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的庞德?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庞德:忠勇悲壮的末路英雄

庞德,《三国演义》中的一位重要将领,以其忠诚、勇猛和悲壮的结局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爱好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并非历史上的核心人物,但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被塑造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末路英雄”,其形象丰满,情感充沛,足以让我们深入探讨。

一、 忠诚的化身:对曹魏的尽职尽责与对过去的坚守

庞德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他的忠诚。在《三国演义》中,庞德的忠诚体现在两个层面:

对曹魏的尽职尽责: 庞德原是马腾的部将,跟随马腾效力。马腾父子被曹操设计杀害后,庞德被曹操收服,成为魏国将领。虽然是“归降”,但庞德并没有因此而敷衍塞责,反而将自己定位为曹魏的一员猛将,兢兢业业地为曹操效力。他对曹操的命令一丝不苟地执行,无论是在镇守樊城,还是在随军出征,都展现出极强的责任感。

对过去的坚守与内心的挣扎: 这一点是庞德形象之所以动人的关键。尽管为曹操效力,庞德心中却从未忘记旧主马腾。这种忠诚并非简单的忠君,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昔日情谊和恩义的看重。在与关羽交战前夕,他多次提及马超(马腾之子)的恩情,并表达了与关羽“义兵遇敌,不容相容”的决心。这种“不相容”,一方面是军人职责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旧主恩情的一种回应。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关羽亲自前来劝降时,庞德的表现更是将这种忠诚推向了极致。他不仅拒绝了关羽的招降,还严词拒绝了关羽提出的“暂且避战”的建议。他对关羽的理由是:“我已为曹公作事,岂可背弃?”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庞德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知道自己无法战胜关羽,也明白此时出战凶多吉少,但他更无法违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无法在旧主之子(间接)面前表现出任何一丝“不忠”。他宁愿战死,也不愿在背叛(在他看来)的道路上前行。

二、 勇猛的斗士:力战群雄的悍将形象

庞德在《三国演义》中绝非只是一个“忠臣”的标签,他更是一位勇猛的悍将。他的勇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

刀法精湛,力大无穷: 庞德被描绘成“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幅形象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他的兵器是一把“青龙宝刀”,而且他善于使用,力大无穷,在战场上能以一当十。

战场上的“常胜将军”: 在被曹操收服后,庞德屡次冲锋陷阵,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虽然书中对他的具体战绩描写不如关羽、张飞那般详尽,但每次有大战,他几乎都会被点名表扬。例如,他曾在合肥之战中大破东吴军,后来又奉命随曹仁镇守樊城。

与关羽的巅峰对决: 庞德最经典的战役无疑是与关羽在樊城前的对峙。尽管关羽拥有“刮骨疗毒”的传奇经历,但庞德也并非泛泛之辈。两人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庞德虽然最终落败,但他的表现足以证明其非凡的武艺。他与关羽鏖战多时,不落下风,直到被水淹七军的计策所困,才最终被擒。

三、 悲壮的结局:英雄末路的宿命与牺牲

庞德的结局是其形象中最具悲剧色彩也最令人扼腕的部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英雄末路”的典型写照。

“水淹七军”的绝境: 在樊城之战中,关羽利用连日暴雨,将庞德的军队围困在城外,并采用水攻之计,将庞德的军队完全淹没。庞德在绝境中依然拼死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被擒。

宁死不屈的绝唱: 被俘后,庞德面对关羽的再次招降,依旧坚守自己的原则,宁死不屈。他对关羽说:“汝乃汉贼!我岂肯降乎!”这句话是他一生忠诚的最后绝唱,也充满了对汉室正统的维护(虽然他此时是曹魏将领)。他最终被关羽斩杀,完成了自己悲壮的谢幕。

“不降”的艺术价值: 庞德的“不降”在《三国演义》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凸显了庞德的个人品格,也进一步衬托了关羽的威名和仁义(至少在庞德看来,他试图劝降,但尊重了他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个边缘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乱世中个体生存的艰难与忠义的抉择,引发读者对“何为忠”的思考。

四、 对庞德评价的争议与深化

虽然庞德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得极具正面色彩,但我们也可以从更客观的角度来审视他的行为,从而深化对其的评价:

