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所有塔里面,只有马云、王健林、许家印、李嘉诚这四个塔比较弱势,相对其他的塔而言没那么敏感
下面的话说的可能有点难听,自认接受能力不够的请主动绕行。
互联网时代下,观点与叙事沿着社交网络传播,如同此次疫情中的新冠病毒。每种叙事都有着不同的易感人群,当这些易感人群接触到叙事的传播者,随着接受的输出密度的提升,他们接受这一叙事的概率也会不断提升。
不幸的是,大部分普通人都是几乎所有不严重背离自身直观感受的叙事的易感人群。哪怕是这个问题下面表现出强烈的左派倾向的人,如果被强制要求阅读一些水平不错的自由主义学者的著作(的碎片),也大概率会丢开脑子里那套不知道过了几手的“马克思主义”残骸,转而拥抱另一套不知道过了几手的“自由主义”的碎片了。
更不幸的是,社交网络平台已经收集了几乎所有用户的大数据画像,判定每个用户是否是某一特定叙事的易感人群并不困难。在这之后,无论是有意识地让易感人群去接触这些传播中的叙事,还是将某个传播中的叙事与其易感人群隔离,其难度都不值一提。
如今人们对舆论规模的认知充满了各种偏差和错觉。如果不加以限制,几十万人的参与足以在任何一个社交网络上形成骇人的风潮,但是相比于社交网络的总体用户人数,这几十万人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只要在推荐算法里改动几个参数,这声势浩大的舆论便会很快被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再掀不起什么风浪。但几十万人也是个不小的数字,放到知乎这种平台上,足以大量生产千赞甚至万赞的回答,造成一种拥护者众多的感知。
然而对用户而言,自身所持的叙事是否被平台限制很难观测。个体最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时间线不被推荐算法控制,但自己的创作被推送给谁则完全属于平台管理的范畴。这也就导致了,很多用户感觉像是“人民群众意见”的东西,在有关部门拿到的真实的统计数据中,甚至都不配单列出一行。
就像微博上声势浩大的田园女权,谁能凭直观感知估计出这一部分用户的量级?
而一旦微博不想拿这些人去恰流量烂钱,这种高度扭曲的叙事又能存在多久?
舆论?
在社交网络时代谈“舆论”??
这甚至还不如多看看国家统计局官网了……
要承认阶级长期存在,承认阶级与阶级斗争,反动阶级可能复辟。要提高警惕,要好好教育青年人,教育干部,教育群众,教育中层和基层干部,老干部也要研究,教育。不然,我们这样的国家还会走向反面。走向反面也没有什么要紧,还要来个否定的否定,以后又会走向反面。如果我们的儿子一代搞修正主义,走向反面,虽然名为社会主义,实际是资本主义,我们的孙子肯定会起来暴动的,推翻他们的老子,因为群众不满意。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开大会讲,开党代会讲,开全会讲,开一次会就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一条比较清醒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节选自 《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
舆论就像个天平,左右两个盘子里摆的是人心。
马云的两个盘子,长期以来都是右边那个压得低低的。只见那盘子上摆满了小砝码,每一个上面都印着“爸爸”。
后来左边那个盘子上出现了许多砝码,个个都印着“996”、“福报”。不是人们自己摆的,而是马云自己亲手挪过去的。
有人舔,有人骂,这才叫正常情况,一边倒就是不正常的,这个节奏带得好!
马云好样的,不是个孬种怂蛋。
因为他做资本家嘛,就站在资本立场上说话,就要“996”,哪怕你喊“爸爸”也要“996”。他要是支持《劳动法》,支持8小时工作制,他就是资产阶级的叛徒、内奸。
我们也要学马云,做个好样的。
无产阶级就站无产阶级立场,就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一句“Fuck off!”可以表达我们对“996”、“福报”、“商业就是公益”的大部分情感。
你们都想多了,你看知乎上有很多人对精准扶贫说过什么好话吗?
相反,精准扶贫这一类工作对他们而言是“我们才是被分配的对象”。
左,左,狗脚左。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色资本家,两头吃红利,真的很危险啊。
类似于兔子农场里的牧羊犬变成狼,还是大家共处一室,他们还在夸耀自己油量的毛色,你是兔子你不怕啊?
