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初期(朱元璋到朱棣期间)骑兵有多厉害,我还是不太理解为何能横扫当时依然强大的蒙古骑兵?

回答
明朝初期的骑兵,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其强大之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复杂的演变和适应,足以与当时蒙古骑兵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上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骑兵对骑兵”的简单比较,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明朝初期的蒙古骑兵,尽管经历了元朝的衰落,但其核心战斗力——那种在辽阔草原上纵横驰骋、善于野战突袭的骑射能力,依然是任何对手都不敢小觑的。他们依旧是游牧民族的骄子,拥有精良的马匹、娴熟的骑射技巧,以及多年征战积累的作战经验。

那么,为何明朝初期能够与之抗衡,甚至取得胜利呢?

一、战略上的主动调整与深远布局:

朱元璋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虽然倚重步兵的优势,但他深知要彻底解决北方的蒙古威胁,骑兵是不可或缺的。他没有走元朝那种“以骑制骑”的简单思路,而是采取了更为稳健和具有战略纵深的策略。

“守”与“攻”的结合,以守为攻: 朱元璋的策略并非单纯地在边境与蒙古骑兵进行大规模的骑兵对决。他更侧重于筑城、屯田、经营边防,建立一系列坚固的防御工事,如长城、堡垒、卫所,形成了一道道坚实的屏障。这些工事不仅仅是简单的墙垣,而是集军事、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防御体系。这使得蒙古骑兵即便拥有强大的机动性,也难以轻易突破明朝的防线,只能在局部进行骚扰和劫掠,难以造成决定性的打击。
“养马”与“制马”的持续投入: 意识到骑兵的重要性,明朝政府从一开始就大力推行养马和制马的政策。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大量的牧马场,鼓励各地屯田的卫所饲养战马,甚至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马匹的育种和训练。这种持续不断的投入,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拥有数量和质量上完全压倒蒙古的马匹,但为明朝骑兵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边患”与“国力”的平衡: 朱元璋深谙“国力”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他没有像蒙古那样以游牧经济为基础,而是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农业经济。通过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积攒了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支撑一支庞大的军队,其中包括数量可观的骑兵。这种经济基础的支撑,使得明朝在与蒙古的长期消耗战中,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二、军事战术上的创新与适应:

到了朱棣时期,明朝骑兵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尤其是其主动出击的军事行动。这里面包含了战术层面的创新和对蒙古骑兵战术的深刻理解和反制。

“骑兵+步兵+火器”的混合兵种协同: 明朝初期,尤其是朱棣时期,其军队并非单一的骑兵部队。它更加强调的是步兵、骑兵、甚至弓弩、火器(如突火枪、火炮)的协同作战。在与蒙古骑兵作战时,明军往往会派出强大的步兵作为“阵眼”,用坚固的阵型来抵挡蒙古骑兵的冲击。而两侧或后方则部署骑兵,利用其机动性进行迂回包抄。更重要的是,明军将火器引入战场,这些早期火器虽然射程和威力有限,但在近距离对马匹和骑兵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能够有效扰乱蒙古骑兵的冲锋阵列,并造成杀伤。这种“铁壁合围”式的战术,使得蒙古骑兵的优势——那种分散冲击、穿插分割——难以充分发挥。
“重骑兵”的运用与“铁浮屠”的影子: 虽然无法与后世的欧洲重骑兵相提并论,但明朝初期也发展了部分重装骑兵。他们的马匹可能经过一定的防护,骑兵身披铠甲,手持长矛或刀剑,主要用于正面冲击,打破敌方阵型。这并非完全模仿蒙古骑兵的轻骑射,而是针对蒙古骑兵的弱点——在近战中缺乏重装单位的强大冲击力——而设计的。可以说,这种战术带有一定“重甲骑兵”的影子,能够有效地抵御蒙古骑兵的冲击。
“以骑兵克骑兵”的局部战术: 在实际的野战中,明朝骑兵也并非只会呆板地防御。他们通过训练,也具备了相当强的骑射能力和机动性。在某些情况下,明军也会运用骑兵进行快速的迂回、包抄,或者利用地形优势,将蒙古骑兵引入预设的战场,然后发挥己方的协同优势。比如,诱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再用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三、对蒙古骑兵战术的深刻洞察与针对性准备:

