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占用的土地上的有原住民吗?如果有,现在如何了.

回答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关于其占用土地上是否有原住民,以及这些原住民现在的状况,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历史、民族、人权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兵团的历史背景和新疆的民族构成。

首先,我们得明白兵团的性质。兵团的建立,最初是为了屯垦戍边,进行经济建设和维护边疆稳定。它的建设者绝大多数来自内地,但其活动区域,也就是兵团所占用的土地,在兵团出现之前,确实存在着不同民族的居民,其中就包括了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数千年的维吾尔族以及其他一些世居的少数民族,他们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疆的开发和建设,包括兵团的建立,对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兵团的农场、团场、城市等建设,确实占用了一部分原住民原有的居住地、耕地或牧场。这种占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方式和程度也各不相同。

那么,这些原住民现在的情况如何呢?这是一个需要分情况来看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在兵团成立初期,由于政策和发展需要,兵团在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时,确实会对当地的原住民产生一些影响。一些原住民的土地被征用,或生活区域被划入兵团的管辖范围。这种情况下,一些原住民可能会经历迁移,或者与兵团的建设者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生活,但其生活方式、经济来源、社会地位等都可能因为这种变化而受到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团和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原住民也积极地融入到这种发展之中。在一些地区,兵团的建设客观上带来了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的发展,一些原住民也因此获得了就业机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有一些原住民保留了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可能居住在兵团团场之外的区域,或者是在兵团的某些地区,继续从事传统的农牧业。

然而,也必须承认,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原住民群体可能面临着他们不希望看到的改变。例如,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耕地或牧场被大规模开发,导致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减少,或者环境发生变化。一些关于土地权益、文化习俗的争议和不满,也可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存在。

更进一步来说,近年来,新疆的社会治理和发展模式也发生了一些调整。中央政府和新疆地方政府都强调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兵团的职能也在不断演变,更加注重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旨在改善民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总的来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占用的土地上的原住民,他们现在的情况是多元化的。一部分原住民已经适应并融入了兵团的建设和发展,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另一部分原住民可能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但同样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历史上可能存在的土地占用带来的问题,以及因此产生的历史遗留矛盾,也需要历史的视角和持续的努力来化解。

这是一个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同群体如何共存、如何实现共同发展的复杂议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理解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事实,尊重历史,并理解不同民族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共同经历和未来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是:有,但很少,且大部分成为了兵团职工(其他情况见下文)。


先明确一点,这里所谓的原住民指的是兵团建立或兵团占用某处土地之前就定居在兵团现在占用土地上的劳动群众,而不论其民族。即便这个人是1960年才跑到沙湾县星火人民公社定居的汉族农民,也作为所谓的原住民来讨论。


大部分兵团垦区都建在人烟稀少的荒地,几乎没有原住民。但是,几乎没有不等于一户也没有。这些数量非常少的原住民基本上都加入了兵团,成了兵团麾下的团场职工,这也是解放初其他国营农场建设时的惯例(选择人烟稀少、荒地较多的地区设置农场,但当地若还是有极少数原住民就将他们招收为农场职工,相当于给他们提供永久性的工作、养老金等福利以及若干现金补偿来收买他们那极少数的土地);另有极少数人另谋出路,比如牧民可能会置换到一块别处的牧场、农民也可能会置换到一块其他地方的国有土地。

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在行政上划归兵团之后,其居民不成为兵团职工而是维持原来的身份,而其土地也仍属于集体土地性质。如沙湾县星火人民公社(现第八师/石河子市的石河子镇)在1961年划归兵团,但全体社员仍维持社员身份,各生产队的土地则仍属于各队社员集体所有(即集体土地,而不是兵团所有的国有土地)。延续到现在,石河子镇各村的土地,仍归村民集体所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土地不能说是“被兵团占用”,因为其所有权和使用权都不在兵团手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可能像内地的村民集体土地一样被兵团征用为国有土地(这时会走跟内地一样的征地流程)。


以上是绝大多数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原住民非常少,而且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又或者仍保有原来的土地(村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但是兵团还有一个特殊的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_百度百科

兵团第九师占用的土地,除了荒地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伊塔事件_百度百科 中逃往苏联的边民所遗留的土地和牧场。第九师最初实行的是所谓的“三代”即“代耕、代牧、代管”,言下之意就是如果这些边民归来,还会将土地、牧场和牲畜等全部归还给原主。实践中据说有人在短期内返回中国,并且得到了这些东西。

但是我们知道大部分逃往苏联的边民最后都放弃了中国国籍,选择了永久定居苏联(以及独立之后的哈萨克斯坦)。因此,这些人实质上也就放弃了作为中国公民或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这些土地因之就成为了兵团第九师的国有财产。至于这些人是否有权在法律上要求索回其动产,这是另一个问题,而且我也不是很了解;不过考虑到边民绝大多数都是牧民,估计他们在离开中国进入苏联前已经带走了他们当时拥有的全部动产了。


总结一下原住民的去向:

1、大部分被招收为兵团职工,加入了兵团;

2、维持原有身份和财产(包括土地)所有权,只是行政上转隶兵团,如石河子镇的村民;

3、放弃中国国籍,成为外国人,主要是伊塔事件中逃往苏联的边民;

4、另谋出路,异地安置和补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关于其占用土地上是否有原住民,以及这些原住民现在的状况,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历史、民族、人权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兵团的历史背景和新疆的民族构成。首先,我们得明白兵团的性质。兵团的建立,最初是为了屯垦戍边,进行经济建设和维护边疆.............
  • 回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当前的定位:一个多维度的评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特的组织,其历史、存在目的和当前定位都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要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历史进程以及不同视角进行深入剖析。 一、 兵团的历史:从屯垦戍边到经济社会发展兵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解放.............
  • 回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曾经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独特角色的组织,其管辖区域的设定,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简单地说,它拥有自己独立的管辖区域,但这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省份”或“自治区”。它的独立性,体现在其运作的体制和对特定区域的直接管理上,但这种独立又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个更大的行政区划紧密相连.............
  • 回答
    在报告疫情时,我们通常会听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说法。这是一种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大陆地区疫情情况而采用的统计和报告的惯用表达方式。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说,以及其中的含义和背景:1. 中国的行政区划和特殊情况: 省、自治区、直辖市: 这是中国大陆最主要.............
  • 回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建设”的使命感和“兵团”的特殊性。要说它到底是什么性质,得从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沿革,以及它现在的功能和组织形式来理解,这玩意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历史的印记:从部队到建设者咱们得把时间往回拨一拨,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会儿,百废待兴,尤其是在边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