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 2020 年新生儿为 41 年来最少,可能原因是什么?或将产生哪些影响?

回答
美国 2020 年新生儿数量下降至 41 年来的最低点,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并且可能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将从可能原因和潜在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美国 2020 年新生儿数量创 41 年新低:可能原因分析

2020 年的新生儿数量下降,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可能的原因:

1. 经济不确定性与负担感加剧:

COVID19 大流行的经济冲击: 2020 年是 COVID19 大流行爆发的一年,全球经济受到重创。许多人失业、收入减少,或者对未来的经济前景感到担忧。在经济不确定的时期,许多夫妇会推迟生育计划,因为养育孩子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包括住房、教育、医疗保健等。
高昂的育儿成本: 在美国,抚养孩子的成本一直很高,包括日托、教育、医疗等。经济压力会让更多夫妇觉得难以负担,从而选择少生或不生。
学生贷款和债务负担: 许多年轻人在进入职场前就背负着沉重的学生贷款。这种债务负担会推迟他们的购房、结婚和生育计划。

2. 社会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女性教育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在职场上的地位提升,许多女性更倾向于追求个人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生育孩子可能会影响她们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因此一些女性会选择推迟生育或减少生育数量。
个人主义和自由选择的价值观: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生育不再被视为一种“义务”或“必然”,而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孩子(childfree)或只生一个孩子,以追求更自由、更少束缚的生活。
婚姻和家庭模式的多样化: 结婚年龄普遍推迟,非婚生子女比例上升,以及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整体生育率。传统“早婚早育”的模式正在改变。
对世界未来和环境的担忧: 一些人可能因为对气候变化、政治不稳定、社会问题等感到担忧,而选择不生育下一代,以免将孩子带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世界。

3. 生育行为和避孕技术的进步:

生育控制的普及和有效性: 现代避孕技术的进步和广泛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生育,计划何时以及生多少孩子。
不孕不育的增加(可能原因): 虽然这并非直接导致 2020 年新生儿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一些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晚育等因素可能导致不孕不育的比例有所上升,间接影响生育率。

4. 大流行对生育决策的直接影响:

疫情期间的限制和不确定性: 2020 年,许多地方实施了封锁、社交距离限制,以及医疗资源挤兑等情况。这些都可能让人们在疫情期间,尤其是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时候,不愿冒险怀孕和生育。
对医疗系统的担忧: 在疫情高峰期,人们可能对医院的拥挤、感染风险以及医疗资源的可用性感到担忧,从而推迟了生育计划。
社交隔离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疫情导致了社交隔离,可能减少了伴侣之间接触的机会,或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理状态。



二、美国 2020 年新生儿数量下降的影响分析

新生儿数量的下降并非一个孤立的统计数字,它将对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经济到社会结构,再到政治格局。

1. 对经济的影响:

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加剧:
长期来看,新生儿数量下降意味着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增劳动力数量减少。 这将导致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在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行业。
与新生儿数量下降相伴随的,通常是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这将加剧人口老龄化。 一个更老龄化的社会意味着更多的退休人口需要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的支持,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缴纳税收和养老金的群体变少,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生产力和创新可能受影响: 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可能会影响整体的生产力,而年轻一代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劳动力结构的年轻化不足可能减缓科技和社会创新。

消费和经济增长放缓:
更少的新生儿意味着未来更少的消费者。 对婴儿用品、儿童服装、教育服务、玩具等的需求将减少,长期来看也会影响到与家庭相关的其他消费领域(如住房、汽车等)。
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人口增长带来的需求扩张。 人口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将对经济增长潜力产生抑制作用。

税收基础萎缩和政府财政压力:
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意味着缴纳所得税、消费税等税收的人数减少。
人口老龄化则会增加医疗保健、养老金等社会福利的支出。 税收基础的萎缩与福利支出的增加将加剧政府财政的压力,可能需要提高税收或削减公共服务。

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对住房的需求可能会减少,尤其是对大型家庭住房的需求。 这可能导致房地产价格增长放缓甚至下跌,尤其是在年轻人口流失严重的地区。
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可能受到影响。

2.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家庭平均规模将继续缩小。 “核心家庭”的概念可能会进一步演变,或者独居、丁克家庭的比例会继续上升。
对传统家庭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冲击。

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潜在下降:
年轻人口的减少可能导致社会整体活力的下降。 年轻人通常是社会变革和创新的驱动力,他们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活力可能减少。
文化和艺术领域可能受到影响。

