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建文帝手头还有多少兵力和地盘?

回答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震动朝野的内乱。在朱棣率军兵临南京的关键时刻,建文帝朱允炆手中究竟还有多少兵力和多大的地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关键节点来细细道来。

一、 战事初期的力量对比与建文帝的优势

事实上,在靖难之役爆发之初,建文帝朱允炆是占据明显优势的。

地盘: 作为正统的皇帝,朱允炆拥有当时大明朝的政治中心——南京,以及环绕南京的江南地区。这片土地是中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朝廷的命脉,也就是中央政府、官员、国库,都掌握在建文帝手中。
兵力: 虽然朱棣以藩王起兵,但建文帝也并非没有精锐部队。
中央禁卫军: 南京作为都城,自然驻扎着数量可观的中央禁卫军,这些军队直接听命于皇帝,是江山社稷的最后一道屏障。
老将的军队: 建文帝起初倚重的是以耿炳文、曹震、李景隆等为首的朝廷大将,他们麾下拥有的军队,至少在数量上是可观的,而且大部分是正规军。虽然这些将领的指挥能力后来被证明不如朱棣,但他们的部队绝非乌合之众。
地方军队: 除了京城附近的军队,全国各地的卫所、驻军,名义上都归建文帝指挥。虽然这些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参差不齐,但理论上构成了建文帝能够调动的兵力基础。

二、 战局的逆转与建文帝的消耗

然而,随着战事的推进,建文帝的优势逐渐被蚕食,朱棣则越战越勇。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但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指挥失当与信任危机: 建文帝虽然有改革之心,但在用人上显得犹豫和缺乏魄力。他任命的几位主要将领,如耿炳文、徐辉祖(虽然最终效忠,但前期指挥也存在问题),以及尤其关键的李景隆,都在战场上屡屡失利。李景隆更是犯下了“围而不攻”、“夜溃”、“投降”等一系列致命错误,直接葬送了多次宝贵的战机。更糟糕的是,建文帝对自己的将领缺乏足够的信任,常常干预军务,导致将领们施展不开拳脚,甚至心生不满。
朱棣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相比之下,朱棣作为久经沙场的藩王,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了卓越的天赋。他善于鼓舞士气,擅长出奇制胜,并且拥有清晰的战略目标——直捣黄龙,攻取南京。他的部队虽然最初是以“清君侧”为名,但实际行动越来越脱离这一口号,每一次胜利都极大地增加了其部队的战斗力和威望。
军队的士气和忠诚度: 随着几次大败,建文帝麾下军队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像李景隆这样的将领的反复失利和投降行为,极大地动摇了军队的忠诚度。而朱棣的部队,在胜利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对朱棣本人也更加忠诚。
人口和经济的消耗: 战争本身就是对国力的巨大消耗。虽然江南经济发达,但持续的战争,尤其是北方军队深入南方,对当地的经济和民生造成了不小的破坏,这也间接削弱了建文帝能够调动的资源。

三、 兵临南京时的兵力和地盘(关键节点)

到了朱棣兵临南京城下的那个时刻,具体到“还剩多少”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因为史料的记载在具体数字上往往存在差异,而且“地盘”和“兵力”的概念也需要灵活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兵力:
南京城内的守军: 当朱棣大军围困南京时,城内的守军应该仍有一定数量。这包括了南京的驻军、部分从战场上溃退后重新集结的部队,以及被征召入城的壮丁。但士气低下、指挥混乱是普遍存在的。有史料提到,当时南京城内尚有“数十万”众,但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非战斗人员,以及那些被拉来壮胆的士卒。真正能视为精锐、且愿意殊死搏斗的,数量可能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其他地区的军队: 建文帝手中仍然控制着全国的其他地区,理论上仍有兵力。比如,北方地区还有如郭资、平安等将领,南方沿海地区也有军队。但随着战事的节节败退,以及朱棣对沿途地区的控制,建文帝能够有效调动的、且能够及时赶到南京支援的兵力,已经非常有限。况且,很多地方军队的忠诚度也已成问题,一些地方官员甚至暗中观望,或者倾向于归顺朱棣。
士气: 最关键的是,即使数量上还能凑出一些,但城内守军的士气已经非常低落。李景隆这样的主将的投降,更是对所有人的信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地盘:
核心区域: 建文帝手中仍然牢牢控制着南京以及周围富庶的江南地区。这是他的最后据点,也是他赖以抵抗的根基。
局势不稳的地区: 然而,随着朱棣大军的推进,他已经占领了济南、德州、沧州、通州等地,并且控制了沿海的制海权(虽然是朱棣凭借武力夺取,但已形成事实)。这意味着,建文帝对北方和东北方向的控制已经基本丧失。
观望与动摇: 全国许多地区的官员和军队,在朱棣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开始动摇,甚至有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建文帝已经难以有效地调动和指挥全国的资源。

