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该如何评价司马光?

回答
司马光,一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的评价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他既是声名卓著的政治家、史学家,也曾是影响朝政的关键人物。要全面评价他,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主要成就以及他留下的争议之处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时代背景: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

理解司马光,首先要了解他活跃的宋朝,特别是北宋中后期。那是一个政治改革与保守势力激烈碰撞的时代。王安石横空出世,力推变法,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而司马光,则成为了反对变法最坚定的旗手。

当时,朝廷内外弥漫着激烈的党争。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派被称为“新党”,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者则被称为“旧党”。这场党争不仅仅是政策的差异,更包含了对国家发展方向、政治哲学的根本性分歧。司马光身处这场漩涡的中心,他的言行举止,无不受到时代洪流的裹挟与塑造。

主要成就:史学巨擘与政治家风范

1. 《资治通鉴》——千古史学巨著

说到司马光,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他最辉煌的成就——编纂《资治通鉴》。这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座巍峨的史学丰碑。

规模宏大,内容详实: 《资治通鉴》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60年),总计约三百万字,涵括十六朝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它以编年体的形式,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史料严谨,考订精审: 为了这部巨著,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如刘攽、刘恕、范祖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广泛搜集散落在各处的史料,进行反复的考证和辨析,力求史实的准确性。他本人更是“手不释卷,夜以继日”,直至眼花缭乱,才肯休息。
体例创新,别具匠心: 《资治通鉴》在体例上,除了编年记事,还设有“目录”、“考异”、“表”等辅助部分,使得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考异”部分,司马光详细记录了史料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的取舍理由,充分体现了他的史学良知和严谨态度。
思想深邃,启迪后世: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蕴含着司马光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他着重于君主治国之道,强调“因革损益”,即继承传统并根据时代变化进行调整。他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也反映了他对政治得失、治乱兴衰的深刻洞察。这部书对后世的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教科书。

2. 政治家としての司馬光

除了史学上的成就,司马光在政治舞台上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坚定保守派的领袖: 在新旧党争中,司马光扮演着反对变法的核心角色。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激进,破坏了祖宗法度,加重了百姓负担。他上书皇帝,陈述变法的弊端,组织反对势力,甚至不惜与皇帝的宠臣周旋。
清廉正直的品格: 尽管身居高位,司马光以其清廉正直而著称。他生活简朴,不贪图享受,对官场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这一点也为他在许多人心中赢得了尊敬。
最终的胜利者(暂时的): 在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此时,司马光获得了重用,他开始主持废除新法。一时间,旧党得势,朝政似乎回到了变法前的状态。这一时期,他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位高权重。

争议之处:保守与历史进程的博弈

然而,司马光的评价也并非全然没有争议,他的政治立场和行为,在历史长河中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对变法的态度: 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成为了他备受争议的一点。批评者认为,他的保守阻碍了北宋改革的进程,错失了解决积弊的良机。更有观点认为,他过于强调“祖宗法度”,而忽视了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他所推崇的“不与民争利”,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对国家发展动力的压制。
党争中的激进: 虽然司马光本人以正直著称,但他在党争中的一些行为,也未能完全摆脱政治斗争的局限性。例如,他曾主张对新党人士进行严厉打击,虽然有政治考量,但这种做法也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分裂。
晚年的局限性: 在废除新法的时期,司马光虽然主导了方向,但他也未能完全纠正前朝变法中的一些合理成分,甚至将一些本可保留的政策也一并废除,导致了新的问题出现。他的政策也并非尽善尽美,仅仅是回到了他所期望的“旧路”。

如何评价司马光?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司马光:

1. 伟大的史学家: 这是司马光最无可置疑的贡献。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集史学大成之作,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瑰宝。他的史学成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2. 坚定的保守派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理念和行为都深受其保守思想的影响。他反对激进改革,强调遵循传统和稳定秩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人的政治诉求。
3. 复杂的历史人物: 司马光并非一个简单的符号。他身上兼具正直、清廉、勤勉等优秀品质,但他也受到时代和党争的限制,其政治主张也存在局限性。评价他不能简单地将其划为“好人”或“坏人”,而要看到他在不同领域的贡献和其政治立场的复杂性。
4. 时代局限与个人品格的结合体: 司马光的思想和行为,既是他个人性格与追求的体现,也是他所处时代政治生态的产物。他的保守立场,既有对社会稳定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可能包含了对变革风险的担忧。

总而言之,司马光是一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历史人物。他的《资治通鉴》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他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北宋时期党争和政治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评价他,需要超越简单的褒贬,去理解他所做的一切,以及这些行为在历史长河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是一位既能启迪后世治国之道,也能引发我们对历史进程和政治选择深刻反思的巨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脑子不够用的人太多,我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变法是怎么盘剥穷人的:


以免役法为例。


宋朝的“役”大概可以分为差役和力役,差役就是帮衙门干活,比如征粮、运粮等涉及钱粮的事情;因为涉及钱粮,所以需要服差役的人有一定经济实力,便于赔付。


张三家有100贯的家产,朝廷派张三运输价值60贯的粮食去某地,张三中途粮食丢了,没问题,用张三家的家产赔就好了。


所以差役天然就不会让穷鬼去服,因为穷鬼赔不起,也没有人力物力去组织、


穷鬼服的是力役,所以力役就是说你是穷鬼,你没钱,没关系,有膀子力气就行,修桥铺路挖沟,就算你一个劳力。


那怎么样区分穷人和富人呢?宋朝按照户等区分,一共分为五等,一二三等户算上户,服差役;四五等户算下户不服差役力役。


王安石的免役法针对的是差役,他把服役变成交钱,你们不想服差役可以,交钱吧,衙门拿着钱雇人干活;这本来算得上好事,但是王安石免役法针对的不仅仅一二三等户,他把收费范围扩大到了四五等户。


王安石变法下,四五等户需要为他们从来不需要服的差役交钱,而他们本身需要服的力役并不因为缴纳了免役宽剩钱而免除,因为本来免除的就是差役。


这样一来,免役法对于宋朝最穷的四五等户来说就等于一种新税。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盘剥、聚敛,哪个字骂错了呢?


司马光执政后并没有完全恢复差役法,而是变通为:


1、四五等户不再缴纳免役钱,因为名义上恢复差役法了嘛。


2、一二三等户如果不想服差役,还是可以交钱让衙门雇人去干活。


司马光这么处理难道不比王安石一刀切强?为什么就连苏轼都反对司马光废除免役法?这是因为免役法确实能搞钱啊。用苏轼的话说““行之几十六七年,常积而不用,至三千余万贯石”。


-----------------------正文-------------------------


认为司马光不懂经济的人,他本人才是彻头彻尾的经济盲。


根据计量史学的研究成果,在工业革命以前,全世界范围内人均GDP和总GDP的增长都是极为缓慢的,几乎是几百年才能看到比较明显的增长;比如根据管汉晖、李稻葵的研究,明朝GDP年增长率仅为0.29%,明朝人均年收入几乎没有变法,维持在人均391公斤小麦这个数量级上。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工业革命以前,任何所谓的经济改革都是变着法从老百姓兜里掏钱,想方设法压榨老百姓,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


农耕时代任何以增加政府收入为目的的经济改革,这个改革的实质就是加税。


王安石搞免役法,赚钱赚到宋神宗都觉得“税敛甚重”,反过来还是王安石来安慰宋神宗“陛下以为税敛甚重,以臣所见,今税敛不为重。”


宋神宗死的时候,免役钱已经积累了多少呢?苏轼称“行之几十六七年,常积而不用,至三千余万贯石”,而免役法的坏处,苏轼也说到了“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


所以,司马光主张的“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此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这一观点,在工业革命以前,就是TMD经济学真理。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搞新法,事实上就是反对王安石从老百姓兜里掏钱,不管司马光动机如何,但,司马光的主张无疑对老百姓是有利的。


我看那么多骂司马光的人,我就在想,谁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司马光这件事情上看,人民眼睛都是瞎的还差不多。


PS:觉得我说的不对的,自己把自己收入50%捐给国家,拿捐献证明再来BB,别光说不练。

user avatar

史观得统一,要不然不公平。司马光,文彦博得好评的话。倭仁,翁同龢要敲棺材板啊!都是读一样的书,干一样的事。凭啥司马光,文彦博是正人君子?倭仁,翁同龢就是误国罪人?

user avatar

@菜头会飞 的回答有很多事实错误,同时我很反对这种拉一踩一的做法,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们可能会把去兼并济贫民作为口号甚至形而上的政治理想,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是不可能对宋代繁重的役法状况做出根本性的改革的。他们首先考虑的也是宋代国家的正常运转而不是贫民的利益。所以各位读者看到下面出现王马二人视贫民如草芥的情况也不要见怪。

首先他说

王安石变法下,四五等户需要为他们从来不需要服的差役交钱

且不说据《云麓漫抄》明载壮丁和乡书手两个职役名目就是由第四第五等户出(当然从法律上四五等户充职役还是少数),作者还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就只关注机械的法条,不关注具体的制度实践。实际上王安石变法之前便有相当职役转移到四五等户身上了据陶绪北宋差役与乡村下户——兼析“下户半曾差作役”》,仁宗时期弓手制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弓手人数猛增,弓手差役下移。据统计,弓手总数最多达19万多人。仁宗皇佑时,(陕西路)“乡村人户不问贫富等第,但有三丁之家即拣一丁充乡弓手及强壮”,民始“骚然愁苦矣”。此外,职役下降到下户是普遍现象,并非陕西等沿边地带独有。