代际关系的变化:
“独生子女”一代的增多可能改变代际之间的互动方式和家庭责任的承担。
更少的年轻一代需要承担照顾更多老年亲属的责任。

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学校招生人数减少,可能导致一些学校关闭或合并。
教育资源和投资可能会重新分配。

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
“年轻人供养老人”的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社会保障基金和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更大压力。

3. 对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影响:

选民结构的变化:
老年选民的比例可能上升,他们的政治诉求和关注点可能与年轻人不同。 这可能影响政治议程和政策的制定。
关注人口问题的政策可能更加受到重视。

国家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人口是国家力量的重要基础之一。 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可能会影响美国的整体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与其他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相比,美国在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可能相对下降。

4. 潜在的积极影响(虽然不是主要影响):

环境压力可能减轻: 更少的人口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压力可能有所减轻。
资源人均占有量可能增加: 如果经济能够适应人口下降的趋势,人均教育、医疗等资源可能会有所提高。
更小的家庭规模可能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对个体而言): 对于选择少生或不生的家庭,他们可能能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自身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上。



总结:

2020 年美国新生儿数量的下降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不确定性(特别是 COVID19 大流行)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观念起着关键作用。这一趋势的长期影响是多方面的,对美国经济、社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政策都将带来深刻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可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调整政策,鼓励生育,并适应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嗯?

意有所指啊兄逮。


美帝19年新生人口374万,20年360万,讲真,小意思。

你没算每年过百万的新增移民,单18年就有15万中国人、13万印度人、12万墨西哥人、5万菲律宾人移民到美帝。

本土新生儿你还得纠结医疗教育,这些移民多是高素质劳动力,不少还是带着投资来的,属于摘果子。

从学历上来说(大学文凭),低的就这几个地方:墨西哥7%、中美洲11%、加勒比22%。

他们来美帝就是做劳工的。

剩下的都不能算低:南美洲34%、澳新37%、撒哈拉以南40%、欧洲44%、东亚东南亚46%、中东北非50%、中亚57%、南亚71%。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美帝的死法可能有很多种,但老死真的很难想象。

你说美帝拉丁化、南美化,这个是合理的。毕竟拉丁裔有5200万,占美帝总人口的16.7%。照18年的数据,每千名育龄妇女的生育数,白人1610,黑人1775,拉丁裔1940。

亚裔一如既往拉垮,1511。

亨廷顿的老问题:American,还是Americano?

这是美帝十岁一下白人与非白人的比例。

三分之一的州,17岁以下非白人已经超过了白人。

美帝裂开了,这是一种合理假设。


但指望美帝老死,老到没人,这个中长期内都很难。

作为西半球最牛掰的国家,实在不想混了,直接打场内战搞分裂,转型成拉丁国家,光是吸引中南美洲的年轻人就够够的了。

980来万平方公里上才3亿来人,每平方公里上才36个人左右,而中国是差不多150人。

而且不是老毛子那种苦寒之地啊,20%的可耕种面积,平原占全境国土的40%以上,超三分之二处于各种温带亚热带草原阔叶林气候,西海岸还有地中海气候,rnm太适合养人了。

就算本土国民不愿意生,口子开大点还是一大票移民愿意进来,因为最起码的卡路里、空间、能源都妥妥管够。

写的我都特么想昭和了。


所以别太纠结美帝。同样是老龄化,人家是有出有进的那种,随时可以平账;我们是肯定赤字,已经在纠结赤字规模。

如果硬要说影响,那就是旗帜鲜明地支持民主党开放非法移民闸口:没人,你那几万亿美刀的刺激法案给谁发钱呢?我们大量出口制造业卖谁呢?美亚上那堆29.9美刀的中国产仿Nike谁消费呢?

