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于禁?为什么被关羽水淹七军后马上就投降了,庞德是降将反而宁死不降?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

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战役,屡立战功。《三国演义》中,他的描写并不算特别突出,但其“五子良将”的身份本身就说明了他的能力和地位。他为人严谨,治军有方,对曹操忠心耿耿,这一点在许多描写中都有体现。例如,在赤壁之战后,他跟随曹操撤退,并成功抵挡住周瑜的追击,虽然不至于像张辽那样以少胜多,但也显示了他的作战能力和沉稳。

然而,将故事的焦点聚焦在“水淹七军”这一事件上,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于禁的悲剧性。当时,关羽水淹七军,几乎全歼了曹操在樊城的主力部队,就连于禁的部队也被围困。这场战役对曹魏阵营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成为了于禁人生中的转折点。

为什么于禁会在此时选择投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绝望的处境是直接原因。 演义中的描写极为生动,关羽的军队在水中作战,如鱼得水,而于禁的部队则被泡在水里,装备受损,士气低落。大水淹没了营寨,部队溃不成军,粮草供应也中断。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生存的希望渺茫,继续抵抗只会徒增伤亡。于禁作为主将,需要对士兵的生命负责,他看到了继续战斗下去毫无意义,只有投降才有可能保全剩余的士兵。

其次,于禁性格中的谨慎与务实。 尽管他是一名勇将,但他的性格中也包含着一种谨慎甚至可以说是保守的成分。在危急关头,他更倾向于权衡利弊,做出一个“最不坏”的选择。当他发现战败已成定局,且没有援军到来,继续抵抗只会导致全军覆没时,投降就成了一个现实的选择。这与他早期治军严谨的风格有一定关联,他更注重结果,而不是一味的逞英雄。

再者,对曹操“不弃卒”的期望。 尽管演义中没有直接描写于禁在投降时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可以推测,作为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他可能还抱有一丝幻想,认为曹操不会轻易放弃他。他或许认为,只要投降,日后总有机会赎罪,甚至可能因为他之前的功劳而被宽恕。

现在来对比庞德,同样是被围困,为什么庞德宁死不降?

庞德在演义中的形象,与于禁截然不同。庞德原是马超旧部,投降曹操后,他始终怀揣着一种“忠义”的信念,并以此来要求自己。他视忠诚为生命,即使面对绝境,也绝不背弃自己的原则。

1. 强烈的荣誉感和对名节的看重。 庞德是一名来自西凉的猛将,他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能与中原将领有所不同。在他们看来,战场投降是一种极大的耻辱,是对自己武名和人格的侮辱。庞德的“宁死不降”,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自身荣誉的捍卫。他宁愿战死,也不愿遭受投降的屈辱。

2. “君臣之义”的坚定信念。 庞德将对曹操的效忠视为一种不可动摇的道义。即使是在绝境中,他也没有动摇过对曹操的忠诚。他认为,作为臣子,即使战死也应该尽忠职守,而不是选择投降。

3. 与于禁的不同遭遇和心境。 庞德在水淹七军时,其实已经身负重伤,身体状况远不如于禁。在这种情况下,他反而更加顽强地抵抗,将抵抗本身视为对曹操的最后忠诚。而于禁在投降时,虽然部队被困,但他本人并未有明确的伤情描写,更多的是一种对战争失败和部队存亡的判断。

4. 性格的差异。 庞德的性格更为刚烈、勇猛,甚至有些“匹夫之勇”。他做事不计后果,一旦认定了目标,就会全力以赴。而于禁则相对稳重,更加注重实际。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演义作者陈寿(虽然演义并非陈寿所著,但其思想影响了创作)以及读者对于“忠诚”和“名节”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将领的要求往往是“视死如归”、“忠君报国”。庞德的宁死不降,更符合这种理想化的英雄形象。而于禁的投降,虽然在某些人看来是“识时务”,但终究损害了他的名节,甚至在死后受到了曹操的鞭尸,这在演义中是一种严厉的惩罚,也反映了作者或时代对这种行为的否定。

