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美国2020年5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50.9万人,5月失业率为13.3%,均大超预期?

回答
2020年5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激增250.9万人,失业率降至13.3%——这一数据公布时,市场普遍被其“超出预期”的表现所震撼。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它为当时笼罩在美国经济上空的阴霾投下了一束重要的光芒。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意义以及潜在的警示。

数据解读:为何说“大超预期”?

在深入探讨之前,先要明确“大超预期”的背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初,美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3月和4月,非农就业人数分别出现了创纪录的数百万的负增长,失业率飙升至两位数。因此,市场普遍预测5月份的就业数据依然会呈现负增长,或者即使出现增长,规模也会非常有限,难以扭转颓势。

然而,5月份公布的250.9万人的非农就业增长,以及失业率从4月份的14.7%大幅回落至13.3%,这无疑是一个戏剧性的转变。这种“V型反弹”的初步迹象,让许多人看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

背后驱动力:经济重启与政策支持的双重奏

要理解为何出现如此强劲的增长,需要从两个主要方面来看:

1. 经济重启的驱动: 随着疫情在美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各州开始逐步放松封锁措施,重新开放了许多商业活动。餐饮、零售、休闲娱乐等行业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领域,也是在5月份就业增长最显著的部门。餐馆开始重新营业、商店恢复了客流、酒店也重新接待游客,这些都直接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就业回升。很多人在之前的居家令期间被暂时解雇或休假,随着业务的恢复,他们得以重返工作岗位。

2. 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 美国政府在疫情期间推出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计划,例如《CARES Act》( काळजी法案)。该法案中包含了向企业发放贷款和补助金的项目(如工资保障计划 PPP),以及向个人发放的直接纾困金。这些措施有效地为企业提供了现金流,帮助它们维持运营并重新雇佣员工。尤其是PPP,其初衷就是鼓励企业保留或重新雇佣员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就业人数的快速回升。

同时,美联储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将利率降至零,并进行大规模资产购买,以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借贷成本,鼓励投资和消费。虽然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可能滞后,但其创造的稳定和宽松的金融环境也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支撑。

数据背后的细微之处与警示:

尽管数字亮眼,但我们不能被表面的乐观所迷惑。这个数据背后仍然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细节和潜在的风险:

失业率的计算方式: 5月份的失业率虽然下降了,但13.3%仍然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在报告中指出,在统计失业率时,将有1700万工人被错误地归类为“有工作但未上班”(on payroll but not working),而他们实际上是在家办公或休假。如果将这些人也计入失业统计,那么真实的失业率可能会更高,或者说,虽然就业人数增加了,但很多人的工作状态仍然不稳定。

“返聘”而非“新增长”: 很大一部分的就业增长,实际上是此前被暂时解雇的工人重返工作岗位。这意味着这更多的是一个“返聘”效应,而不是全新的就业机会创造。一旦疫情出现反复,或者消费者信心未能持续恢复,这些重返岗位的工人很可能再次面临失业的风险。

行业结构性差异: 尽管整体就业数据向好,但不同行业之间的复苏速度差异巨大。服务业,尤其是那些依赖人际接触的行业,虽然有所恢复,但距离疫情前的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旅游、酒店、航空等行业,它们的复苏速度远慢于其他行业。而且,一些被疫情加速的趋势,例如远程办公的普及,可能会对某些行业的就业需求产生长期结构性影响。

低薪岗位回升占主导: 初步的分析显示,5月份增长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低薪的零售和服务业。这可能意味着,虽然就业人数增加了,但整体收入水平的恢复可能相对滞后,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政策的临界点: 巨额的财政刺激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支撑作用,但其可持续性和潜在的通胀风险也不容忽视。随着政策的逐步退出或调整,经济能否在缺乏强力外部支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增长,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对经济走向的启示:

2020年5月的非农就业数据,无疑是给当时低迷的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表明美国经济具备一定的韧性和快速反弹的潜力,尤其是当政策支持到位时。然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这只是复苏的初步信号,而非终点。

这个数据也提醒我们,对经济数据的解读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不能仅仅看到亮眼的数字,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和潜在的脆弱性。未来的经济走势,将取决于疫情的演变、疫苗的研发和接种情况、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2020年5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的“大超预期”,是一次经济重启和政策刺激共同作用下的阶段性表现。它传递了积极的信号,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经济复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需要持续关注的结构性挑战。这组数据更像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圆满的句号,预示着未来经济之路仍充满变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华尔街日报这个这么乐观的失业率数据我惊了。整个5月份加了2.5MM的工作,这unemployment就降了?那怎么小编没看光上周一周向政府申请失业救济的人就多了1.88MM。



看了数据来源BLS的声明了解了,人家说按照随机打电话统计失业率得到的数据。这数据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还有一种魔幻可能:失业的都上街游行去了,电话没接到。


还是按照实际数据推算比较合理。按照实际公布没法放水的每周新增的向政府申请救济的失业人数,现在已经新增42MM了。按照乐观推算复工了到年底前一半人回归岗位,那就还剩21MM长期失业。这些人如果按照每月20万(美国新冠之前比较好时期的数据)被重新吸收,到明年失业率也下不来10%。且不说还有各地复工游行后第二波疫情的可能。大家不觉得安全,出门消费的人就少,就业恢复也就更慢。