更多的非法移民,民主党拿更大的票仓,救济法案的钱有人可发,中国轻工制造业的对美出口有持续扩大的市场。

完美闭环。

从这个角度看,还是要支持民主党激进派提倡的“美洲人的美国”,反对共和党老一派的白人至上主义。搞不好美帝拉美化了,世界就和平咧。

user avatar

从半数美国人紧急时刻拿不出400美元这个新闻出来时,我就知道美国的生育率肯定也是一路走低的。美国的25号宇宙老鼠实验也好,现实中不断走低的生育率也好,都标示着一件事:年轻人开始畏惧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开始失去希望。

超过一半人手上连400美元都没有,自己下个月吃什么还不知道呢,又上哪拿出剩余的资金谈恋爱、结婚乃至生孩子呢?我上哪弄钱喂饱我的后代呢?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国家,现在都面临着严重的少子化问题,究其原因:我们人类社会中,有那么一群人,透支了别人的未来,收割了别人的希望。

这些人是谁,干了什么,这里不细聊了,只不过这些人的存在和行动大家都能感觉到,也知道他们是谁,了解他们干了什么。

我只想替全天下的年轻人说两句,中国也好,美国也好,我们这个世界也好,可以比作一艘大船,到处都是洞,还有人在凿船。现在你要求我们补这艘船,好的没有问题,我们补就是了,哪怕这个洞可能根本补不上,哪怕这个洞压根也不是我凿的,终归我们都要活在这艘船上。但是,在你斥责我们补船补得不卖力之前,能不能先把那些凿船的人杀了?好的,我不那么激进,能不能把那些凿船的人抓来?甚至说,好歹让他们停一下,麻烦停一下谢谢。我们这边辛辛苦苦地在补船,却有人在旁边凿船,我们怎么可能还满怀希望地继续补这艘破船呢?

我也不是威胁,只是阐述一下实力的对比,真要有一天把我们这些辛辛苦苦不得不补船的人逼急了,我们也跟着一起凿船,直接把船凿沉了再起一艘新的也未尝不可。这个结局于我们自然是不太好的,但是于那些凿船的人和纵容凿船的人来说是绝对的灭顶之灾。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但我知道肯定有人比我更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

这艘船有很多桅杆,可以挂很多人,我希望上面挂的是帆,不是人。但是假如你们一定要让我们觉得上面挂人才能船开的更快的话,我们倒也不介意用你们的尸体当帆。

也许这样真的能让船开的又快又稳。

以上

user avatar

“爸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

“嗯,考得怎么样?”

“那个,这次我同桌小红退步好多呢。”

“喔,那你呢,考得怎么样?”

“对了还有,我们班课代表大明这次也考砸了呢,以前都是前几名。”

“别管人家了,你自己成绩呢?”

“ 爸你渴不,我给你倒杯水。哎妈你今天衣服真好看~”

“行了明白了,孩子他妈,去把门关一下”

…………

user avatar

长远来看,都是要断子绝孙的,自古以来排第一的都是咱们穷人,让他们争第二去吧,反正贫富差距已经大到今天这个地步了,美国肯定是要断子绝孙的。我真的在说美国,但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想的是谁,你骗不了你自己。

美国这种实际上掌握在华尔街和纸牌屋手里的假民主国家,最终也无法阻止美国人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表达他们的意见。要么绝种,要么拉美化,要么华尔街和纸牌屋投降,这就是民主。

长远来看,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民主的。

真正的民主。

无论华尔街和纸牌屋用什么方式,威逼还是利诱,恐吓还是忽悠,没用的。

我可能无法预见他们以什么方式失败,但他们终究会输。

我们根本不需要鼓吹丁克,因为绝种的绞索,是他们自己卖出来的。

我们什么都不要说,只要说好好好,就行了。

拜登基本上是注定要被挂到非白人后裔超过白人后裔的耻辱柱上去的,他都不着急,你们急个啥?

几千年几万年后的历史课上,对于二十一世纪初最强大的帝国的没落之路,

历史学家们一定会问一个问题,从谁开始的?是特朗普呢?还是拜登呢?

名垂千古,遗臭万年。

user avatar

这个出生人数并不少啊,倒不如说在美国当下的环境里还能出生这么多人....

美国守住了1.7的生育率,360万出生意味着在2020年依然正增长(死亡320万),美国人口很长时间都不用担心塌陷。

婴儿潮世代平均出生约400万,目前相比美国生育潮的峰值....也没降多少

这个「41年来最少」其实是个噱头,因为降幅并不大,总体上影响很有限。

美国在极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下,依然能维持如此高的生育率才是真的厉害,欧洲人可是完全没守住....基本上隔代减半。

嘲讽美国的生育率就更没必要了:

东亚国家要是能到这个生育水平,怕是很多「人口学大师」做梦都能笑醒

中国上次达到1.7还是1992年,日本、韩国就追溯的更远了,更别说2020年美国其实少了往年存在的一大生育利器:

