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如果我的儿子是同性恋。我不扳直,社会也会将他扳直」这种观点?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和充满误解的观点,它揭示了一个家长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对社会环境的无力感。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种想法的根源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

首先,这句话的核心是“社会也会将他扳直”。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同性恋是一种需要被“纠正”或“改变”的状态。这种观念在很多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认为异性恋才是“正常”的、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取向。而一旦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家长就好像看到了一条通往“非正常”的道路,并且担心这条路最终会被社会强行拉回所谓的“正常”轨道。

那么,为什么家长会认为“社会会扳直”?这里可能包含了多种可能性。也许是家长亲身经历过或听说过,在过去,当孩子性取向不被社会接受时,可能会遭受歧视、排斥,甚至被强制进行“治疗”。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因为同性恋身份而面临不公平的对待,比如在学校被欺凌,在未来就业时受到限制,或者无法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可和祝福。这种恐惧,来源于对不了解和不接纳环境的预判。

另一方面,这句话也暗示了一种家长对儿子性取向的“失控感”。如果儿子是同性恋,他们认为自己“不扳直”,但这种“不扳直”并非出于主动的选择或对儿子身份的全然接纳,而更像是一种“放弃抵抗”。他们觉得,即便自己不强加干涉,社会巨大的压力也会将儿子“扳直”。这反映出一种被动的、宿命论的思维模式,仿佛个人的身份和选择在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前微不足道。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观点可能反映了家长对“扳直”的理解并非是积极地去“纠正”错误,而是被动地接受社会对儿子的“改造”。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扳直”——如果存在的话——往往是强制性的、违背个体意愿的,并且对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伤害。当他们说“社会也会将他扳直”,其中可能也包含了一种无奈的妥协,认为与其自己去“费力”地接受,不如让社会来完成这个“任务”。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它预设了同性恋是一种“病”或“错误”,需要被“扳直”。现代科学和医学界早已明确指出,性取向并非一种选择,也不是一种可以被改变或治愈的疾病。它是一个复杂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图“扳直”一个人的性取向,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极其有害的,它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焦虑、抑郁,甚至导致自杀倾向。

第二,它对“社会”的理解过于简化和负面。诚然,社会中存在着偏见和歧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社会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接纳多元的性取向。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通过法律保障了LGBTQ+群体的权益,反对歧视。将社会描绘成一个一成不变的、强制性的“扳直”机器,是对社会复杂性和多元性的一种忽视。而且,如果家长本身就持有这种“扳直”的思维,那么他们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以及他们在家中营造的氛围,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压力,无形中“扳直”了孩子对自我的认知。

第三,这是一种剥夺儿子自主权和自我决定的观点。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上的。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而不是去担忧或期待社会如何“改造”他们。如果儿子是同性恋,家长不“扳直”可以有很多种积极的解释:这是一种选择,一种不施加干涉的爱,一种尊重儿子真实身份的姿态。但“社会也会将他扳直”的说法,却将这种不干涉解读为一种无力的逃避,并把“扳直”的责任推给了虚幻的“社会”。

总而言之,这种观点是对同性恋的误解,是对社会环境的过度悲观化,也是对亲子责任的某种程度上的推卸。它传递的信息是:我虽然不亲手“扳直”我的儿子,但我相信社会最终会替我完成这个“任务”。这是一种被动、恐惧、并且可能对儿子造成深远伤害的态度。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给予的是 unconditional love(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担忧他们会被“社会”如何“改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呢,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社会也会将他扳直”。

