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的火器当时这么先进,还有专门的【神机营】很有战斗力,为啥还是抵挡不住清军的攻击呢?

回答


明朝晚期的火器技术和神机营确实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最终在面对清军时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明朝火器的局限性
1. 技术发展受限
明朝火器技术在明代中期(如嘉靖、万历时期)确实有所进步,佛郎机炮、神机箭等火器在射程、射速和威力上优于前朝,但整体仍处于冷兵器与火器的过渡阶段。
佛郎机炮:采用多节炮管结构,射程约2000米,但需要大量人力操作,弹药补给困难。
神机箭:利用火药动力发射,射程约300米,但射速慢、精度低,且需要大量火药和箭矢。
火铳:早期火铳(如鸟铳)射程短、后坐力大,难以在实战中形成持续压制。

2. 火器数量与质量不足
明朝火器主要集中在军队和边防,但数量有限,且多为重型火炮(如红夷大炮),难以在战场上大规模部署。神机营虽为精锐部队,但仅约3000人,且主要负责京城守卫,无法覆盖整个战场。

3. 火器与战术的脱节
明朝火器多用于攻坚或守城,缺乏针对骑兵的针对性武器(如火绳枪、火炮)。清军则利用火器与骑兵结合的战术,弥补了火器射程不足的弱点。



二、神机营的局限性
1. 规模与编制问题
神机营是明朝专门训练火器部队的精锐部队,但其规模仅约3000人,且主要驻扎在京城(如北京)和辽东地区,无法在大规模战役中形成战略纵深。

2. 训练与实战脱节
神机营的训练以火器操作和协同作战为主,但缺乏对骑兵、步兵的协同训练,无法有效应对清军的骑兵冲击。例如,在山海关战役中,神机营的火炮被清军骑兵包围,难以发挥威力。

3. 后勤与弹药问题
火器使用需要大量火药和弹药,而明朝的后勤体系在战争后期(如崇祯年间)因内乱和财政危机而崩溃,导致火器部队无法持续作战。



三、清军的战术优势
1. 骑兵与火器的结合
清军在长期与蒙古、女真部族作战中,形成了以骑兵为主、火器为辅的战术体系。
骑兵突击:清军利用精锐骑兵(如八旗军)快速包抄明军火器阵地,切断火器部队的补给线。
火器压制:清军配备火绳枪、红夷大炮等火器,能够有效压制明军的火器部队,尤其是神机营的火炮。

2. 战术灵活性与机动性
清军擅长利用地形和骑兵的机动性,通过迂回包抄、分割包围等战术瓦解明军防线。例如,在山海关战役中,清军以骑兵绕到明军后方,切断其退路,迫使明军无法有效使用火器。

3. 后勤与组织优势
清军在辽东长期驻军,熟悉地形和敌情,且后勤体系相对稳定。而明朝因李自成起义(1644年)导致主力分散,无法有效支援山海关防线。



四、明朝的内乱与战略失误
1. 内乱削弱了军事力量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1644年)和张献忠起义军(1 recourse)严重消耗了明军资源,导致主力部队无法集中应对清军。清军趁机从辽东南下,直逼北京。

2. 战略决策失误
明朝在辽东防线存在严重漏洞,如袁崇焕与清军的“辽沈之战”中,明军因内斗(如袁崇焕被杀)导致防线崩溃,清军得以长驱直入。

3. 火器与冷兵器的矛盾
明军在面对清军时,既无法有效使用火器,又难以应对清军的骑兵冲击,导致火器部队无法发挥最大作用。



五、具体战役的对比分析
1. 山海关战役(1644年)
清军战术:清军主力由皇太极(1636年改称“清”)率军南下,利用骑兵包抄明军,切断其退路。
明军表现:神机营的火炮无法有效压制清军骑兵,明军步兵在清军骑兵冲击下溃败,袁崇焕的部队也因内乱无法支援。

2. 辽东战役(16251644年)
清军优势:清军在辽东长期与明军对抗,积累了丰富的战术经验,且火器技术逐渐成熟。
明军劣势:明军火器数量不足,且缺乏对清军火器的针对性应对,最终在宁远、锦州等战役中屡屡败北。



