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买肉时,突然有一些感想。
我国最近二十年是国际上微操玩得好,大吃全球经济红利。
最近为什么大家网上“仇富”的牢骚多了?因为富人本来就不仁啊,存量他们已经死死霸住了。老百姓之所以觉得还有奔头,是因为国家的增量一直在做大。可现在,外交形势本就严峻,疫情又突然横插一脚,国际红利上,很多本来还能维持住的杠杆接二连三断了,微操越来越难玩下去了。而且,这才是刚起了个头儿啊。
所以,国际红利没了,增量利益没了,利润增长从哪来?资本的目光很容易转移到盯着大家碗里那点存量利益去算计了。
过去二十年,我们平民百姓的满足感能维系在比较高的程度,也是因为我们社会整体经济效率一直在提升。
比如,90年代,美国沃尔玛就能像今天中国的华润超市一样,让整个采购链、供应链保持十分通畅。因为那时候,美国铁路里程、航空运输、高速公路,都是世界顶级的。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沃尔玛甚至动用卫星在进行实时数据追踪。那个年代,美国超市都有冷藏肉品卖的吧?
那时候中国呢?高速公路?才刚刚兴起,里程特短不说,还有一些土匪路霸,开个面包把物流大货车逼停,就地讹诈,甚至有杀人越活的现象。铁路网也不密集,而且铁路几次大提速前并不封闭,像印度一样遇上牛群过铁路红绿灯,都要停车,火车速度也慢。航空运输更不用说很落后。连海运,世界级港口都没有,货轮过个台湾海峡都有风险。我印象最深的九十年代后消失的两样事物,一个是现在没有老鹰在天上飞了,然后就是我们这条省会二级城市公路上不走马车了。那个年代,生产端也是草草起步,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商品到处都是。信息技术不发达,社会监管、治安都很差。电力水利都还在加紧建设,大城市动不动停水,时不时限电,都是家常便饭。所以,那个时候的中国,真真儿的是和印度肩并肩的世界最穷困的国家。那个时候的中国,规模化且高效的供应链根本建立不起来,大型超市很少,中型超市更少,连锁便利店罕见。全是小卖铺,是地摊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当然,买肉的话,只能到肉摊肉铺,没有超市没有冰柜,肯定是不是冷鲜肉。
可最近这二十多年发展,我们是在方方面面提高经济效率啊。现在二线城市建成区,5km范围内一两个大型超市已经是常见的吧。经历了互联网革命,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甚至比美国还超前。而中国的物流更是发达的不像样了,现在超市里同样的东西,外卖跑腿一小时配送的价格,甚至开始压过在淘宝网上买然后等收快递了...前段时间我对比了下,一次买多点,用外卖APP买肉送到家,居然真的比去肉铺还便宜些。我们的供应链,恐怕比美国还发达了。
然而,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更大的增量盘面来源,我们的经济效率在全人类的水平,已经触顶了。
因为经济效率的不断提升,我们这里的猪肉价格,大概十五六年前,十二三块。在去年猪肉狂涨之前,实际也就十七八块。这种比较低的涨幅背后,一来,是经济效率提升带来的内需市场的扩大,比如很多以前物资不丰富的地区,逐渐打开了市场,当地人民提升了生活水平和采购量...二来,是三产的发达,极大优化了供应链,在采购、运输、加工、信息、支付等环节,都大大压低了成本。所以,这种低物价,是靠经济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过去的高通胀。
但现在呢?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已经触顶的我们又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从先进国际经验(比如美国沃尔玛)那里不断模仿学习,那么这个持续压低物价的经济效率红利,可能已经遇到瓶颈了。随之而来的,是底层人民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这次猪肉价格暴涨后,我们这里的价格,已经回不去了...
其实,社会经济效率提升的边际效益递减,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资本垄断。
十来年前,我还上学时,那时候同学之间聊天,说日本、韩国这些国家,连小卖铺都是大型企业垄断,自己想开家小店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初听这些,觉得不可思议。那种社会要固化到什么程度啊?开个店,这种小本创业的机会都没有...大企业不是该赚贵重商品的钱吗,怎么连铅笔橡皮这些小物件的钱也要呢?