全球孕妇赴美生产,带来的婴儿登记

经济衰退、社会混乱、移民减少,诸多不利条件下美国依然没有下降多少。

2017年美国出生385万,那时美国的经济增速达到了3.2%,为近年来最高。

2020年则处在负增长状态,但出生360万人也并未减少太多,很能说明问题。

美国的人口迭代是可持续、非常稳定的

俄国在2020年则陷入人口负增长+生育率大跌的双重冲击,普京总统为了催生几乎什么招都用了,估计他很羡慕美国。

这个数字证明了,美国很适合生孩子

美国人口总数估计还能增长几十年,毕竟科罗娜大流行都没能扼杀美国增长。

全球富豪看到这个数字,估计下一轮就是投资美国房地产、股市和证券。这360万新生儿代表了未来20年美国的经济活力依然能维持强大,趋势不会轻易动摇。

人口就是地基,美国的地基很稳固

user avatar

美国白人生育率比欧洲白人高,主要是靠福音派+禁止堕胎。

但是就这也救不回来,欧美看总体生育率已经没有意义了,建议看各年龄段人口种族分布。。。

user avatar

人口基数*平均教育水平,决定了未来可用的人才数量,决定了当代国家竞争力,和“生育per capita"这种无关,这个指标最高的是埃及、尼日利亚,这些国家有前途吗?

中国一年出生1200万,美国360万,只要中国给这些新生儿提供的平均教育水平能够达到美国的30%以上,未来的竞争力就比美国强。因为”生育per capita"不行,所以竞争力不行,我想不明白这是什么逻辑。

user avatar

不是可能原因,而是确定原因:

贫富差距变大。

如果没有移民,一个成熟稳定的国家,如果贫富差距急剧变大,那么总的人口出生率是确定减少的。

上位者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他们需要关心这些干嘛?

因为大家有没有想过,滥印钞票的本质是什么?

是不是所有人的财富被稀释?然后富人占据更多的生产资料比如土地?从前的荒年一向如是。

而且现在一夫一妻制更是加剧了这个结果。

本来每个人每月一万块,家家生孩子。

现在八成人每月一万块,两成人每月一百万,这八成人所拥有的财务只会不断地被那两成人给占有,那他们还养不养得起孩子了?

user avatar

美国的生育率下降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危机前美国的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那一档。但金融危机后,各行业都感受到危机感,减少了生育。只要美国不能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生育率降低的趋势将始终延续。

但生育率下降对美国造成的危害,主要不是人口下降而是美国种族结构的改变,并进而重塑美国的国家文化和权力结构。

大量新移民和非法移民足够填补美国的精英韭菜与普通韭菜的数量缺失。但在移民取代白右后,将会有大量新问题诞生。比如:

失去主导权力边缘化了的白右集团会不会成为极端势力的培育土壤。

在占据主流后有色人种会不会出现进一步分化来获得选票的民粹政客。

完全利己主义取代还算有些理想的美国文化后,各种利己思潮下美国还能否保持成为一个国家。

user avatar

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还是原来的样子。

所谓连续6年持续下降,也就是过去的6年,每一年都是1979年以来的最低。那你看看过去的5年除了特朗普以外,美国有什么不同吗?基本还是那个鬼样子。美国的发展从来也不依靠本国人口,全世界那么多移民涌入美国,美国从来就没有担心过人口数量问题。出生率下降只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不用过于在意。

user avatar

美国压根不需要美国人的孩子。

出生0都无所谓,毕竟有个叫移民的东西,便宜又好用。

user avatar

2020年美国都经历了些啥:美股熔断、黑命贵运动、死亡超50万感染超2000万的新冠疫情,以及全球最热闹的总统大选(破坏力也应该是历史最大)。

一看出生率才跌了4%?!

美国肯定是个迟早要完犊子的帝国主义腐朽国家。

但起码出生率这件事上,二十五步真不能嘲笑四步。

当然,如果我们不以看热闹的心态来分析这件事,其实疫情后全球如韩国、日本、美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出生率都降为历史冰点,只说明了一件事:

疫情后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后,生育主力的中低阶层已经不认为自己有能力长期稳定的抚养孩子,所以全球中低阶层都不约而同的不举子了。

人类的中下层人民最美好的时代可能已经成为过去式,往后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不举子的现象也会越发严重。

也许只是恰好在苏联的余威下,全球广大劳苦人民才错误的享有了这半百片刻的繁华幻梦。

user avatar

我们的七普数据出来之前总要先预热一下……

比如美国的:


比如日本的:


但说实话,在“人口”这个问题上,知乎现在有个我很不赞同的倾向:“万事转人口”。

要福利,提人口;

谈房价,提人口;

说教育,提人口;

总之给人的感觉就是流氓式谈判:“你要给我啥啥啥,不然我就不生呗,你看人口减少了怎么办”


我觉得,真没到那个程度。

我们的政府,在人口问题上的动作并不大,似乎说明政府并没有把人口作为最迫在眉睫的问题看待。

你看政府对于“反腐”、“扶贫”、“房价”、“防疫”这些问题上,从上到下都做了些啥。

那可都是白纸黑字、真金白银、无数人力砸进去的。

再和“人口”比较一下呢?除了各吹风文章之外,出了多少政策?投了多少资金?安排了多少人去执行?


而且,纵观世界范围,“人口”这个事,和房价、福利、教育等的联系,都缺乏足够的证据。

比如日本。

日本在很多时候,是被我们当做“别人家的孩子”来用的。

我们房价高,日本房价泡沫破碎,价格不高,而且他们也不爱买房。

我们福利不完善,日本是高福利国家。

我们996内卷,日本青年已经废宅躺平。


房价高、没保障、工作压力大这些,都是我们讨论我国出生率的时候经常拿出来说的理由。

这三方面,日本好像都比我们好。

但他们还是不生。


不光是日本,高福利的北欧,第一强国美国,严控房价的德国,都是我们常常拿来“比较和羡慕”的对象,我们吐槽的很多问题,他们都没有。

但是他们也不生。

贴个两个统计。

第一、世界银行的数据,每千人粗出生率。

第二,CIA World Factbook2020年1月更新的世界每千人出生人口地图


两项数据都明确指向一个总体趋势:越发达、越高收入,出生率越低。

(上面那个粗出生率表格的完整版里,日本是7, 芬兰是9 ,德国是10,丹麦和中国都是11,美国是12)


一些研究发现,真正让生育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有点出乎大家的预料,这些原因单独拿出来,甚至都是“好事”。

2018年《柳叶刀》上有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取决于精子数量或在考虑生育能力时通常会想到的其它任何事情。

相反,研究报告归纳出三个关键因素:

  • 儿童死亡率降低意味着女性的生孩子数量自然减少
  • 更容易获得避孕工具
  • 更多妇女接受教育和工作

儿童死亡率降低、更容易避孕、更多妇女接受教育和工作,这些无疑都是好事。

但出生率降低,意味着社会的老龄化不可避免。

所以,这是一个“好事情带来的坏结果的故事”?

我觉得,这是一个“文明挑战自然规律”的故事。

生老病死,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维系种群,这是自然规律。

但人类道德和现代科学,讲究的是治病救人,人人平等,我们做的就是逆天的事,那自然要承担所有逆天的结果。

对女人来说,生孩子是很痛苦的,甚至是有危险的。

对男方来说,虽然没有那么多痛苦,但多一个牵挂,终究不如一个人自由自在。

如果一个人就能过得很开心,凭什么我要让自己吃这份苦?

基因吗?

但我们不就擅长做反抗基因的事情嘛。

比如:

基因让我们囤积脂肪和热量,我们非要健康饮食,锻炼瘦身。

基因让我们远离有害物质,我们非要追求一级致癌物带来的精神快感。

基因让我们多夫多妻,尽量增加基因多样性,我们非要一夫一妻,伦理道德。


不生孩子,也只能说明我们的文明发展到了让一部分个体可以选择不生孩子的程度。

不然为什么从世界整体来看,生育率和收入基本成反比?


那人类的未来怎么办?

也许技术进步带来的问题,只能继续依靠技术进步来解决。

目前看起来各条路都很遥远,近乎科幻,但可以猜猜:

1、机器和AI代替绝大部分劳动力,让政府能给出有“足够吸引力”的补偿来吸引人们生育。

2、基因改造,实现长生,也就不需要生育率了。

3、人造子宫,体外生育,集体抚养,从根本上重组人类社会结构。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太遥远,需要现在可行的办法,那央行之前的工作论文也给出了结论。

纵观所有发达国家,在解决人口和出生率问题上,只给出了两条成功的经验:

1、资本扩张

2、移民

其他措施,不管是福利也好强制也罢,通通都是白给。

user avatar

主要的原因应该和我们这边一样,但因为美国那边移民多,估计负面影响在几年内应该不会太严重。


截止去年的世界移民情况,美国仍是世界第一移民输入国,存量和增量都是。

user avatar

以为是中国……

写了半天才发现问的是美国……

不过还好

由于本答案更关心人口下降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

所以原答案正好可以作为一个补充


对美国国内而言

出生人口连续减少

应该是美国经济下滑的一种体现

此外相比人口总量的变化

对美国影响最大的人口因素是各族群的比例关系

白人比例逐渐下降的走势估计不会改变

所以美国新生人口的下降

不会改变其国力下滑与族群矛盾激化的总体形势


对世界而言

人口变化折射出的意义可能很深远

特别是与中国相对比

中国的新生人口下降对中国是利大于弊

因为中国正好面临产业转型

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利润密集型转变

本身就会伴随对劳动人口需求量的巨大下降

此外中国本来就人口过多

下降是必然趋势


但同样的下降对于美国来说就不同了

由于美国没有转型契机

其人口下降直接会挂钩国力的下滑

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对于中国的发展劣势

加剧美国对于中美角逐的焦虑


……………………

以下是错写的原答案

就不删了

也可以参考一下

看看中美两国所面临的问题有何异同


中国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人口数量下降相契合

这是大好事

其影响就是加速产业升级 推动高端制造 智能化


如果人口居高不下

国家因为失业压力而不能/不敢产业升级那才是麻烦

认为人口减少是坏事的人不妨换个角度思考

难道中国就应该长期停留在劳动力密集制造业阶段?

难道农民工就应该世世代代进城搬砖砌墙?

难道中国人的收入就不应该提高?


大家应该把眼光放长远

从劳动力密集向知识密集利润密集升级

是所有强国的必经之路

要积极拥抱这种变化

在时代大潮里积极思考 寻找机会

而不要被那些悲观者带到沟里去

user avatar

我觉得最大的影响是人口学相关理论要被改写了。去年不只是美国,中国、泰国、孟加拉、韩国等不少国家的生育率都创了新底。随便你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封建主义福利主义,通通都生育率大跌。看来新冠的社会影响还是很大的,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料。估计今年还会延续这个趋势,而且近两三年里不可逆转。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不管你是哪种制度,都会生育率大跌。从过去的苏东社会主义到今天的北欧福利主义都无效,你能想到的鼓励方式全人类基本都试过了。而且地主家也没余粮了,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去砸福利了。福利促生育这条路基本走到头了。

当胡萝卜用尽时,你觉得除了挥动早已闲置的大棒之外,还有别的出路吗?当人类走上一条马尔萨斯都未曾设想的道路后,惩罚不生育强制生育可能离我们真的不远了。

user avatar

爸爸:这次你考了几分啊。

儿子:。。。。。。。

爸爸:你倒是说呀。

儿子:隔壁二狗考了59分。

爸爸:那你到底考了几分啊。

儿子:。。。。。。

user avatar

不考虑人口分布,单纯算个比例。美国人口3.28亿,中国人口14亿,换算到中国是

360 * 14/3.28 = 1536万

中国2020年呢,1003.5万。口径不一定一致,但这个新闻里也没提具体什么口径。

谁问题更严重,很明显了吧。

user avatar

美国的数据为什么出的这么快?