四、 最后的结局

当朱棣最终攻入南京城时,城内守军的抵抗已经非常薄弱。传说建文帝是在大火中失踪,而他的重要将领,如方孝孺等,都选择了以身殉国,而像李景隆这样的人物,则选择了投降。

总而言之,在朱棣兵临南京的那个时刻,建文帝虽然还掌控着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也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但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士气和指挥体系都已濒临崩溃。他所拥有的地盘,虽然依然是帝国的核心,但已经孤立无援,四面楚歌。那是一种“空有躯壳,缺乏魂魄”的状态,最终也难逃被攻破的命运。

这场战役的结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是建文帝在政治、用人、战略上的全面失利,最终导致了他对国家的统治权的丧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济南保卫战之后、燕军南下之前,朱棣手里只有北平、保定、永平(秦皇岛)三个地级市,手里兵力多说也就10万。面对的政府军大概在20万:盛庸驻德州,挡住叛军东进;吴杰、平安驻真定,挡住叛军南下;房昭在大同,挡住叛军西进。明军构成三角联防,把叛军盯死在北平。虽然明史里说,朱棣在石家庄败平安、在易州西水寨败房昭、在济宁夹河败盛庸,好像英明神武,其实他的事业也没有什么发展,还是龟缩在北平、保定一带,能时不时抢点粮食、不让自己饿死就不错了。

燕军的北部相对安全,把守居庸关和大宁,如果朱棣失败,也可以出塞撤到内蒙,或者进攻辽东。

后面的发展就比较诡异了。南京来了个退休太监到北平(不知道是南京哪位爷派去的),说京师守备空虚,建议朱棣速去。于是朱棣决定孤注一掷,“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先前他派了一支几千人的特攻队,假扮明军南下,居然摸到盛庸背后、去沛县断了明军的漕粮,摸清了虚实,然后趁黄河和淮河枯水期,率主力骑兵南下,轻装急进,潜越山东,直插徐、沛。燕军从馆陶渡河,寒冬腊月急行军400多公里,盛庸不知道干什么吃的,居然毫无动作,不知道在夹河之战的时候俩人是不是达成了什么密约。

然后朱棣没在徐州站下车,去了下一站蚌埠。平安带着四万多人从真定追过来、一路尾行,既不去攻打北平围魏救赵,也不去袭扰燕军行军路线,不知道想干嘛,结果在淝水被燕军设伏,退守宿州。盛庸从德州一路狂奔到淮河北岸设防,因为放燕军南下是他这个剿总司令的严重失职,丢了江淮防线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何福也追到灵壁,堵截燕军渡淮。

朝廷采取紧急措施,在淮安拉起防线,徐辉祖押运军粮去灵壁增援,跟何福、平安合兵,正面拦截,在齐眉山取胜、让燕军进军受阻,之后徐辉祖莫名其妙被调回南京。

灵壁明军粮尽,朝廷紧急调拨了5万担军粮,平安去护送粮草,朱棣得到情报,去打劫运输大队,夺了军粮。灵壁弹尽粮绝,何福决定突围,退守淮北。没想到突围号炮也让燕军知道了,不知道谁去报的信儿。灵壁陷落,何福逃走、平安投降。

后面就轻松了,朱棣说:“我耀兵江上,京师孤危,必有内变”。也不知道他哪来的自信,估计早就和京里的内线搭上桥了。燕军迅速东出拿下泗州和盱眙,绕过淮安、直扑扬州。扬州守军哗变,不战而降,盛庸象征性地拦截了一下,退守瓜州不出头。

燕军本来没几艘船,明军长江水师提督陈瑄主动投诚,雪中送炭,帮燕军渡江,然后镇江也不战而降,燕军两天就开到南京城下。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南京城里的带路党争先恐后开城门投降。

所以燕军并没有占地盘,而是实施了斩首行动,直接冲对方基地。按照方孝孺的说法,南京还有20万守军,依托城墙坚守一阵,等待南方各地勤王大军来救援,再截断燕军退路,说不定还能绝地反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方教授高估了宗室勋贵和武将集团的节操,要没有内线通风报信和前赴后继地送粮草送装备,燕军根本就出不了北京。

黄子澄黄老师是建议逃跑来着,比如学宋高宗转进杭州,不至于一下子被一锅端。但是燕王是宗室,不是敌国、也不是叛将,进了京师占据舆论制高点,就可以塑造自己的合法性了。以勋贵军官集团的操守,建文帝估计也苟不了多久,早晚让手下人卖掉,不是行营失火就是座船失事。

