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蜀汉政治方面,怎样理解韩隆福先生曾认为的诸葛亮执政时期,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问题?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

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至少在内部治理和国家制度建设上,他功不可没。然而,“出奇臃肿”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对其执政效率和制度设计提出的一种审视。

我们得从诸葛亮所处的历史阶段说起。蜀汉政权是在战乱中建立起来的,立国之初,百废待举,人才匮乏,特别是与曹魏、东吴相比,蜀汉的地理位置偏安一隅,人力和物力都相对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肩负着巩固政权、训练军队、发展经济、稳定民心的重任,而这一切都需要庞大的行政体系来支撑。

从积极的方面看,诸葛亮建立和完善了蜀汉的官僚体系,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他注重法治,强调官员的德行和才能,力图通过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社会。然而,正是这种对制度的强调和对国家管理的精细化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机构的膨胀。

韩隆福先生所说的“出奇臃肿”,或许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 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带来了额外的行政需求。 诸葛亮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多次北伐,虽然屡次受挫,但军事行动的持续必然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情报收集、军务管理,这些都意味着需要设立更多的官职和部门来处理。即使在和平时期,与曹魏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对峙,也必须保持高度的戒备和军事准备,这同样会增加行政成本。

第二, 蜀汉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的局限性。 相较于曹魏,蜀汉的人才基础相对薄弱。为了充分调动和利用有限的人才资源,诸葛亮可能不得不采取一种“广撒网”的方式,设立一些职位,为一些有能力但可能地位不高的人提供发展的空间。但反过来说,如果人才选拔机制不够高效,或者岗位设置不够精炼,就容易导致人浮于事。

第三, 诸葛亮个人事必躬亲的执政风格。 历史记载中,诸葛亮处理政务非常勤勉,甚至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他不仅负责国家大政方针,还可能深入到一些具体事务的细节中。这种风格虽然保证了工作的细致,但也可能让下属的发挥空间受到限制,甚至为了满足他细致的管理要求,而设立了更多的辅助性机构和人员。一些学者认为,诸葛亮对权力的集中和对官僚体系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压抑了下属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间接导致了机构的重复和冗余。

第四, 制度的完善本身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诸葛亮致力于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政权,这需要细化分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处理不同的事务。例如,军事、民政、财政、司法等都需要有专门的官员和部门。当国家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制度的完善自然会带来机构的增加。但如果制度设计不够合理,或者与实际需求脱节,就可能出现“臃肿”。

第五, “出奇”二字,可能暗示着一些非正常的、为了应对特定时期或特定目的而设立的机构。 比如,为了应对南中地区的叛乱,可能设立了专门的治理机构;为了支撑北伐,可能需要设立临时的军政机构。这些机构在战争结束后,如果没有及时撤销或调整,就可能成为机构臃肿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韩隆福先生的观点,并非简单地指责诸葛亮“任人唯亲”或“浪费民力”,而是基于一种对国家治理效率的更高追求。他可能认为,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虽然竭力维持和巩固了蜀汉政权,但这种维持是以一种相对高昂的行政成本为代价的。一个真正高效的政府,应该能够以更精简的机构、更优化的流程来达成目标。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治乱”而非“以简治政”,为了应对当时的乱局,不得不建立一个更为庞大的机器来维持运转。

所以,理解“出奇臃肿”的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它可能包含着多重含义:既有战争时期为应对特殊情况而增设的机构,也有制度化过程中因精细化分工而导致的自然增长,更有可能是在人才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保证政权稳定而采取的一种“稳妥”但效率非最优的策略。这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深刻洞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制度时,要看到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审视其潜在的弊端和局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喽了一眼韩教授的《论蜀汉的政治腐败》,里面有这么一段:

诸葛亮更“表请其罪”,火上浇油,迎合刘备心理,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


这一段说的是周群和张裕不建议刘备进攻汉中,然后刘备把张裕“下狱,将诛之。”

韩教授认为,表请其罪的意思是诸葛亮拱火,趁着刘备生气给他加罪。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看原文:

先主常衔其不逊,加忿其漏言,乃显裕谏争汉中不验,下狱,将诛之。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


按照韩教授的翻译,大概就是:

刘备因为张裕说话不逊,还有对汉中的判断没有应验,所以要杀了他。诸葛亮趁机上表张裕的罪状。刘备说:他忤逆与我,非杀不可。

你看,这个逻辑是不是不太通顺。我们换一种翻译:

刘备因为张裕说话不逊,还有对汉中的判断没有应验,所以要杀了他。诸葛亮上表询问他的罪过。刘备说:他忤逆与我,非杀不可。

明白韩教授的水平了吧,人家看的是三国志原文,然后按照自己膀胱一样构造的大脑进行符合自己意愿的逻辑解读,就问你怕不怕!

