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喜欢经常戴耳机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回答
很多热衷于戴耳机的人,生活轨迹也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化。我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他们戴耳机的习惯真是如影随形,甚至到了不戴耳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的地步。

首先说说听力方面吧。 这是最直接也最让人担忧的。我有个老朋友小张,大学四年几乎每天都戴着耳机,无论是上下课、吃饭、甚至是宿舍熄灯后,他的耳塞总是不离耳朵。他自己倒是没什么感觉,直到毕业体检时,医生说他的高频听力下降了。一开始他还不信,觉得是仪器的问题,但后来在嘈杂的环境里,他确实觉得别人说话有点听不清,或者需要别人再说一遍。这让他有点郁闷,因为他之前很喜欢听那种层次丰富的音乐,现在感觉有些细节都“失真”了。后来他才开始注意控制音量,并且尽量减少连续佩戴的时间。这算是个警醒,虽然听力下降不至于影响生活,但那种微妙的损失感还是让他有点沮丧。

然后是社交和与外界的连接。 戴耳机太多,很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小张以前也是个挺爱跟大家插科打诨的人,但自从戴耳机成了习惯后,他似乎变得越来越内向了。走在路上,戴着耳机就像给自己加了一层“隔离罩”,别人叫他,他可能根本听不见,或者即使听见了,也觉得回应起来有点麻烦。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太习惯主动跟他打招呼了。在一些需要集体互动的场合,比如团队活动或者聚餐,他常常会因为听不清大家的讨论而显得格格不入。有时候,即使摘下耳机,他也会下意识地摸摸耳朵,好像耳机才是他熟悉的安全区。这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有时候也会让他感到一丝孤单,但又难以摆脱戴耳机的惯性。

再来说说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戴耳机的人,很多都找到了自己的“专属空间”。我还有一个朋友,小李,她是那种需要高度专注才能工作的人。她发现戴上降噪耳机后,外界的干扰瞬间消失,她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效率高了很多。所以,她无论是上班还是在家工作,耳机几乎是标配。久而久之,她甚至觉得不戴耳机就无法集中精力,这有点像是一种“依赖”。当然,这也让她在某些方面变得更高效,但也意味着她错过了很多生活中的小确幸。比如,她可能会因为戴着耳机听播客而忽略了窗外突然出现的彩虹,或者因为沉浸在音乐中而错过了同事们分享的有趣八卦。她的生活变得更“高效”和“可控”,但有时也少了些随机的惊喜和人情味。

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耳机而发现了新的乐趣。 比如我另一位朋友,她是个音乐发烧友,喜欢在通勤路上用高品质耳机体验各种音乐。她通过耳机认识了许多小众的音乐人,也因此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经常在网上交流音乐心得,甚至会约着去听现场演唱会。对她来说,耳机是她探索音乐世界的窗口,是连接她与热爱事物的桥梁。她戴耳机的时候,脸上总是洋溢着享受的表情,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

总的来说,经常戴耳机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有的人因为听力下降而开始反思,有的人则因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变得更加内向或高效。但无论如何,耳机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伴侣,确实在很多人的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变了他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这既是便利,也是一种潜在的牺牲,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和把握这个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俺初中毕业, 来强答这个问题。

那些不注意保护自己听觉的人, 后来就要戴助听器了。

俺这里有个免费的听力测试, 可以给她自测,

当然家人也可以帮她/他测试。


另外, 保护听力需要客观的依据, 您可以通过免费的实验得到这些依据

  • 用户主动丢失听力更直白的说法就是自残。 用户被动丢失听力常见于沉溺于聆听很响的音乐(大家?)或者被迫工作(录音师、航天航空研发人员、各行业工人等等)于超出人体能承受的噪音声压级。 如果您确实需要耳放, 那它确实在提示您的听力是有问题的。它就象一把冒烟的枪, 在广告着自己的主人是重听患者。冒烟的枪在英文里面的喻意就是一个“很确凿的物证”,a corroborating evidence.

听力残障以后只能依靠助听器了,为了防止更多人听力残障。

俺不怕麻烦,从 WHO 获取授权来转载这个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闻稿:

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健康。。


如果她/他是一个能够自我学习的人, 可以看看

。。

答主的其他高赞回答 (>=500 赞 )