“忠”的边界: 庞德对马腾的“忠”,以及在为曹操效力时的“忠”,如何界定?在历史上,马腾因谋反被杀,庞德跟随马腾有某种程度的“连坐”之嫌。他为曹操效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乱世中生存的选择。他的“不降”是否过于执拗,甚至有些不顾大局?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历史与演义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庞德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上的庞德,虽然也有勇猛之名,但其“不降”和被杀的细节可能与小说有所不同。演义中的庞德,更像是作者为了强化忠义主题而精心塑造的符号化人物。

超越个人忠诚的普世价值: 尽管如此,庞德的形象依然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他对于自己认定的原则的坚守,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退缩的勇气,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忠诚,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在任何时代,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哪怕代价巨大,都是令人钦佩的。

总结:

《三国演义》中的庞德,是一位集忠诚、勇猛、悲壮于一身的艺术形象。他并非权谋高手,也非叱咤风云的决定者,但他以其坚定的原则和不屈的意志,在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存在,是对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写照,是对忠义含义的复杂探讨,更是对英雄主义的一种诠释——即使结局悲壮,也抵挡不住其精神的光辉。庞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绝境,坚守内心的信念,也是一种不朽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解得了梦,出得了计,砍得了人,悍勇无匹,贴心护主,实是居家旅行必备良好神器。

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刚出场的庞德我个人还是有点小意外的,他居然在为马超解梦:

却说马超在西凉州,夜感一梦:梦见身卧雪地,群虎来咬。惊惧而觉,心中疑惑,聚帐下将佐,告说梦中之事。帐下一人应声曰:“此梦乃不祥之兆也。”众视其人,乃帐前心腹校尉,姓庞,名德,字令明。超问:“令明所见若何?” 德曰:“雪地遇虎,梦兆殊恶。莫非老将军在许昌有事否?”


智将:

之后都知道了,带孝子马超为父兴兵雪恨。

先锋马岱击败钟繇,马超韩遂围住长安,书法家上城守护,不动如山。一连攻打十日未下。

庞德进计曰:“长安城中土硬水碱,甚不堪食,更兼无柴。今围十日,军民饥荒。不如暂且收军,只须如此如此,长安唾手可得。”

马超退军后,钟繇也很谨慎,让人出去打探一下,确认对方已经远去这才放心,让军民打柴取水。等到了第五日,人报马超又来了,钟繇继续坚守。

却说钟繇弟钟进,守把西门。约近三更,城门里一把火起。钟进急来救时,城边转过一人,举刀纵马大喝曰:“庞德在此!” 钟进措手不及,被庞德一刀斩于马下,杀散军校,斩关断锁,放马超、韩遂军马入城。

庞德拿下第一滴血。

长安失后,曹操急令曹洪徐晃前去潼关接替钟繇。庞德配合祖安马超打助攻。

……时徐晃正在关上点视粮车,闻曹洪下关厮杀,大惊,急引兵随后赶来,大叫曹洪回马。忽然背后喊声大震,马岱引军杀至。曹洪、徐晃急回走时,一棒鼓响,山背后两军截出: 左是马超,右是庞德,混杀一阵。 曹洪抵挡不住,折军大半,撞出重围,奔到关上。西凉兵随后赶来,洪等弃关而走。

之后对庞德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抬棺明志,也不是他和关公斗刀百合,而是这段:

…操令众将于甬道两旁诱之。庞德先引铁骑千馀,冲突而来。 喊声起处,人马俱落于陷马坑内。庞德踊身一跳,跃出土坑,立于平地,立杀数人,步行砍出重围。韩遂已被困在垓心,庞德步行救之。正遇着曹仁部将曹永,被庞德一刀砍于马下,夺其马,杀开一条血路,救出韩遂,投东南而走。

曹永:当时我就看见有一个玩意从我马下转过来,啪的一下,很快啊!

