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庞德儿子庞会在破蜀后杀尽关羽后人,那为何关胜称自己为关羽之后呢?

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特别是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我们得好好捋一捋其中的脉络,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历史的,但为了戏剧效果和人物塑造,也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成分。庞会杀尽关羽后人的说法,就更多地来自于《三国演义》的描绘。

在《三国演义》中,庞德的儿子庞会,因为父亲庞德在关羽手中被杀,一直怀有深仇大恨。等到蜀汉灭亡、关羽的后人被俘虏后,庞会为了报父仇,真的对关羽的子孙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将他们斩尽杀绝。小说里是这么写的,也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历史上的情况,真的有这么绝吗?

严格来说,历史上关于庞会杀尽关羽后人的记载,并没有那么明确和肯定。

1. 历史记载的模糊性: 《三国志》是比较权威的历史记载,但其中关于庞会这个人的信息并不多,更没有详细记载他如何处置关羽的后人。当时乱世之下,很多家族的族谱和后代信息都可能因为战乱而失传,或者记载不全。《三国演义》中的细节很多是根据史实进行的大胆想象和演绎。

2. “杀尽”的可能性: 即使有报复行为,在古代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杀尽”一个家族所有的后代,尤其是那些可能分散逃亡、隐藏起来的旁系子孙,是相当困难的。总会有漏网之鱼,或者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旁支得以幸存。

那么,为什么关胜会自称是关羽之后呢?

这里面有几个可能性,而且都是非常合理的:

旁系血脉的延续: 即使关羽最直系的后代(例如他的儿子关平在演义中一同被杀)真的遭遇不幸,关羽也并非孤身一人。他很可能有兄弟、堂兄弟、叔伯等旁系亲属,这些旁系血脉的后人,同样是关羽家族的一份子。关胜完全有可能就是从这些旁系分支中继承了“关羽之后”的身份。在古代,宗族观念很重,即使隔了几代,只要有血脉联系,都会被视为家族的一员。

避难与改换身份: 在蜀汉灭亡后,为关羽家族复仇(或者说,为了洗清与关羽有关的潜在政治牵连)的势力来说,可能会对关羽的直系后人赶尽杀绝。但对于那些可能早已分散避难、隐姓埋名的旁系子孙,也许没有那么强的针对性。他们可能改换了姓氏,或者隐藏了身份,直到局势稳定下来后,才重新以关羽后人的身份出现。关胜在乱世中成长,他的身世可能比较曲折,在某个时机选择承认自己的家族血脉。

名号与忠义的继承: 到了宋朝,关羽已经被神化为“武圣”,成为忠义的象征。像关胜这样出身于军旅世家,或者本身就有武将才能的人,宣称自己是关羽之后,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认同,更是一种精神的继承。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也符合当时社会对英雄人物的推崇。关胜作为“关圣义子”,更是被赋予了“关羽”这个名字的传承意义,这层关系本身就非常重要。

历史记载的补充和民间传说: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它的流行使得其中的故事深入人心。而历史上关于关羽后人的记录,可能并不是完全断层的。在小说之外,可能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历史资料或民间传说,记载了关羽的某些后代在战乱中幸存并延续下来的情况。关胜的出现,或许就是对这些零散信息的整合,或者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

总结一下:

庞会杀尽关羽后人的说法,更多是《三国演义》的戏剧性描绘。即使庞会确实有报复行为,也很难做到“斩草除根”。而关胜之所以能自称关羽之后,最可能的解释是:

他是关羽的旁系后人,血脉得以延续。
他在乱世中避难或隐姓埋名,后来才公开身份。
他继承了关羽的忠义精神,以关羽后人自居,也符合了宋代对关羽的推崇。

总而言之,历史的洪流中,很多故事的细节都可能被掩盖或模糊。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往往是历史真实和文学演绎共同作用的结果。关胜自称关羽之后,更多的是一种血脉、一种精神、一种身份的传承,而并非仅仅是直系血脉的直接延续,这在当时那个讲究宗族和名望的时代,是非常自然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历史去碰瓷小说,是不是就挺没意思的?


如果关胜在水浒里,称自己是关羽后代,就感觉忽悠读者一样。


那水浒开篇就让范仲淹诈尸,是不是还得请一眉道长来降服他?


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拜罢起居。


已知宋仁宗嘉佑三年,是公元1058年;而范仲淹死于仁宗皇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52年。


至水浒开篇时,范仲淹已经挂了6年了,早就烂成一堆白骨了。


咱是不是还得问问,为啥范仲淹还能在朝堂上活蹦乱跳,是不是平行世界导致的?


