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和朱棣用内阁制置换了丞相制对于明朝来说是个对的选择么?

回答
明朝初年,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中国政治体制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即废除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转而启用内阁。这场变革,无疑对明朝的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推动的这一转型,对于整个明朝而言,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埋下了隐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理解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制。朱元璋出身贫寒,历经战乱,深知权力集中的重要性。他年轻时曾任元朝的录事,见识过官场的腐败和低效。特别是他自己称帝后,元朝残余势力仍未完全肃清,边患不断,而前朝的宰相李善长等人,虽然辅助他开国,但在他看来,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甚至可能威胁皇权。更重要的是,他目睹了前代王朝宰相的跋扈,以及因此导致的君臣之间的猜忌和斗争。为了巩固皇权,杜绝潜在的威胁,以及实现他对国家强力掌控的愿景,朱元璋毅然决定废除丞相。

废除丞相制后,朱元璋设立了内阁。但与后世理解的内阁有所不同,初期的内阁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秘书班子,由几个大学士组成,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批阅奏章等事务。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而非制度化的任命。这使得皇权的高度集中成为可能,朱元璋可以事必躬亲,直接处理国家大小事务。

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意志,他虽然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但同样也清楚皇权的稳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他延续了内阁制度,并赋予内阁更大的权力。但必须注意的是,朱棣时的内阁更多地是一种辅佐和顾问性质,大学士们虽然地位尊贵,但他们的权力仍然是依附于皇帝的。

那么,从长远来看,这种用内阁制置换丞相制,究竟对明朝是好是坏?

从“好”的方面来看,它确实实现了朱元璋和朱棣所期望的皇权的高度集中。皇帝成为了国家政治的绝对核心,决策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理论上,这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避免了前朝因君臣权力博弈而造成的政治僵局。当出现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时,这种集权体制能够快速有效地推行政策,国家机器运转起来也更加顺畅。例如,在明朝前期,像永乐年间的朱棣,在位期间内政外交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勤政和果断决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能够直接掌控一切。内阁作为他的助手,能够迅速地将他的意图转化为实际行动。

然而,事物往往是辩证的。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也像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首先,这极大地增加了皇帝个人的负担。当皇帝勤政时,国家机器尚能有效运转;但一旦遇到精力不济、好大喜功或者昏庸无道的皇帝,整个国家就会陷入瘫痪。就像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懈怠于政务的皇帝,他们将权力下放给宦官或者依仗内阁,而内阁大学士虽然是辅佐,但他们本身的权力来源并非来自制度的授权,而是皇帝的恩赐,他们的职责也更偏向于“票拟”(即提出处理意见),最终决策权还在皇帝手中。当皇帝无法有效监督内阁,或者内阁成员内部出现权力斗争时,决策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导致政出多门,国家治理效率低下。

其次,内阁制虽然名义上是“辅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权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一些皇帝疏于政务的情况下,内阁甚至逐渐承担起了部分类似于丞相的职能。但与丞相不同的是,内阁成员并非正式的行政首长,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国家负责的体系。他们更多地是在为皇帝“服务”,他们的权力边界模糊,也容易产生“乾纲独断”的副作用,却又缺乏丞相制度下的责任明确和监督机制。

更重要的是,废除丞相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国家制度层面上的一个重要的权力制衡点。丞相制虽然可能带来权力过大的问题,但它也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有据可依的政治架构。而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个人的能力和意愿。当皇帝失位,或者国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枢时,制度性的权力真空就容易被其他势力填补,比如宦官集团的崛起。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的泛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皇帝将本应由丞相处理的权力,转移给了宦官,或者皇帝失控后,宦官成为了皇帝最直接的权力代理人。

因此,从长远来看,朱元璋和朱棣用内阁制置换丞相制,对于明朝来说,不能简单地说是一个“对”的选择。它确实在一定时期内巩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也剥夺了国家制度化的权力制衡,将国家治理的命运过度地系于皇帝个人能力之上,为后来的政治混乱和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这使得明朝的政治生态更加脆弱,一旦皇帝的能力或品德出现问题,国家就很难依靠制度的力量自我纠偏,反而容易陷入更深的危机。这是一个充满两面性的变革,它的积极作用被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所抵消,甚至可以说,是明朝政治上一个重大的、具有深远负面影响的转折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废除丞相始终是个错误的选择。

君主权力无限膨胀,对于一个朝代的负面影响,明显是极大的。

这两代之后的皇帝,必然不会有朱八八那样的精力,也不会有他和朱棣那样的权威,以及前面这两代君主那样强大的能力。

这样一个事实之下,兼任宰相的皇帝,就必然要将自己手中的权柄分出去。

这就事实上造成皇权和相权的边界的模糊化,会让皇帝和代替丞相的内阁,都更加频繁地越过正常范围内的权力边界,将手伸到默认规则下对方领域内,让皇权和作为文官集团首领的内阁之间,权力冲突变得越发激烈频繁,加剧内耗,也必然导致宦官专权现象出现。

内阁作为一个制度上不具备统领行政部门权力的机构,权力边界不止和皇权之间十分模糊,和六部之间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也必然加剧文官集团的内耗。

