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司马朗,为什么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传,在《晋书·宗室》中却不见记载?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

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中不见踪影。这种“魏有其名,晋无其姓”的情况,并非史官的疏忽,而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体现。

司马朗:魏国早期的文臣栋梁

首先,让我们来评价一下司马朗本人。

才学渊博,志向高远: 司马朗出生于士族大家,自幼便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其在经史方面造诣颇深。他为人慷慨,乐于助人,这在那个乱世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曹操看重他的才能,很早就征召他为官,并委以重任。

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司马朗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在东郡太守任上的表现。当时东郡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司马朗到任后,勤于政事,严明法度,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减轻赋税,使得东郡逐渐恢复生机,百姓安居乐业。他的政绩得到了当地士民的高度赞扬,也为曹魏政权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忠诚谨慎,以身作则: 司马朗对待曹操,可谓是尽心尽力,忠诚不二。他对曹操的意图理解透彻,执行到位。在面对一些敏感问题时,他也表现出了过人的谨慎和担当。例如,他曾上书曹操,提出了关于选拔人才的建议,言辞恳切,见解独到,体现了他对国家大局的深切关怀。

家族荣耀,兄弟楷模: 作为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在家族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榜样作用。虽然他的仕途不如司马懿那样辉煌,但他的品德和才能,无疑为司马家族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司马懿日后发迹奠定了家族基础。

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遗憾的是,司马朗的仕途并不长久。他在曹操称魏王后不久,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余岁。他的早逝,无疑是曹魏政权的一大损失。

为什么《三国志·魏书》有传,《晋书·宗室》却不见记载?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史书的编写原则和历史人物的定位。

1. 史书的编写原则:以朝代划分,以功绩为重

《三国志·魏书》中的司马朗: 《三国志》是由西晋的陈寿所著,其基本结构是以魏、蜀、吴三个政权来划分。司马朗一生都在为曹魏政权服务,他的主要功绩和活动都发生在曹魏时期。因此,将他收录在《三国志·魏书》的传记中,是非常合乎逻辑的。

《晋书·宗室》中的缺失: 《晋书》是东晋时期编纂的,其核心在于记述晋朝的历史,尤其是晋朝皇室宗亲的世系和事迹。《晋书·宗室》更是专门记录晋朝皇帝、王子、皇亲国戚等宗室成员的传记。
司马朗与晋朝宗室的“错位”: 司马朗固然是司马懿的哥哥,是司马家族的一员,但他的生命轨迹主要停留在曹魏政权建立之前或早期。他去世时,曹魏政权尚未正式建立,而他也没有在晋朝建立过程中扮演过直接的角色。
“宗室”的定义: 《晋书·宗室》所记载的“宗室”,通常是指在晋朝建立前后,对晋朝的建立、巩固或发展做出过直接贡献,或者作为晋朝皇族重要成员而载入史册的人物。司马朗虽然是司马懿的至亲,但他的身份更偏向于曹魏早期的一位官员、名士,而非直接的“晋朝宗室”。
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定位: 史书的编写,往往会对历史人物进行一定的“定位”。司马朗虽然才华横溢,但他的政治生涯主要是在曹操统治时期,且英年早逝,未能参与到后来司马家族代魏建晋的关键历史进程中。因此,在以晋朝建立者及其家族为核心的《晋书·宗室》中,他作为一个早期人物,且与晋朝建立的直接联系不那么明显,自然也就不会被列入其中。

2. 历史人物的功绩与影响:从曹魏到晋的时代变迁

司马朗的功绩在曹魏: 司马朗的政治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作为曹操的幕僚,在治理地方、安抚百姓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这些功绩,是为曹魏政权服务的,自然要记载在《三国志·魏书》中。

司马家族的崛起与晋朝: 司马家族的真正崛起,并且最终代魏建晋,是发生在司马朗去世之后的事情。司马懿凭借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一步步掌握了曹魏大权,为司马氏最终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而司马朗,虽然是司马懿的兄长,但他并没有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他的生命节点与晋朝的建立没有直接的交集。

