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鲍鹏山《风流去》一书中对刘备诸葛亮等三国人物的评价?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

整体评价思路:

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真实性远比小说演义的浪漫主义更为复杂和残酷。 他强调,不能用单一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历史人物,更不能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他更关注的是:

人物的真实动机和实际行为: 他会追问人物的决策背后是为了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们的宣称?
人物的局限性与局势的制约: 他认为人物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完全归咎于个人。
历史叙事的建构与操弄: 他会审视包括《三国演义》在内的历史文献是如何塑造和传播这些人物的形象的,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偏颇和演义成分。
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他不回避人物的优点,但更深入地挖掘他们的缺点、矛盾和不为人知的一面。

对刘备的评价:

鲍鹏山对刘备的评价可以说是书中比较突出且引起争议的部分之一。他并未将刘备简单地视为一个“仁德君主”,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高度功利、善于包装、并且有时显得“无赖”的政治投机者。

“仁德”的包装与真实: 鲍鹏山认为,刘备的“仁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策略和自我包装。他善于利用“仁德”来收买人心,聚集人才,以获取政治资本。例如,他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屡次卖身为曹操和孙权效力,甚至在赤壁之战后与孙权联姻,这些行为在鲍鹏山看来,都与“仁德”的标签存在一定的距离。他质疑刘备是不是真的“仁”到不计个人得失,还是将“仁德”作为一种工具来服务于其政治野心。
“汉室宗亲”的身份利用: 鲍鹏山认为,刘备之所以能得到广泛支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汉室宗亲的身份。但他也指出,刘备对这个身份的利用是相当娴熟的,他将自己塑造成复兴汉室的唯一正统继承人,以此来号召和凝聚力量,甚至在后期称帝也并非完全出于对汉朝的忠诚,更多的是为了确立自身政权的合法性。
战略上的被动与机会主义: 在鲍鹏山看来,刘备在军事和战略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他更多的是依靠诸葛亮等人的谋划,或者抓住曹操内乱等时机来实现发展。他的崛起并非完全源于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是由于他有独特的政治手腕和吸纳人才的能力,以及抓住机遇的运气。
“无赖”的生存智慧: 他甚至会用“无赖”来形容刘备在某些情况下的行为,例如为了招揽人才而放下身段,甚至以“寄人篱下”的姿态去拉拢。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规但有效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体现了刘备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但也与传统的君子形象相去甚远。
对蜀汉灭亡的分析: 鲍鹏山也常常将刘备的性格和执政理念与其子孙的失败联系起来,认为蜀汉政权的灭亡,某种程度上也与刘备早期建立的政权文化和人才格局有关。

对诸葛亮的评价:

鲍鹏山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同样具有颠覆性,他认为诸葛亮并非如演义中所描绘的“神”,而是一个充满智慧但也存在局限、并且有时不得不为了政治现实而有所取舍的凡人。

“鞠躬尽瘁”背后的政治考量: 鲍鹏山承认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勤勉,但他更深入地探讨了“鞠躬尽瘁”背后的政治考量。他认为,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辅佐刘禅,承担起复兴汉室的重任,这既是忠诚的表现,也是他个人价值实现和政治抱负的体现。但他也会审视诸葛亮的北伐是否是完全明智的选择,以及他为平衡内部政治而做出的一些妥协。
“失街亭”与“空城计”的真实性: 他会质疑演义中关于诸葛亮“事必躬亲”的神化叙事,例如“失街亭”的马谡之败,鲍鹏山倾向于认为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失误,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马谡。对于“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桥段,鲍鹏山往往会从历史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出发,进行质疑或提供更符合史实的解释,他认为这些多是演义的虚构。
政治家的智慧与局限: 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其才能毋庸置疑。鲍鹏山会分析他在治国理政、外交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但也会指出他在军事上的局限性。例如,他认为诸葛亮的北伐虽然体现了其战略雄心,但由于蜀汉国力不足,这种战略很大程度上是疲于奔命,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忠臣”与“权臣”的界限: 在某些论述中,鲍鹏山也会探讨诸葛亮在蜀汉后期权力格局中的地位,是否已经接近“权臣”。他认为,诸葛亮在蜀汉的实际权力非常大,虽然他一直以忠臣自居,但其政治手腕和对权力的掌控,也符合了对政治家的定义,而非一个纯粹的“道德楷模”。
对刘禅的评价与诸葛亮的责任: 鲍鹏山也会审视诸葛亮在培养和教育刘禅方面的作用。他认为,诸葛亮对刘禅的过度保护和管理,反而削弱了刘禅作为君主的独立性和决策能力,为蜀汉后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风流去》的特点与争议:

《风流去》之所以引人注目,也正是因为它敢于挑战传统观点,不拘泥于正史或演义的单一解读,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思辨性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人物。

“颠覆性”与“人性化”: 鲍鹏山试图将这些历史人物“拉下神坛”,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复杂情感、个人欲望和历史局限性,这种“颠覆性”和“人性化”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的三国。
语言的犀利与风格的独特: 鲍鹏山的书写风格非常鲜明,他用词犀利、逻辑严谨,常能以辛辣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读者产生共鸣或思考。
引发争议: 正是因为这种颠覆性的评价,鲍鹏山的书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些读者认为他对刘备过于苛刻,对诸葛亮不够尊重,是对英雄的“矮化”和“解构”。而另一些读者则认为,他的评价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是对被过度美化的英雄形象的“拨乱反正”。

总结来说, 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刘备、诸葛亮等三国人物的评价,核心在于强调历史的复杂性、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叙事的建构性。 他并非全盘否定这些人物的功绩,而是试图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一种更加理性、更加批判的眼光去剖析他们的行为动机、策略选择以及历史的局限性。他的解读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所有人的期待,但无疑为我们理解三国历史和人物提供了了一个充满启发性和思考性的新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传说中论文的最高境界:从头到尾几乎每一行都是破绽,摆了个了个四仰八叉菊花大开式,让你都不知道该往哪里下刀子 ^ ^

随便举一个例子:

来瞅瞅,刘备是怎么针对曹操的“一些毛病,处处与之对比”,搞“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的?

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额滴个神,敢情见到残暴和奸诈还得“有意地为之掩饰”,敢情以宽仁反对残暴,以忠义反对奸诈,这叫“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这叫小人心机?

如果这叫小人,那麻烦世上的“君子”都特喵的原地去世吧。

或者去泗水边问问数十万冤魂的意见,看看他们同不同意来点“圣人境界”,为曹大人的小小“缺点”掩饰一二?

讲真,喜欢曹操可以,但连曹操的残暴奸诈都爱不释手,连曹操放的屁都要大声吸小声呼,这可真是书读到狗肚子里,雅宜舔痔而已。

这就是个把粉圈文化写在脸上的低级刘备黑捎带低级曹操粉罢了。

不过此公有一点好处,白纸黑字把自己的粉黑身份给写明白了,不失为真小人。

捎带,从字里行间还能看出,这位不但三国历史读了个狗屁不通,还善于乱解红楼,兼职黛粉钗黑,看其格调,红楼的粉黑水平也比三国强不了几分。有请 @荞麦花开兄奇文共欣赏 ^ ^

咋说呢,一个电大老师,稀里糊涂就被风口吹了起来。

终究还得脸着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