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应该如何评价电影《无问西东》?

回答
《无问西东》,一部让我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电影。说实话,一开始是被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吸引,以为会是一部鸡汤味十足的励志片。但它给我的,远不止这些。它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四条时间线交织并行,讲述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几个年轻人的生命轨迹,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惑、选择与坚守。

穿越时空的共鸣:从民国到现代,不变的是追寻

电影最令人称道的,无疑是它巧妙地将四个年代的故事串联起来。

民国时期,沈光耀(黄晓明 饰),那位出身名门的青年才俊,面对着家族的期望、国家的战乱,以及内心对飞行梦的执着。他可以功成名就,可以安享富贵,但他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路——投身空军,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这片土地。他的犹豫、他的挣扎,在对家国大义和个人理想的权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飞行,不仅仅是为了荣耀,更是为了一个“问心无愧”的回答。

抗战时期,陈鹏(张译 饰),那个有些木讷却内心炙热的“学渣”。他看似平凡,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敢和智慧。他对王敏佳的守护,对理想的坚持,那种默默无闻的付出,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朴素的光辉。他就像一颗沉静的种子,在乱世中默默扎根,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改革开放初期,吴岭澜(章子怡 饰),一位在香港生活的女子,她的故事更像是一段在迷茫中的探索。她有自己的事业,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莫名的空虚和不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听到了西南联大的一些故事,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方向。她开始“找寻”,找寻那个更真实的自己,那个不被物质和外界喧嚣所裹挟的自我。她的“无问西东”是一种对内心真实的回归。

现代,张果果(王力宏 饰),一个在大都市里生活的青年,他的困境更具代表性。他才华横溢,却陷入了职场上的尔虞我诈,在利益和道德之间摇摆。他习惯于“投其所好”,习惯于虚伪的应酬,渐渐迷失了自己。直到他遇到陈鹏的孙女,才仿佛一道光照亮了他内心深处的角落,让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也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无问西东”。

这四条线索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呼应,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在任何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保持内心的清澈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才是最宝贵的。

不仅仅是励志:对生命本质的叩问

《无问西东》并非一味地灌输“鸡汤”,它更像是在探讨生命本质的哲学命题。电影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历史的沉淀来触动观众。

关于选择与担当: 沈光耀在家族荣耀与个人理想之间的选择,陈鹏在生存与道义之间的担当,都让我们看到,在人生的岔路口,如何做出不后悔的选择至关重要。他们的选择,往往伴随着牺牲,但正是这种牺牲,让他们的人生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关于理想与现实: 电影没有回避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理想是奢侈品;在现代社会,理想也常常被现实磨平。但电影始终在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能完全放弃对内心理想的追寻。即便这条路荆棘丛生,那也比随波逐流来得有意义。

关于“无问西东”的真正含义: 最初我以为“无问西东”是指不问结果,不问对错地去做。但随着电影的深入,我才明白,它的含义更为深邃。它是西南联大学子们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术研究,不问个人前途,只为守护知识和真理的精神传承。它是沈光耀选择飞行时,内心最真实的呼唤,是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不问世俗评判。它是陈鹏默默奉献时,对善良和正义的坚守。它是一种回归内心的宁静,一种不被外界干扰,只为追随自己内心最真挚的声音而前行的状态。

情感的张力与艺术的美感

电影在情感的处理上非常克制而有力。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刻意的煽情,但人物的情感波动却能深深打动人心。沈光耀与父母的诀别,陈鹏对王敏佳的默默守护,吴岭澜的自我寻找,张果果的顿悟,都充满了一种内敛而深沉的力量。

同时,电影的画面也非常考究。从民国时期学子的意气风发,到战火纷飞的残酷现实,再到现代都市的繁华喧嚣,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气息。特别是西南联大那段,虽然背景设定在颠沛流离的年代,但镜头下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学术的纯粹。

一些小小的遗憾,但瑕不掩瑜

当然,如果非要挑点毛病,《无问西东》在叙事上可能对部分观众来说稍显跳跃。四条时间线的穿插,虽然构成了影片的特色,但也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耐心去梳理和理解。有时感觉某些人物的情感转折,如果能再细腻一些,或许会更加打动人。

但总体来说,《无问西东》是一部非常有诚意的作品。它不追求娱乐性,而是试图引发观众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浮躁的时代,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份不被干扰的“无问西东”的力量。

总而言之,如果你想看一部能触动你内心深处,让你在电影结束后,还能回味无穷、思考人生的电影,那么《无问西东》绝对值得一看。它像一股清流,涤荡了心灵,也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丝久违的平静和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部片子的知识分子气太浓。

说来也不奇怪。这本来就是一部校庆片,你给清华校友看节奏雪白、三观血红的典型,票房再高,他们也不会喜欢。

所以,故事不能太明快,道理也不能太简单。姿态要端庄,动作要绅士,思考问题要精致。大义与小利,一定要冲突。

智力过剩,现实太简单,所以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心境。

每个人都很宝贵。都是old knowledge,吃糠咽菜也是old knowledge。一举一动,都要优雅。

是清华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

那不是人民的样子。

为什么对这部片的评价两极分化?就是因为它是给另一个平行世界的人看的,他们是old knowledge。人民看不懂,也不爱看。它既不是人民,也不是人民想象中上流社会的样子。

可我既看得到人民,也看得到old knowledge。十分还是零分,我都想送它。

30年代。中国的工业基础被破坏一空,日本人管你old money还是new money,统统都是no money。你有幸不是黄泛区灾民,也不是什么平头百姓,你爸爸在战前小有成就,甚至能供你读大学。但现在没了工厂,没有工程师给你当,连海关都被日本打没了,你想当买办都没门路。你去哪里工作,怎么养家糊口呢?