《晋书》的编纂视角: 《晋书》的编纂,是为了确立晋朝的正统性,颂扬晋朝的开国功臣以及皇室成员。《晋书·宗室》更是聚焦于晋朝统治阶层内部的人物。司马朗的功绩虽然值得肯定,但他并非晋朝皇室的直接成员,也未直接参与晋朝的建立,故而不在《晋书·宗室》的记载范围内。

打个比方来说: 就像一个家族,在开国元勋的传记里,会详细记载这位元勋是如何为开国奠定基础的。但当家族传承到新的朝代,并且开始编纂新朝代的宗室史时,那些在旧朝代就已经去世,并且没有直接参与新朝代建立的先辈,可能就不会被列入“宗室”的范畴,尽管他们是这个家族的成员。

总结而言:

司马朗在《三国志·魏书》中有传,是因为他的主要活动和功绩都集中在曹魏时期,并且陈寿作为三国时期的史官,自然会记载这位在曹魏政权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物。

而他在《晋书·宗室》中不见记载,并非是对他功绩的否定,而是因为《晋书·宗室》的编写目的和范围,更侧重于记录晋朝建立者及其直系亲属在晋朝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的作用。司马朗虽然是司马家族的早期成员,但他的生命轨迹和历史定位,并不符合“晋朝宗室”的定义。