我们人民和国家的关系,说一个勤劳听话没人否认吧?哪怕网上键盘打再快的,大部分朴素的正义观还是在守法守则,勤劳勤俭这条线的。
这条线对一个普通人民来说,很高了。
哪怕在国家走了弯路人民买单的时候,也就是上一代国企大下岗的时代,大部分劳动人民也是做无伤大雅的小买卖,去打零工,做保姆,去卖淫这种非暴力的涉及治安管理已经是他们底线了,赚了钱回来还是鼓励孩子好好读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自夸一句我国的劳动人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要求的水平,世界领先不过分吧?
而作为回报,国企改革以后,一度还是表现出了他们大企业责任感的。合理的收入福利,让普通人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的生活方式,对于服务到一定年限但是劳动能力下降的人有底线关怀。
放到我这批70后出道的时候,感受到的就是经济的腾飞和打工的性价比。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有忙有闲,对工作有喜欢有不喜欢,但都对健康工作,安全退休没啥焦虑。
我们那时候讨论的是不想和某些单位里4、50的前辈一样,一辈子这么简简单单过去,希望自己积累到一定能力,3、40岁可以单干什么的。
一个年轻的劳动力可以考虑自己的可持续化输出,相信通过打工可以进行有效的经济分配,相信可以有一个良好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这种社会才是相对平衡和生机勃勃的。
这个安全感,当下的年轻人有吗?
为什么没有?因为有人吃完这波红利以后,发现劳动力那么好使?我说不休息他们真的不好意思休息?那我干嘛要他们休息呢?快把请五个人的钱分出三分给一个人啊。
除了劳动力红利以外,还导致了政策红利。国企和中小企业,反而是最守法的。而以所谓互联网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企业,仗着对大厂的扶持和倾斜,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薄弱,加上技术领域的确突飞猛进大大超越实物法律的迷茫,掩盖在产业升级规模发展的面纱下,用不一定正当的手段把许多小团队干死。
我们进几年还听过多少小而美的故事?
起码我身边好几个团队,都在和大厂的非正面交锋中溃败了。人也不是看中你这点钱,反正我们规模大,抄一个试试啊,免费推广玩玩啊,这点市场大厂亏的起,小团队三五年不开张?疯了不是。
自己创业还不如做二房东了。
两头红利都给一个阶层吃了,人家会感谢你吗?只会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了。
骄傲带来浪费。
这几年用工环境急剧浪费。
能进入大厂做螺丝钉的,马上事务性流水线排满,不管效率如何,996、996的消耗,真的996能锻炼人,那为什么你们不要35岁以上的?
进不了大厂的,又没有灵活有希望的中小企业就业环境,大部分中等资历的年轻人被结构化浪费,被迫经常跳槽,类似于打着短工。
吃规模饭的产业,没人有耐心深挖。吃不到规模饭的,又没空间活着更不要说深挖了。互联网革命到现在,15年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反而是个笑话,可见这行业对真正的技术要求有多低。
对技术的不尊重,对法律的不尊重,除了规模没有任何多样化发展空间,这种情况再恶化就会产生人民对社会的信任和信心,受了20年教育的人发现自己是个10年的电池,你让他们有什么信心去个人良性循环。
这两年我看有些部门稍微有点回过味了,知道重塑中小技术型企业的重要性,真的,减税房租补贴是一部分,但创造一个公平且高效守法的环境,也是重中之重。遵守劳动时间,保护商业信誉和知识产权,遏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是拔大资本一毛而利天下的事。
否则,一开始撑不住的是中小企业,接下来空心化被流失的是国有资产,现在开始渐渐以家庭为单位的最小集体都快开始崩溃,以个人为单位的年轻人都没有希望,在一个重塑不了企业责任心和法律、人才的敬畏之心的社会,只在规模上胁资本以令诸侯,两头红利迅速耗光连可再生机会都没有,那接下来对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啥呢?
