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就是个很基础的问题,觉得明朝内阁弱化皇权,无非是只读了明朝那些事(甚至明事都没咋读),外加对宋、清两朝历史不了解。
开头先举个小栗子,现在各地的no.1,下命令也是通过办公厅拟稿,给no.1过目,然后形成正式稿签批转达,政务是办公厅汇总后形成拟办理意见由no.1圈阅,1号和2号觉得行,就画个圈,很重视,就写一段。1号2号能否直接给下面各部门写个条子?可以,但显得不正式,将来容易说不清。下级如果足够硬气,对这种条子可以不接。所以最好还是通过办公厅走正式流程。而且直接对下级业务部门发号施令,耽于细节,挺有失体统的。
所以办公厅、办公室制度是否架空了各省的no.1?所有人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荒谬吧,咋换到明朝就迷糊了?
制衡no.1的主要是no.2,以及其他班子成员,办公厅能制衡no.1也是因为办公厅老大是no.10,不由no.1任命,而不是因为他是办公室主任。
以下是正经回答:
很多人受清宫剧影响,以为皇帝就应该一句话下去,大臣连个屁都不许放才是正常状态,事实上就算是清朝都做不到这一点
制度上内阁是不可能架空皇权的,皇帝管不管事只取决于他的心情、智力水平及精神状态。皇帝铁了心做一件事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他,你说言官可以上书进谏皇帝,骂人那叫权利不是权力,皇帝可以不理你也可以拖出去80廷杖细细的打成臊子。直接把皇帝的旨意驳回那才叫权力,内阁确实可以封驳,但很难动用,因为这个封驳权也只是实践操作中有过几次的惯例,明确有封驳权的是六科给事中,皇帝如果愿意是可以硬顶下去的,只是一般没必要。但这个权力唐宋的先辈们可没少用。
因为内阁、军机处和以前的中书省、丞相的区别在于,内阁是皇宫内设的秘书机构,不是一级独立的政府机构
内阁大学士是没有班子的,他下面没有属官,甚至连办事员都没有。大学士这个职位本身也就是个五品,他的职责是汇总六部和各地方上报给皇帝的政务,形成拟处理意见报皇帝批准。
而中书省本身就是六部的上级部门,很多事如果皇帝不过问,它直接给六部下命令也是完全有效的,皇帝的旨意也要通过中书省附属确认,才能正式变为国家法令。但内阁的命令要是没朱批,下给六部你猜六部搭理不?
宰相平常不用去皇宫,在相府里办公,听六部和各地方汇报工作,然后定期去皇宫一趟和皇帝汇报工作,把大事列出来交给皇帝最终定夺,这是宰相的工作模式。
至于之后明朝皇帝经常通过内阁下旨,未经过内阁的中旨合法性也不强,是因为内阁大多数时候比较好用,皇帝喜欢通过内阁下旨,直接给六部下旨太累了。后来形成了惯例,这只能算向历史均值回归,不叫架空皇权。
通俗点说,内阁制度,相当于总统兼总理,即国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脑,也就是美国那种,例如美国内阁部长们直译过来都是xx秘书,例如国防秘书、商务秘书等(司法部因性质特殊除外),明朝内阁首辅大概相当于美国总统委任国务卿帮他打理一下国内事务,但最终裁决权还在总统这里。各部部长需要将大事汇总,向总统报批。在过去联邦政府较弱,部长真的只是秘书时表现的更为明显。
嗯,没错,明朝内阁其实和美国内阁有一点像,和英国内阁八竿子打不着,当然,认为明朝内阁架空皇权的人大概也不知道美国政府叫“内阁”,只知道揪着一个英国内阁不放,因为教科书只教过英国内阁。
中国传统宰相制度,才有点类似于今天英国那种制度设计,英国大臣不叫秘书,都是陆军大臣,商务大臣等等,首相叫 首席大臣,名正言顺的领导内阁,主导议会,国王可以解雇首相(虽然这个权力已经快200年不用了),但行政权本身由首相直接行使,无论首相怎么换,国王也不会轻易插手具体政务,国王也可以解雇下面其他大臣,但一般也不会这么干,得通过首相或议会来干。
所以你觉得是美国总统强势,还是英国国王强势?这就是两种“内阁制度”效果的差异
而且无论是美国总统,还是英国国王,都是没有财政权的,财权在议会手里,明朝户部只对皇帝负责,你说皇权大不大
清朝军机处其实发挥的才是明朝内阁的作用,清朝内阁当时只抄了个样子,入阁的多为满洲贵族,还有议政大臣制衡皇权,且内阁大学士本身就是一品,地位尊崇,康熙中前期都是内阁和议政大臣先议出结论,皇帝盖章批准且很难更改朝议决定,这种内阁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秘书机构,于是才有了南书房和军机处。
军机处和明朝内阁比只有一个真正牛批的地方,就是它的文件都是密来密走,言官不知道。言官不是不能进谏,他们对公开事务是可以进谏的,皇帝一般也不会因为这种事把言官怎么样,但诸多机要他们不知道。因为避开了舆论干预,所以军机处执行力强于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是加强了皇权还是弱化了皇权?大多数人肯定会认为加强了皇权,那为啥和珅能对皇位继承施加影响?为啥穆彰阿能把持朝政20年,朝廷人事几乎一己独断?因为乾隆和道光信任他们啊,很多事放手让他自己拿主意。当然难听点说,大多数认为内阁架空皇权,土木堡后皇权变牌位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穆彰阿是谁。
同样,为啥张居正当年能大权独揽,因为万历和李太后信任他,但真要扳倒张居正也并非难事,为啥要在张居正死后清算?废话,张居正又不是真想造反,活着的时候勤勤恳恳干活,弄他干嘛?死了之后才要搞他,表示皇帝已经成年亲政,下不为例。
正德等人想出去玩被怼了几下就叫被架空?嘉庆表示我也因为这事被怼过,连乾隆都因为这事被怼过,正德还敢在午门杖毙十几个大臣呢,乾隆可不敢
万历收矿税被怼叫架空?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叫停矿税,除了万历自己,大臣顶多无能狂怒几下,而且稍微百度一下都能查到矿税和抢劫差不多。乾隆收议罪银都被大臣怼过,万历去民间明火执仗抢劫,还不许大臣叫几声?