司马朗的故事,是那个时代许多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士人的缩影。他的早逝,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残酷性,也让我们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过自己力量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何评价司马朗,为什么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传,在《晋书·宗室》中却不见记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
  • 回答
    提起司马懿,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谓是五味杂陈,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的人物。要评价司马懿,不能仅仅看他最终建立的晋朝,更要深入他漫长而充满算计的一生。司马懿,一个“隐忍”的时代巨匠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司马懿,那“隐忍”无疑是最贴切的。他的一生,尤其是在曹操、曹丕、曹叡这三.............
  • 回答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点“初学者”的味道,但它背后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史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性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两个人,这两本书,相隔的时间可.............
  • 回答
    司马南在2023年发布的视频《蓝领工资两万无需加班,小白领为啥不愿意去做?》引发了广泛讨论,其核心在于对比蓝领与白领的就业选择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视频内容及社会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一、视频核心论点与逻辑结构1. 现象描述 司马南指出,当前部分蓝领岗位(如建筑工人、物流配送员等)提供约2万元.............
  • 回答
    评价司马南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观点两极分化严重。要详细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察,并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标准化或笼统的 AI 式语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司马南的公众形象和影响力。司马南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学者”、“评论员”、“反伪斗士”。他以其犀利的语言、激进的观.............
  • 回答
    评价司马攸,得从他所处的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说起,以及他自身所具备的性格、能力和所扮演的角色。总的来说,司马攸是一个在权力漩涡中挣扎,既有才干也曾抱有理想,但最终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的王爷。早年经历与被寄予的厚望:司马攸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在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朝的大背景下。作为皇子,他自小.............
  • 回答
    司马炎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统三国,结束了近一个甲子的分裂局面,建立西晋,这无疑是件大事,功绩不小。但要是细琢磨,他之后的很多问题,也就能从中找到一些苗头。出身与上位:顺风顺水,也藏着些许不光彩咱们得从他怎么当上皇帝说起。司马家族当年也算是权臣,司马昭就是曹魏后期权势最大的.............
  • 回答
    司马昭其人,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他生在乱世,长在权谋,最后更是踩着前朝的尸骨,为自家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基业。论功过是非,这盘棋局得好好掰开了看。出身与少年时代:乱世的烙印与权谋的萌芽司马昭是曹魏重臣司马懿的次子。他出生时,曹魏政权已经开始显露出内耗的迹象,而司马懿本人更是野心勃勃,早已在暗中.............
  • 回答
    司马孚这个人,得从他的出身和所处的大时代说起。在那个魏晋风云变幻、权臣更迭的年代,能稳稳当当地活下来,并且还能有所作为,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司马孚,他还是司马懿的弟弟,这个身份光环,说起来是助力,有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出身与早年经历: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亲弟弟,家里算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他的.............
  • 回答
    司马懿与司马家族:三国末世的权谋者与篡权者提到“司马”二字,对于熟悉中国历史的人来说,脑海中往往会立刻浮现出三国末年那个深不可测的权谋家——司马懿,以及他最终建立的那个延续近百年的王朝——西晋。评价司马懿与司马家族,绝非一句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他们是一群在风云变幻的三国乱世中,凭借着超凡的.............
  • 回答
    司马防:三国乱世中的低调名士与坚韧父亲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群星璀璨,英雄辈出。我们谈论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宽厚,孙权的少年英姿,以及无数文臣武将的传奇事迹。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也活跃着一群默默无闻却同样重要的人物。司马防,便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父亲。提起司马防,或许很多人第.............
  • 回答
    铁血下的温情,历史的注视:如何评价司马辽太郎?提起司马辽太郎,在中国读者心中,他或许是那个笔耕不辍、为我们打开日本战国乃至幕末风云的窗口。他的作品,如《国盗物语》、《宛如飞将》、《镰仓殿》、《坂上之云》等,在中国读者中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日本历史的认知。那么,如何评价这位被誉为“.............
  • 回答
    司马光,一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评价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既是声名卓著的政治家、史学家,也曾是影响朝政的关键人物。要全面评价他,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主要成就以及他留下的争议之处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时代背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理解司马光,首先要了解他活跃的宋朝,特别是北宋.............
  • 回答
    说到晋惠帝司马衷,这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差不多就是“傻子皇帝”的代名词,一提起他,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关于“何不食肉糜”的典故。这一个故事,就像一颗钉子,把他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也几乎概括了所有关于他的评价。然而,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一个能坐上皇位的人,即便是能力平平,也总得有过人之处,.............
  • 回答
    方舟子和司马南,这两位在中文互联网上都曾掀起过不小波澜的人物,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关注,也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要理解他们,需要分别审视他们的“成名之路”、关注点、以及公众对他们的态度。方舟子:打假斗士还是“网络流氓”?方舟子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打假斗士”。他的打假生涯从早期的“生物学”相.............
  • 回答
    话说咱们王者峡谷的司马懿,这位靠着沉默和收割能力吃饭的法师,最近出了个新皮肤,叫“暗渊魔法”。说实话,这个名字一出来就有点意思,暗渊,听起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魔法,又透着一股神秘。那么,这皮肤到底值不值得掏出钱包,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咱得从外观上唠唠。你一看这皮肤,第一感觉就是“哇塞,这有点东西!”.............
  • 回答
    评价一位网络小说作者,尤其是像起点这样体量的平台上的活跃作者,确实需要多维度地去审视。对于“司马”,如果指的是在起点中文网比较知名、曾经活跃或者目前仍有作品的作者,那么他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作品题材与风格的独特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司马”所擅长的题材是什么。在起点,作者们往往在某个领.............
  • 回答
    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这部剧中,荀彧和郭嘉对曹操自称“臣”,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人物关系、权力格局以及汉末政治生态的核心。要评价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一句“忠诚”或“臣服”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汉朝末年,虽然名义上是.............
  • 回答
    《虎啸龙吟》里这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简直是这部剧最点睛、也最被观众津津乐道的一笔。它不光是推动剧情的一句狠话,更是一次绝妙的隐喻,把司马懿和曹魏政权之间那种微妙又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以及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都给浓缩了进去。要评价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曹操与司马懿之间那微妙的“.............
  • 回答
    《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在演绎空城计这一经典桥段时,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也引发了观众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部剧对空城计的呈现,既保留了其戏剧张力,又加入了一些更符合历史和人物性格的解读,整体上是相当精彩的,但也并非完美无瑕。亮点之处:首先,最直观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极强的心理博弈和氛围营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