总而言之,于禁的投降,是他在极端绝望的战场环境下,基于现实考量和对自身处境的判断所做出的选择。他的行为可以说是“务实”但“失节”的。而庞德的宁死不降,则是出于对荣誉、名节和君臣之义的极端坚守。这两种行为,虽然都发生在同一场战役中,但却展现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也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引发了后人对“忠诚”、“荣誉”和“生存”等话题的深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略长~)

勉强回答一下:

于禁本身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形象就是“实力不行+私心过重(甚至有点小人)”的武将,不是正面人物,这种人投降对读者(至少从小说角度)根本就不感觉奇怪。小说中于禁武力和战绩惨不忍睹,还怕手下的人立功抢了风头,有误杀队友的“神操作”,甚至令人发笑,几乎在“五子良将”中垫底,常常沦为衬托他人的背景板

单纯作为读者而言(不考虑真实历史上如何),就《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而言,“水淹七军”后用于禁的“胆怯”衬托庞德的“不屈”就十分顺理成章,一点都不突兀,连“人设崩塌”都谈不上,因为于禁小说中“人设”就是个“背景板”(甚至不是高大的正面形象),只不过襄樊会战的时候最后投降衬托了一把庞德而已……


于禁的“实力”:《三国演义》中“战五渣”与“背景板”

于禁在历史上地位不谈,小说中一直都给我一种“凑数”龙套的感觉,不是拿他衬托这个人武力高,就是用来衬托实力强,曹魏五子良将中,单挑战绩最为拉跨的人就是于禁,没有之一。最常见的事情,就是在小说中担任“背景板”。

徐州之战:刘备的“突破口”

备与张飞杀奔曹营,径投徐州去见陶使君商议。当头一员大将,乃是于禁,勒马大叫:“何处狂徒!往那里去!”张飞见了,更不打话,直取于禁。两马相交,战到数合,玄德掣双股剑麾兵大进,于禁败走。

——出自 《三国演义》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徐州之战中,于禁亮相后即被刘备和张飞突破,成为于禁的“早期战绩”之一,当然打不过张飞和刘备,算不上“污点”,只是这成为了于禁在小说中“背景板生涯”的开始。

濮阳之战:吕布的“垫脚石”

背后高顺、魏续、侯成赶来;当头吕布亲自引军来到。于禁、乐进双战吕布不往。操望北而行。

——出自《三国演义》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后来在濮阳之战中,和乐进抵不住吕布,又当了一次“背景板”衬托吕布的勇猛。而曹魏六将击退吕布的那次,于禁又没有参加,只留下这么个记录……

如果说这两次还不算太丢人的话,后面的就更没法看了……

潼关之战:马超的“背景板”

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

——出自《三国演义》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潼关之战的时候,于禁作为大将和马超单挑,又是不到十回合就败走,不过这还不算很“离谱”的战绩……后来在渭桥还有更可怕的……

渭桥之战:误伤己方的“猪队友”

超不见了庞德、马岱,乃引百余骑,截于渭桥之上。天色微明,只见李堪领一军从桥下过,超挺枪纵马逐之。李堪拖枪而走。恰好于禁从马超背后赶来。禁开弓射马超。超听得背后弦响,急闪过,却射中前面李堪,落马而死。超回马来杀于禁,禁拍马走了。

——出自《三国演义》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渭桥之战的时候,马超已经在全面处于被动的态势下了,这个时候于禁“冷箭背后偷袭”(说实话即使射中也不算多强),结果把自己队友射落马……虽然读者明白这是在衬托马超的勇武,但是总是让于禁干“背景板”这个事情,恐怕不是偶然……

