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灭的是好几个军团,不光是于禁,因为于禁名号最亮,所以陈寿本着能少写一个字绝不多打一个标点符号的原则,只说了于禁。这几个军团灭了等于曹魏元气大伤,驻守北方的军队一时又不能调回来,也调不得,所以曹操考虑过搬家。
以至于到后来的败走麦城,曹魏这边曹仁,满宠,徐晃,吕建,最后还补了个张辽等十一位大将,东吴那边则出动了陆逊、吕蒙、韩当、蒋钦、朱然、潘璋、徐盛、丁奉等十七位大将。等于说几乎集齐了当时的魏吴全明星阵容,最后还得靠吕蒙白衣渡江偷家才干成,这TM还不威震华夏?
歼灭蒙古海军这个成就难不难?
不就是十几个人和一条柴油拖船吗?
但是,如果真的达成这个成就,那么他最起码就威震东亚!因为要歼灭蒙古海军,只有两条路,一是消灭中国海军和空军,顶着核弹打穿中国的华北,二是消灭俄远东海军和空军,顶着核弹打穿俄罗斯的远东。
所以关羽的战绩看似是抓了一个杀了一个,但是实际是用水军,重点是用水军,打穿了统一北方的曹魏的重装机动兵团以及附属的周边野战力量,直接抓了曹魏野战军总指挥,督七军的于禁,歼灭了曹魏首都前敌机动兵团,打穿前线野战军抓住并杀了前敌副司令,一旦前方支点襄樊陷落,将导致曹魏首都直接面临关羽的兵锋!
必须威震华夏!
先给题主介绍个常识,于禁的确率领了三万人马支援援曹仁,他本人也是援军主将没错,但注意他是督七军。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意思就是这七支部队至少有七个杂号将军级别的将领在指挥,否则无法称之为“督”。只是因为他们打了败仗,跟着于禁一起被俘投降,所以才没有留下名字。题主所说的降个于禁明显是受了现有资料影响,实际情况是关羽受降的将领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举个例子,曹操手下的赵俨先后做过参军和护军,而他在参三军和护七军时,指挥这三军和七军的将领分别是谁都有明确记载。
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
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而于禁全军覆没后,后脚支援曹仁的徐晃所部也不止徐晃一人。根据现有资料,随徐晃同关羽交战的将领至少有徐商、吕建、殷署、朱盖这四人。
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
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这一点在于禁传里也有透露,军队遭到水淹后,于禁是同“诸将”一起登高望水。“诸将”是哪些人呢?目前能查到的有徐州刺史浩周和南阳太守东里衮。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浩周字孔异,上党人。建安中仕为萧令,至徐州刺史。后领护于禁军,军没,为关羽所得。权袭羽,并得周,甚礼之。
初东里衮为于禁军司马,前与周俱没,又俱还到,有诏皆见之。
顺便,庞德是不算在这七军里的。七军是于禁从中央带来的援军,而庞德早在襄樊战役爆发前就在曹仁帐下,他的上司压根不是于禁。
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
仁使德屯樊北十里。
关羽传里也写得很明白,水淹七军后,关羽是“又”斩庞德。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此外,庞德的部队有多大的规模也无从知晓,但从史料上来看,留下名字的还有董超、董衡和成何 。
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
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庞德所率领的可能是马超和张鲁的汉中兵团。马超的庶妻姓董,被曹操赐给了劝张鲁投降的阎圃为妻,阎圃的儿子阎璞后来却在吴国当官。个人猜想董衡和董超可能是阎圃的老婆董氏的亲族,阎璞也在庞德军中,并投降关羽,在关羽败亡后转仕孙吴。
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
阎缵,字续伯,巴西安汉人也。祖圃,为张鲁功曹,劝鲁降魏,封平乐乡侯。父璞,嗣爵,仕吴至牂柯太守。
所以关羽灭掉的不是单单一个于禁加庞德,而是曹操的三万中军、若干将领(其中包括刺史和太守),外加原张鲁手下的部分汉中兵团(无法确定是不是全部)。
正因如此,司马懿和蒋济要向曹操强调于禁等人是败于天气而非正面交战。试想,如果这群人是正面交战中被关羽全灭,恐怕整个曹魏都要陷入恐慌。
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
顺便,战争是政治的一部分,而不是数字游戏,不能说曹魏有几十万军队,损失几万过后还剩几十万。军队和将领是要花时间和金钱去培养的,尤其于禁率领的中军的培养成本是最高的,这是跟随曹操百战练就的精锐,打了败仗还要考虑人员消耗、财政损失、家属抚恤、政治影响以及对军队士气的打击。所以石亭之战魏军损失一万,导致对吴形势被扭转,东关之战损失数万改变了整个曹魏的礼制。而于禁投降后曹操面临的窘境是,他居然一时拿不出像样的援军去救援曹仁。