那个年代,马云还是年轻人的精神导师,电视上、报纸上、网站上,铺天盖地的连锁加盟广告,陈安之等各种大忽悠大行其道...说真的,那时是真的能小本创业,才有这种市场。早几年,开个小卖铺成本并不高,稍微有个左右半年的存款就够。后来想加盟个超市也不难,几万块甚至就可以有连锁公司供应商品,铺货经营了。各种这饮品店那小吃店的加盟更是泛滥。可是,现在在各种媒体平台上,这种广告都少了...原因无他,连锁店依然在,但不是年轻的个人,抱着创业梦想,就可以轻易玩得起的了。成本高的厉害了,对大众撒网式广告,已经效果不大了。
不只是开店,连卖菜的个人都快垮了。
5年前,我们这里一家菜市场,猪肉铺大概有八九家。现在,市场里只剩下两家了。因为三公里内,两家华润大型综超,一公里内四五家中型超市小型便利店,五年内营业,都卖肉。后来,中小型超市的肉也卖不下去了...
经济效率提升的最后阶段,不是单纯的优化供应链了,而是大鱼吃小鱼,靠规模效应,靠独占市场摊低单位成本,勉强维系低价格...可是,小生意人越来越难抵抗。去年猪肉价格爆炸了一次,现在卖猪肉的,竟然死了一大半...线下,大型企业已经占了绝对优势了。之前网络公司们,吹了好几年也起不来的o2o,现在开始真正发力了。因为线下资本有得选择了,不用受制于那两三家线上资本。实际上资本之间还是有牵连。当然,阿里也不是吃素的,天猫便利店、盒马生鲜这些早就布局好,严阵以待了。
外卖APP里的超市价格,比起网上快递的价格,说真的很低了,优惠折扣力度很大,送上门最终价格甚至比实体小店还低,如同当年狂撒钱抢占份额后,吃垄断利益的各种大佬APP一样,消费习惯正在培养,韭菜正在长高,似乎已经在最后的收尾阶段了。
十几年后,恍然间,发现自己身边,小卖铺以及小卖铺卖的东西,都在加速成为大型企业的业务...大资本,已经把年轻人的创业机会,挤干吃净了。当年,我们觉得大公司连肉都卖,不可思议,而今,居然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正在向日本韩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阶段,大步迈去,甚至已经是临门一脚了...
年轻人能不讨厌还在说风凉话的马云他们吗?
当年你以身作则教年轻人创业,大家敬重你。
现在你们把年轻人创业者挤得无路可走,大家怎能不牢骚?
什么是创业?十几年前,开一家小店,一年收入十几万,一年买车,三年买房,那就是创业。所以,那时候学生们张口闭口创业,大家虽然想的远,但多数年轻人都是从小着手。
可现在呢?985都吃力,必须清华北大,有校友人脉,有99%没有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资讯渠道,然后顶级名企混多少年,把行业资源、大佬资源都积累起来,再找个好点子,开家公司,A轮B轮C轮,起手就是几千万,动辄就是几个亿...最后,大资本家觉得你还可以,把你一入股一收购,你就是稳坐垄断市场...这才叫创业?
这叫创业?这叫资本家接班人培养皿吧?基本都是那个圈子的。马云曾经说过,一年挣100万的人是最幸福的,压力没那么大,财务也已经实现自由...他当时鼓励的是淘宝上的小卖家...
可是,马云现在连淘宝小卖家都不会再鼓励了...因为,在他们的权重机制设计,也已经是赢者通吃了。除了开直播卖卖色相或名气来带货的直播,当个花哨宣传招牌,天猫超市早就把韭菜割得不亦乐乎...我都不明白,天猫超市除了粮油它不敢炒价格,其他所有东西没有一样比实体店便宜,设计一大堆足以把人搞晕的优惠券包系统,节日打最低折都比店里贵的多,到底都是什么人在消费?可它就是越做越大。不过,当然华润这些线下大佬也趁着这机会,摸索着出手甩开阿里系搞O2O了。
对,有了规模化,现在社会效率是高了,就业岗位也多了。但效率收益,岗位收益,仍然是大比重集中到大资本手里了。这个趋势还在加剧。
诚然,真正的技术人才是很多的,他们在各个细分领域,仍然实践着年轻人浪漫的创业故事...但由于阻塞了销售端的小本创业,整体上创业门槛抬高了,受众面变窄了。对于没有掌握某个核心技术的,普通的无产阶级劳动者而言,大资本家们,把他们全部变成了可以随时来可以随时走的员工。普通的年轻人,开个小店的选择,都越来越少了。那些没上过大学,从偏远农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就是想摆个肉摊卖个猪肉,都卖不起了...
我看到的是,我们这个昔日人声鼎沸的蔬菜市场,如今肉铺只剩当初的20%,菜摊也萎缩到只有三分之一,客流寥寥...
