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和当前的定位应该如何评价?

回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当前的定位:一个多维度的评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特的组织,其历史、存在目的和当前定位都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要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历史进程以及不同视角进行深入剖析。

一、 兵团的历史:从屯垦戍边到经济社会发展

兵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制部队,其最直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部队。其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1. 早期屯垦戍边与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0年代):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动荡,国防压力巨大。为了巩固边疆、发展生产、稳定社会,中央决定组建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即“生产建设部队”。
任务: 这支部队的职责非常明确,即“屯垦戍边”。他们不仅要驻守边疆、保卫国家安全,还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牧业、工业,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并为内地输送物资。
特点: 早期兵团的部队性质带有浓厚的军队色彩,其组织体系、管理模式都与军队高度相似。官兵们不仅是战士,更是生产者。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为了国家发展和边疆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兵团在开发建设新疆的石油、棉花、粮食等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发展壮大与体系化建设(1950年代1970年代):

官方建制: 1954年,在中央的决定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分,由军委直接领导。这种明确的官方建制,赋予了兵团更大的权力和资源。
规模扩张与体系完善: 在这一时期,兵团的规模不断扩大,下辖师、团、营等各级单位,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完整的组织体系。兵团不仅在军事上承担守卫边疆的任务,在经济上更是成为新疆地区重要的生产力量,发展了农牧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等多个领域。许多早期建设的城市、农场、工厂都由兵团一手创办或主导。
意识形态与社会功能: 兵团的建设也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强调“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在当地承担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如学校、医院等。其存在也是中国当时“以工农结合、军民结合”为特点的边疆建设模式的体现。

3. 改革开放与转轨(1970年代末1990年代):

军兵团分离: 197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其原有序列被并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标志着兵团在组织和管理上与军队的联系被切断,开始向地方性经济组织转型。
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瓦解,兵团作为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兵团面临的重要课题。
重新组建与定位调整: 1981年,国务院决定恢复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但这次的兵团不再是军队的组成部分,而是国务院直属的、同时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事业单位。其定位从“军队”转变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

4. 新时期兵团的定位与发展(1990年代至今):

定位的重塑: 进入新时期,兵团的定位更加明确。它被定位为“新疆重要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力量”。其主要职责包括:
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 这是兵团最核心、最敏感的职能之一。兵团通过驻守边疆、组织屯垦、加强管理等方式,在维护新疆的稳定和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展经济: 兵团承担着开发和建设新疆、发展当地经济的任务。其经济活动涵盖农业(尤其是棉花种植)、工业、矿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国家战略的执行者: 兵团的建设和发展被视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制机制的改革: 近年来,兵团一直在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旨在使其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例如,推动团场改革、政企分开等。

二、 兵团的当前定位评价:多角度审视

对兵团的当前定位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视角进行分析:

1. 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核心功能: 这是兵团最被强调和认可的职能。兵团通过其特殊的组织架构和地理分布,在新疆的边境地区、重点城镇及资源富集区驻扎,形成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对维护国家统一、边疆安全和领土完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现实意义: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新疆面临着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等威胁,兵团的驻守和管理有助于遏制这些活动,维持社会秩序。兵团的成员(包括军垦后代和后来招募的职工)对国家和边疆的认同感,以及其固有的军事化管理模式,使其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依靠。

2. 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贡献: 兵团在新疆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经济活动以农业(特别是棉花、番茄等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石油石化、建材、矿产开发等为主。兵团的农场和企业在提高新疆的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带动作用: 兵团的建设也带动了新疆许多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其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和相对集中的资源,使其在某些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 国家战略的执行者:

“一带一路”倡议: 兵团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新疆的重要节点。兵团在口岸经济、国际贸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西部大开发: 兵团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其在资源开发、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4. 一个具有争议性和复杂性的组织:

历史遗留问题: 兵团的形成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紧密相连,其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管理模式和部分历史上的政策,在一些方面引发了争议,尤其是在涉及民族关系和人权问题时。
民族关系与融合: 兵团的成员构成主要是汉族,其在新疆的长期驻守和发展,对当地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关系产生了影响。如何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是兵团在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关于兵团在促进或阻碍民族融合方面的评价,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
经济效益与管理效率: 虽然兵团在经济发展中贡献突出,但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在市场经济下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受到关注和批评。改革和优化管理,提高竞争力是兵团持续面对的挑战。
人权关切: 一些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对兵团在新疆的人权状况表示担忧,尤其是在涉及强制劳动(例如棉花产业)、民族压迫等指控方面。这些指控虽然被中国政府否认,但构成了对兵团国际形象的负面影响。

