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马云反感经济学家呢?

回答
马云“反感”经济学家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表述,更准确地说,是马云在很多场合对某些经济学理论和部分经济学家的观点表达了质疑、不认同甚至批评。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

1. 理论脱离实际,尤其是与商业实操的脱节:

这是马云最常表达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很多经济学理论是在高度抽象和理想化的模型下建立的,并不能完全解释和指导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真实商业世界。

举例说明:
供需理论: 马云创立阿里巴巴,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创造了新的交易平台和生态系统,这在很多传统经济学模型中很难被直接套用和解释。他可能觉得经济学家们过于强调市场本身的自发调节,而忽视了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在重塑市场和创造价值方面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商业: 经济学家们常常从宏观层面讨论GDP、通货膨胀、就业等,但这些宏观数字如何转化为企业具体的经营策略、如何应对市场变化,经济学家的建议往往显得不够接地气。马云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如何让消费者获得便利,这些微观的实践才是他关注的焦点。
理论的僵化: 有时经济学理论会过于强调“理性人”假设,但现实中的消费者和创业者行为往往受到情感、习惯、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总是理性的最大化追求者。马云深谙此道,并利用了这些“非理性”因素来构建商业模式。

2. 对创新和颠覆性商业模式的不理解或低估:

马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看到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巨大潜力,并敢于打破传统。他可能会觉得一些经济学家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等新兴事物抱有怀疑或保守的态度。

举例说明:
电子商务的初期: 在电子商务兴起的早期,很多经济学家和传统商业人士对这种模式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不安全、不规范,无法取代线下零售。马云可能认为这些质疑者是站在旧的思维模式上,未能认识到技术的革命性影响。
平台经济的价值: 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平台经济的出现,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普惠金融。马云可能会觉得一些经济学家过于强调平台的垄断性或潜在风险,而忽视了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巨大贡献和赋能作用。

3. 对“效率至上”和“自由市场”的过度强调:

虽然马云也承认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但他更强调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社会责任,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普惠性。他可能会批评一些经济学家过于强调效率和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公平、包容和社会价值。

举例说明:
普惠金融: 蚂蚁金服旨在为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提供金融服务,这与一些传统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服务大型金融机构的观点可能有所不同。马云强调的是金融的普惠性,而非仅仅追求规模和利润。
就业与技术: 在一些讨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时,经济学家们可能会侧重于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风险。而马云则更强调技术如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何赋能个体。

4. 经济学家有时更关注“是什么”,而非“如何做”:

马云更像一个实践家和战略家,他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驱动商业发展,如何在变化中找到机会。他可能会觉得很多经济学家更擅长分析和解释“发生了什么”,但对于“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指导性建议不够具体和可行。

举例说明: 马云在面对企业发展中的挑战时,更侧重于制定实际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搭建平台、如何建立信任机制、如何赋能商家等。而一些经济学家的建议可能更偏向于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干预。

5. 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马云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个性和煽动性的演讲者,他的表达方式往往直接、生动、充满比喻。他可能不会像学院派经济学家那样使用严谨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来表达观点,而是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批判他认为不合理的地方。这种风格的差异本身就可能造成一种“反感”的印象。

6. 对“垄断”和“监管”的看法差异:

在近年来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监管讨论中,马云及其领导的企业与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也存在差异。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大型平台存在垄断风险,需要加强监管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马云则可能认为这些平台是在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其存在本身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创新活力,过度监管会扼杀创新。

总结来说,马云并非完全否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但他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理解、适应并引领商业变革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思想。他“反感”的更多是那种脱离实际、僵化保守、忽视创新和人文关怀的经济学理论和部分经济学家的观点。

他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与商业实践相结合,能够提供切实可行建议,能够理解并推动社会进步的经济学智慧。他的言论更像是一种对经济学界反思和推动的呼吁,希望经济学能更好地服务于真实的商业世界和更广泛的社会福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群众眼中的经济学家可能更多的是宏观经济学家,就是天天把M2、GDP、房价、人口还有汇率挂在嘴边的经济学家(以及民科)。这部分人确实对企业经营行为没什么参考价值。