不做我的人肉流水线,那么你就不要做人了。
因为马云有点飘了。
某个程度上,马云在进入他不懂的领域,然后又太自负。
从他和马斯克的对话,就知道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马斯克不在一个层面上,当然这个不重要,这里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件事:蚂蚁金服。
蚂蚁金服被暂停上市的导火索是马云觉得传统银行业限制太多。从那个演讲里就知道他自己都不明白蚂蚁金服的贷款业务的核心是什么。
其实蚂蚁的小贷业务可以看成中国版的发薪日贷款(payday 业务)。这个东西在美国的坏账率很高(其实在世界任何地方都高),但是蚂蚁的坏帐率却很低。马云的想法是这个是因为我们蚂蚁金服有数据,所以风控牛逼。真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亚马逊早就可以开始搞这个了。
蚂蚁小贷(或者什么京东白条)的成功其实完全是因为中国不允许个人破产,允许不要脸的追债机制,而且还有一个惩罚完全不成比例的征信系统。打个比方,如果美国的年轻人借了payday loan,还不上会怎么样?不会怎么样。最最最最最坏的情况下,也就是7年内不申请信用卡和贷款罢了,甚至很多政府特殊贷款(包括学费和军人)还可以接着申请,剩下的舞照跳马照跑。而在中国,你不还这点钱,这玩意就像生死符一样,陪你一辈子,更不用说什么限高了。我倒不是要讨论哪个更有优越性,这东西有国情在里面,但是国家搞这个机制,目的不是让资本家来搞payday这种不要脸的事的。
如果在美国,我开一个小贷公司,天下第一黑帮irs肯帮我追债,那我的坏帐率比蚂蚁都低(我甚至可以把风控都取消了)。因为美国的个人破产可是不包括免除国税局债务的。现在蚂蚁小贷的成功本质上是潜在借助了国家建立的追债机制(这个机制本来是用来保护国家拥有的银行的,不是让你拿来当黄世仁的),但是马云得了便宜还要卖乖,反过来还要说监管限制它发财,终于把监管机构给惹毛了,这真是吃饭砸锅。如果监管把中国的个人破产和追债机制对标成和美国一样,年轻人还不上就还不上了,最多也就是7年不能申请贷款(连限高都没有),那它那个30倍杠杆的abs一年就能让蚂蚁金服关门。蚂蚁金服是受这套机制保护才发的财,结果转身就骂娘。这就好像有个淘宝店比如三只松鼠,老板突然发言说其实它们没有做的更好都是因为阿里集团的水平不行,阿里应该让我来管,简直不知所谓。
我要是监管,也不能让蚂蚁上市啊。中国最大的小贷公司的控制人对自己的业务就这个理解水平,将来会不出事?
马云对着监管机构都已经飘成这样,对老百姓说什么996是福报,就一点也不奇怪。他能让监管不开心成那样,还能用心讨好普通人?
本来互联网公司工资高,大学生趋之若鹜。老板依靠中国移动建设的4G和基建狂魔的修桥铺路,赚到盆满钵满。员工靠996拿高工资。大家各取所需。心照不宣,相安无事。
结果因为出了一个996.ICU。大家开始吐槽工作辛苦。
本来这种事,就是老板们在道义上理亏。结果马云跑出来说什么福报论。
讲道理,你家死人了。我可不可以在你家灵堂对面播放今天是个好日子。你结婚的时候,我能不能在你婚礼现场对面放大悲咒。
本来就是一个人自己身体不好,加上加班太多,身体出了一点问题。结果被马云搞到劳资对立。
现在可倒好,教员语录满天飞。句句戳中马云这些人的痛点。你还不能禁止。
时局变化,攻守易势。
前几年,捧资本家的人很多是自发的。
这阵子,怼资本家的人很多也是自发的。
幕强者与仇富者可能是一群人。
起初,人们羡慕和希望追随“有良知的企业家”,试图以此学到什么,或者获得一些精神满足。那时候,经济发展还比较快,虽然“有良知的企业家”布局在方方面面都通过垄断获取利润,但人们仍抱有希望。也由于很多行业有发展红利,有些民众搭上了这个红利的班车,从“有良心的企业家”那边分得了一些藏羹剩饭。于是乎颂扬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再加上“企业家”们阶层上升,经过媒体滤镜的描述,看起来那么的励志,以及那么的清新,因此他们成为希望效仿的偶像也不足为奇了。
现今,经济进入调整的平台期,人们突然发现,在方方面面其实都被垄断了,无论是通过创新,还是奋斗,很难越过“企业家”们编制的隐形天花板。而即使是为“企业家”打工,也会面临,由于“企业家”对“劳动力”资本产出率的“计较”,造成的中年失业。
这时候民众记起了,那段关于资本家的血淋淋的预言,他们这时候终于知行合一的明白了一个事实:
资本家只对利润负责。“有良知的”真正的企业家,没办法变成大资本家。
舆论可以欺骗一个人很久,所以资本家们还在自我欺骗,自己的形象是正面的。
舆论无法欺骗很多人很久,所以民众们终于看清了资本家的真正面目。
很遗憾,这篇文章应要求被删除掉了。
