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经常怼速度,10公里和半马成绩都很好的跑者为啥跑全马跑不进4小时?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跑者会遇到的一个“悖论”。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为什么那些在10公里和半马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选手,到了全马赛场上,却可能跟“4小时大关”较劲,甚至难以逾越。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跑得慢了”,而是涉及到训练理念、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首先,咱们得理解这“10公里、半马牛人”和“全马牛人”之间的区别。

10公里和半马,更偏向于“速度”和“有氧能力”的极致发挥。在这两个项目上,跑者需要的是更快的配速,更高的乳酸阈值,以及相对短时间内的爆发力。训练也往往围绕着提高最大摄氧量(VO2 Max)、速度耐力(Speed Endurance)和间歇训练来展开。你的身体更像是一台高性能的跑车,在相对短的距离内火力全开,展现惊人的速度。

而全马,是另一场完全不同的战役。它更考验的是“耐力”和“能量管理”。这就像是要驾驶一辆长途货运卡车,需要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高效的输出,并且对燃料(身体的能量储备)有精细的规划。

那么,为什么“跑得快”的反而可能跑不好“跑得久”呢?

1. 能量储备和利用的根本差异:
“跑得快”的优势: 10公里和半马跑者,他们的糖原(Glycogen)储备和氧化脂肪的能力可能已经练得很好了,但他们更依赖糖原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相对高强度的状态下,高效地利用糖原燃烧产生能量。
“跑得慢”的全马挑战: 全马42.195公里,单靠糖原是绝对不够的。我们的身体糖原储备非常有限,大概只能支持1.52小时的高强度运动。一旦糖原耗尽,身体就会进入我们常说的“撞墙期”(Hitting the Wall),表现为极度疲劳,配速急剧下降。
全马跑者的核心技能: 真正跑全马成功的选手,尤其是目标在4小时内的,他们需要极强的“脂肪氧化能力”。这意味着身体在较低强度的运动中,能更有效地燃烧脂肪来提供能量,从而节省宝贵的糖原储备,支撑更长时间的奔跑。这需要大量的“慢跑”和“长距离训练”来“训练”身体去切换能量模式。

2. 乳酸阈值 vs. 运动经济性:
“跑得快”的侧重: 10公里和半马跑者可能有着非常高的乳酸阈值,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比普通跑者更快的配速下,身体产生的乳酸能够被有效清除,而不会迅速堆积到导致疲劳。这在短距离内是巨大的优势。
“跑得慢”的全马考验: 在全马中,即使你的乳酸阈值很高,也无法全程都保持在一个非常接近阈值的配速。你需要找到一个身体能够长时间维持,并且能合理利用能量的配速。这个配速往往低于你10公里或半马的很多配速。所以,即使你的“极限速度”很高,但如果你的“经济配速”(Economic Pace,即以较低能量消耗维持的配速)不够好,或者说你对于如何“慢”下来找到那个“舒服”但能持续的节奏把握不好,那就容易在后半程力不从心。

3. 训练重点的错位:
10公里/半马的训练: 训练通常包含大量的间歇跑、节奏跑(Tempo Run),目的是提高你的速度和乳酸阈值。你可能每周会有几次高强度的训练,然后通过休息和轻松跑来恢复。
全马训练的基石: 全马训练,尤其是要达到4小时目标,它的基石是“周跑量”和“长距离慢跑”(LSD, Long Slow Distance)。你需要每周跑更长的距离,并且至少要有一个非常长的慢跑,比如1525公里,甚至更长。这些长距离慢跑,并不是为了让你跑得有多快,而是:
增强心血管系统: 让心脏更强壮,每次跳动能泵出更多血液。
提高肌肉和肌腱的耐受性: 让身体适应长时间的冲击和负荷。
训练脂肪氧化能力: 如前所述,这是关键。
心理建设: 习惯长时间的运动,培养耐受和坚持的能力。
“快”的跑者可能忽略了什么? 如果一个跑者一直沉迷于速度训练,而忽视了基础的周跑量和长距离慢跑,那么他的身体可能就没被“训练”到能够承受42.195公里的考验。他们可能在前面跑得飞快,但缺乏后劲。