六、历史背景的深层原因
1. 技术发展滞后
明朝火器技术虽较前朝先进,但未能突破“火器+冷兵器”的模式,而清军则更注重火器与骑兵的结合,形成了更高效的战术体系。

2. 政治与经济崩溃
明朝末年,财政危机、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导致军队无法维持战斗力,火器部队的后勤和训练也因内乱而瘫痪。

3. 清军的“以战养战”策略
清军在辽东长期征战,通过掠夺和资源积累,最终在1644年攻入北京,而明朝因内乱无法有效应对。



总结
明朝的火器和神机营在技术上确实具有先进性,但其局限性在于:火器数量不足、战术不灵活、后勤体系崩溃,而清军则通过骑兵与火器结合的战术、长期战略积累和明朝内乱的被动应对,最终在关键战役中击败明军。这一结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明朝内部崩溃与清军战略优势的综合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清军也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强劲的一支重兵集团。在大编制军队对抗中,只要武器没有明显代差,那么武器因素就是小因素。比较大的因素是组织度,补给线管理和保护水平。

以满清入关前没多久,和明朝最后一次重兵集团会战来看。

明朝人通过各种措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较大编制军队和八旗集团正面对抗的能力。无论是组织骑兵对冲,列阵炮击对抗,都可以持续对抗。

但是,相持阶段,明军兵团的侧后补给路线保护不力。而且各总兵所属部队与大兵团保持一致行动的组织度比较依赖局势顺逆风向。

一旦进入逆风,督抚标营正兵无法有效遏制各总兵所属部队的私自行动。

八旗重兵集团即使在正面无法直接击溃明军重兵集团绵亘战线,也可以通过侧翼拉扯,延展战线,来达到让明军集团降低作战水准的效果。

说明八旗集团在自身侧翼拉张延展之后,补给线变长之后,战斗力和组织度下降幅度较小(不可能不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

而明军重兵集团在拉长补给线和延展侧翼之后战斗力和组织度会大幅下降。要记住武器是人用的。何况到了入关前夕,双方武器并无任何代差,皇太极同样得到了拉丁世界第一流水平的野战重炮队。

这里还没说具体战术上,八旗兵可以使用厚重盾车与披挂双甲的死兵,排列成极度密集的纵列以减少受打击面。对明军大阵和壕堑实施单点突破,突破之后就是肉搏决胜负。而且八旗集团有侧翼延展战力小幅降低优势,大可以在侦知明军炮阵主要方位之后,通过隐蔽转移主攻方向来拉长明军重炮阵地反应时间,从而减少短兵相接之前被火力袭击的时间。

而明军如果要实现同等水平的阵型整体移动,战斗力和组织度会比八旗兵下降的多且下降的快。

明军和八旗集团装备差距最大的,是万历晚期的萨尔浒之战。

其实当时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精锐程度,训练水平,优势都在明军。

杜松所部明军在主将被清军第一波突击秒杀之后,骑兵残部和车营在没有主将的情况下面对五六倍以上的八旗兵仍然坚守了大半天+一个通宵还能突围。

萨尔浒挡不住清军的关键还是组织调度水平的问题。

自万历中期松山大捷(不是锦州那边的松山,是甘肃那边)之后,明朝军队已经二十年没再组织过多镇大兵团联合作战行动。

参与萨尔浒的将领,都只习惯于小编制特定战术行动。例如杜松在青海地区的成名战例,大都是他率领小股精锐家丁亲随,黏住敌军。待步骑混编的主力也跟上黏住敌军之后,他再率精骑脱离战场然后实施侧后迂回的砧锤战术。

北线的马林不仅没等到叶赫的仆从军,自己这么点儿人,仍然分作三营拉开距离分头前进。一方面是地形较为狭窄(但也不是借口,因为努尔哈赤至少是六万人同时涌入战场),更多的是马林自己也不具备同时协调两三万战兵展开作战的能力。

萨尔浒时八旗兵只是略微逊色于明军边军野战精锐,但因为努尔哈赤有组织大编制军队长距离机动的能力,靠内线机动+集中兵力原则,实现了局部战场6-10倍的打击优势。(杜松,马林本部亲随碰到八旗兵时,局部战场优势完全达到近十倍差距)

这种优势下,一点热兵器投射优势能改变什么局势吗?

