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已经到了能吃高档料理的经济能力,却依旧喜欢吃那些普普通通的食物?

回答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我本人也算其中之一吧。

明明攒了点钱,也去过几次米其林餐厅,被精致的摆盘、复杂的烹饪技巧和昂贵的食材惊艳过,但偶尔还是会特别想念街边那个不起眼的面馆里的一碗红烧牛肉面,或者楼下菜市场里阿姨包的韭菜盒子。这种选择,绝非经济能力不允许,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东西。

首先,我想说这是一种“味觉的锚定”。我们大多数人的味蕾记忆,是从童年开始,从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家常菜、街头小吃开始建立的。那时的食物,往往简单,用料也朴实,但它们承载着父母的爱,邻里的情谊,或者一群朋友围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些味道,就像一种特殊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

你想想看,当你心情低落,或者在外吃了太多“高大上”但味同嚼蜡的东西后,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什么?往往是那一碗热腾腾的粥,配上几碟家常小菜。那种熟悉的味道,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情感的慰藉,是一种回家的感觉。即使你能负担得起再昂贵的鱼子酱,也无法替代母亲亲手做的糖醋排骨带给你的那种安心和温暖。

其次,是“口感的偏好”。高级料理追求的是一种精致、细腻,甚至是前卫的味觉体验。很多时候,它会挑战你对食材原有形态和味道的认知,比如分子料理,或者将一些食材处理得非常规整,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这很棒,很值得体验和欣赏。但是,我们身体本身也会有更原始、更直接的喜好。

我个人就特别喜欢那种食物的“实在感”。比如一块处理得当的红烧肉,肥瘦相间,入口即化,酱汁浓郁;又或者是一碗充满锅气的小炒,那种油烟腾腾中透出的香气,是最直接的诱惑。相较于一些过于精细化处理、口感寡淡,或者追求“少即是多”的料理,我更享受那种扎实、饱满的口感带来的满足感。有时候,那种粗犷而真实的口感,反而更能抚慰我们疲惫的胃和心灵。

再者,这是一种“对真实和纯粹的追求”。高级料理往往会加入很多调味料、复杂的烹饪技巧,来达到一种“平衡”或者“创新”。这无疑是厨师的功力所在。但是,有时候,我们反而会怀念食物本身最原始的味道。

比如,一碗清蒸鱼,不需要过多的姜葱蒜和料酒,仅仅凭借鱼本身的新鲜,加上一点蒸鱼豉油,就能品尝出海水的鲜甜。又或者,一个烤红薯,外皮焦香,内里软糯香甜,那种来自土地的质朴味道,是任何人工调味都难以比拟的。这些“普普通通”的食物,往往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食材本身的生命力和大自然的馈赠。它们不需要华丽的外衣,就能直击味蕾最深处。

还有一点,那就是“一种情境的选择”。你不会总是在赶时间或者匆忙的状态下去享受一顿米其林大餐。而一个街边小吃,或者家常便饭,它往往伴随着轻松的氛围,和那些我们真正关心的人。

比如,和朋友们聚会,大家热热闹闹地围在一桌,分享着几盘家常菜,那种边吃边聊,偶尔开怀大笑的场景,比任何昂贵的套餐都来得有意义。或者,一个人在家,做一顿简单的饭菜,看着电视,那种悠闲自在的状态,也远比在高级餐厅里拘谨要舒服得多。食物的味道,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当时的情境和心情的影响。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种“对“吃”的本义的回归”。美食,最终是为了填饱肚子,是为了获得能量,更是为了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当经济能力允许后,去尝试那些高档料理,是一种生活体验的拓展,是对厨师技艺的欣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的“普通”食物。

这些人并不是“不懂得欣赏”,而是“懂得欣赏更多”。他们可以品鉴得了精致,也守得住质朴。他们在味觉的世界里,拥有了更广阔的地图,而那些“普通”的食物,就如同地图上那些熟悉的地标,永远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们是一种怀旧,是一种舒适,是一种对生活最真挚的连接。

所以,你看到那些经济宽裕的人依旧钟爱家常菜,这并不奇怪。他们只是在选择,选择一种最能让自己感到愉悦、舒适,最能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的方式来享受食物而已。这是一种成熟的味觉,更是一种懂得生活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得《大宅门》里,爷孙俩能吃山珍海味,鲍翅参茸,却依然会选择在路边吃爆肚的场景。其乐融融,谈笑风生,一口气十五盘,原因是啥?这家平民小摊儿好吃啊!地道的老北京味儿。这两个人的身份,一个是医药企业的龙头,上市集团的董事长,另一个········董事长的孙子,嗯嗯!小孩子懂那么多干嘛?