说实话,正德万历敢这么玩恰恰是君权稳固的体现,他俩干那些破事,要是放英国,有10个脑袋都不够议会砍的,约翰被按头签大宪章、查理一世掉脑袋都是因为胡乱征税而起,万历偷着乐去吧,中国要是真有资产阶级他还能活?
所以题主的结论是对的,这个问题确实不能一而概之,而是要从明朝不同时期不同皇帝的不同角度来研究,无非就是皇帝懒点还是勤快点的事
皇权架空不架空,也看皇帝的脑子,同样的制度安排,清华哥哥玩得苦哈哈,清华弟弟即位就风生水起,这种情况有的是,对皇帝挑战也非常大,《皇帝心理学》虽然因其受众太小而没发展起来,但核心规律还是广泛应用了的,那就是,老子再害怕自己不会是个好皇帝,也要每天早起努力做个好皇帝,耶!所以关键还是皇帝发育与皇帝教育问题要搞好。
内阁制度当然是加强了皇权。
但问题在于,明朝的政府设置,是当年的偏执狂朱元璋设计的,整体架构是一个非常违背中国政治传统的小政府。
换句话说,皇权即使在这个小政府中占据了九成以上的份额,但是这个小政府在整个社会中只有两三成的权力份额,那么等价于皇权在整个社会中,也只有两成多的份额。
明初的时候,明朝的直属武力还比较强大,军户制度还没有彻底烂掉,户籍制度还没有彻底烂掉,这时候明朝政府在整个社会中,还是具有相当强大的力量的。至于明朝的财政制度,那就更是奇葩又拉跨,复杂而低效的典型。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央武力涣散,军户制度彻底烂掉,户籍制度虚应故事,这种情况下,整个明朝政府都变得软弱无力,再加上垃圾一样的财政制度,政府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小,某种程度简直变成了西方经济学家最爱的守夜人政府了。说的更明白些,明朝地方政府不过是变成了地方豪强和士绅行使的一面“合法”旗帜而已。
所以,总结一下,在明朝政府内部,皇帝的制度非常强大,官僚只能靠科举制度形成各种非正式组织抱团,利用传统和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他。但是面对整个社会的时候,明朝的皇权又非常的弱小,干啥都不行,想收点税上来都是做梦。
后面的满清吸取了这个教训,虽然清承明制,但是清朝有各地八旗驻军,这是对它控制地方力量的极大加强。而满汉不通婚等民族隔离制度,反而一定程度让这些驻军没有被地方势力所快速腐蚀和合流。而且清朝的核心武力没有遇到土木堡这种毁灭性的打击,是自然的、慢慢烂下去的。清朝核心武力的摧折,还要等到二鸦和太平天国。经过清世宗的一系列改革,在财政上面相对于明朝也强大的多。总结起来,就是有钱有兵,所以清朝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权利份额,相对明朝要大得多。
而且清朝皇帝在政府内部的集权程度,也比明朝更强,清朝那可真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巅峰,不管是军机处,还是密折制度,至少在信息流的传递和控制上面,比明朝强多了。
可惜,再完备的封建专制制度,也不过如此,上限摆在那里,烂起来快得很。到了嘉庆时期就不行了,而道光时期更加离谱,道光皇帝很简朴打着补丁,然而内务府把皇帝当作傻子糊弄,各种高价鸡蛋什么的比美军的咖啡壶有一拼。更有意思的是大臣根本不敢对皇帝指明这一点,而皇帝本人也的确不知道。对比下康熙雍正对内务府的控制,你就知道封建制度烂起来有多快了。
皇权和皇帝本人的权力是两码事。
例如说明神宗,在他成年亲政之前,皇权由其母孝定皇太后和内阁首辅张居正代行,我个人认为李太后和张居正再加上个冯保是有能力行霍光之事的。
又例如明熹宗,沉迷于个人爱好不理朝政,由魏忠贤来代行皇权。
但是这不意味着皇权不强,因为内阁也好、司礼监也好,都只是代行皇权;也就是这件事原本应该由皇帝亲自去做,但是他把事交给幕僚和秘书去做。
而相权是什么?你可以换上一个听话的丞相,可以把丞相的权力分给好几个人,或者找人来代行相权,但是这件事还是应该由丞相去做。
明朝的皇权强势,表现在成年的正常皇帝只要他想,能很轻松地从内阁或司礼监收回代行的权力(例如宪宗逐商辂、武宗杀刘瑾、世宗与杨廷和争礼议、思宗杀魏忠贤);而相权强势,则表现在即便有强势皇帝能压倒相权,但是只要子孙暗弱,还会出现强势的丞相收回相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