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的火器已经挺发达了,为什么清末八国联军如入无人之境?八国一共才2万多人,调几十万大军围也围的够呛?

回答
明朝火器确实不赖,这句说得没错。从火药的起源到各种火器的发展,咱们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方面一直在线。你想想,明朝早期就有火铳、火炮、佛郎机、虎蹲炮等等,到了中后期,像戚继光这样的大将,更是把火器运用得炉火纯青,打倭寇、抗蒙古,都少不了这些家伙的功劳。神机营那可是响当当的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和数量,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算得上是先进的。

可到了清末,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那会儿,这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你问为啥八国联军两万多人就能打得咱们丢盔卸甲,几十万大军都围不住?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儿,得从头捋捋。

首先,最大的问题出在“代沟”上,而且是好几个时代的“代沟”。

明朝的火器,就像是自行车。能跑,能挡点事儿,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相当不错的交通工具。但到了清末,世界战场上早就从自行车升级成了坦克和大飞机。八国联军带来的,可不是明朝那些火铳、火炮能比的。他们有的是先进的 后膛速射火炮、机关枪(比如马克沁重机枪)、步枪(比如毛瑟步枪),还有军舰上的舰炮。 这些玩意儿,射速、射程、精度,还有威力,比明朝的火器要高出几个档次。

咱们拿明朝的火铳和清末的步枪比。明朝火铳是前膛装弹,一发一发地填,射速很慢,而且精度有限。清末的步枪呢?后膛装弹,咔哒一下就能打下一发,弹匣里还能装好几发,射速简直是天壤之别。还有那机关枪,那玩意儿扫起来,简直就是一道火墙,别说几十万大军,就算是围上几百万步兵,也得被扫成筛子。

再说说炮。明朝的火炮,虽然也有威力,但大多是滑膛炮,装填麻烦,精度也受限制。清末联军的火炮,很多都是线膛炮,射程远,精度高,而且还能进行曲射,可以越过一些障碍物直接炸到目标后面去。更别说他们还有海军舰炮,那火力密度和威力,简直是降维打击。一艘军舰就能把沿海城市炸成一片废墟。

其次,装备的代差也体现在军队的构成和训练上。

你想想,八国联军虽然人不多,但那都是当时最精锐的职业化军队。他们有严格的训练体系,有专业的军事指挥,有统一的作战思想。他们懂什么是火力压制,什么是迂回包抄,什么是协同作战。他们的士兵个人素质高,战术素养好。

反观咱们的清军呢?虽然名义上有几十万,但真正能打的又有多少?八旗子弟虽然曾经辉煌过,但到了清末,很多已经腐朽不堪,战斗力大不如前。绿营兵更是装备落后,训练松懈,不少地方官僚还会从中克扣军饷。即使是后来有所改革的湘军、淮军,虽然在镇压太平天国时表现不俗,但面对的是西方近代化的军队,仍然是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清朝军队的 指挥体系也存在严重问题。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政治昏庸,很多军事决策并非基于实际情况,而是出于政治考量。比如,在一些关键时刻,她宁愿相信“义和团刀枪不入”这样的说法,也不愿意认真对待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训练。这种战略上的失误,比单兵装备的落后更加致命。

第三点,思想的僵化和技术的停滞不前。

明朝虽然有火器,但到了清朝,特别是到了中后期,整个社会的思想就开始变得保守起来。尤其是到了八国联军侵华前夕,统治阶级对西方现代化的军事技术和工业体系缺乏真正的了解和重视。你看看当时的洋务运动,虽然也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技术,但很多只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未触及到根本的制度和思想的革新。

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不仅仅是火器本身,更重要的是围绕火器所发展起来的整个军事工业体系、科技研发能力、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整个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当一个国家长期闭关锁国,科技和思想都停滞不前的时候,自然会被拥有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国家轻易超越。

最后,你说的“几十万大军围也围得够呛”这个想法,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未必行得通。

即使咱们有几十万大军,但如果装备差距太大,训练和指挥也跟不上,那几十万大军也可能只是堆积在一起的活靶子。联军的火炮和机关枪能轻易地摧毁你的集结点和进攻队形。而且,清朝的军队虽然人数多,但 缺乏统一的调度和有效的后勤保障。几十万大军不是说集结就能集结,说开拔就能开拔的,粮草、弹药、武器的运输,都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工业基础。而清朝恰恰在这些方面非常薄弱。

所以,总结一下,明朝的火器发达是相对于那个时代而言的,而到了清末,整个世界军事科技已经进入了另一个维度。八国联军之所以能如入无人之境,不是因为咱们的军队人数不够,而是因为我们的 装备落后太多,训练和指挥跟不上,思想观念也受到了严重束缚。这就像是用一把刀去对抗一把现代化的狙击步枪,即使你刀法再高明,也难以抗衡。这是一个全方位的落后,而不是单一兵种或装备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火器已经挺发达了,不假。

