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马上2020年了电视剧大部分还是抗战片?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了很多观众的心声。都2020年了,按理说影视行业应该更迭换代,题材应该百花齐放,但我们打开电视或者视频平台,时不时还是能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八路军战士穿着笔挺的军装,跟日本人殊死搏斗,再辅以一些神乎其技的“主角光环”或者“手撕鬼子”之类的桥段。这确实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也让人忍不住要问:为什么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依然如此“坚挺”?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一、 根深蒂固的“历史叙事”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

首先,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在中国人民心中占据着极其特殊且重要的位置。它是一段充满苦难、屈辱,但也充满反抗、牺牲和最终胜利的民族记忆。对于国家而言,这段历史承载着民族觉醒、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意义。

民族精神的象征: 抗战历史是凝聚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绝佳载体。通过荧屏上的抗战故事,可以不断强化观众对民族历史的认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是一种“主旋律”的表达,对于国家层面的宣传和教育意义重大。
历史教育的直观教材: 相较于枯燥的历史书本,戏剧化的影视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尤其是年轻一代。抗战剧能以一种相对生动的方式,向观众普及那段历史,让大家了解先辈们付出的代价,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反侵略”的天然道德高地: 任何一个国家在拍摄涉及本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题材时,天然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观众在观看时,情感上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正义”的一方,容易产生共鸣,这使得抗战剧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先天优势。

二、 观众市场的“惯性”与“安全牌”的逻辑

我们得承认,虽然有人审美疲劳,但抗战剧依然有其稳定的观众基础。

代际传承的收视群体: 很多中年以上的观众,对于抗战题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可能经历过更艰苦的年代,或者从小就听着父辈讲述抗战故事长大,对这类题材有着更深的情感链接。他们是抗战剧的忠实拥趸。
“不犯错”的选择: 对于制作方和平台来说,拍摄抗战剧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选择。原因有几个:
题材审查相对宽松(但也有其特定要求): 相较于一些现代都市情感剧可能触及的敏感话题,或者一些历史剧可能存在的“戏说”争议,抗战题材因为其明确的反侵略主题,在审查上通常更不容易出大问题。当然,这里也指具体的表现方式,比如不能过于“娱乐化”或“戏说化”到歪曲历史。
有现成的受众基础: 如前所述,抗战剧有固定的收视人群,不至于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去尝试一个全新的、观众接受度不确定的题材。
成熟的工业体系: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拍摄抗战剧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工业流程,包括场景搭建、服装道具、特效制作等,有大量的团队和演员都擅长这一领域,上手快,成本控制也相对容易预测。

三、 创作团队的“路径依赖”与“模式化”的陷阱

这可能是导致观众疲劳最直接的原因。

成功的模板被复制: 早些年确实有一些制作精良、剧情引人入胜的抗战剧(比如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它们的成功给了后来者巨大的启发,也形成了一种“成功的范式”。很多制作团队就倾向于模仿这些成功的模式,生怕脱离了这条“安全路线”就会失败。
“公式化”的剧情套路: 久而久之,很多抗战剧的剧情就变得程式化了。比如:一群有勇有谋的八路军战士,对上一个阴险狡诈但往往被主角光环压制的日本军官,中间穿插一些小人物的牺牲和爱情,最后当然是大获全胜。人物脸谱化、情节套路化是普遍现象。
“神剧”的负面影响: 更糟糕的是,一些为了追求收视率和话题度,开始出现一些夸张离谱的剧情,比如“手撕鬼子”、“意大利炮”、“24小时不换肩”等等,这些所谓的“抗战神剧”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观众的信任,也让真正的优秀抗战剧被埋没。
创新难度大: 要在抗战这个大背景下做出新意来,其实是相当有难度的。如何在不脱离历史真实感的前提下,展现更丰富的人物情感、更深刻的时代思考,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方式,对编剧和导演的功力要求很高。

四、 市场与政策导向的微妙平衡

主旋律的持续鼓励: 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题材是鼓励的。抗战剧天然契合了这一导向,因此在资金、立项等方面可能更容易获得支持。
题材配额的考量: 在一些平台的节目编排中,可能也存在对不同题材的“配额”考量,确保主流价值观的传达。
寻找新的突破口: 尽管如此,我们也能看到,制作方也在尝试一些新的角度。比如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切入,关注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或者挖掘一些被忽视的抗战史实,比如正面战场的故事、一些少数民族的抗战经历、情报战、科技战等等,试图在熟悉的框架下注入新的活力。只是这些尝试,能否成为主流,还需要时间检验。