无论罗贯中本意如何,于禁在《三国演义》中形象不佳是个事实,无论是武力(前文所述),还是人品(后文详述),均是如此,但凡以演义为基础的数值系统,于禁武力都不太高:

大家要明白,《三国演义》中,但凡是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大多安排不少“原创战绩”——文臣大多是“献计”哪怕是占卜预测成功(小说常以此表现“文才”),武将大多是“单挑”(小说常以此刻画“猛将”)表现这个人“能打”。

于禁则显得非常“尴尬”,历史上在曹魏武将中地位不低,《三国演义》中却是“怂货”形象。横向和行伍出身的武将相比,相去甚远。季汉“五虎将”自不必说,于禁在曹魏的武将中都是演义中表现相当差劲的,五子良将中张辽、张郃和徐晃在“单挑”方面均有强悍交手记录,相对“淡化”的乐进也还有大战凌统,箭射成廉、郭图的战绩,更不要说许褚这些……

于禁的战绩记录一直都没有哪怕和名将打个几十回合的战绩,小说中一败再败……你要明白在大家心目中并不以“猛将”形象存在的李严(季汉输送粮草不利的那位),还和黄忠斗个四五十回合呢……

于禁在《三国演义》中亮眼的战绩本身就不多,除了宛城之战,很少有正面表现,更没有力挽狂澜的表演:

于禁骤马大叫:“前军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间,见于禁从后军奔来,便问何故。禁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可防火攻。”夏侯惇猛省,即回马令军马勿进。言未已,只听背后喊声震起,早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

比如在博望坡之战中,以于禁的“谨慎”看出来一些问题,然而最终免不了“逃跑”,于禁在小说中看不太出来什么……一直都是“背景板”……

武力描写就不多说连,小说《三国演义》中人品和形象又如何呢?也不太好……


于禁的“形象”:有黑历史,有私心,而且襄樊之战中“不顾大局”压制部下

于禁战场上没有多少“人头”,那么有没有名人倒在于禁的刀下呢?还是就有的,就是——荆州的投降派刘琮和蔡氏,在《三国演义》中被于禁砍了:

琮再三推辞,曹操不准。琮只得与母蔡夫人同赴青州。只有故将王威相随,其余官员俱送至江口而回。操唤于禁嘱咐曰:“你可引轻骑追刘琮母子杀子,以绝后患。”于禁得令,领众赶上,大喝曰:“我奉丞相令,教来杀汝母子!可早纳下首级!”蔡夫人抱刘琮而大哭。于禁喝令军士下手。王威忿怒,奋力相斗,竟被众军所杀。军士杀死刘琮及蔡夫人,于禁回报曹操,操重赏于禁。

——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招降时候说得天花乱坠,投降之后翻脸不认人。还是砍死孤儿寡母,这事无论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算拿不上台面的事情。这事不能赖于禁——军人天职就是服从命令。然而《三国演义》中就把这件“拿不上台面”事特意让于禁干了(其余众将大都在追赶携民渡江的刘备),还安排了“重赏”当作功劳,反正是读者心中留不下什么好形象就是了。

旧事和黑历史就不提了,襄樊之战中于禁又在干什么呢?——全都在想着抢功劳和压制部下,毫无大局和事主的忠诚,全都是自己的“小算盘”:

原来于禁见庞德射中关公,恐他成了大功,灭己威风,故鸣金收军。庞德回马,问:“何故鸣金?”于禁曰:“魏王有戒:关公智勇双全。他虽中箭,只恐有诈,故鸣金收军。”德曰:“若不收军,吾已斩了此人也。”禁曰:“紧行无好步,当缓图之。”庞德不知于禁之意,只懊悔不已。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于禁总算成为了独当一面,统帅一个方面军(姑且这么算吧)的高级统帅,那么表现出来了什么?关羽中箭,于禁并不是真的怕有诈,而是怕部下抢走功劳,直接收兵,这已经不是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做出的决策力,私心有些过重。