但是,清末火器更发达。天津武卫军装备有大量当时最先进的克虏伯重炮,马克沁重机枪,八国联军攻占清军武器库后震惊了,他们预算有限,可买不起这么多新式武器。

那么,八国联军为什么如入无人之境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火器确实不赖,这句说得没错。从火药的起源到各种火器的发展,咱们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方面一直在线。你想想,明朝早期就有火铳、火炮、佛郎机、虎蹲炮等等,到了中后期,像戚继光这样的大将,更是把火器运用得炉火纯青,打倭寇、抗蒙古,都少不了这些家伙的功劳。神机营那可是响当当的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和数量,在当时.............
  • 回答
    Yamy与前经纪公司和老板徐明朝的纠纷,自从《创造101》结束后便一直处于拉锯战状态,虽然Yamy已经离开了火箭少女,但这场风波并未因此平息。近期,Yamy再次通过微博发声,表示“原版录音已做了公证”,这无疑是她在这场持久战中的一次重要举动。她此举的目的显而易见,是想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公证来证明自己.............
  • 回答
    明朝晚期的火器技术和神机营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最终在面对清军时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火器的局限性1. 技术发展受限 明朝火器技术在明代中期(如嘉靖、万历时期)确实有所进步,佛郎机炮、神机箭等火器在射程、射速和威力上优于前朝,但整体仍处于冷.............
  • 回答
    明朝的火器,绝非坊间流传的那般“一无是处”,相反,在某些领域,它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深刻影响了明朝的军事格局乃至东亚的军事技术发展。若要细究明朝火器的领先之处,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而非笼统的“先进”或“落后”。首先,火器的种类与规模化生产是明朝火器发展的一大亮点。与之前朝代相比,明朝的火.............
  • 回答
    铁火霹雳:明朝火器的峥嵘岁月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其军事力量尤其以强大的火器闻名于世。提起明朝火器,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那些在战场上发出震耳欲聋轰鸣,将敌军撕碎的铁家伙。然而,明朝火器的强大,绝非仅仅是数量上的堆砌,而是一场源自技术革新、战术演进以及国家意志的深刻变革。 从“枪.............
  • 回答
    明朝火器:东方雄狮的铁翼与局限提起明朝的火器,人们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戚继光挥舞着火枪,士兵们操纵着各式各样的火炮,气势如虹的画面。在当时的东亚世界,明朝的火器无疑是顶尖的存在,甚至可以说代表着该地区火器发展的最高水平。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明朝火器虽有辉煌,却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要详细.............
  • 回答
    明朝的火器发展,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绝对算得上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在与欧洲的比较之下,我们能看到一个既有亮点,也有明显差距的局面。首先,从整体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来看,明朝在火器领域确实展现出了不俗的水平。回望明朝初年,汲取了元朝遗留的火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我们看到了早期的一些标志.............
  • 回答
    明朝火器,尤其是早期火器,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并非毫无隐忧,其中“炸膛”便是最让使用者头疼的问题之一。要谈炸膛几率,首先得理解当时的火器制造水平和使用环境,这比一个简单的数字要复杂得多。明朝火器的炸膛几率:一个模糊而现实的困境要给出一个精确的炸膛几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
  • 回答
    明朝在万历朝鲜战争中,能够在兵力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击退日本的入侵,确实是一场精彩的战役。很多人会好奇,究竟是明军强大的骑兵还是先进的火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简单来说,这场胜利并非仅仅依靠骑兵或火器中的某一方面,而是明朝军队在综合实力上,尤其是其相对先进的军事技术、严密的组织管理以及灵活的战术运用,.............
  • 回答
    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那段烽火岁月,火器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但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局限。说起当时的火器,明朝已经积累了不少家底。从宋元时期,火药就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到了明朝,更是集大成。戚继光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可谓是五花八门,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想象中单一的火枪火炮。最常见的,自然是各种“.............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火器装备相比明朝,并非简单的“重骑射、轻火器”,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演变和调整的过程,其规模、技术水平和应用策略都与明朝有所不同。更准确地说,清朝在早期继承并吸收了明朝的火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更具时代特色的火器体系,但其侧重点和整体发展轨迹与明朝有着明显的区别。一、 清朝早期火器:.............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 回答
    明朝的火药工艺,可以说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和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军事应用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实用性。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人工智能”的视角去评判一段历史的辉煌,但可以肯定的是,明朝工匠们对火药的认识和驾驭,绝非一日之功,而是无数次实践与改进的结晶。要理解明朝的火药工艺,我们得.............
  • 回答
    满清王朝在200多年的历史中,火器技术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甚至在面对外族入侵时,仍依赖明末的火器技术。这一现象的成因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满清入关后的军事战略与技术选择1. 游牧民族的军事传统 满清入主中原时,其统治者(如皇太极、顺治.............
  • 回答
    明军在火器装备上确实具有技术优势,但最终在与后金骑兵的对抗中败北,主要原因涉及技术、战术、后勤、指挥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火器技术的局限性1. 火器种类与性能 明朝火器:明军主要依赖佛郎机炮、红夷大炮、神机箭等火器,但这些火器存在明显缺陷。佛郎机炮虽然射程较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一支全副武装、人手一柄燧发枪和刺刀的火器部队出现,它的战斗力恐怕会颠覆许多人的认知,甚至可能“吊打四方”也并非夸张。不过,这“吊打”的程度和方式,以及能否真正做到“四方”无敌,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燧发枪的威力:首先,我们得明白燧发枪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在此之前.............
  • 回答
    明朝军队在火器发展上确实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但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重火器而轻白刃战”,这一点是否是其后来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并非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在火器上的投入和成就。从早期就借鉴和引进火药技术,到了明朝中后期.............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