至于王朝国祚问题,这个牵涉的变量过多,单纯分析一个上层政治制度没有多大的意义。

无论上层制度如何,只要在东方式封建体制框架内,兼并土地的士绅逃避赋税,庇护投献于其名下的百姓使得他们逃避徭役,这类问题就是无解的,税赋徭役的可征收征发对象日益减少,王朝崩溃的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满清官绅一体纳粮都没解决问题,不信去看看满清前期税收总额,再看看一鸦之前,加权白银贬值这个变量后,满清财税缩水幅度也不比明代低,没有一鸦满清也是吃枣药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初年,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中国政治体制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即废除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转而启用内阁。这场变革,无疑对明朝的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推动的这一转型,对于整个明朝而言,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埋下了隐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朱元璋为何.............
  • 回答
    朱元璋(明太祖)和朱棣(明成祖)是明朝历史上两位重要的皇帝,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各有侧重,难以简单地以“谁更大”来评价。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朱元璋(13281398年)的成就1. 建立明朝,奠定基础 终结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 回答
    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大明王朝的奠基者和巩固者,初时身份卑微,并非饱读诗书的士大夫,甚至称得上是“半文盲”。然而,他们却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凭借着惊人的军事才能、决断魄力以及治国理政的智慧,最终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底层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颇具探讨性的问题。要说李渊父子和朱元璋父子谁更厉害,谁对历史的贡献更大,这如同比较两颗璀璨的星辰,各有其耀眼的光芒,也各有其独特的轨迹。很难用一个简单的“谁更厉害”来概括,因为“厉害”的标准很多元,而“历史功劳”的衡量更是复杂且带有主观性。我们不妨从他们各自的崛起、治国理.............
  • 回答
    要比较康熙和朱棣谁的贡献更大,这是一个相当宏大且复杂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留下的遗产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更大”的结论是很困难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朱棣:从藩王到天子,奠定大明中后期的格局朱棣,明朝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史学界津津乐道的问题,也常常让喜欢历史的人们争论不休。朱棣和皇太极,这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曾开创盛世,都对王朝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要说谁的历史地位更高,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先说朱棣,也就是明成祖。提起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靖难.............
  • 回答
    提起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和清朝的康熙皇帝,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形象。要说谁更“厉害”,这实在是个饶有趣味但又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以及施展才华的领域都有很大的不同。先说说朱棣。这位从藩王起兵夺取皇位的皇帝,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彪悍和勇猛。他年轻时就随父皇.............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368年-1424年)和唐太宗李世民(627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帝王,他们虽然分属不同的朝代,但都以卓越的治国能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著称。以下从共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共同点 1. 通过政变上位,确立统治 朱棣:14世纪初,朱棣作为燕王,因朝廷内部.............
  • 回答
    要论朱棣和赵光义谁更“厉害”,这实在是个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厉害”的体现方式都大相径庭。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对比一下,尽量还原历史的面貌,也避免AI那种过于“公正客观”的腔调。一、 龙椅是怎么坐上去的:夺嫡与弑父? 赵光义: 他是通过“烛影斧声”的谜案.............
  • 回答
    康熙和朱棣,明清两朝的巨擘,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君主。要说谁“更厉害”,这问题得拆开看,因为“厉害”二字包含太多维度,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甚至个人性格和历史评价,都值得细细琢磨。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唠唠这二位爷。首先,咱们得把他们俩所处的时代背景给捋清楚。 朱棣(明成祖):生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两位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君主放在一起比较,着实需要一番掰扯。不考虑民族,只看他们治国理政、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康熙和朱棣,两位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各有千秋,很难简单地说谁“更”厉害。咱们就来细细品品。康熙:勤政典范,文治武功,奠定盛世基石康熙皇帝,爱新觉.............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朱棣的生母,以及他与懿文太子(即朱标)和秦王(即朱樉)的生母是否都是马皇后,这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情况。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正史的记载,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是备受朱元璋宠爱的皇后。她在朱元璋的早期创业和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扮演.............
  • 回答
    好,咱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朱棣这个皇帝,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他刚一上位,就开启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建设,又是修宫殿,又是挖运河,还迁都北京,再加上北征蒙古,这桩桩件件,怎么看都像是要掏空国库的节奏。按理说,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像秦始皇、隋炀帝,他们搞这些大工程,差不多都把自己折腾没了,王朝也跟着三世而亡。.............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的军事决策,涉及对安南(今越南)、下西洋以及河套卫所的权衡,其背后既有现实的军事、经济考量,也包含政治野心和战略优先级的权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 一、战略优先级:北方边疆的“防御”与“战略价值”1. 河套卫所的现实意义 河套地区.............
  • 回答
    朱棣的“靖难之役”,这场决定明朝江山归属的内战,发生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至建文四年(1402年)。在这段波谲云诡的几年里,中国的北方边疆,尤其是蒙古部落和周边各族,也并非全然不动声色。他们的行动,虽然不如朱棣挥师南下那般直接影响朝堂,却也与明朝的内部局势相互牵扯,在某种程度上,也为朱棣的起兵.............
  • 回答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震动朝野的内乱。在朱棣率军兵临南京的关键时刻,建文帝朱允炆手中究竟还有多少兵力和多大的地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关键节点来细细道来。一、 战事初期的力量对比与建文帝的优势事实上,在靖难之役爆发之初,建文帝朱允炆是占据明显优势的。 地盘: 作为正统的.............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于1403年迁都北京,这一决策在明朝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将其与明朝后期(17世纪)对后金(清朝前身)的颓势及朝政糜烂直接关联,存在逻辑上的断层。以下从历史背景、迁都的初衷、长期影响及明朝衰落的多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与初衷1. 军事战略需求 北方边防:.............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明朝衰落和清朝兴起的关键历史脉络。要详细解答为何明朝朱元璋、朱棣耗费巨大精力仍未能彻底消灭蒙古黄金家族,而满清皇太极却能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明朝与蒙古的长期消耗战:并非“灭不了”,而是“未能彻底消灭”和战略重心转移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古代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往往被笼统地称为“盛世”。但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古代的盛世,并非简单的“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就能概括。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民生等多个层面去衡量。古代盛世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理解: 经济繁荣,民生富足: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农作物丰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