庞德搦战十余日,无人出迎,乃与于禁商议曰:“眼见关公箭疮举发,不能动止;不若乘此机会,统七军一拥杀入寨中,可救樊城之围。”于禁恐庞德成功,只把魏王戒旨相推,不肯动兵

——来自《三国演义》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于禁所谓的“以静制动”之策对不对先不论,其出发点本身并不是为了解樊城之围,挽救曹魏困局,而是防止部下抢了自己风头

尽管《三国演义》中,还是用“古之名将”这样的词语形容宛城之战后的于禁,但是至少在襄樊之战的前后行为举止来看,《三国演义》小说读者根本从于禁身上感受不到什么“名将之风”,和逍遥津之战形成鲜明对比——同是曹魏,同是南线,同是内部矛盾存在,同是危急关头,张辽那边几个人还是以“大局为重”,内部不睦先放在一边,最终是成就了一番大功。

而于禁这边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统帅,从头到尾只有自己的“小算盘”:

庞德累欲动兵,于禁只不允,乃移七军转过山口,离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禁自领兵截断大路,令庞德屯兵于谷后,使德不能进兵成功

——来自《三国演义》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从刚刚关羽接触到最终选择扎营地点,于禁核心考虑都是如何防着部下,而不是出于任何公心,最终导致兵败。在和庞德的争论中,动辄抬出魏王压制部下,却没有一件事真的为了他的魏王考虑,我可看不出有任何“忠”的成分。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设定,于禁统帅的七军是北方精锐部队,结果未经恶战,直接被统帅个人的“私心”(至少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给葬送了……

不敢代表别人,至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读到这里已经觉得于禁做出任何举动我都不意外:

在《三国演义》中,如果一个人初入军旅之时,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平庸,败绩甚多,却因为给人当爪牙砍投降者而获重赏,那么这个人兵败后投降我一点不会意外;

在《三国演义》中,如果一个人戎马半生为将,在统帅位置上还琢磨自己私事,压制部下,而造成已方精锐部队被成建制地歼灭,那么这个人兵败后投降我一点不会意外;

至少在《三国演义》中,一个人如果既无豪气,也无傲气,私心妨碍到大局的将领,无论资历多老,无论官居何位,兵败之后投降都不奇怪,甚至连“人社崩塌”都算不上,于禁这个人真的给占齐了……

如果是历史上的于禁投降,还有讨论的价值;

如果是不敢“以私废公”的徐晃,还有讨论空间;