斯大林十次突击里面,德国人的一些技术兵器仍然有不小的优势,但是面对突破地段的巨大数量劣势,只能是被轻易碾压。

这种组织大编制军队长距离机动的能力差异,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过去二十年明朝几乎无多镇联合大行动,导致缺乏协调人才。

另一方面,这些边镇总兵的私人幕僚,“幕府”规模太小,素质太一般,无法承担幕后筹划工作。

而努尔哈赤长期作为自由度较高的藩臣酋长,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军政班底支持他整合大编制行动。

正是靠着这个优势,击败了训练度和装备技术水平在自己之上的萨尔浒明军。

之后熊廷弼入主辽东军政局势,尽管士兵素质和装备水平其实未必赶得上萨尔浒时期的多镇精锐联军。

但因为熊廷弼具备较高水平的全局协调组织能力,得以在沈阳之战中和贺世贤,柴国柱紧密配合击退努尔哈赤。

万历,熊廷弼相继滚蛋之后,明朝长时间里再无法很好的调整出大编制整合能力,几乎可以说到了崇祯最末期,才摸到了正确的路径。

但是它们已经没有时间了。

user avatar

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役,据回乡人口供金兵携带大炮三四十位。

又供:奴酋达子来了一多半,西夷全部跟来,东西约有达贼十数余万,新包台俱是达贼看守,每牛鹿战车十辆,大炮三四十位。[1]

这一点也得到清方档案的印证。

十八日汗召集两大贝勒、诸台吉、八大臣、六部承政于马馆,议设行营将帅。每固山额真下,两翼各设梅勒额真一员,每甲喇各设甲喇额真一员,其随营红衣炮、大将军炮共四十位,及应用挽车牛、骡一百四十头,交付汉军主帅、总兵官、副将管理。[2]

崇祯七年,后金入塞时也携带了大量火器。

再问奴酋此番带有火器多少?供称三将军炮约四五尺高,共装载有十数车,三眼枪约有四五百杆,火药约六七车,铅铁子六七车。又供此番回去,待天时冻结,还要添兵装载红夷大炮来攻山海关等语。[3]

截至到崇祯十二年为止,清军共有红夷大炮四十八位。

问:奴贼攻城大炮是何处人铸的?答云:也有在旅顺等处抢的,现有永平刘鬍子在奴酋处铸造红夷大炮,共有四十八位,各重千斤,每一炮用七八个牛拽,不铸小炮。问:火药是何人合造?云:是佟养真叔叔佟三尃合硝黄火药。[4]

崇祯十四年三月,降夷供称营内红夷大炮四十位。

又审据供称:现在困锦马步一万余达子,今锦州止四角掘壕,营内红夷四十位,现在王子三个,石三达子一同领兵,管火炮是一叛将姓刘,孔有德、耿仲明俱未到。[5]

崇祯十四年四月二十五日松山东西石门之战,清军拉出红夷大炮三十余位。

惟虏贼见马步官兵拒战甚猛,遂用牛车推运红夷大炮三十余位,东西两面向马步营对打数百炮,各营拾有封口大炮子重七八斤上下铜铁皆有,赴职面验,贮在松山库者肆百余颗,其余未及拾验者不知凡几。[6]

到崇祯十六年,清兵拿六十四位大炮直接轰塌中后所。

九月初间,传集达子马步精兵六七万,初九日西犯,来了两个王子、八个孤山,到锦州,将铸造的大炮每孤山拉八位,共六十四,小炮无数,并铅子火药。前来中后所,将排在西北面二道壕边,打了一日一夜,至半夜将城北面打塌了十余丈。[7]

关于清兵对火器的利用,明档中还保存了许多资料,但看书时我并没有记录页码,导致好多资料现在一时之间找不到了。另外推荐一篇论文,黄一农的《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该论文虽然没怎么用明档,但对清方的史料利用得比较充分,值得一看。

参考

  1. ^ 明清史料乙编第一本66
  2. ^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第16页
  3. ^ 明档第17本监视宁锦御马监太监高起潜为塘报来降酋部夷丁口供并陈进止利害事题本376
  4. ^ 明档第32本兵部为被虏逃回姚上礼等人仍留前备用事题行稿436
  5. ^ 明清史料乙编第三本298
  6. ^ 明清史料乙编第四本蓟辽督师洪承畴揭帖310
  7. ^ 明档第45本 三二九五 辽东巡抚黎玉田为接获回乡难民事塘报 崇祯十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1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