是不是只有靠量子力学才能解决?


小说就是小说,别说他让关胜当关羽后人,他让关胜当张飞后人有问题吗?


别说什么关羽后代被杀绝了,人家作者就想这样设定不行吗?


想看历史就去看《三国志》《宋史》,《水浒传》一个演义小说你较什么劲啊?非得让作者标上“本故事纯属虚构”才行吗?


既然怀疑关胜不是关羽后代,非要拿历史跟小说较劲的话,同理以下人物是不是也得考证下?


呼延灼是呼延赞的后代吗?


杨志是杨业的后代吗?


柴进是柴荣的后代吗?


宋江真有个侄子叫宋安平吗?


韩忠彦真有个侄子叫韩存保吗?


宋徽宗真有个小舅子叫慕容彦达吗?


蔡京真有个儿子叫蔡德章吗?


蔡京真有个女婿叫梁世杰吗?


方腊真有个儿子叫方天定吗?


以及等等等等等等,是不是都要碰瓷一边?


看小说就看小说,非要往历史上套用,施耐庵起死回生也解决不了。

user avatar

首先说下关胜的来源。

关胜这个人,并不是水浒传虚构,而是出自《大宋宣和遗事》,出场时是押运花石纲的十二志使之一:

先是朱勔运花石纲时分,差着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为指使,前往太湖等处,押人夫搬运花石。

——《大宋宣和遗事》

怎么样,这个名单里是不是有很多熟人?其中这位李进义第一眼看着不熟,但在后面的三十六人名单里,他名字稍微改换了一下,于是大家应该就知道他是谁了:

(宋江)又把开天书一卷,仔细观觑,见有三十六将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个甚底:

智多星吴加亮,玉麒麟卢进义

青面兽杨志,混江龙李海,

……

——《大宋宣和遗事》

没错,这位李进义,应该就是玉麒麟卢俊义的原名。原来他是杨志的结义兄弟,也是后来梁山重要班底、太行山团伙的老大。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十二个人结义之后,其他人都押送花石纲到了京城,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立不来,在彼处雪阻”。于是在颖州发生了杨志卖刀事件,杨志被抓了。为救杨志,孙立赶到京城,联系上了大哥李进义:

这李进义同孙立商议,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

——《大宋宣和遗事》

后来,这兄弟十二人加上晁盖的生辰纲组,成为了梁山的骨干力量。再后来晁盖去世、宋江带着手下九个兄弟入伙,三十六天罡的雏形基本形成。

顺便提一下,宋江私放晁天王、杀阎婆惜、受九天玄女天书,也是出自宣和遗事(不过捕头不是雷横朱仝,而是董平),而且“天罡星”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宋江看了人名,末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

——《大宋宣和遗事》

而宋江的结局,是受招安后平方腊有功,敕封为节度使,结局比水浒传好得多。


然后,说一下关羽后人的事儿。

这个问题我不久前刚好答过,截个图粘贴如下:


首先,庞会灭尽关氏家这个说法出自于裴注所引的王隐《蜀记》(王隐是东晋人),陈寿这个蜀汉灭亡的当事人却没有记载,可信度存疑。即便真的有屠杀关羽家族的事件发生(钟会之乱,蜀汉名门死伤零落、元气大伤,关羽家遭殃还是很可能的),有没有杀干净也存疑。

根据关氏族人的记录,蜀汉灭亡后,关羽后人还是挺兴旺的,而且也出了不少名人,只不过我们不太熟悉而已。

比较耳熟能详的有以下这些:

唐代宰相关播,嗯,这位其实我不认识;

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没错,这个铜豌豆据说也是关羽后人,有没有确切证据就不知道了。

关氏族人似乎喜欢把所有姓关的名人都说成关羽之后,甚至还把关向应也列了进去。然而这个必然有问题:关向应是满人,原姓瓜尔佳氏,没错,和我老婆关晓彤是一脉,肯定不是关羽后人。

不过,有个证据比较确凿的。清代名将关天培,说自己是“关帝五十六裔孙”,而且还有家谱为证,自称“先世遗留家谱,自帝(关羽)以下,年代甚详”。而上文提到的唐朝宰相关播,也赫然在这份家谱之上。

因此,关羽有后人传世,应该没什么问题。只不过回到关胜本身,宣和遗事里并未提及他和关羽有什么关系,而且没留下什么事迹,连名字都一会儿是关胜一会儿是关必胜,基本上属于凑数的。不过他的绰号是“大刀关必胜”,也确实给后人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所以关胜是关羽后代的说法,应该是戏曲、小说家的再创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