唱什么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去你妈的吧,干脆让鲜血染红最美的花,洒在我的胸膛上。

十万青年十万军,十万枯骨,有几个有幸驾机撞船?大学生,是个人才,团部中尉参谋,手表拿好,倒是比大头兵能体面些。

脑袋顶上飞子弹,裤裆里跑手榴弹,就是个神仙也尿裤子,哪有什么优雅可言?哪有什么英俊可言?我不杀日本人,日本人就来杀我了,什么大义小利,我他妈有得选吗?

然后就到了1962年。北京的老师一月三十斤粮票,足斤足两。还有劲儿看电影,还有劲儿打人。而我爷爷就是那年闯的关东。

山东人安土重迁。但还凡有一粒粮食让他们不饿死,他们都不会抛弃桑梓。他们也不是什么坏成分,只不过就是农村人。农村人,下等人,没饭吃。东北有土地,能吃饱。但那时,他们还没幻想过能脱了这身农皮。山东曹家,注定的下等人。

后来,趁着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东风,家父获得了宝贵的阶级流动的机会。他终于有机会凭借自己比别人更聪明的脑子和比别人更勤奋的身躯扒了这身农皮,扒了这身原本注定扒不掉的农皮。你说他有什么伟大的理想?他能选择什么自由心境?他没有。他就是不想吃小米子,不想在零下十几度的浓盐水里捞酸菜了。

他88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庆油田做小队技术员。夜里,工人们叫他起床一起偷油管。他接受也不是,拒绝也不是,只好装睡,打很响的呼噜。

他有什么爽快的资格?他一个技术员。

他的辛勤工作,给了我比大多数同龄人更幸福的生活。我在2012年从东北小城考上了清华。

我一个小地方青年,能有什么优雅的姿态呢?可我更多的同班同学一个月生活费一千都不到,普通话都讲不好,甚至不会用电脑打字。

他们是真的农民的儿子。他们能有什么优雅的姿态呢?

他们也是一家人的骄傲。县长开车,县委书记拍照,带他们游过街的。他们的名字进了当地文庙的。他们也曾经幸福地觉得自己已经一只脚踏入了上流社会。

他们都是最优秀的那部分人。可他们能有什么优雅的姿态呢?

大家都是new knowledge,拿着knowledge,不过都是挣扎着求口饭吃罢了。

清华一直教我们贵族的气息。教我们吃窝头也要切成正方形,饿着肚子也不能丢了知识分子的优雅。

这很好,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

可我更觉得,清华少教了我们什么。少教了什么呢?

少教了我们一些匪气。少教了我们鱼翅炒鸡蛋,吃着御膳,也不能丢了工程师应有的坚韧与粗鲁。

可惜,越来越多的青年知识分子正在丢弃这种应有的粗鲁。清华送给你一把举世无双的雕花的礼剑,又教给你举世无双的雕花手艺,所以你就只知兜售它上面的花纹。

可别忘了,它终究是把剑。

别忘了,他沈崇诲们的累累白骨,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正是我们赞颂驾机撞击敌舰的英雄的资格。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这样赞颂的资格。

别忘了,你拿着剑。莫怕举剑击人,也莫怕被剑击伤。

user avatar

做一部文艺片,合格。

做清华的献礼片,负分。

编剧对清华精神的理解,还不如《水木道》的作词。

没胆子拍沉重的大时代,没能力拍真实的小情感,最后只剩下披着文艺外衣的玛丽苏,“清华人”是女主角,世界是反派。

再仔细想想,在《无问西东》的世界观里,我这种闷声【哔——】的好像也是反派……

user avatar

选择真实,立德立信,无问西东。

这是贯穿全片的思想内核,也是将破碎化的剧情串联起来的关键。这里结合了文豪泰戈尔演讲以及清华校歌的精髓部分,立意极其高远、极其权威。影片以“清华”的IP再加上问题奶粉、文革、原子弹、西南联大、飞虎队等题材大杀器,连彩蛋都是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大师、泰斗,这几乎是一部不可能失败也不能不成功的电影。

但是问题就出在“真实”这一点上。没有真实的自我,无问西东就变成了任性妄为、自欺欺人。

首先,电影雄心勃勃的采四个短篇故事打碎串联的方式就注定了其真实性上必然要大打折扣。注意,这里的“真实性”是指剧情逻辑、细节符合情理、事理,能让人有代入感而不是看戏、热闹的感觉。看了这么多年电影,其实很不能理解这种通常用在小众猎奇惊悚悬疑电影或者广告、mv的手法,怎么能用来表现一个立足于“真实”理念的电影?真以为自己仅仅是在拍校庆宣传片?