对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的研究方法是这样的:全面地研究和揭露经济中的各种对抗因素,研究在这样的对抗中形成的各种阶级以及必然产生的阶级对抗,研究在这样的隐藏的或显露的阶级对抗中产生的各种社会意识,并最终揭露社会意识归根结缔是社会存在所制约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应是能动的而不是机械的,是曲折的而不是直接的,因此,在某些条件下,它有时候是正确的,在某些条件下,它有时候是错误的。比如,当资本高速发展以至于能够涓流滴下之时,即使被剥削的脑力无产者,也可能为资本说话。但是,归根结底,他是被剥削的,因此当资本的发展受阻以至于要通过更强的压榨来保持利润的时候,曾经曲解的反应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当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应,还受限于社会群体本身的认识程度。而中国所有读过高中的人,都受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而所有考研的人,都会靠一门内容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政治课。这使得中国青年人,能更好地认识这个社会,而不至于被长久的蒙蔽。
原理之所以是原理,是对曾经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总结,因此有普遍的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现象又出现了,20世界初有修正主义和各种机会主义,20世纪60年代修正主义有了新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当时的人进一步总结和分析,这些总结和分析使得原理进一步发展,变得更生动也更准确。所以,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仅仅是为一门社会科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人需要不断地研究现实的生活,研究新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因此,广大的有志青年不能固守老祖宗的几本书,但是我们应该认真学,把这些书当做一个指南,这也是毛主席说过的。
我们需要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写出当代的阶级分析,写出当代的资本论,写出当代的马列主义,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当然,要写出这些,仅仅看书和研究是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篇不成熟的文章被删掉了,但它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存档见公众号【点击下方卡片】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有动力去骂。
2019年,周围不少互联网公司开始施行996,低调的高调的。难道每个公司都能提高效率吗?有的公司不过是当作零成本变相辞退员工的手段罢了。
互联网公司996叫唤得很厉害,其它的行业只不过不叫996罢了。还是有很多公司利用无偿延长无效劳动时间,来逼迫员工离职。
比互联网公司更差或者一样差的是,当这个手段效果不那么明显的时候,还有诸如辱骂、谩骂、恐吓等手段,来降低辞退员工的成本。
就在暗流涌动、人人自危的时候,马云老师说:这些都是福报。
十几年前刚刚来北京的时候,邻居的男人,天蒙蒙亮倒在了家门口。23、4岁,结婚不到一年,一直在熬夜加班,是急性白血病,送医院没一星期,人就没了。
原来有命赚,还要有命花。
公司施行996的时候,看着兄弟们疲倦地大中午横七竖八躺在桌子上,每一个人后面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家庭、人。有的人忍耐不住走了,也不知道该为他庆祝,还是为他难过。
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哥说,知道怎么回事,没办法,家里有媳妇有孩子,只能硬撑着。几个月后,大哥熬得没精打采,悄悄办离职了。
福报,能剩下来的都是福报。
佛系青年怎么出来的?一个月工资,扣了房租水电,距离能在城市里有一个安定的住所,相差十万八千里。省来省去,还是眼望不着的距离。我去你的吧,该吃吃该喝喝,前路茫茫,后路无方。我佛了。
油腻中年怎么出来的?在社会上混了十几年,突然发现够不着爆发,还好有了房子车子,在城市里总算有片瓦遮身。向前没有努力的能力,向下倒是和可以对一群佛系青年吹嘘自己那点成绩。油腻了。
再看马云们,挥毫乱泼墨,都能赚一个福彩一等奖500万;上场吹吹水,表达一下自己不爱钱,就能引发千万人膜拜;拳打百亿武生,声浪千万歌手。
有钱,真好。
可惜,没钱。
他们还说,我现在这种尴尴尬尬的状态,是修来的福报。
我该哭,还是该笑?