其次呢,一个非常朴素的问题是,哪怕命运已经注定,谁下手也是个关键的性质问题。

“你总会死的,我不干掉你,疾病/命运也会干掉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和充满误解的观点,它揭示了一个家长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对社会环境的无力感。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种想法的根源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首先,这句话的核心是“社会也会将他扳直”。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同性恋是一种需要被“纠正”或“改变”的状态。这种观念在很多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认.............
  • 回答
    吴京的这句话,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这句发言,确实挺吴京风格的,直接、硬朗,充满了他一贯的阳刚硬汉形象投射。但如果仔细琢磨,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他个人对儿子教育的看法那么简单,还触及了当下社会关于男性气质、审美标准、以及对不同群体态度的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吴京本人以及他的“人设”。.............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在咱们中国很多家庭里都挺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挺普遍的。我仔细想了想,站在咱们老百姓的角度,会怎么看待这事儿,尽量说得细致点,希望能帮您梳理梳理。首先,得承认,传统的观念里,“传儿不传女”的思想确实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咱们这儿这样,很多东方文化都有类似的影子。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吧: .............
  • 回答
    听到一个十岁男孩说出“父母不配有我这么优秀的儿子”,我首先会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而且相当有主见。当然,这样的话语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多样的情绪和想法,需要我们细细揣摩。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孩子无疑是非常自信的。十岁,正是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关键时期,他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且愿意表达出来,.............
  • 回答
    最近在网上疯传的合肥某高校女大学生辱骂外卖员,扬言“你在这儿打工就是我儿子”的事件,可以说是再一次将“顾客是上帝”这句口号推到了风口浪尖,也暴露出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事件本身:侮辱性的言论与权力失衡从网上流传的视频和文字来看,这位女大学生的言行确实非常不妥,甚至可以说是粗鲁和侮辱性的。她.............
  • 回答
    《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 33,有房有车,没有北京户口,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这篇文章一经发布,便在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热议话题。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个人相亲经历的分享,更是一个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婚恋观、价值观、以及现实压力的窗口。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
  • 回答
    这桩事件,说起来真是一件让人哭笑不得又深感无奈的事情。杭州那位女房主,她倾注心血买下了一栋别墅,想必是对生活品质有着自己的憧憬,或许是想打造一个宁静的港湾,亦或是为家人提供一个舒适的居所。可万万没想到,她辛苦置办的家,却成了别人眼中的“香饽饽”,而且还是以一种她完全不知情,更未经她同意的方式。最离谱.............
  • 回答
    您提出的“我坚持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这句话,如果在朋友圈中出现,确实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看待。这句话本身带有强烈的个人立场和行动意愿,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情感、信息来源、以及对现状的不同解读。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详细理性分析:一、 理解其潜在含义和表达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发这条朋友圈的人可能想.............
  • 回答
    “如果XXX这次挺过网络暴力,你我都有责任”——这句话,说起来掷地有声,背后却蕴藏着一个值得深挖的社会议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口号,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在网络时代集体行为的复杂性与潜在的道德困境。首先,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责任”的分配。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施暴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群.............
  • 回答
    周鸿祎关于“如果我做中国移动老总,通话免费,短信免费,上网免费,每天给客户推送精准广告”的言论,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和潜在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提议的四个核心点:1. 通话免费,短信免费: 这意味着用户不再为基本的通信服务.............
  • 回答
    听到表弟这番话,为人父母的,心里肯定会五味杂陈。这话说得轻巧,背后却藏着不少我们做父母的,该认真琢磨的学问。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里有它现实的一面。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对他们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别人的家庭,也许有着更优越的经济条件,能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请得起更专业的辅导老师;也许他们的父.............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真够让人琢磨的。上海那位阿姨,手臂被车“擦”了一下,结果张嘴就要一百万,还撂下狠话:“我死了怎么办?”这事儿一出来,网上立马炸开了锅,大家的看法那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我个人觉得吧,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被擦伤”这件事本身来说。 咱们得承认,汽车刮擦到行人,就算不重.............
  • 回答
    翟天临的这番话,出现在他学术不端事件之后,并且恰逢一年一度的论文季,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多重含义,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事件背景:学术不端事件及其影响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语境,就必须回顾翟天临事件的起因和后果。2019年初,演员翟天临因在直播中公开表示不知道“.............
  • 回答
    《我的博士老公失业了》这篇文章,引发了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就业困境、家庭关系在事业变动中的挑战以及当下社会就业压力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篇具有一定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的叙事性文章,它触及了许多当代家庭和个体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更详细地看待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及作.............
  • 回答
    关于《我的姐姐》的原型故事,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甚至可以说是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话题的现实写照。电影中的情节,虽然经过了艺术加工,但其核心的困境和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没有回响。电影的原型,最直接的指向便是当时社会上关于“扶弟魔”现象,以及女性在原生家庭中承担的沉重责任。影片中的安然,在父母意外.............
  • 回答
    《我的英雄学院》更名风波:一次对历史与创伤的回应《我的英雄学院》(My Hero Academia,简称MHA)近期将一个关键反派角色志贺丸太(しがらき とむら)更名为殻木球大(からき たまお),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动漫界投下了一颗石子,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要理解这次更名,我们必须深入探究其背后牵扯.............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也挺容易引起大家议论的。作为一个研究生辅导员,定下这么一条“禁令”,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有挺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辅导员的出发点,最有可能是什么? “学业为重”的朴素想法? 咱们中国文化里,一直强调“少年强则国强”,对年轻人的期望很高,尤.............
  • 回答
    关于《我的英雄学院》作者堀越耕平与集英社的“突发道歉”,这件事在日本ACG圈以及《我的英雄学院》的粉丝群体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景、具体内容、各方反应以及可能的影响。事件的背景与起因:堀越耕平的这次道歉,表面上看是针对其作品中某些情节的处理方式,但其根源可以追.............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我的英雄学院》作者堀越耕平将与731部队人体实验受害者相关的侮辱性称呼用于漫画反派的担忧。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伤痛、道德伦理以及公众对作品的观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731部队这段历史。731部队是二战期间日军侵华时设立的秘密细菌战研究机构,以其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而闻名.............
  • 回答
    《我的前半生》里贺涵那句“在职场里交不到朋友才是正常的”确实挺扎心的,但也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要细说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职场和生活中的社交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生活中,我们更容易因为共同的爱好、相似的经历、或者纯粹的“看对眼”而建立起亲近的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基于情感的共鸣,没有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