结果就是剧情上总给人强开支线而屡屡出戏的感觉。

其次,脸谱化的人物、套路化的对白、略带狗血的剧情、迷之笑点。

四个故事都有拽人一头的杰克苏男主角:

不要说什么清华大学本来就是天之骄子,这里的“拽”主要就是表现在将包含清华同学在内的配角全部庸俗化、模糊化,留下几个符号——脸谱化的人物。

温柔体贴的美女秘书、阴险的上司、伸手求援的困难家庭、调戏鲜肉的女护士、霸道的悍妻、懦弱无能的丈夫、异口同声的双胞胎、会武功的管家、严厉的传统慈母、见到帅哥一齐脸红的女学生、雪茄墨镜的美国长官、大惊小怪的同学、三句话不离上帝的传教士还有那一群在云南这个经常下雨的地方不知道哪蹭一脸锅底黑的饥饿儿童……

不是说这些现实中不会有也并不是怀疑剧本背后的故事,而是如果这些东西大批量出现,只意味着影片制作本身那种廉价的塑料感。

第三个,故事细节的失败。

挑一个典型例子:飞虎队飞行员给饥饿的村民空投军队的食物。

这情节绝对绝对是想当然瞎编乱造的!

故事里拍起来就像是汽车连的士兵开着车路过村庄一样。但你知不知道那些军粮、航空燃油、飞机零件都是怎么过来的吗?去了解了解驼峰航线、滇缅公路就知道每一吨物资都是抗战的中国军民、美国飞行员用生命换回来的。食物还好说,开着战斗机低空空投就真的是石乐志了。

电影里还耍了个小聪明,先打了个“飞行员比战斗机重要”的预防针,给后面主人公的违规行为做铺垫——我这么重要,开着飞机做点好事算个什么,当然是原谅了。

那些耗费的燃油、低空飞行的风险、打开飞机座舱带来的事故隐患,哪一点不比那些食物更加重要?别糟践飞机了行不?光那些燃油得抵上多少粮食了。每一次出任务,航程都是非常宝贵的。

这个机场在云南,而飞虎队的作战范围涵盖了整个西南地区,飞抵战场后的滞空时间都是争分夺秒的,无论是飞赴战场还是返航,哪有让你离开航线绕一圈的道理?

不客气地讲,就是用自以为是的情节来侮辱先烈!

到这里,还谈何真实?没有了真实?还谈何无问西东?

泰戈尔的《戈拉》中,主人公在了解、接受了自己爱尔兰后裔的身份才由一个狂热的宗教民族主义者转变为为自由奋斗的印度民族解放者,这种真实是贯穿自我认同、个人信仰、家国命运的。自我是把双刃剑,没有了真实,再伟大的理想、再美好的理念就会陷入到了任性、狂热之中。

这正是泰戈尔所要表达的内涵。

充斥全片的高光画面、震耳欲聋的高潮音乐,掩盖不了模式化、罐头化的剧情人物设计,生硬拼接的结构下,是一层层崩解的内核。

user avatar

为啥诸位答主表达的如此客气?

难道因为是清华的校庆片就说不得了?难道讲了点知识分子的情怀就不能踩了?难道挂了个什么“禁片”的羊头就有格调了?

烂片就是烂片,何必说得如此晦涩?电影主要看三样:故事、人物、画面,结果这三样全部支离破碎,不知所云,还谈什么情怀,什么格局呢?连《无极》都不如,无极好歹说清楚了一个故事,连《妖猫传》都不如,人家好歹有画面和特效。

我看很多答主说,这是给知识分子小圈子看的片子,我觉得这是在侮辱知识分子。就这假大空的剧情,矫揉造作的人物,牵强附会的情怀,尬到牙酸的对白,莫名其妙的隐喻,你拿去烧给地下的钱钟书、沈从文、陈寅恪、闻一多、冯友兰他们,你看他们会不会跳出来打你?

如果鲁迅看这部电影,第二天就会写文章说《中国电影没救了》——这几个小时,都放的些什么屁?浪费我的生命,不如回家困觉。

拍电影,写文章,搞文艺,最忌讳不懂装懂半通不通,却还要故作高深云山雾罩。人家和尚打机锋,是因为合情合理的装逼确实很有趣,如果是莫名其妙的装逼,和尚也会一棒打杀了给狗子吃。

你从头到位到底想说什么?只有贵族精英才能救中国,只有读书人高材生富二代才有良知和骨气?只有洋人和洋人的朋友才有道德?

其实你想表达这个,也没有关系,你把故事讲好了,照样也有人捧场,可是你说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阴阳怪气,狗屁不通,不但老百姓看不下去,我看精英贵族洋人也不会看。

真的,这部戏主要就是剧本太烂,把一些不错的演员都坑了,真的,如果你让章子怡随意发挥,估计都会说出比这些更合情合理的台词。

不说人话,就是烂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