如果是《三国演义》中的于禁,就没啥说的,他“就这德行”。

其他《三国演义》推荐阅读: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庞德:忠勇悲壮的末路英雄庞德,《三国演义》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以其忠诚、勇猛和悲壮的结局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爱好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并非历史上的核心人物,但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被塑造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末路英雄”,其形象丰满,情感充沛,足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 忠诚的化身:对曹魏的尽职.............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头那可是仁义的代表,是匡扶汉室的明君胚子。这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头,那更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要是真较起真来,把《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跟史书里头记载的那个刘备一对比,嘿,那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这小说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有啥不一样。《三国演义》里的.............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全面战争:三国》中的女性势力“郑姜”。郑姜在《全面战争:三国》中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DLC派系,她的出现打破了游戏初期男性为主导的格局,为玩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玩法。总的来说,郑姜是一个独特、有挑战性、且能带来别样体验的势力。一、 历史原型与游戏设定的魅力 历史原型: .............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易中天先生在《何时忘却三国》这篇散文里头提出的那些玩意儿。这篇文章写得挺有意思,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分析,而是夹叙夹议,带着点个人情怀和观察。要评价它,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易中天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抛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或者说一个隐隐的忧虑: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三国的感情和理解.............
  • 回答
    《三国志姜维传》:那些在战火纷飞中闪耀的女性群像《三国志姜维2017》(又称《姜维传》)作为《曹操传》系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精妙的关卡设计以及深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无数玩家的喜爱。而在这波澜壮阔的三国画卷中,女性角色们的出现,无疑为这部男性主导的史诗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深度。她们并非.............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在司马懿的简介中将诸葛亮评价为“臭名昭著”,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具有争议性的表述,也引发了许多玩家和历史爱好者的讨论。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游戏内的设定与历史叙事的平衡:首先,《全面战争:三国》作为一款游戏,它需要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加入游戏的趣味性和戏剧性。游戏.............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井山裕太在农心杯三国围棋擂台赛上豪取四连胜,这绝对是中国围棋界一个不小的“心结”,也是日本围棋在国际赛场上久违的一抹亮色。要评价这场胜利,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井山裕太的四连胜:一场“意外”的惊喜与日本围棋的“觉醒”首先,井山裕太的四连胜,在赛前恐怕不是大多数人预期的结果。农心杯作为三国围棋的.............
  •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整体评价思路: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
  • 回答
    说起汉献帝刘协,在《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中,他是个挺尴尬的存在。你可以说他是运气不好,也可以说他是性格使然,反正,他始终是那个在权力洪流中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傀儡皇帝”。要评价刘协,咱们得先捋一捋他这半辈子。他刚登基的时候,年仅十四岁,正是个孩子,懵懵懂懂的,哪懂得什么治国之道?这个时候,董卓这.............
  • 回答
    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央视版《三国演义》(以下简称“87版”)自1994年播出以来,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也是许多人认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的启蒙。要评价这部作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既有不可磨灭的优点,也存在一些可以探讨的局限性。一、 辉煌.............
  • 回答
    2017年,一部名为《三国演义》的3D动漫在新版三国演义影视剧的基础上,于腾讯视频悄然上线,制作方为银河长兴。对于这部作品,我的评价会从几个方面展开,力求客观且深入。首先,制作上的诚意可见,但效果参差不齐。银河长兴毕竟是国内在3D动画领域有一定经验的团队,这次尝试制作长篇的3D历史题材动漫,其决心和.............
  • 回答
    易中天先生的文章《创作三国戏,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则必败无疑》以其鲜明的观点、犀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论点、论证过程、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核心论点:为何要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文章的核心论点.............
  • 回答
    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书呆子”与悲剧性人物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舞台上,蒋干(字子翼)算不上叱咤风云的枭雄,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他更像是一个带着些许滑稽色彩的配角。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相对平凡的人物,却因其特殊的经历和鲜明的性格,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价蒋干,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才能理解.............
  • 回答
    要评价刘备这个人物,那可真是件有意思的事儿。要我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男人”,你瞅瞅他的那帮兄弟,关羽、张飞、诸葛亮,哪个不是名震千古?可再看看他自己,虽然是汉室宗亲,早早起兵,但一路跌跌撞撞,屡败屡战,感觉像是自带“衰神”光环。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愣是靠着一股子“不认命”的劲儿,硬是打下了一.............
  •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
  • 回答
    《反三国演义》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手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又一本三国?能翻出什么新花样?”毕竟三国题材的作品实在太多了,从正史野史,到戏曲小说,再到各种改编,可以说已经被挖了个底朝天。然而,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它确实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触动,也让我对三国这个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历史时.............
  • 回答
    好的,咱们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聊聊《三国演义》里那些真正能扛大旗、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大家。要是真要给这帮猛将、智囊们排个座次,选出个“十大元帅”,那可真得好好说道说道了。这可不是光看勇猛就能行的,得看他们的战功、智谋、统帅力,以及在关键时刻能起到的作用。这第一位,那肯定是战神吕布了。我说吕布是元.............
  • 回答
    成济作为杀死魏帝曹髦的执行者,其行为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在理解成济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忠诚的黑手套”或“愚蠢至极的人”,而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济的身份与情境:一个被动执行命令的工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成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身份。成济并非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意识和决策权的重要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