不过庞德再是勇武却依旧不敌人心。

胜一人难,胜两人易。


……超独在阵中冲突,却被暗弩射倒坐下马,马超堕于地上,操军逼合。正在危急,忽西北角上一彪军杀来,乃庞德、马岱也。二人救了马超,将军中战马与马超骑了,翻身杀条血路,望西北而走。

兵败如山倒,我庞德不能再为主公得胜,能做的也仅是如此而已…


之后马超陇西作乱,杀韦康全家,不留一人,放杨阜一人,大方无比。呵呵,多么宽容。

别人起事反他,他宰了别人儿子,别人也当着他面杀他幼子,他就去历城直接尽洗城中百姓,顺便再杀举事人全家泄愤。

这时候的马岱和庞德更是像失了声一般,只为失了智的马超兜底。

陇西一系列操作,真是让人怀疑是不是之前被曹操打的神志不清了。

西凉三人组商议去投汉中张鲁,之后的葭萌关大战,庞德却因病留在汉中。

汉中之地是未来西川的防护屏障,隔断外来侵略,同时也是庞德的人生分水岭,他的人生从这开始有了争议。有人说他不忠马超,是个叛主之贼。

其实我觉得这里完全没有必要争议。

恢曰:“…今将军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目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超顿首谢曰:“公言极善;但超无路可行。”……恢曰:“刘皇叔礼贤下士,吾知其必成,故舍刘璋而归之。公之尊人,昔年曾与皇叔约共讨贼,公何不背暗投明,以图上报父仇,下立功名乎?” 马超大喜,即唤杨柏入,一剑斩之,将首级共恢一同上关来降玄德。

客观来说,是马超背弃了庞德…尽管马超可能不是有意的。

之后曹操攻打汉中,庞德被张鲁恩养,大战曹军诸将,庞德凭借自己出色武艺,让曹操爱才,这也是另外意义上的救了自己一命。


最后就是与关羽的终极较量,也是他的谢幕之战。

樊城告急,曹操指着于禁让救援樊城。

曹操:汝可去解樊城之围。

于禁:关羽骁勇,末将担心,战他不过。

曹操: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想呢。

于禁:战他不过,末将担心(>﹏<)

曹操:草!

于禁想求一先锋,曹操问谁敢作先锋,庞德挺身而出。

庞德虽然激昂慷慨,但不妨总有人背后捅刀子,董衡向于禁表示他兄长和故主都在刘备手下,吓得于禁连夜跑到曹操府上。

不过曹操毕竟不是马超,看着免冠顿首,血流满脸的庞德,曹操亲自扶起来: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

然后就是庞德最有争议的话题,专业团队降临:

“吾今去与关某死战,我若被关某所杀,汝等即取吾尸置此榇中;我若杀了关某,吾亦即取其首,置此榇内,回献魏王。”

总之,这棺材里必须得装一个人!

两军对阵,庞德青袍银铠,钢刀白马,立在阵前。

面对关平的辱骂,庞德并未动怒,而是叫着我是来鲨你父亲的,这事跟你无关,你让你父亲来!

武力上虽然不输关公,可这时庞德依旧忽略了人心,于禁的心思:

关公急睁眼看时,弓弦响处,箭早到来;躲闪不及,正中左臂。关平马到,救父回营。庞德勒回马轮刀赶来,忽听得本营锣声大震。德恐后军有失,急勒马回。 原来于禁见庞德射中关公,恐他成了大功,灭禁威风,故鸣金收军。

而于禁给出的理由也很硬核,“魏王有戒:关公智勇双全。他虽中箭,只恐有诈,故鸣金收军。”

没毛病啊,我就说是魏王的告诫,你能把我咋着,我就说关羽有诈,你能奈我如何?我就是你上司,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你干嘛你就干嘛!

而这时候已经经历过西凉之败的庞德还未意识到于禁的小九九。还跟于禁商量关羽的箭疮举发,不如趁着机会一举统七军杀入寨中。于禁就跟他说魏王告诫过,不能轻易动兵,还故意恶心庞德,让他屯兵谷后,不让他轻易进兵。

之后大家都知道了,三国演义名场面,关云长放水淹七军,于文则当场寻他主。

庞德败了,他又败了,大水淹没了他的退路,却淹没不了他赴死的决心。

“拜伏于地,乞哀请命”的于禁,“睁眉怒目,立而不跪”的庞德。

再回想之前的董衡于禁打小报告的样子…多么丑陋。

最后只是不知关公有没有用那口棺材安葬他。


超心愈疑,经来韩遂处索书看。韩遂将书与超。超见上面有改抹字样,问遂曰:“书上如何都改抹糊涂?”遂哀叹一声,曰:“吾左手上有疾,打翻墨汁,故如此。”超拔剑望韩遂左手剁去,剑光明处,鲜血飞溅,再看时,遂左手早落于地。马完,梁兴大惊。超笑曰:“吾治叔父手疾矣。”遂亦笑曰:“贤侄真妙手回春矣!”庞德,马岱赞曰:“善。”