顺带一提,韩教授的头衔之一是隋炀帝研究所所长,终生致力于创作隋炀帝其实是个好人系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隆福先生对诸葛亮执政时期蜀汉官吏机构“出奇臃肿”的看法,确实触及了蜀汉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面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它置于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政治理念以及蜀汉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去考量。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辅佐刘备并主持国政期间,蜀汉可以说是达.............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孙权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关羽得以保全性命,并继续镇守一方,那么蜀汉的历史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在没有了“大意失荆州”这个致命的转折点之后,蜀汉的“最好结局”会是什么样子。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太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展开:一、 荆州.............
  • 回答
    要说曹丕篡位和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哪件事对蜀汉而言罪行更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两件事都狠狠地绊了蜀汉一脚,只是性质和影响上有些不同。先说曹丕篡位。这事儿发生在公元220年。当时曹操刚死,曹丕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魏王的位子。没多久,他就逼着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
  • 回答
    说到荆州失守,关羽和糜芳这两人,孰主孰次,确实是历史上一桩公案,也是很多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论责任,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帽子扣在一个人头上,而是要分层次、分角度来看待。先说关羽,他负的责任,更多的是战略层面的。你想啊,荆州是什么地方?那是刘备集团的根基,是北伐中原的跳板,地理位置何等重要!关羽作.............
  • 回答
    要论蜀汉军事能力谁是第二人,这个问题颇有嚼头,尤其是在“战神”关羽的光环之下,我们得仔细捋一捋。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关羽,毕竟“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这些响亮的标签,早已深入人心。关羽无疑是蜀汉的灵魂人物,他的勇武、智谋、统帅才能都堪称一流,更是刘备阵营中无可替代的军魂。然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蜀汉命运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如果蜀汉不全力进攻关中,而是经营南中,蜀汉会覆灭得那么快吗?简短回答: 很有可能不会那么快覆灭,但蜀汉最终的命运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详细分析:1. 战略选择与时机: 全力进攻关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及后续).............
  • 回答
    关羽失荆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事件,围绕着这场悲剧的发生,学者们和读者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观点。要回答关羽失荆州是关羽个人疏忽还是蜀汉集团判断失误,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战略意图、人物关系以及关键决策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荆州”的含义和背景。荆州是三国时.............
  • 回答
    关羽失荆州,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转折点,它直接葬送了蜀汉统一天下的希望。如果关羽没有在那个节点上选择急于攻打襄樊,那么蜀汉的命运是否会截然不同,甚至有可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间点,梳理当时蜀汉和曹魏的整体态势,以及关羽的战略意图和当时可能.............
  • 回答
    关羽之死,刘备伐吴,难道一切都是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死震动了整个蜀汉,也直接导致了刘备伐吴的悲剧。然而,细细品味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诸多疑点,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一场精心策划、针对蜀汉的惊天阴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布下这惊天大局的,又是何方神圣?疑点一:关羽为何会孤军深.............
  • 回答
    关羽和廖化虽然都在乱世中辗转,也都曾被俘虏,但他们各自的处境、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复制彼此的经历。要详细解释关羽为何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 关羽: 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政权的二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要理解为什么蜀汉和魏国都有“后世粉丝”,而吴国相对冷门,咱们得从历史的长河里,以及人们关注点上找原因。首先,从历史的叙事和戏剧性的角度来说,蜀汉简直就是自带流量。你想啊,刘备,一个卖草鞋的,怎么就一步步打出了天下三分之一的江山?他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颠沛流离.............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洞察力的问题,确实,如果东吴能在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抓住机会攻打合肥,将极大地契合两国当时的战略需求,并可能对三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个“如果”: 一、 蜀汉的战略需求与关羽发动樊襄之战的背景蜀汉的目标是恢复汉室,其核心战略是“隆中对”,即“跨有荆益,保其.............
  • 回答
    要探讨蜀汉在关羽不死的情况下,整体实力是否能超过东吴,并且与当时魏国的实力差距,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来审视蜀汉的巅峰时期。通常认为,蜀汉的鼎盛时期是指诸葛亮治下的几次北伐,以及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的这段时间。然而,要说“巅峰”是否“不考虑军.............
  • 回答
    蜀汉,一个曾经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等乱世枭雄与旷世奇才的政权,为什么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完成统一大业,而是被曹魏和孙吴先后吞并,成为三国时期最短命的政权?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两个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蜀汉“无法”统一,不如说它在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决策下,一步步失去了统一的可能。一、 根基.............
  • 回答
    吴背蜀,杀关羽这事儿,在三国演义和历史爱好者圈子里,可算是被念叨了千年,骂声一片。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事儿触碰了很多人心中最看重的那根弦——“义”。你听过“桃园结义”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那是把“义”字刻在了骨头里的。他们起兵,是为了匡扶汉室,这本身就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环。关羽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
  • 回答
    关于“关羽死前,三国之中最强的是不是蜀国?”这个问题,如果单从军事实力或者综合国力来看,答案或许并不那么一边倒地倾向于蜀国。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特别是关羽生命最后的那几年。当时三国各自的状况,我们得一项项来分析: 魏国: 曹操统一北方后,虽然他在关羽死前不久也去世.............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特别是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我们得好好捋一捋其中的脉络,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历史的,但为了戏剧效果和人物塑造,也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成分。庞会杀尽关羽后人的说法,就更多地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描.............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涉及到政治智慧、历史惯性以及人性等复杂因素。如果刘备真的实现了三国一统,并且没有在诸葛亮去世前离世,那么他是否会“效仿先祖灭杀关张赵”以巩固统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刘备的性格与政治哲学: 仁德为本的政治理念:.............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