但是,真正的经济学其实很像医学,在经济学这个大牌子下有非常多相互之间比较独立的分支。许多分支对于企业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金融学(在我国属于应用经济学)一部分内容叫公司金融,研究企业的资本结构,通俗的讲就是研究企业融资是通过银行借钱好还是发股票融资好。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要面临问题。

再比如经济学还有个分支叫产业组织理论,里面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到企业的定价行为,即企业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如何定价才能取得最大收益。产业组织理论还涉及到垄断厂商间的博弈活动、最优的广告投入、捆绑销售等促销手段等等与企业经营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

所以并不是经济学家没用,而是民众对经济学家的理解有点狭隘。亚马逊、谷歌等大公司都养了一批经济学家,为自己的广告拍卖等经营活动建言献策。马云这话是说给中国听众说的,此时的经济学家自然是指中国民众印象中的宏观经济学家。

事实上,阿里成立达摩院的同时还成立了与之对应的罗汉堂,首届学术委员会中有六位经济学诺奖得主。

行胜于言。

user avatar

所有的科学,都是用简单拟合复杂,那么简单的模型与参数、指标,对不对呢?方向大致是对的,但解释真实的复杂世界时,必须要增加大量的经验体验与先验,否则就会被人不理解,甚至反感抛弃。

牛顿力学拟合最简单的世界,如果不增加摩擦力因素,也会被人唾骂。

何况看得到摸得着的经济生活呢……

user avatar

这不算啥吧?

马云还瞧不起监管呢。

在2020年上海举办的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先是批评监管落后,巴塞尔协议无效且有害;再指出中国金融没有系统(即不成体系);然后是贬低银行是当铺;后面再发表了监管跟不上形势发展…

这发言,那真是振聋发聩震耳欲聋,醍醐灌顶大放厥词,发人深省不堪入耳…

所以么,马云连监管单位都不怕,经济学家又怎么能入了他的法眼。

至于他为什么无所顾忌,可能就是因为太有钱了吧。

有点飘…

user avatar

爱迪生跟特斯拉的关系不好。爱迪生属于是动手能力强,人际关系好,小聪明多的商人。特斯拉是物理基础好,孤僻古怪,赋有理想的学者。二者的争斗短期以特斯拉失败告终,长期以爱迪生的污点来定性。

学者和商人其实是在不同维度上的。所以一个好的经济学者未必是好的商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没有一个是亿万富翁,而福布斯财富榜前十名也没一个能拿诺贝尔奖。

短期看商人自然是呼风唤雨,但长期看一百年后没有谁记得曾经的首富是谁,可所有学经济学的人都会知道一些名字。

故而评判学者价值的尺度是以百年为期,而评价商人的周期则仅为二十年。学者自然看不起商人,因为若看得起则会去经商发财,好过在学术上拿死工资刻苦钻研。而商人则必然看不起学者,否则也不会投入商场,艰苦奋斗。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本是如此。

至于马云,他有限的时间不足以让他对经济学有什么深入的了解,他只能以商人的实用主义来评判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对他而言,经济学家的话只有能赚钱和不能赚钱的区别。可是在经济学家眼里,却是与真理差距1000还是差距100点的问题。一个经济学家也许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把现有理论跟真理直接的差距从1000缩小到了999,在马云这类商人眼里,无论差1000还是差999都证明理论不准,不能赚钱!而在学者眼里,哪怕是一分的进步也是莫大的功绩。因为最终当理论达到了真理,获益的不是某个商人和学者,而是整个人类。

学者和商人,他们说是不同维度的两种人。所以商人评论学者可以用一句隔行如隔山来概括。

user avatar

2018年6月,马云在杭州成立研究机构罗汉堂。在谈到成立初衷时,马云将罗汉堂与湖畔大学、达摩院、马云教育基金会并论,称希望罗汉堂“存在三百年”。

罗汉堂首批成员包括:

经济学家,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特.霍姆斯特罗。

经济学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尔斯.汉森。

经济学家,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尔文.罗思。

经济学家,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赛。

经济学家,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

经济学家,美国金融学会院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帕特里克.博尔顿。

经济学家,美国国家经济研究中心成员,马科斯.布鲁米奈尔。

经济学家,(前)微软首席经济学家,普斯顿.麦法宜。

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钱颖一。

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史蒂文.泰德里斯。

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王能。

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魏尚进。

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熊伟。

经济学家,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许成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