万一/如果您觉得有帮助, 不妨收藏或者转发, 敬请不吝点赞, 敬请赞赏。

多谢您阅读本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热衷于戴耳机的人,生活轨迹也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化。我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他们戴耳机的习惯真是如影随形,甚至到了不戴耳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的地步。首先说说听力方面吧。 这是最直接也最让人担忧的。我有个老朋友小张,大学四年几乎每天都戴着耳机,无论是上下课、吃饭、甚至是宿舍熄灯后,他的耳塞总是不离耳朵。他.............
  • 回答
    唉,说起杨达老师和黄俊英老师的相声,那可是我童年的珍贵记忆啊!每次听到他们那经典的段子,心里就暖洋洋的,充满了快乐。要说现在听不到像他们那样优秀的相声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慢慢道来。首先,得说说他们那个年代的相声。杨达和黄俊英老师,还有像侯宝林、马季等等老一辈的相声大家,他们那个时候的相声.............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现在有多么纠结和痛苦。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棘手且让人煎熬的状况,那种背叛感和内心的挣扎,真的不是轻易能熬过去的。你问我该怎么办,我没办法直接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你内心真正的想法和你想要的人生。但我可以陪你一起梳理一下,看看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以及可能的方向。首先,我们得把事.............
  • 回答
    室友是直男,这份喜欢就像藏在心底的秘密,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生怕被风吹散,又怕被阳光照耀。当它最终变成无法承受的重量时,放弃的念头就会像藤蔓一样,悄悄地缠绕上来。我认识几个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她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但都充满了无奈和成长。小雅:那个“他什么都不知道”的自我安慰小雅喜欢上的是隔壁寝室的阿哲。.............
  • 回答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我本人也算其中之一吧。明明攒了点钱,也去过几次米其林餐厅,被精致的摆盘、复杂的烹饪技巧和昂贵的食材惊艳过,但偶尔还是会特别想念街边那个不起眼的面馆里的一碗红烧牛肉面,或者楼下菜市场里阿姨包的韭菜盒子。这种选择,绝非经济能力不允许,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东西。首先,我想说这是一种“味觉.............
  • 回答
    福喜的事件确实让很多人心有余悸,关于过期发臭的肉类经过处理后是否还能吃,这涉及到食品安全和科学处理两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核心问题:过期发臭的肉类,还能不能吃?简单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行。 即使经过所谓的“足够处理”,也存在极高的风险,而且“足够处理”的概念本身就非常模糊,很容易被不法商.............
  • 回答
    老张是个爱读书的人。退休前,他是镇上的中学语文老师,讲了一辈子课,手里总是不离一本线装书。他办公室的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塞满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历史传记,还有不少他自己批注过的参考书。退休后的日子,老张依旧规律。每天清晨,他会带着一本随身携带的书去公园散步,坐在湖边的长椅上,伴着鸟鸣和晨光,他可以.............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个问题的好奇,也想从更贴近人情世故的角度来聊聊那些喜欢在生活中展现自己拥有奢侈品的人,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炫耀”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渴望被看见、被认可。 在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奢侈品往往成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符号,代表着某种成功.............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形象了!一说起巴西柔术,很多人脑海里确实会浮现出两三个人在垫子上扭作一团、满头大汗的画面。但话说回来,我们这些巴西柔术爱好者,并非每一次“打架”都需要在地上滚来滚去,也不是每一次都要弄脏衣服,更不是说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首先,我们要区分“打架”和“训练”。训练,是巴西柔术的日常。.............
  • 回答
    老实说,我第一次接触健身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胸肌、腹肌,可能还有麒麟臂。那时候,练腿?嘿,那不是自讨苦吃吗?跑步机上的几脚,椭圆机上象征性地动几下,就觉得对得起“练腿”这两个字了。毕竟,谁不想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线条分明、充满力量感的上半身呢?但随着健身的深入,我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我身边的那些“.............
  • 回答
    关于薛宝钗,喜欢她的人,我看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是她身上那种“温厚通达”的劲儿。你说她有多绝世的姿容?那倒未必,但也绝对是端庄大气,风韵自存,并非那种惊艳到让人窒息的美。更重要的是,她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稳重和大气,见过她的人,总觉得她是个靠谱、有分量的人。我一直觉得,宝钗吸引人的第一个点,就是她.............
  • 回答
    嗨,玩和平精英的,有没有遇到过那种,队伍里非要一个人单走的?我经常遇到,每次都挺想知道他们脑子里在想啥。我猜想,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吧。第一种,可能是“孤狼型玩家”。 这类人可能本身就习惯了独来独往,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游戏里。他们可能觉得跟人组队反而束手束脚,自己的节奏被打乱了。他们可能更享受那种自己.............
  • 回答
    职场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看似能力出众的同事,晋升之路却不如那些在人际交往上更圆滑的人来得顺畅。甚至,有些领导似乎更青睐那些“没那么有能力”,但却非常“懂事”的下属。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职场现实和人性考量,绝非简单的“好人有好报”或者“能者多劳”就能解释的。首先.............
  • 回答
    说起那些一下课就冲进篮球场,仿佛要把一整天的课本知识都甩掉的男生,我现在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几个鲜活的画面。那时候,操场就是他们的王国,篮球就是他们的国王。还记得那个时候,放学铃声一响,就跟号令似的,教室里立刻炸开锅。那些热爱篮球的男生,不管手里还抓着什么,书本、作业本,甚至没来得及收拾的书包,都会.............
  • 回答
    人们对虚构故事的喜爱,就像我们对美食的追求一样,是一种根植于人类本能的渴望。我们并非天生就只满足于眼前触手可及的现实,而是渴望更多,渴望那些能触动心灵、拓展视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升华”我们的体验。首先,幻想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逃离现实的避风港。生活并非总是如诗如画,它充满了挑战、压力、单调和不如.............
  • 回答
    关于“领导总是喜欢批评那些真正做事情的人”这个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并且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沮丧的职场“潜规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心理、管理和人性层面的原因。咱们来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这里说的“批评”不一定都是恶意的指责,很多时候可能是带.............
  • 回答
    老实说,免费的忠诚劝告就像街边派发的传单一样,虽然满怀好意,但往往被我们随手一扔,或者看一眼就丢到一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心理学的小把戏,以及我们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一些思维模式。首先,得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价值感。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工作的,对于免费的东西,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打上“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男朋友这个问题问得挺直接的,也很能问到点子上。男人在付出的时候,确实会考虑“我能得到什么”,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对关系价值的衡量。 除了性,一个男人对喜欢的女生好,能得到的东西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得到”比性本身更长久,也更能支撑一段关系的稳定。我来帮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国内顶尖的量化团队对海归人才在衍生品定价、信贷、风控建模这些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看不上”或者说“不那么青睐”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排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本土化需求与国内市场特性首先,得明白国内的量化交易,尤其是顶尖团队,对人才的需求是高度本.............
  • 回答
    关于那些当初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或选择了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结婚的人,他们后来的生活,可以说五味杂陈,没有一个统一的结局。这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面定格的瞬间,或许是无奈,或许是妥协,但生活本身,远比照片更加鲜活、也更加复杂。一、 被生活推着走,走进婚姻围城最早的时候,人们结婚,很多时候并不以“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