5. 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

方向: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持续推进兵团的体制机制改革,旨在解决其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并提升其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改革的方向包括政企分开、团场改革、优化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等。
挑战: 改革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利益的调整、管理的创新以及如何平衡不同层面的需求。兵团的改革目标是在保持其维护稳定核心功能的同时,提升其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集军事、生产、管理于一体的特殊组织,其历史演变反映了中国在边疆建设、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战略考量。

评价兵团的定位,需要认识到其多重角色:

正面评价: 在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方面,兵团无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应对新疆复杂局势的一张关键牌。其在屯垦戍边、开发建设方面的历史贡献值得肯定。
需要审视和改革之处: 同时,其历史成因、管理模式以及在民族关系方面的影响,也使其成为一个需要不断审视和改革的对象。如何化解争议,促进民族团结,提高经济效益,是兵团在当前面临的挑战。

总的来说,兵团的定位是“维护稳定与发展并重”,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其不同职能之间的平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是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对兵团的评价,不能简单化,需要历史的眼光、现实的分析以及多方的视角。它既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更是在新疆这片复杂土地上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独特群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我所知,新疆范围内,生产建设兵团没有掌握任何一种高附加值资源,如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甚至重工业、商业用地、银行、证券公司;都和兵团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垄断更是意淫,我有时候也想着,要是当年塔克拉玛干油田是兵团的,我们该多有钱。然并卵,这一些都和兵团无关;不知道题主从哪里来得知,兵团处于“垄断”地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54年正式成立,为了“顾全大局”,成立之初就把所有工业剥离给地方(49-54年建设成果)。包括后来的八一钢铁厂,纺织厂,北疆的矿场,水电站等等。就剩下农业,为了不和当地群众争夺利益,分到的土地都是无人居住的盐碱地、荒漠、芦苇荡等等;驻地往往连木材都没有,只能住地窝子。就这么兴修水利、垦殖,一点点建设起了兵团。

70年代的时候,十年浩劫结束,要裁撤生产建设兵团,方案是地方政府全面接收兵团资产,并接收不愿离开新疆的兵团职工(含退休职工)。新疆地方政府接收了兵团所有的工业、矿业之后;兵团二十余年建设的所有工业、学校、医院、厂矿、通讯保障部门、运输部门、工程部门等等,凡是能拿走的好东西全部拿走了。然后拒绝接收农业区。就你们现在觉得好的地方,当年求着地方要,之后大家欢乐的回老家过日子,地方上都不要。不得已,才二次重建兵团,所谓兵团的“二次创业”。

由于剥离了所有高附加值工业、服务业、运输业;兵团那几年非常的艰难。遂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农业开始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并在解决粮食问题之后(一段时间连吃饭都有问题),形成了棉花、甜菜等经济作物垦殖地;直到2000年左右。这期间,兵团执行农业生产统一规划,产品统购统销策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产品价格波动增大,统购统销策略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兵团放开了对农业垦殖的统一规划,各师各团开始进行农业创新,番茄、薰衣草、红枣、辣椒、核桃等多种经济作物开始批量化引入兵团,这才有现在的局面。

你们这些人,就看到了结果,然后就想搞个大新闻,拿出来批判一下。TMD;这成果每一份都是兵团人自己挣来的。新疆的土壤质量差,土层厚度薄,选择什么样的农作物是个技术活,需要反复的试验,反复的比较,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得到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有了好的作物还不是全部,还需要掌握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的技术和要点,这又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农业风险大,大规模农业更是,一场天灾或这人祸,就是颗粒无收血本无归的局面。