同时,曹操在年初刚刚损失了夏侯渊和汉中,徙民行动又造成国家为之虚耗,之后汉中的东三郡又丢失,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而关羽又联络了宛洛一带的民变,连曹操手下的荆州刺史和南乡太守也向其投降,称这种阵势为“威震华夏”并不为过。不久前许都和邺城又发生过政变,这时要是又跳出几个“汉室忠臣”和关羽搞个里应外合,也够曹操喝一壶的,曹操心虚想迁都也可以理解。
————————————————————————
重新审了遍题,发现题主还问了那三位怎么没威震华夏的事。
首先,打完官渡后的曹操和打完赤壁后的周瑜一个“威震天下”,另一个“华夏是震”,所以这个题设是不成立的。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破击之,可破灭也。
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
而陆逊打的夷陵之战是两个南方政权之间的互斗,怎么会震到北方去?夷陵战后曹丕马上发动了南征,这一战里镇守江陵的朱然倒是“名震于敌国”了。
尚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当然陆逊虽然没有成为“威震俱乐部”的一员,但也有魏军“素惮”陆逊的记载。
乃密与瑾立计,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敌素惮逊,遽还赴城。
所以啊,还是那句老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谢各位邀
先审阅文本,确认史料的可靠性。
《三国志》关羽本传如此记载:
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再看曹魏一方的记载:
《三国志·满宠传》:
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或谓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
最后看看第三方——东吴的记载: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东吴大鸿胪张俨默记:
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
相互印证,足以确认所谓关羽威震华夏并非本传溢美之词,而是各方共识,且曹氏在中原的统治严重动摇,迁都退守河北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解决的“是不是”的问题,接下来再探讨“为什么”。
先看关羽北伐的战果。
算一笔账:
依据《华阳国志》,已知于禁七军约有三万人,大略符合后汉一军五千人的编制。
再依据《三国志·曹仁传》及《武帝纪》,已知关羽北伐之前,曹仁在樊城督有诸军,且曹操交予的战略任务是讨关羽,主动进攻。由此可以推断,曹仁荆州军团的兵力至少应与关羽大略相当。
末了,经过前期鏖战,不但战线被关羽逆推到了襄樊,秋八月水淹七军之后,这支总兵力至少六七万的曹军剩下了什么呢?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至于困守襄阳的吕常部,在整个战役中打酱油,连策应都办不到,估计兵力更为可怜。
一目了然,在襄樊战役中,关羽歼灭的曹军达到五万人以上。“以上”多少,不清楚,但至少俘虏账单很明白——三万人。甚至由于俘虏太多造成了关羽的补给困难。
(顺带感叹一下关羽的善待卒伍。由于汉末流行扣押军属为人质,投降成本很高,易言之,俘虏转化率很低。瞅瞅曹操在官渡战后怎么对付袁绍降卒?补给问题?不存在的。)
在整个汉末三国史中,刨去账单云里雾里的赤壁之战,对敌杀伤规模相当的战役只有两个:官渡之战、夷陵之战。
想想这两场战役产生了什么战略影响?再看襄樊之役便不难理解了。
再算一笔账,曹操时期魏军总兵力大约二十几万:
(司马懿)迁为军司马,言于魏武曰:“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一口气被关羽吃掉了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还都是精锐的野战部队。且襄樊之战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汉中战役联动。主帅夏侯渊战死,曹操本人都几至大败的汉中战役有多惨烈,瞅瞅参与者徐晃跑来救火时带着一伙刚拉来的壮丁即可。
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如果汉中战役的歼敌规模与襄樊战役大略相当,则曹军在建安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战争中损失将达到十万规模,前后几被歼灭近半。更致命者,汉中战役结束于二十四年夏五月,这才仨月,窟窿还没靠拉壮丁裱糊齐活,又被关羽狠狠放了一盆血。
于是乎,曹操的兵力紧张到什么程度?为了对付关羽,连远在合肥的夏侯惇、张辽诸军都给调了过来,不惜东除合肥之守,在淮南防线大唱空城计,真是标准的拆东墙补西墙。
图书馆管理员曾经曰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曹军连遭重创,连淮南防线都无暇顾及,偌大的地盘又如何守得住?譬如荆州方向,造成威震华夏的直接诱因是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关)羽印号,(关)羽遣别将已在郏下。
来看看关羽前军打到了哪儿:
许都如果提前穿越点高塔建筑,估计能用上“望见XXX尖顶”的修辞。
华夏欲不大震,可乎?