既然我已经活得竭尽全力,那么错的肯定不是我自己。
《资本论》里推导资本主义覆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我看来有二
第一是剩余价值
第二是资本增殖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为了追求资本的不断增殖,是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剩余价值不再多说,资本增殖则非常有趣。因为资本增殖的过程在某些时候跟促进生产力和创新往往是重合的。然而,追求资本增殖跟追求生产力发展并不是一个目标。当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追求资本增殖就会开始“偷懒”,选择更简单,更舒适,更安全的方式来让钱增加。而追求生产力发展,则会继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研发。
最近“蚂蚁金服”上市事情搞得风风火火,马云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非常地“资本家”。一个用银行的钱来放高利消费贷的业务竟然在他嘴里成了“高科技”。可以说这次马云的表现才是让其形象出现崩坏的关键点。之前的种种不过是充满争议,但这次,实在没法洗。
用银行的钱放高利贷,消费贷这种事跟发展生产力没有半毛钱关系。就是一个最简单粗暴的资本增殖手段。马云也是见过世面的,他会不知道?之所以为之站台,说白了是骑虎难下,不得不为。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问题,无论谁站在那个位置,只要资本增殖是根本目的就都不能免俗。谁要是不从就会被资本抛弃,资本会找其他合格的代言人。
如果在美国,马云也许还能继续创造一个商业奇迹。不过在中国,政府的意思是,您哪还是老老实实去搞点儿真的高科技吧!放高利贷,还是放消费贷,不好意思,这就是在立国之本的对立面。
所以不奇怪为什么最近舆论风向的改变,本质上如果马云“幡然醒悟”,往任正非的路子上去,估计几天就洗白了。反之,我们将会看到更加汹涌澎湃的争议。
因为说白了,威胁到了所谓的中产阶级的利益了呗,看看以前,富士康十连跳,白加黑,007,那时候有人站出来说资本家坏吗?没有,也就是有,也会淹没在人群中。
现在红利期已过,资本开始从单纯的压榨普通的工人变成了那些做办公室的人了。一直在讨论996,为什么对工厂的那些普工不关注呢?因为所谓的中产阶级的发声在网络上是最大的。他们有时间,有关注率。而那些普工根本没有机会再网络上发声,资本压榨人们不是一年两年了,最近才开始,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损失了中产阶级的利益。
以前他们看不起工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也算是老板。现在潮水一退,几斤几两自己全都看清楚了。还是个打工的而已,命还是掌握在老板身上,所以开始反对马云等。
不过我觉得,他们反对归反对,是不可能和普通工人站在统一战线的,自己还是想当个普通工人之上的人,以此来维持优越感。
他们争论只是让资本家对他们保持现有的地位,减少工作时间,强度,压力。而不是想做主人,他们根本对共产主义,马列思想嗤之以鼻。只要他们恢复了原来的优雅生活,保证是第一个反马列,反共产,反无产的。
在我以为的说两句
我认为这种对于马云的争论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中产阶级或者说小资产阶级要的只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好,不给你996了,你马上就把资本家忘光光。然后又开始说些是资本家给了我们工作,有本事你去努力啊,等等的一系列言论。很容易被瓦解,因为他们打心里压根认为自己不属于无产阶级。
上次富士康跳楼,嘿嘿,一个个在嘲讽说脑子有病,不努力,不知道换个地方做,他们对无产阶级根本没有同理心。他们可以发表穷人不应该生孩子的言论,也可以在网上口诛笔伐马云,口诛笔伐资本家,他们思想是分裂而又是完整的。
而这个完整和分裂与否要取决于他们能不能有时间喝到咖啡,能不能对于下层人们来说有优越感。
本回答得罪了不少“中产阶级”.......
看到个知乎用户的回答,推荐的一些问题话题很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