有了好的作物,并没有什么卵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还需要有配套的产业和市场。这些新疆原本都没有,都得自己去建设,自己建设配套产业,寻找销售渠道。有个案例,说兵团有一个地方种辣椒,一种特殊的辣椒,主要用作提取辣椒素,用作美容用品;对农作物的日间维护和最后的成品要求很高;附加值也很高。当地用了好几年才掌握了相关技术,小范围试点效果不错,国外经销商很满意,签了合同承诺有多少要多少。于是开始大规模种植,兵团人忙了一年,细心呵护,产量很高,产品也很好,本以为要大赚一笔。结果赶上08年金融危机,国外经销商破产倒闭,无力收购。这种高价辣椒市场本来就小,一时找不到销路,辣椒烂在地里,经营户血本无归。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人见到了最好的成果,形成了稳定的供销产业链的成果,就眼红,就要在上面分一杯羹。不曾想过,这一切都是兵团人自己努力来的。要论土地质量,地方上的土地比兵团好不要太多;要论农作物,地方上很多农作物都是几百年人工筛选的结果,像哈密瓜、西瓜、香梨、杏;乃至于羊、牛、骆驼等等;产品成熟,技术成熟,但也没见到那个产品做出了产业链,走出新疆走向中国,更不要说走向世界了。兵团现在做成熟的农业产业,都是地方不做的,都是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这是伟大的发明和创造,不收知识产权就不错了。就这些成熟的产品,放开来让你抄,地方上抄都抄不会,怪谁?

兵团人受够了这种言论的亏。什么地方上穷是因为兵团占了资源、占了工业、占了市场。从50年代开始,兵团都把好东西剥离给地方两次了,哪一次剥离过去不是被糟蹋,被贱卖。90年代,当初兵团移交的工矿企业,有多少是因为经营不善,被内地企业以很低的价格收购的?到现在新疆的重要工业全部都被国企巨头并购,新疆人在这些企业招工就业不占优势;怪谁?自己玩不转罢了。

这两年,觉得兵团占着城里的土地,耽误地方上卖地。要把兵团的所有机构赶走,上下动手,终于遂了心意。兵团用乌鲁木齐等城市用地,去换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的“开发区”。城市要重新建设起,家庭也要重新建设起,工作地要搬迁,子女就学要搬迁;一切就为了给地方腾地;一切就为了“大局”。

我说这么多牢骚话,不为别的,就为了表一个态度。我们兵团人,从建立之日起,所得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干来的,是兵团人应得的,不亏谁,不欠谁。为了所谓的“大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已经牺牲的足够多了。夸张一点说,为了这个国家,兵团人所做的早就超过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不欠国家的,更不欠地方的。不要每次拿“大局”说事,有能耐用你们自己的利益去顾全大局。

user avatar

同意 hehe的回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垄断了在盐碱地和芦苇荡里种植并高产的技术。 遥想1960年我爷爷刚来新疆的时候,他说那个地方只有五户人家,围着一条小渠道住,其他的地方都是芦苇荡!那个地方就起名五家渠,意思就是五户人家和一条渠道的意思。我爷爷在五家渠一待就是一辈子,建设城市,开垦荒地,平时住的都是地窝子。估计很多知乎精英都不知道地窝子是个什么东西,

就是这样的居住条件,除了冬暖夏凉之外再没任何值得说的。再看看现在的五家渠

这就是兵团人垄断的技术,题主你所说的垄断资源就是这个?这个资源是用我爷爷和我爸爸两辈人奋斗一辈子才换来的!

user avatar

我们石河子不这样啊,怒答题!题主的问题太大了,我回答不了,简单说点现状。

1.兵团不是企业。兵团有完整的行政体系,就法院来说,石河子市人民法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级分院。石河子人民法院就是县一级法院了,可是下面还有下野地,莫索湾等辖区,这些辖区的法院(不是派出法庭)就属于兵团,全疆大抵如此,没人去的最基层的地方,都属于兵团。

至于兵团垄断了经济资源,大家都见过石河子地税,石河子国税,请问什么时候见过第八师地税、国税?

如果说兵团是“企业”,那也可能是兵团国有资产管委会—国资委管理有限公司—xx公司,比如十二师的天恒基,绿洲银行,天润乳业,等。

要说本地民众没有享受到企业发展红利,首先,企业没有这个责任,其次,就算不在新疆,内地民众也能享受到吗,能享受到多少呢?最后,谁说没有享受到!