虽然,曹仁、满宠尚在襄樊困兽犹斗,但整个荆州防线已然失灵,连荆州刺史都降了关某,妄论其他?按照《吕常碑》的说法:或保城而叛,或率众负旌,自叩敌门,中人以下,并生异心——荆州地方就剩他老人家一个忠臣了。
当然,曹仁坚守仍然有重大意义——襄樊不失,关羽便不能大举北上,否则,挺进中原打到许都城下的就不是什么别将抑或临时收编的群盗了。是的,曹操可以调集大军反击,但被关羽兵临城下的政治影响如何,捎带淮南、关中还要不要?这就是满宠所言的局势——襄樊若失,洪(黄)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
按常理推断,建安二十四年后的局面应当是曹操势力退保河北核心区域,刘备夺取关中,孙权全据淮南,中原捎带青、徐地区成为拉锯地。一言以蔽之,一超二弱的局面将被打破,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
至于咋会搞得老曹有惊无险,神故事开头,鬼故事结尾,到建安二十四年过完,一超二弱居然板上钉钉,孙刘已然成了做定的杀坯,那只能把酒问十万了。立下如此丰功伟绩,也难怪受封大魏吴王,又加九锡,若早早进了京,日后篡曹家的位都省了程序,天地良心,天地良心。
关羽襄樊之战其实不止擒于禁斩庞德,战后,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了关羽——这可是州刺史啊,这是继益州刺史赵颙被杀、上庸太守申耽投降(之后不久又反正)之后,曹操一方的重要官员又一次遭到重大损失。
这几个人,可能牌面相对于于禁、庞德、夏侯渊而言还比较小,所以往往被人忽视了,其实想想也知道,就是曹操那边,州也就十二个,数量比蜀汉的太守还要少。还是曹操时代亲自任命的刺史,又是前线,能力方面必须得文武双全,资历那更是肯定不会低的,结果几个月的工夫就一死一降。
可以参考的是,后来曹魏能担任这个职务的那可是郭淮(雍州刺史)、毌丘俭(荆州刺史)这个级别的人。而没有晚节不保,最后合传的元老州刺史又有:扬州刺史刘馥、温恢,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等人。
《晋书·宣帝纪》:帝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
这俩人晚节不保的程度,可以说甚于于禁,不仅史书没传,甚至也就是在作为敌人战果的时候才提了一个名字。晋书则称胡修身居要职就是曹操本人的意思,司马懿还劝过不可,但曹操也并未更替胡傅二人。
此外,《中国历史地图集》说曹魏荆州的治所在新野(当时可能不在那),南乡郡则在今老河口市一带。这两个地方都在襄樊旁边,但也有些距离。曹操任命的重臣,应该不会无缘无故就投降关羽,很有可能是于禁七军覆灭之后,新野、南乡等地已是无险可守或者一座空城,是关羽予取予夺的(当然似乎没有记载关羽派兵占据了这些地方),所以不得已出此下策。
此外,襄樊之战同期豫州群盗蜂起,为关羽支党,关羽于是派出部分部队深入中原与之配合(“闻羽遣别将已至郏下”),郏县现在还有,距许昌只有70公里。讽刺的是,这可能是自从刘备从新野撤退以来,敌军距离许昌最近的距离。这也可以看出,水淹七军之后荆北、中原大片地域一度无兵把守,门户大开。不过,关羽派别将深入也造成兵力分散,后来徐晃反攻时本军只剩下5000人。廖立因此而批评关羽是“直以意突”。
所以综合上述几点原因,陈寿称关羽“威震华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