    杨超越登上《中国新闻周刊》封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当下中国娱乐圈、粉丝文化、社会价值观以及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 媒体选择与战略考量: 主流媒体的认可与影响力扩散: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时事周刊,其封面选择通常代表.............
  • 回答
    杨倩代言小米Civi系列,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且多维度考量的营销合作。要详细地看待这次合作,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目标消费者与品牌调性的契合度: 小米Civi系列定位: 小米Civi系列自推出以来,一直主打“潮流美学”、“自拍”、“颜值”、“轻薄”等年轻化、女性化的标签。它瞄准的是对.............
  • 回答
    杨超越关于“种 100 斤玉米只能买 3 斤猪肉”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个说法本身可能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用来表达她对当前农村收入情况、农产品价值以及生活成本的看法。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核心观点:农产品价值与生活成本的失衡杨超越的这句话最直接的含义是,她认为农民辛勤劳作所得的.............
  • 回答
    杨国福麻辣烫拟邀请张亮做代言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品牌方、代言人、消费者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品牌方(杨国福麻辣烫)的角度 目标与动机: 提升品牌形象与知名度: 杨国福麻辣烫是国内知名的连锁品牌,但仍有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和拓展市场的空.............
  • 回答
    杨笠的“男人还有底线呢?”这句言论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并且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其背后的语境、引发的反应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1. 言论的语境与来源:首先,这句言论出自脱口秀演员杨笠在一次演出中的内容。脱口秀作为一种喜剧形式,常常通过.............
  • 回答
    杨安泽(Andrew Yang)的妻子 Evelyn Yang 和他们的儿子在一家商店购物时,被店家误认为是中国人并带有歧视性地对待,此事引发了杨安泽公开表达“作为亚裔感到羞耻”的言论。要理解这一事件及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的背景和经过:1. 杨安泽是谁? 杨安泽是一位美籍华人,.............
  • 回答
    杨振宁先生关于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的言论,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包括他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他对基础科学前沿的认知、他对资源配置的考量,以及他对科学研究模式的理解。一、 杨振宁先生的担忧与核心论点杨振宁先生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了他对中国建造大型.............
  • 回答
    杨振宁先生是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他在科学界和哲学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他是否“认为有造物主的存在”,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和理解他公开表述中的 nuanced 含义,以及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方式。理解杨振宁的立场:科学、哲学与信仰的交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本身并不直接“证明”或“证伪”.............
  • 回答
    杨振宁先生在1986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后引发的争议,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涉及到科学贡献、民族情感、政治考量以及个人选择等诸多因素。要详细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国际声望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杨振宁先生的巨大科学成就。.............
  • 回答
    杨振宁和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事件无疑在中国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他们的个人选择、时代背景、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以及可能引发的思考。事件背景回顾: 杨振宁: 生于1922年,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
  • 回答
    杨幂凭借《逆流而上》获得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Platinum Remi Award for Best Actress),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成就,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对杨幂个人演艺生涯的意义: 国际认可的突破: 这无疑是杨幂演艺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长久以来,杨幂在中国拥.............
  • 回答
    杨超越的抖音回复,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每次她一有什么动态,网友们总能找到各种角度去解读,而她自己的回复,更是常常能引爆话题。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从内容上看,杨超越的抖音回复通常是挺“接地气”的。她不太会像一些明星那样,回复得特别官方,或者像写小作文一样,而是更偏向于生.............
  • 回答
    关于杨荣武先生质疑2021年生物联赛“垃圾DNA”的说法,这背后牵扯到对生物学前沿研究的理解,以及在竞赛题目设计上的严谨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1. “垃圾DNA”概念的演变与现代生物学理解 曾经的认知:“垃圾DNA”的由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垃圾DNA”这个词是如何诞生的.............
  • 回答
    关于杨笠在脱口秀中关于“不要轻易调侃男性,只调侃成功的,男的不如意会无理取闹,就跟女的一样”的这个段子,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段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杨笠的脱口秀风格和她一贯的议题选择。杨笠以其犀利、敢于触碰敏感话题的风格著称,她常常将日常生活中女性观察到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不.............
  • 回答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先生的国籍变更和加入中科院院士,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科学界乃至社会层面都备受瞩目的重大事件。这不仅仅是两位科学巨擘的个人选择,更折射出中国在科技实力、人才政策以及国际视野上的发展与变化。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两位科学巨擘的个人选择:回家与贡献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
  • 回答
    那个夜晚,静静流淌的绝望:杨改兰事件的深度回溯在甘肃省武威市,一个名叫杨改兰的年轻母亲,以一种令人心碎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和三个年幼孩子的生命。这起发生在2016年的事件,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社会敏感的神经上,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更像是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隐藏.............
  • 回答
    杨笠与舍得酒:一场关于“智慧”的解读与碰撞杨笠,这个名字在中国当代脱口秀界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她以其独特的视角、犀利的语言,挑战着社会约定俗成的观念,尤其是在性别议题上,她总能引发广泛的讨论,有人赞赏她的勇敢与真诚,也有人质疑她的方式与立场。而近期,她成为了舍得酒的“智慧人物”,这个组合无疑令人.............
  • 回答
    杨超越代言麦当劳的「轻盈夏巴特」系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这代言本身。麦当劳选杨超越,这不是随随便便拍个广告片就完事儿的。这背后有挺深的考量,也反映了当今品牌营销的一些趋势。为啥是杨超越?麦当劳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快餐巨头,品牌形象一直是亲民、欢乐、接地气的。但同时,它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