生活越来越多彩,但选择,越来越少...我一直都明白,阶层固化,不是指一个工人无法一跃成为千万富翁,不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概率太小...但一个工人,连成为一个小店店主,一个农民,连成为一个肉摊卖肉的,一个工作了四五年的大学生,连办一个两三人合伙的小公司,可能性都没有时,我觉得是真固化了。
我并没有见过十年前的知乎。不知道那时候知乎会不会非常流行小本创业这个话题。但我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只谈offer,创业话题我被推到的很少。而知乎上认为自己可以创业,抱着创业想法的年轻人,在这里看到的更少。时代真的变了吗?也难怪,所有人都只能是打工者时,无论年薪百万,还是月薪三千,这死气沉沉的时代,大家便不再敢像昔日年轻人一样,追随着精神导师马云的指引,哪怕撞得头破血流,摔倒在地,也愿意一起仰天大笑。
现在所有人,都是被剥削的打工仔,连和老板议价的诉求主动权,都没有...劳动力市场固然供不应求,可劳动力全部成了佃农,连做自耕农的选择可能性都没了,那就必然是大资本做的孽了。
经济不行了,又让最先被冲击的他们去搞当年的地摊经济...但今天摆地摊,价格都低不过满仓库采购量的大型企业,还能卖些什么?这就是大资本创造的时代。
无他,尊师重道耳。
马云有个两个身份。
一曰中国互联网导师;二曰中国新兴资本家。
马云虽说还算不上第一代互联网领袖,但他是中国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开山祖师。
这是一个完全有资格写进中国历史的人物。
他的荣耀与光辉值得世人敬仰。
中国互联网有今天的成就,马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给无数的后人指明了道路,他高高举起的火炬照亮了黑夜。
尊崇师辈是中国人的传统,就算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身体里依然有千年的道统。
所以马云主政一天,有些话难免要在喉咙里转上几圈,最后还是咽了下去。
马云拂了拂衣袖,带着几片云彩仙游而去。
此时,人们突然想起,老师咋这么有钱呢?
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荡。
既然马云老师告一段落,那么大资本家马云的身份就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马云是给大家指明了道路,同学们兴冲冲跟着这条路走着走着,突然就发现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建筑横亘在道路中间。建筑的左边是万丈悬崖,右边是高耸入云的千年雪山。
建筑的中间开着一个小门,如果佝偻着四肢略着地,可供一人进去。
里面一个声音高叫着:进来吧,给尔996福报。
进不进去,这是个问题。
前面乌压压的人群,举着学历,举着证书,举着各式各样的证明。
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排成单列,蜿蜒曲折,绵延千里。
人人都想进去,但看着那憋屈的小门,内心深处又充满了愤恨。
有人打了退堂鼓,想着那就别处再寻条出路。
殊不知回到原点,却更加惊讶地发现:虽然脚下有无数条道路通向远方,但是这些路上或有猛虎,或有怪兽,或有陷阱,或有妖艳之人在故弄着玄虚。
哪里有路,分明都是此路不通。
中国少年都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那血红的旗帜上流淌的血脉,滚动着激情。
生命的意义就是一定要找到出路,如果不能自然进化,那就基因突变。
中国少年是讲道理的,毒虫猛兽,那本来就是要吃人的,埋怨也没有用。
偏偏你马老师,怎么对得起师道尊严这四个字?
为师不但要授业解惑,还要真的给学生指出一条活路,堂堂正正地做人,不至于佝偻着爬行。
摇唇鼓舌,结果要学生去给你下苦,做一个现代包身工。
就算是这样的机会,那也不一定轮得上。
这样的怨气,就好像是歌子里面唱的一样:
敢问路在何方?
举起千钧金箍棒,誓要打上凌霄殿。
不是马云退休了,阿里黑料变多了。
是随着社会阶级矛盾的凸显,资本的自我美化失败,暴露出了资本血淋淋的真实面目。马云发现势头不对,赶紧退休隐居幕后。
前些年,在国家发展红利支持下,资本们还可以靠着高待遇掩盖自己的残酷剥削。那时候大家还都沉浸在高工资的幸福中,没认识到资本的没人性。而在互联网行业,这种情况特别严重。因为实业发展困难,不少游资都涌进了互联网,给了互联网一波巨大的红利。
但是现在,互联网去泡沫,全球经济遇冷国家发展红利降低,企业开始裁员优化,支持不了高待遇了,资本就露出本性了。
这时候大家才突然发现:我靠,这帮资本这么黑的吗?
而马云,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体现,他要么赶紧退了明哲保身,要么继续站在台前被千夫所指。过去打造的导师形象是肯定维持不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