川峡,河东,广西,河南等地都有这种情况,我们显然不能简单地视其为地方现象,而应该把这当作宋代中期已降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为什么法律规定对下等户的职役免除不能落到实处呢?简单地归结为贪官污吏与豪右纠结是没啥意义的,必须要从宋代职役的特殊地位来看。宋代职役本身就是国家基本职能转移到地方的体现,许多基本的职能,比如收税,追捕盗贼,宋廷国家不愿意承担,于是就转移到地方。这就导致职役一般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为宋廷很难不去收税或者镇压各路盗贼。乡村上户实际可以通过做太常寺的乐工,析分家产等手段免除或者减少职役,这就导致职役必然会向中下户摊派。

第二,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王安石变法下等户到底要不要交钱?我个人认为可能在不少情况下需要交钱(注意,这里是不少情况而不是全部)。因为免役法有一个很核心的敷配原则。敷配原则是“以一州一县之力供一州一县之费,以一路之力供一路之费”。役钱的敷配方法有三:一 是各地役钱的岁额确定后,将役钱“均敷至第三或第四等,不足,听敷至第五等”;二是坊郭户的役钱“随逐处等第均定”;三是各地造五等簿时,根据户数增损情况,相应调整民户的役钱,但总数“不得溢额”。同时免役法还规定民户遇凶歉后,诸路不待奏禀,便可自行如蠲放租赋法减免役钱。实际上第四第五等户出钱不多,但是这并不代表免役法并不对下户造成损害,以苏轼的奏议为例

这里苏轼的意见有两处值得注意:第一,单纯免役钱可能并不多(最富有的一等户甚至有交三四百贯免役钱的,相比较之下四五等户的几百文确实不多),但是其带来的吏人骚扰等问题(比如折变,因为免役法是要交钱的,但是四五等户未必有一定的铜钱储备)相当严重。第二,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如果中下等户的役钱免除的话,雇役体系就没办法维持了。后者与其说这是免役法的制度缺陷,不如说职役本身就是一个零和博弈。当然,王安石也注意到了相应的情况,并采取了对策。首先是大规模地缩减职役。怎么缩减呢?第一,裁并州县(吊诡的是,裁并的不少州县又在元祐元年重新恢复过来了),缩减职役,以福州为例

第二,最害民的衙前一役靠出卖坊场的钱来募人。苏辙就说,“昔嘉祐以前,乡差衙前,民间常有破产之患。熙宁以后,出卖坊场,以雇衙前,民间不复知有衙前之苦。”第三,实行仓法,给吏人发工资,以此希望能减少对民间的勒索。至于效果只能说是有一点吧。

当然,王安石其实本来就动机不纯。他实行免役法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收钱。李师中在洛阳多收免役钱然后民怨四起还被提拔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在熙宁九年的免役钱统计中,除了夔州路基本都多收了不少,甚至部分路分盈余大大超过支出,这些钱,大都被宋神宗封存起来投入到他和他的儿子拓边西北的事业中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王安石如此焉坏,我们追随司马公的号召重回差役法的“黄金岁月”(迫真)难道不好吗?现实给我们上了一课,来看看司马光是如何恢复他心目中的差役法的吧

user avatar

其实司马光写历史偏向性更严重。比如汉武帝这一章,可能司马光和太史公司马迁有了生理共鸣,感同身受,就多少带点偏见。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是这样记载的:“班固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即汉武帝)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略咨海内,举其茂俊,与之立功。……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司马光评价: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无异于秦始皇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看到他的评价我真的绷不住了。

user avatar

登州阿云案,割地还西夏。我对司马光完全没有好感。你说你废除新法,贬低官员。这我可以理解。政治斗争就是这样。可你最前面这两件事就太过分了。简直可以用迂腐顽固自私来形容。王安石是真真正正做了点实事。至少国家财政在他手上好了很多,朝廷打西夏也是处于上风。至于说老百姓的问题?宋朝土地兼并前所未有的严重,要么国家剥削,要么地主剥削。反正都是苦。把钱收上来给国家有什么不对?

王安石起码敢做,敢于改变现状。

司马光完全就是废物。大家都知道北宋冗官冗兵,大家都知道土地兼并严重地主的钱拿不上来。怎么他就愣是没动?王安石好歹还为这个濒死的帝国奋力一博。司马光就知道等死。

后期全力抹黑王安石。我不知道王安石在天之灵会如何感想。公私分明这个词司马光根本不配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