2.教育风气盛行。答主高中有位退休返聘的物理老师,不止一次感慨,感谢来屯边的上海知青知识分子,如果没有他们,这里的教育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虽然是对个人的劫难,但对本地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只后悔,当时没有好好学。听一位白发斑驳的老人回忆年轻时候的老师是什么感觉?答主当时是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的。

本地教育风气就是,家里有孩子就要上学,砸锅卖铁的上大学,不论男女。没考上高中,还有中专,没考上大学,还有大专,很难没有文凭了。

答主很不要脸的说,高中同班同学出了七八个北大+清华+人大的,没错,就是石河子一中!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一中初中部就有两个民族班,班主任是非常年轻的老师,从生活到学习无微不至,他们有专门的食堂,生活补助,学校为了洗浴问题专门拨款装了热水淋浴,答主知道这些是因为住在他们楼下,学校为了给她们腾位置把我们赶走了。有小姑娘偷偷吊着篮子下来,装了奶疙瘩,纸条上写:我们做朋友吧。她们一个月只能回一次家。我们就乘午睡的时间溜上去,给她们讲题,说几句话。题好难,奶疙瘩真难吃。

当然,现在已经有民族中学了。

你不知道,为了孩子们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有人做了多少的努力。

你问地县还是兵团?现在兵团都师市合一了丫。

3.安全。石河子真的非常安全啊,相比鸟市而言,街上都没几个巡逻的。其实鸟市也很安全。鸟市是那种,天塌地陷,别妨碍我赚钱,无论怎样,都要活!石河子是那种危机与生机并存,咦,危机呢?

军屯的必要性,如果题主能找到地区和兵团的辖区布图,大抵能看出一二。就算石河子这么安全的地方,老街那一块也是属于沙湾的,而沙湾属于塔城地区,塔城离石河子有几百公里。143离石河子这么近,中间还隔着三工店,就是不让他们愉快的在一起。

143团花园镇号称石河子西郊了,有什么事也是兵团说了算和石河子没毛关系。

说了这么多,也掩盖不了石河子后继乏力的现实。答主也曾帝都读大学,一路漂泊,回鸟市,再回到这里。所有的愤懑,不甘,梦想,都趋于平静。我热爱这片土地,我很高兴自己是兵团人,我愿意为建设兵团贡献自己的力量。

user avatar

兵团垄断了新疆的盐碱地,以及掌握了怎样在盐碱地上高产的技术,这种垄断想想也真是累。 以下和本答案无关,只是想说说,正好说到了:我知道一件事,新疆地方学校上的孩子不分民族每天一包奶(一般是一个月给发一箱奶,道理一样)但兵团学校没有(我不确定是不是都这样,但我呆的兵团没有),兵团的税收给了地方,换来这个结果?不要嫌我事多,对孩子要公平点,不患贫,患不均,何况是人家交钱了

user avatar

泻药。

手机码字,就简单谈点我对兵团的认识吧。

80年代初,国家曾一度撤销了兵团的建制,结果造成了新疆局势的不稳定,国家又于80年代末恢复了兵团的建制。

去年习总专门视察了兵团,对兵团对于新疆稳定所发挥的作用大加赞赏,由此可见,国家现在对于兵团的定位就是维稳。

为什么兵团的存在有助于新疆稳定?因为兵团的辖区和地方是相交错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占个坑先。

——————————————

手机接着码。

为什么要搞军屯?“屯”的意义在于以“屯”养“军”,也就是说兵团搞经济建设最初的目的在于养活自己,现在亦是如此,说实话兵团现在除了农业企业,没几个能与驻疆央企和本土国企甚至是大型民企抗衡的企业,更谈不上什么垄断,兵团有的地方全有,就番茄酱来说,目前新疆规模最大的番茄加工生产企业是中粮屯河,就这屯河也不敢说自己能“垄断”全疆番茄酱市场……

另外,建议有些答案先去了解一下兵团的发展史再说,兵团并不是像白人殖民北美那样,靠武力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发展起来的,兵团现有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开荒得来的,经过几代兵团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所以兵团的发展最初跟当地人并不冲突,更谈不上什么“殖民”“掠夺”。

诚然,兵团现有的体制并不适合发展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就如我之前所说,兵团的根本任务并不是发展经济,现有的经济实体能养活兵团职工就够了,至于带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发展,那是地方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

利益相关:常跟兵团企业打交道,但是没有一毛钱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