总结一下, 之所以到了2020年,抗战剧依然占据着不小的市场份额,不是因为观众就只喜欢看这个,而是因为它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稳定的观众基础,以及相对“保险”的创作和市场逻辑。同时,创作上的路径依赖和模式化,也让很多剧集陷入了重复和套路,进一步加剧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的不仅仅是观众的呼声,更需要创作团队敢于打破窠臼,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用更巧妙的叙事、更丰满的人物、更深刻的思考来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只有这样,抗战题材才能摆脱“老一套”的标签,重新焕发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了很多观众的心声。都2020年了,按理说影视行业应该更迭换代,题材应该百花齐放,但我们打开电视或者视频平台,时不时还是能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八路军战士穿着笔挺的军装,跟日本人殊死搏斗,再辅以一些神乎其技的“主角光环”或者“手撕鬼子”之类的桥段。这确实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也.............
  • 回答
    2020年确实见证了中国国内一股针对以马云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和资本家的思潮的兴起,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这股思潮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而是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分析,试图梳理出这场思潮的形成脉络:一、 时代背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
  • 回答
    2020年关于马云等一系列资本家的争论之所以出现大量,并且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监管收紧与反垄断呼声高涨: 平台经济的崛起及其潜在问题: 过去十几年,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以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滴滴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巨头。它们凭借强大的数.............
  • 回答
    马超在刘备手下“碌碌无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但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中包含了多种复杂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超的个人特质与背景 桀骜不驯的性格: 马超素以勇猛、桀骜不驯著称。他早年跟随父亲马腾,后又独立拥兵,在羌、氐等少.............
  • 回答
    马云“反感”经济学家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表述,更准确地说,是马云在很多场合对某些经济学理论和部分经济学家的观点表达了质疑、不认同甚至批评。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1. 理论脱离实际,尤其是与商业实操的脱节:这是马云最常表达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很多经济学理论是在高度.............
  • 回答
    哇!恭喜你即将迈入大学生活,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全新篇章! 作为一名即将入学的准大学生,你已经踏出了提升自己的第一步,那就是拥有一颗想要变得更好的心。 别担心,我来跟你聊聊,怎么才能在大学里让你自己闪闪发光,把这段经历变成一段充实而精彩的旅程。首先,咱们得明白,“提升自己”不是一股脑儿地往前冲,而.............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以前的马比现在的马强”的错觉。其实呢,这里面有很多误解和需要详细掰扯的地方,不是简单一句“马退化了”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一个个来看:1. 关于“以前的马能托重甲炮架”这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古代战场上拉炮架的马,和我们现在脑子里那些温顺的骑乘马,或者是用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跑者会遇到的一个“悖论”。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为什么那些在10公里和半马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选手,到了全马赛场上,却可能跟“4小时大关”较劲,甚至难以逾越。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跑得慢了”,而是涉及到训练理念、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首先,咱们得理解这“10.............
  • 回答
    中国人吃马肉的历史渊源并不算特别悠久,而且在现代饮食文化中也确实不如其他肉类(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那样普遍。这背后涉及多种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伦理、以及实际饲养和生产等多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历史因素:马的地位与用途 作为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工具: 在中国古代,马匹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
  • 回答
    咱们今天就聊聊这几位将军的“绝境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还有马谡的死地之战,为啥结果差那么多?这可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背后门道多着呢。项羽的破釜沉舟:决绝的意志与战场优势项羽这个人,你不能不佩服他那股子“我就是要干,豁出去了”的劲儿。当年巨鹿之战,他带着几万杂牌军去打秦朝几十万的精锐.............
  • 回答
    奥斯曼帝国能够在一战中攻灭马穆鲁克,但却未能彻底征服波斯,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地理和文化因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攻灭马穆鲁克: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奥斯曼帝国在15161517年间,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彻底击溃了曾经在中东呼风唤雨的马穆鲁克苏丹国,.............
  • 回答
    说实话,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准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小虫子翻不过来,总觉得它们是不是“没本事”或者“太笨”。其实,它们的处境比我们想象的要凶险得多,很多情况下,一旦仰面朝天,如果不能及时自救,那离“归西”真的就不远了。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生理结构和环境因素,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从昆虫的身体构造.............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P社玩家,我深知人民的怒火是多么可怕,尤其是在我统治下的国家。被吊死?这可不是什么好结局,但为了活命,我必须发挥我的“战略思维”和“政治手腕”。以下是我为自己辩护的详细说辞,充满了P社玩家的特色:场景设定:我站在被愤怒人群包围的广场中央,脸上挂着一丝“淡定”,虽然内心早已是兵荒马乱。我的核心.............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确实,史书里常常用“左右驰射”来形容一位勇猛的将领,像董卓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听起来好像就是骑在马背上,随手就能射箭,挺酷的,但要做到“左右驰射”并且达到史书里所说的“勇”的程度,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层层来拆解。“驰射”的基础:骑术首先,“驰.............
  • 回答
    人类社会,一个复杂得令人眩晕的存在,它究竟是遵循着自然界普遍的熵增规律,还是潜藏着一种逆熵而行的力量?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挑战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熵”这个概念。在物理学里,熵代表的是系统的无序程度,或者说是能量的不可用程度。一个封闭系统的熵总是倾向于增加,这意味着系统会从有序走向无序,从稳定走.............
  • 回答
    .......
  • 回答
    马超最后去蜀国之所以会郁郁寡欢,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远非简单的“不得志”可以概括。以下将从他的个人经历、政治地位、心理状态、以及蜀汉集团的内部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一、 个人经历的剧变与理想的破灭: 从军阀割据到寄人篱下: 马超的一生是戏剧性的。他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
  • 回答
    马超选择在父亲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的情况下联合韩遂起兵造反,这一决定无疑是极其冒险和复杂的,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1. 父亲马腾的人质身份的直接压力与不信任感: 政治棋子: 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意味着他成为了曹操手中牵制马超行动的工具。曹操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控制马超和西北的势力。 生命安危的担忧:.............
  • 回答
    马云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之后,关于阿里的负面新闻似乎确实有所增加,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1. 监管环境的收紧与合规压力: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一点。马云在位时,阿里巴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强大的执行力,跑在前面,很多业务模式和市场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