总之,靖难之役要是没有猫腻儿,打死我也不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震动朝野的内乱。在朱棣率军兵临南京的关键时刻,建文帝朱允炆手中究竟还有多少兵力和多大的地盘,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关键节点来细细道来。一、 战事初期的力量对比与建文帝的优势事实上,在靖难之役爆发之初,建文帝朱允炆是占据明显优势的。 地盘: 作为正统的.............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
  • 回答
    蓝玉大败北元后,明朝确实将蒙古高原纳入其疆域,但到朱棣(明成祖)时期,内蒙古地区逐渐脱离明朝控制,这一现象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军事、地理因素,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蓝玉之战后明朝的边疆格局(1372年)1. 蓝玉的胜利与北元的衰落 蓝玉在1372年率军击败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
  • 回答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和其子朱棣(14021424年)在北伐和西域用兵上的战略差异,主要源于明朝初期的地理政治格局、军事资源分配以及对西域的外交策略。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战略逻辑及后续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北伐与西域的疏离1. 历史背景与战略重心 元.............
  • 回答
    要探讨马皇后假如活到朱元璋死后,朱棣是否还敢“靖难”,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推测。这件事不能简单地说“敢”或“不敢”,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当时的情况,以及马皇后的存在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朱棣为何会“靖难”。这事儿说到底,还是围绕着“皇位继承权”和“权力真空”展开的。朱元璋这个人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血脉贲张的假设!明朝建文帝,一个历史上注定要被推翻的悲情君主,穿越到现代,还能抱着知乎这个“万能宝典”试图逆天改命,跟“永乐大帝”朱棣掰手腕。这画面感,光是想想就够让人脑洞大开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建文帝如果真这么干了,结果会如何。第一步:建文帝初临知乎,那画面简直太美想象一下,刚穿越.............
  • 回答
    .......
  • 回答
    要说靖难之变朱允炆有没有可能打赢朱棣,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咱们得一步一步掰扯清楚,不能简单一句“不可能”就带过。毕竟,历史洪流里,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当时的人能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首先,咱们得弄明白,朱允炆当时的处境有多糟糕,他手上的牌又有多烂。1. 合法性与民心: .............
  • 回答
    谈论年少时的朱万·霍华德(Juwan Howard),尤其是他那段在密歇根大学“Fab Five”时期,这绝对是一个能勾起很多篮球迷回忆的话题。关于他技术特点是否适合打小前锋,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的能力和那个年代的篮球风格。首先,我们得把朱万·霍华德和“小前锋”这个位置的传.............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朱日和演习或者其他一些模拟实战的镜头中,你之所以会看到士兵在每一次射击后都会有一个拉枪机的动作,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非常重要的军事训练原则和对实战情况的模拟。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其深刻的逻辑和必要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现代军用步枪,尤其是我们在朱日和演习中常见的突击步枪,绝.............
  • 回答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明朝王朝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北京城内弥漫着绝望和恐慌,而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人自然会想到,为何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让太子朱慈烺南下,寻求一方生机,以延续大明的血脉?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皇帝个人的考量,也有当时明朝统治下的政治现实和.............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和李世民(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实践和历史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上位方式1. 朱棣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 .............
  • 回答
    关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历史记载存在争议,需结合正史与民间传说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事件背景1. 方孝孺的身份 方孝孺(1357–1402),字克勤,浙江台州人,明初著名文人、学者,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以忠直著称。他参与编纂《皇明典礼》《通鉴纲目》等书,主张“仁政”与“礼治”.............
  • 回答
    朱棣(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其生母为䂵妃(或作“䂵氏”),但关于她的身份和生平,历史上记载较为模糊,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推测。以下从历史背景、生母身份、后世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的生母身份1. 正史记载 根据《明史·太祖本纪》《明史·诸王表》等正史记载,朱棣的生母是䂵妃.............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五征漠北(1413–1422年)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行动,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军事打击,涉及政治、经济、边疆治理和国家认同的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历史意义: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目标1. 蒙古势力的分裂与朱棣的动机 明初,蒙古分为鞑靼(北元残余)和瓦剌(北方蒙古部族)。.............
  • 回答
    关于“朱棣是否看错了朱瞻基”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两人关系以及具体事件中综合分析。朱棣(明成祖)与朱瞻基(明宣宗)是父子关系,朱瞻基是朱棣的次子,但因长子朱标的早逝,朱棣将朱瞻基视为继承人。两人关系密切,但朱棣对朱瞻基的评价和决策可能受到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误判。以下是详细.............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于1421年将明朝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决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这一决定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多重因素,需从历史、政治、文化等角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探讨这一决策的合理性与历史意义: 一、迁都的背景与动因1. 政治权力的巩固 .............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的军事决策,涉及对安南(今越南)、下西洋以及河套卫所的权衡,其背后既有现实的军事、经济考量,也包含政治野心和战略优先级的权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 一、战略优先级:北方边疆的“防御”与“战略价值”1. 河套卫所的现实意义 河套地区.............
  • 回答
    关于明成祖朱棣是否真的凌迟过三千宫女一事,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直接证实,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官方史书里,并没有这样耸人听闻的细节。不过,历史上关于朱棣的残酷手段,倒是有一些侧面记载,或许能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但要把“三千宫女”和“凌迟”这样具体的数字与方式联系起来,就有点像是在历史的迷雾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