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日军的失利有这两方面原因,但是都不是决定性原因。
万历抗倭援朝分为两阶段,前一阶段是公元1592壬辰年的援朝军事行动明朝派出的军队是题主所说的四万余人,这次军事行动其实也就打了不到两年。中间因为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两个大忽悠的欺上瞒下和谈了几年瞒不住后日方再开战端,第二次开战是在1597丁酉年,明朝这次因为做足了思想准备派出了十余万军队赴朝。题主说四万军队那就默认由李如松指挥的第一阶段壬辰之乱。而之后的丁酉再乱十几万人打的那叫一个窝囊,最多只能算平手不能算胜利。
壬辰倭乱之初,由于朝鲜军队的缺乏准备、士气低下、久疏战阵等原因,朝鲜方面可谓兵败如山倒。“三都八道”相继失守,朝鲜政府被打到中朝边境的义州苟延残喘,除了朝鲜的名族英雄水上大BUG李舜臣在海上砍瓜切菜外,在战争初期朝鲜是没有胜战的纪录的。
明朝的援朝从辽东将领祖承训的先头部队进入朝鲜开始,因为其轻敌冒进与朝鲜方面坑爹的情报工作等原因,祖承训所部在平壤城中的巷战内被日方“铁炮”(日本人根据西葡荷的火绳枪仿制的火枪)队全歼。
祖承训所部的溃灭,也为李如松带领的明军入朝拉开了序幕。第一阶段中日双方拿得上台面的战斗其实就两场平壤之战和碧蹄馆之战(朝鲜方面除了水军的李舜臣,和陆军唯一名将权憟外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战果,基本都是协同作战和运粮草)。
首先来说平壤之战,平壤之战可以说是抗日援朝前后两个阶段中,中方真正拿得出手的打胜仗,以极少的损失获得巨大的战果。中方是由李如松率领的中朝联军约四万人,日方守城的是小西行长行长率领的日军第一军团的两万四千余人,兵力比例1.6比1.
李如松采用三面围攻,东面设伏的作战部署攻城。初八拂晓,乔装朝军助攻城南门的副将祖承训部卸装露明军衣甲,日军大惊,急速调兵堵截。主攻城西门的副将杨元、李如柏乘机攻入西门。激战至中午,三面城破,小西行长率残部连夜过大同江东逃,沿途又遭联军伏兵击杀。此战毙日军万余人,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半天便拿下重兵把守的平壤城,平壤之战是明军抗日援朝中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也说是明军火器的胜利,大将军炮、神炮、
虎蹲炮、
灭虏炮、百子铳、
佛郎机、三眼铳、鸟铳、火箭等可以说直接把平壤的城门给轰塌了,日军的“铁炮”虽然性能上比明军的要好,但是鸟枪和大炮比起来效果就差很多了。
随着拿下平壤,日军的战略变发生改变,放弃了“三都”之一的开城,将防御的兵力重心转移到汉城一线,凤山的大友义统,白川的黑田长政,平山的小早川秀包,牛峰的立花宗茂等等,纷纷向南撤退,明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在半月之内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八道,已有二都(平壤、开城)五道(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的大部分地区重回明、朝一方的掌控之中。
碧蹄馆之战是明军骑兵的代表战役。简单概括就是李如松、查大受、祖承训率领辽东军亲兵精锐的三千骑兵及杨元率领的一千骑兵援军与日方主要几个军团约四万人间的野战。由于明军多是各辽东战将的亲兵,皆为精锐骑兵,在面对于十倍余己的日军时表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
战斗伤亡比中日朝三方存在较大的差异。
日军:按照日本人当时的说法,只承认自己伤亡百余人,而毙伤明军200余人,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因为按照日军各个军团战后统计的伤亡简单累加,日军伤亡最保守估计两千四百人。这个数字是笔者查阅日本相关史料统计而来,不敢说完全正确,只是按资料中所说数字累加一下而已。根据日方战将阵亡情况、采取的进攻战术及碧蹄馆战役持续时间来看,这个数字应该只多不少,按照日本野史《樱花记事》记载,日军在碧蹄馆之战后,各部队总计补充新兵达6286人,所以估计日军伤亡不会小于这个新兵数字,甚至可能在8000人以上。8千人虽然是日本人自己说的,但是我估计这个数字肯定是太夸张了,个人认为日军的伤亡应当在2400人到6286人之间(因为之所以补充新兵,不一定是按照伤亡多少补充多少)。 明军:总伤亡应该在两千人左右。李如松卫队战死二百六十余人(《东征实纪》),查大受及杨元部损失不详,但查大受部被围一夜,损失应该偏重一些。日本人曾经吹嘘明军伤亡“过万”,这太夸张了,明军前后参战部队大致在5000人左右,伤亡“一万”?除非明军每名士兵都死两次!而且战后据朝鲜史记载,明军撤退回王京的时候,尚有3000余众,所以说明军伤亡2000左右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而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碧蹄一役“损折天兵三百,杀倭亦三百。”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场历经一天一夜的战役,参战数万人,交战双方居然只死了六百人就结束,有可能吗? 根据《中日关系史》所载,仅迎曙驿一战,日军便阵亡六百余人。据日本《武家事记》相关记载,在日军对查大受部明军围攻的第二阶段,末次元康部九百人几乎死伤殆尽。 综上所述,并参照“万历朝鲜战争经典之战:平壤战役”的战果考证,我们有理由认为,此段记载只是描述了碧蹄馆战役的一个片段,而非整个战役双方损失人数。
可以说在野战中1比10的兵力比例打出了1比1到1比3的伤亡比,明军骑兵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在此之后,抗日援朝第一阶段也转入相持阶段。直到第一阶段战斗结束,中日双方主力纷纷撤离,李如松也再也没有发动大的战役。而由沈惟敬这个大忽悠登上舞台。
相比与丁酉再乱中麻贵、刘綎等率领的明军以十余万大军取得的平庸战果而言,李如松在壬辰倭乱中的表现还算是不错的,而平壤之战和碧蹄馆之战也成为了明军火器与骑兵的代表作。但是壬辰倭乱中中方的胜利并不仅仅于此,个人认为还包括多方面的原因:
1.中方:战斗能力出色,火器和骑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浙兵戚家军和辽东骑兵虽然人数少,但是都是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兵,指挥统一,配合出色,加之李如松身先士卒的指挥和袁黄的出谋划策都功不可没。
2.朝方:朝方大部分路上的表现不拖后腿已属不错,加之战争初期的溃败,造成明军粮草供给严重不足,只能从辽东运送,而朝鲜多山,运输困难,粮草和辎重武器的运送主要是由朝方负责,战线拉长,可以说粮草供给不足也是明军后期进攻困难的重要原因。
但是朝方李舜臣水军的作用绝对是不可替代的,李舜臣打遍海军无敌手,一只缺乏支援的海上孤旅把日方海军打的落花流水,严重影响日军后勤补给运输,补给不足,尤其是火药子弹的不足是日军后期退缩的原因之一。
另外朝方民间的游击力量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方八个军团的注意力。
3.日方。日方失败主要原因的力量过于分散,日军总兵力二十余万八个军团分散在朝鲜八道上,每个军团也就两三万人,加之日方各军团的统帅都是各大名,指挥调度上经常也是力量分散,战斗力有限。再加上前期战线过长,海上补给受到李舜臣的影响,补给的困难也影响到了日军火器的战斗力。后期日方由于长期战争动员,自身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各大名也普遍思归,主要靠丰臣秀吉的意志坚持着,在第二阶段战争的后期丰臣死了之后,日军便立刻准备打算撤退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