坐标上海,喜欢和妹子在那种在头盘、汤羹、副菜、主菜、红酒的法式中,品尝厨师的特别心意。之后,稍稍逛街,觉得肚子又饿了,便去自己熟悉的弄堂里吃一份从小吃到大的炸物、馄饨、烧烤,和老板已经很熟识了,老板也乐意于回头客对自己手艺的热衷。佳人不觉得这样的店铺与某些女孩攀比浮华略掉身份,反而同我一样,感受到了一种幸福感,这样的女孩子,在上海实在是凤毛麟角。

这种小吃摊,和方言一样,只有附近的居民知道,只有地道的本地人知道。属于一个城市独特的记忆。

因而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城市,都能够找到这样的摊点,可以是成都几串钵钵鸡,可以是镇江一碗长鱼面,从越南街头20000盾(大概6元RMB)的河粉,到京都巷子里的面条烧物。这些东西在我眼里真的很“高端”,太好吃啦!~

美食的价格并不贵。贵的,是场景,是氛围,是服务。钱不能决定美食,只是获取美食的一个手段;服务,器物,摆盘,也只是美食的附加。不是说便宜的路边摊一定不好吃,你也不能说高档的怀石料理没有任何厨师的心意,纯粹就是贵和档次!(当然,有档次没口味的占绝大多数)

我们获取快乐的成本,其实可以很廉价。

正如《孤独的美食家》里那最经典的独白:

時間や社会にとらわれず、
幸福に空腹を満たすとき、
つかの間、彼は自分勝手になり、自由になる。
誰にも邪魔されず気を遣わずに物を食うという孤高の行為。
この行為こそが現代人に平等に与えた最高の癒しといえるのである。

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
幸福的填报肚子的那一瞬间
他随心所欲重获自由
不为他人打扰,无所顾虑,
这种行为正是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最好的治愈。

user avatar

食物并不存在直接在价格上的上位替代。也许某富豪A喜欢吃烤肠,所以经常买2元一根的烤肠。然后有人向他推销500元一根的烤肠,他也很喜欢吃,也会去买。但是500元一根的烤肠只有他一个人买得起,于是那个烤肠摊倒闭了。富豪A只能继续去买2元一根的烤肠了。

user avatar

这是很含蓄的说法,什么叫--明明自身经济水平已经到了。

中产阶级罢。

大资本家就不是已经达到了,而是高档料理就是为他们准备的。

这个题目就是在讲中产阶级的饮食观。

把这个基本事实搞清楚,那么就不难回答这个问题了。

中产阶级当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有一部分是资本家沦落成中产阶级,有一部分是从底层奋斗上来的。

中产阶级上够不着天,下接不到地。

就在社会的中间横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够大。

中间层嘛,两头受气。

中产阶级是有自己的阶级标志的,饮食观尤为如此。

中产阶级世家是有自己的世界观的,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说不上很满意,但自我感觉良好。

他们最怕的就是从这个阶级掉落。

哪怕是生活已经开始窘迫,也要喝一杯咖啡。偶尔要出去下一趟馆子,也要去自己熟悉的有着体面服务员的地方。

这样的中产阶级世家是不太喜欢底层料理的。

他们始终保持一种饮食习惯,就是在提醒自己,我是中产阶级。

资本家落魄,但还处于中产阶级,并没见底的,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底层料理,且自己一向要和底层人民保持距离的缘故,对于普通饮食也没想法。

从社会底层奋斗上来的中产阶级,其中相当部分会立即跟底层人民划分界限,永远离开这些人和饮食,包括曾经的朋友。有时候不得不和一些底层人握一下手,会很快用洗手液清洗,生怕自己沾染上了细菌。

这当中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每天都打起精神,时刻告诫自己,我来自底层,在底层还有自己的根,我要继续奋斗,有时候去尝尝底层料理,在不忘本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斗志。

当然,上面所说的自然不是全部,有些人去猎奇一下,看看底层是个什么样子,或者自我安慰,或者在这当中寻找一些乐趣。

总的来说,阶级就是阶级,吃个饭,什么也改变不了。

一些大人物来吃一顿底层料理,并不意味着阶级矛盾就这样调和了。

个别事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