马、梁二人误会马超,心下大惭,撞死在马超宝剑下 。自此,叔侄和睦,不在话下。

user avatar

曾经的平原马弓手。

今天的西羌一小卒。


他说,小将愿斩华雄。

他说,某愿生擒关将。


他说,如不胜,请斩我头。

他说,先备舁榇,誓无空回之理。


一切都似曾相识,但曹操已经老了。

曾经斟下热酒的他,现在送去了戒慎的旨意。


这是曹操的衰老,更是时代的变迁。

超级武将凭借个人武勇扭转乾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庞德,是最后一个做出这样的尝试的人。


他距离斩杀关羽,只有一个念头的距离。

于禁的一个念头。

就像当年袁术的一个念头。

无论什么时代,嫉贤妒能的鼠辈从来没有少过。


胜负,也就在这一念之间。

不久之后,曹魏的数万精锐,就在滔天大水中化为乌有。

关公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这一切,仿佛是梦一场。


关公说,庞德的刀法正是他的敌手。

旁白说,庞德的智谋不在关公之下。

关公把生不逢时的另一个自己,降曹不降汉的自己,斩首在樊城郊外。

刚烈赴死的庞德,从此名垂竹帛。


从此,世间不再降生超一流武将。

从此,演义再无百合大战。


此后不久,关公败亡于麦城。

曹操,张飞,刘备相继离读者而去。

演义逐渐进入现实的、比拼国力的时代。


庞德死,关公神话结束。

关公死,演义黄金时代结束。

传说中时代的更迭,总是以一场洪水翻页。


浪漫的时代,史诗的时代,淹没在建安二十四年那场滔天的大水之下。

孤勇者庞德,为时代写下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

user avatar

个人观点。不是太喜欢演义里的庞德,虽然这人武艺的确高强。

关公当年请战华雄,是为排解众难,而不是为了自己如何,而庞德出战关公,则有碰瓷关公声威之嫌,要么他斩关公,要么他抬棺被关公杀,反正这个瓷他碰定了。

『庞德闻命,谓众将曰:“大王何重视关某也?吾料此去,当挫关某三十年之声价。”』

这里毛宗岗就吐槽道:谁知关公声价,虽死不挫乎。

而且这货碰瓷关公的决心坚定到让人无语。

『德把盏毕,唤其妻李氏并男庞会,会方六岁,德与妻子曰:“吾义在效死,今为先锋去斩关将,吾不杀关将,关将必杀吾也。我若被他所杀,汝好生看养吾儿。吾儿有异相,长大必与吾报仇雪恨也。”』

好家伙,你关羽必须被我杀,你要不让我杀,那你必须把我杀了,然后我儿子再来找你报仇。

再联想下庞会的行为。

『后来会跟邓艾收川,果然尽杀关公子孙,应父之言也。』

『太子刘璇,汉寿亭侯关彝,皆被魏兵所杀。』

『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这种行为,像极了现代社会那些犯罪分子去报复执法人员。两军阵前,本各为其主,而庞德父子行事,就没什么为将之仪,超一流的武艺,瘪三的做法。

user avatar

居然有人说庞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笑话!论忠义,马超被夏侯渊打得剩七八骑的时候庞德有没弃他而去?倒是马超自己投降刘备,就把生病的庞德扔在张鲁那里。也不管张鲁会不会迁怒砍了庞德。在张鲁那,为张鲁抵御曹军却被怀疑要杀他。这种君主有什么好忠的?直到遇到欣赏他的曹操。抬梓决死战,被俘不屈而死。还有人说他不忠不义?拿杀嫂之事攻击庞德就更好笑了。他嫂子是什么样人谁知道呢?因为什么事杀她有人清楚吗?庞德说嫂甚不贤所以杀之。怎么不贤也没人知道。对根本不清楚的事也敢评价?还长嫂如母呢?武松杀了潘金莲岂不是弑母?一堆人看庞德不顺眼不就是让关羽吃了亏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