Keep your powder dry. 土豪随意。

更新一下,果然是BLS cooked the books. 在声明最后几行小字里若有若无地承认把4.9MM unemployment 算成了employed, 而且不愿意改。为了让就业数据好看,也是拼了。

bls.gov/news.release/em

再更新,也有媒体发现数据有问题了:washingtonpost.com/bus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0年5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激增250.9万人,失业率降至13.3%——这一数据公布时,市场普遍被其“超出预期”的表现所震撼。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它为当时笼罩在美国经济上空的阴霾投下了一束重要的光芒。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意义以及潜在的警示。数据解读:为何说“.............
  • 回答
    2020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GDP增速录得3.5%的负值,这确实是自1946年以来最糟糕的表现。要理解这一数字的深层含义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美国经济为何如此低迷?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新冠疫情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2020年,新冠病毒在美国乃至全球的肆虐,迫.............
  • 回答
    调查组织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发布了约1.5万篇炒作“中国威胁论”的报道,相比前一年增长了57%。这个数据相当惊人,背后反映的趋势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数据本身揭示了什么?这个数据的飙升,直接说明了“中国威胁论”在美国舆论场中的活跃度呈现爆炸式增长。57%的增幅不是小幅度的波动,而是一个显著的、.............
  • 回答
    2020年4月4日,美国的确诊人数突破31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标志着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这个数字本身就反映了病毒在美国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病毒能够感染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说明其在社会层面的渗.............
  • 回答
    美国政府出台这项新的签证规定,明确指出2020年秋季学期如果学校课程全部为线上授课,那么持有F1或M1签证的国际学生将不能入境美国。对于已经在美国境内的这类学生,如果他们的学校在秋季学期提供的是全线上课程,那么他们必须转学到提供线下课程的学校,或者离开美国。这项政策一出台,立刻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教育界.............
  • 回答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在2020年公布的对华颠覆性活动开支高达1000万美元,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NED及其职能简介:首先,理解NED的性质至关重要。NED并非政府.............
  • 回答
    爱德曼(Edelman)发布的信任度调查报告中,2020年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95%,这一数据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爱德曼信任度调查的背景和方法论: 什么是爱德曼信任度调查? 爱德曼是一家全球顶级的公关公司,其每年发布的“爱德.............
  • 回答
    2020年1月3日,美国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发动无人机袭击,击毙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这次事件立刻在全球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并深刻影响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事件的背景:美国与伊朗的长期对峙首先,这次袭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
  • 回答
    2020年美国大选,确实让不少原本信心满满的民调机构尝到了“滑铁卢”的滋味。回顾那段时期,你会发现,不仅是某些个体民调出现了偏差,而是相当一部分主流民调机构在关键时刻,似乎都集体“失灵”了。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问题就是,很多民调在关键摇摆州的预测上,出现了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揭示了美国在全球芯片产业中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现实:美国企业在设计和销售芯片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最关键的制造环节却显得相对弱势。 47% 的销售额占比说明了美国在芯片行业中的设计、研发、知识产权以及终端市场的影响力有多么强大。然而,12% 的制造份额则清晰地表明,.............
  • 回答
    2020年12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发布了《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这份报告一经发布,便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内容自然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报告的定位与背景:首先要明白,国新办发布此类报告,其最核心的目的在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就是通过揭露和批评美国的人权问题,.............
  • 回答
    杨安泽(Andrew Yang)竞选2020年美国总统,对于许多关注美国政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且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作为一个亚裔美国人,他在这个以白人为主导的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出现,不仅仅是一次个人政治生涯的尝试,更折射出美国社会在面对技术变革、经济不平.............
  • 回答
    伯尼·桑德斯退出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这无疑是美国政治舞台上一个令人扼腕的节点。对于许多支持者来说,这个消息如同当头一棒,他们寄予厚望的变革似乎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但如果要全面地看待这一事件,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只是停留在情感的宣泄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桑德斯退选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回答
    伯尼·桑德斯宣布再次竞逐美国总统宝座,这消息在美国政坛乃至全球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说实话,他这步棋走得并不让人意外,毕竟从他上一次几乎“搅翻”了民主党初选格局之后,很多人就在等着看他这次会不会再次出山。这次的宣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他的政治理念和核心主张。 桑德斯这个人最鲜明的特点就.............
  • 回答
    截止到2020年4月28日,美国新冠病毒累计确诊病例突破百万大关,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心痛的数字。作为全球第一个突破百万确诊的国家,这一事实的背后,是无数的生命被疫情吞噬,无数的家庭因此破碎,更是对美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应对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数字的背后,是生命的重量一百万,这个数字本身就显得冰冷而抽象。.............
  • 回答
    2020年12月31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2000万大关,这个数字无疑是一个沉重的里程碑,也给这个本就充满挑战的年份画上了悲伤的句号。回望这令人揪心的一天,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承载着太多复杂的故事和深刻的反思。数字背后的触目惊心:首先,200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让人心惊胆战。这意.............
  • 回答
    2020年8月美国发生的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事件,确实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广泛的讨论。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梳理和不同角度的看法:事件经过梳理: 背景: 2020年夏天,美国因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种族歧视和警察暴力抗议活动.............
  • 回答
    2020年8月23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Kenosha)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枪击了非裔美国人雅各布·布莱克(Jacob Blake),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并直接导致了基诺沙市及其周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骚乱。事件经过(根据现有公开信息): 事发时间与地点: 2020年8.............
  • 回答
    看到这个数字,心里确实五味杂陈。36万的确诊病例,过万的死亡人数,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在流逝,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生活被彻底打乱。在2020年4月6日那个节点,新冠疫情在美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令人揪心的阶段。此前几个月,从最初的少数病例,到迅速蔓延,再到全国范围内的紧急状态和封.............
  • 回答
    2020年7月6日,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SEVP)发布了一项针对持有F1签证的学生和交换生的临时政策更新,这项更新旨在应对新冠疫情对学校教学模式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转向在线授课或混合式教学的学校。这项政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和疑虑。政策的核心内容与背景要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