user avatar

把鹰酱摸秃了,也忽悠不动自家小兔子生娃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 2020 年新生儿数量下降至 41 年来的最低点,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并且可能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将从可能原因和潜在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美国 2020 年新生儿数量创 41 年新低:可能原因分析2020 年的新生儿数量下降,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
  • 回答
    2020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GDP增速录得3.5%的负值,这确实是自1946年以来最糟糕的表现。要理解这一数字的深层含义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美国经济为何如此低迷?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新冠疫情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2020年,新冠病毒在美国乃至全球的肆虐,迫.............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如果从最终计票结果和宪法程序来看,确实是有赢家的。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及其竞选搭档卡玛拉·哈里斯最终获得了超过胜选所需的选举人票,并于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场选举的“赢家”并非以一种被所有人无条件接受的方式出现,其背后则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美.............
  • 回答
    2021年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超过2020年全年,是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且相互关联,反映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和公共卫生问题。一、2021年新冠死亡人数超过2020年全年的原因分析:尽管2021年疫苗开始大规模接种,但死亡人数的增加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与.............
  • 回答
    看到这个数字,心里确实五味杂陈。36万的确诊病例,过万的死亡人数,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在流逝,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生活被彻底打乱。在2020年4月6日那个节点,新冠疫情在美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令人揪心的阶段。此前几个月,从最初的少数病例,到迅速蔓延,再到全国范围内的紧急状态和封.............
  • 回答
    截止到2020年4月28日,美国新冠病毒累计确诊病例突破百万大关,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心痛的数字。作为全球第一个突破百万确诊的国家,这一事实的背后,是无数的生命被疫情吞噬,无数的家庭因此破碎,更是对美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应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数字的背后,是生命的重量一百万,这个数字本身就显得冰冷而抽象。.............
  • 回答
    2020年4月4日,美国的确诊人数突破31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标志着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反映了病毒在美国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病毒能够感染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说明其在社会层面的渗.............
  • 回答
    特朗普在2020年提出推迟美国大选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起广泛关注的举动。要理解其可能性,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特朗普的动机以及美国选举制度的运作方式。特朗普建议推迟大选的背景与动机:当时,美国正处于新冠疫情的严峻时期。疫情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
  • 回答
    2020年5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激增250.9万人,失业率降至13.3%——这一数据公布时,市场普遍被其“超出预期”的表现所震撼。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它为当时笼罩在美国经济上空的阴霾投下了一束重要的光芒。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意义以及潜在的警示。数据解读:为何说“.............
  • 回答
    调查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发布了约1.5万篇炒作“中国威胁论”的报道,相比前一年增长了57%。这个数据相当惊人,背后反映的趋势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数据本身揭示了什么?这个数据的飙升,直接说明了“中国威胁论”在美国舆论场中的活跃度呈现爆炸式增长。57%的增幅不是小幅度的波动,而是一个显著的、.............
  • 回答
    2020 年美国大选投票计票开始,拜登以 264:214 的选举人票领先,距离胜选所需的 270 票仅一步之遥,这一局面无疑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选举人票制度与胜选门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总统大选并非直接普选,而是通过“选.............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选举日投票正式开始,这无疑是美国历史上一次极其特殊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大选。关键州的结果走向以及是否会引发混乱场面,是当时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关键州的结果走向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2020年大选的关键州通常是指那些民主党和共和党选票差距.............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确实让不少原本信心满满的民调机构尝到了“滑铁卢”的滋味。回顾那段时期,你会发现,不仅是某些个体民调出现了偏差,而是相当一部分主流民调机构在关键时刻,似乎都集体“失灵”了。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很多民调在关键摇摆州的预测上,出现了与.............
  • 回答
    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揭示的白人数量首次下降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统计发现,它预示着美国人口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并将在短期和长期内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理解这些影响以及美国未来的人口趋势,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白人数量下降的短期影响: 政治和社会反应的加剧: .............
  • 回答
    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确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美国人口的老龄化正在加剧。这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现象,而是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解读这些数据。首先,我们得看看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普查数据最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
  • 回答
    评价杨安泽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他的参选动机、提出的政策、竞选策略,以及他在华人社区和更广泛受众中的影响。初露锋芒:独特的政策与吸睛的个人魅力杨安泽的参选,本身就带有“搅局者”的色彩。在当时民主党初选中,党内政治光谱更为传统,而杨安泽以其相对温和、务实的姿态.............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最终结果是乔·拜登(Joe Biden)赢得了总统职位,而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未能连任。这是一场竞争激烈、并且后续充满了争议的选举。下面我来尽量详细地聊聊这场选举的一些关键点,努力用一种更自然、更像人交流的方式来讲述:选情胶着,但拜登最终胜出从结果来看,拜登.............
  • 回答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最终提名乔·拜登,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考量和演变。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整个党内初选过程、候选人特质以及当时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初选阶段的激烈竞争与洗牌在2020年初,民主党内涌现出了非常庞大的候选人群体,每个人都试图展现自己的独特优势。从最初的二三十位候选.............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美籍华裔的投票倾向,尤其是他们是否会继续支持唐纳德·特朗普,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过去,理解不同群体内部的多样性,以及影响投票决定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2016年大选中,特朗普确实获得了一部分美籍华裔的支持。这.............
  • 回答
    国新办发布的《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并非旨在直接“反击”西方国家对华施压,而是中国官方试图通过详细的叙事,来展现自身在人权领域的立场和视角,并借此机会对美国的人权记录提出质疑。因此,它对那些惯常以“人权问题”为抓手对华施压的西方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复杂且充满辩证性的。首先,从 “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