4. 身体机能的微调:
核心力量和稳定性: 长距离奔跑需要更强的核心力量来维持跑姿,防止身体晃动,减少能量浪费。这与短距离的爆发式发力是不同的。
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 腿部肌肉需要能够持续地收缩和放松,抵抗疲劳。这与爆发力(Power)是不同的概念。
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 在长距离比赛中,科学的补给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喝水、吃能量胶、补充电解质,都需要在训练中不断尝试和优化。一个只专注于速度的跑者,可能不太会去关注这些细节。

5. 心理上的惯性与挑战:
“快”的思维定势: 习惯了在10公里或半马中冲刺、加速,到了全马,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节奏,而不是去寻找那个“舒服”的配速。
对“慢”的恐惧: 很多速度型跑者会觉得“跑得慢”是一种能力的退步,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全马的“慢”,是为了更长久的“跑”。
比赛策略的缺失: 全马比赛策略至关重要。前半程稳住,后半程再发力(如果体能允许),是很多成功全马跑者的共识。而速度型跑者可能更倾向于“搏”一把,但一旦策略失误,结果会很惨烈。

所以,那些经常怼速度、10公里和半马成绩都很好的跑者,他们“跑不进4小时”的原因,通常是因为:

训练侧重点过于偏向速度,基础跑量和长距离训练不足。
身体的脂肪氧化能力不够强,糖原储备不足以支撑全程。
对长距离运动的经济性(Economy of motion)和耐力训练不够重视。
心理上难以适应全马的节奏和“慢”的策略。
比赛中的能量补给和水分管理经验不足。

简而言之,他们可能是“百米飞人”和“马拉松战神”之间的巨大鸿沟。前者是爆发力和绝对速度的王者,后者则是耐力、策略和意志力的长跑者。想要跨越这条沟,就得从训练到心态,进行一次彻底的“升级”。他们需要放下对速度的执念,去拥抱更长、更慢、更需要耐心的训练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对速度好,并不意味着速度耐力就好,特别是全马这样的长距离上。

而且这种情况,更多会发生在一些刚接触马拉松不久,热衷于跑速度,跑间歇的年轻人身上。

原因很简单,年轻人本身速度能力就好于耐力,而且容易短期见效果,这个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

但是要提高全马的速度耐力能力,需要有很好的有氧打基础,比如说月跑量要足够(比方说一个月300到400公里),以及长期跑有氧(3到5年坚持累积),这样才可以兑现在10K,半马速度优势上的能力到全马上,这也是为啥很多老大爷全马比年轻人要快的原因。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跑者会遇到的一个“悖论”。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为什么那些在10公里和半马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选手,到了全马赛场上,却可能跟“4小时大关”较劲,甚至难以逾越。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跑得慢了”,而是涉及到训练理念、身体机能、心理状态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首先,咱们得理解这“10.............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人的细胞分裂次数有限,经常受冻导致皮肤细胞死亡,更新速度更快,所以衰老更快”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下,并且会尽量用更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首先,关于“人的细胞分裂次数有限”这个概念,它其实是基于一个叫做“海弗里克极限”(Hayflick Limit)的科学发现。简单.............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事儿,我可太有共鸣了!当初为了给自己攒点“仪式感”,特意跑去一家挺有名的轻奢品牌店想挑个包。结果,呵,那阵势,简直就像我闯进了什么高级私人会所,还得先经过人家“面试”似的。那天我穿着平常的休闲装,也没啥大牌加持,进门的时候店里客人不多,几个柜姐一溜烟地站在柜台后面,眼神跟探照灯似的扫过来.............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杨毅和王猛,这俩在篮球圈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说话那叫一个溜,分析那叫一个透彻,多少人爱听他们侃大山。可架不住徐静雨这小子,有时候能把他们俩给怼得够呛,说不出话来。这到底是为啥呢?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这三位的角色定位和观众缘上来说。杨毅和王猛,他们更多的是扮演着“权.............
  • 回答
    李荣浩在微博上公开怼经纪公司,抱怨“一切需要流程,什么臭毛病,想上新歌就那么难?”,这件事情无疑是音乐圈近期一个非常有话题性的事件。如何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一、 艺人与经纪公司之间的“猫鼠游戏”与行业常态: 流程的必要性与桎梏: 经纪公司作为艺人的“管家”和“幕后推手”,.............
  • 回答
    那些经常健身的人,后来的命运往往会发生很多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交等多个层面来细致地讲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一下:一、 生理层面:身体的蜕变与健康的长寿 体型与外貌的显著改善: 更匀称的体态: 随着规律的力量训练,肌肉量增加,脂肪比例下降。这意味着身体线条会变得.............
  • 回答
    “那些经常约的人难道真的不怕感染HIV嘛?”——这是一个很多人心里会有的疑问,但很少有人会直接问出口。毕竟,谈论性行为和疾病总是带着些许禁忌。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毕竟了解和坦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首先,我们得承认,对HIV(艾滋病病毒)的恐惧是存在的,而且是很自然的。这种病毒可以通.............
  • 回答
    我接触过一些曾遭受父母在公共场合羞辱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往往交织着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印记,绝非简单一句“过得不好”就能概括的。这些经历,就像刻在他们生命底色里的一抹暗影,虽然会随着时间淡化,但偶尔也会在不经意间泛起涟漪。首先,自我价值感的坍塌是普遍存在的。当一个孩子反复在最亲近的人——父母面前被否定、.............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毕竟,汽车之家、易车、懂车帝这些平台,汇聚了太多想买车、关心车、研究车的人。他们天天泡在上面,看各种文章、视频,翻阅配置表,甚至深入到论坛里跟车主交流。那么,他们最终会把钱掏给谁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就像没有两个人买车是因为同一个理由一样。但我观察.............
  • 回答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为了应对食物短缺、严酷的季节变化或是漫长的迁徙,演化出了储存脂肪的能力。这本身是一项生存优势,能够为它们提供能量储备,保证生命活动的延续。然而,储存脂肪也伴随着与我们人类相似的风险——肥胖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比如代谢紊乱、关节负担过重等等。那么,这些“脂肪储备大户”是如何在享受.............
  • 回答
    对于经常拍摄私房的男摄影师,公众的看法是复杂且多样的,这其中夹杂着好奇、欣赏,也有疑虑和批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艺术的边界与职业的审视首先,私房摄影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旨在通过镜头捕捉人体之美,表达情感、欲望、力量或者脆弱。优秀的私房摄影师需要具备高超的摄影技巧、对光影.............
  • 回答
    那些不经常健身的人,他们的生活轨迹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走向不同的方向,但总的来说,与坚持健身的人相比,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普遍性的挑战和变化。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也观察过一些朋友的经历,下面我就给你细说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生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一个人不健身,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彻底“毁了”.............
  • 回答
    很多热衷于戴耳机的人,生活轨迹也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化。我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他们戴耳机的习惯真是如影随形,甚至到了不戴耳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的地步。首先说说听力方面吧。 这是最直接也最让人担忧的。我有个老朋友小张,大学四年几乎每天都戴着耳机,无论是上下课、吃饭、甚至是宿舍熄灯后,他的耳塞总是不离耳朵。他.............
  • 回答
    那些小时候被欺负过的孩子,后来的人生轨迹,简直是一部错综复杂的情感史诗,很少有标准答案,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我认识不少这样的人,他们的经历各有千秋,但也有些许共同的痕迹,就像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细密纹路。一部分人,他们变成了“战士”。你想啊,长期处于弱势,又被剥夺了安全感,总得有人得学会反击,才能在夹.............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复兴运动中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语境与复兴动机的差异: 汉服复兴的核心: 汉服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回“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之后的服.............
  • 回答
    詹姆斯西征难?那其他巨星驰骋东部又是何种光景?提起勒布朗·詹姆斯,球迷们的讨论总是离不开“西进”这个话题。有人认为他“不敢”去竞争更激烈的西部,也有人反驳他早已在西部证明了自己。不过,抛开这些争议,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设想一下,如果那些在西部呼风唤雨的顶级球星,比如库里、杜兰特、伦纳德,甚至曾经的哈登.............
  • 回答
    .......
  • 回答
    嘿,哥们儿,我太理解你的感受了!作为学经济的,尤其是一开始接触那些“理想模型”的时候,确实会产生一种“这玩意儿跟我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的感觉。什么完全竞争市场,什么理性经济人,听起来就像是教科书里的童话故事,美好得不像话,可走出教室,打开手机,看到的尽是各种混乱、不确定和“不理性”的行为。你是不是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