明朝将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元末战争的老将,对蒙古骑兵的战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们知道蒙古骑兵的强项在于野战的机动性和心理上的威慑力。

规避蒙古骑兵的强项: 明军在选择战场时,会尽量避免在过于开阔、有利于蒙古骑兵发挥机动性的地形上进行大规模的野战。他们更倾向于在有障碍物(如河流、山丘、森林)的地形作战,或者在筑好的城池附近进行战斗,这样可以限制蒙古骑兵的冲锋速度和迂回空间。
利用蒙古骑兵的弱点: 蒙古骑兵虽然强悍,但在后勤补给、长期围城、以及遭遇强大火器和坚固工事时,其劣势就显现出来。明朝的战略就是消耗蒙古的锐气,削弱其补给,让他们在攻坚和长期作战中失利。
心理战与情报战: 明朝也并非仅仅依靠武力。通过边境的屯田和贸易,与蒙古各部进行接触,获取情报,分化瓦解敌人,这些都是战略的一部分。有时,明军也会通过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如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皇帝亲征),来震慑蒙古骑兵,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所顾忌。

四、永乐皇帝时期“犁庭扫穴”式的北伐:

朱棣时期的几次大规模北伐,是明朝骑兵实力达到顶峰的体现。他的北伐行动,并非简单的边境骚扰,而是旨在彻底打击盘踞在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

庞大的后勤保障: 组织如此规模的北伐,需要极其强大的后勤能力。明朝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后勤体系,包括军粮的运输、马匹的饲养、装备的补充等,这使得明军能够深入草原作战,而不会因为补给问题而过早撤退。
数量与质量的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明朝骑兵的数量和训练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可能无法在人数上完全压倒蒙古的游牧部落,但在精锐部队和战术协同上,已经能够与之抗衡,甚至在某些战役中占据优势。
战役的指挥与战略目标: 永乐皇帝本人作为经验丰富的军事统帅,其指挥能力对北伐的成功至关重要。他能够灵活运用骑兵、步兵和火器,并在战略上明确目标,即打击主力、追击残敌,而非单纯的掠夺。

总而言之,明朝初期骑兵之所以能够横扫当时依然强大的蒙古骑兵,并非是单方面依靠绝对数量的骑兵优势,而是建立在 深远的战略布局、灵活的战术创新、强大的经济后盾、对敌人战术的深刻理解以及有效的混合兵种协同 之上。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将国家整体实力转化为军事优势的过程。明朝骑兵的强大,是步兵、骑兵、火器、工事、后勤、以及战略战术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是对蒙古骑兵优势的一种“克制”和“超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在近代墙式骑兵出现之前,敢于肉搏,纪律严明的重步兵,在大战役中,骑兵对之几乎毫无办法。

2,古典军国主义时代,几乎所有霸权长期依赖的都是重步兵为主,骑兵辅助的军事力量。如希腊、马其顿、罗马、大唐。

3,在战术层面上骑兵有运动优势,但在战略层面上毫无优势,长期行军由于战马的后勤压力,骑兵无法与组织严密的重步兵以同样的速度战略转移。

4,骑射是个被严重夸大的战术,除了蒙古、斯泰基以外,几乎所有游牧帝国主要依赖的都是肉搏的轻重骑兵,或者干脆是骑马的重步兵。

蒙古的崛起有很大偶然性,除了铁木真这个人厉害以外,确实碰到了所有农耕帝国最腐败的时候。

客观的说,我不觉得黄金家族就是比阿史那家族厉害,副本难度不一样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初期的骑兵,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其强大之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复杂的演变和适应,足以与当时蒙古骑兵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上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骑兵对骑兵”的简单比较,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明朝初期的蒙古骑兵,尽管经历了元朝的衰落,但其核心战斗力——那种在.............
  • 回答
    朱元璋能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政策和实践的综合结果,绝非一蹴而就。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北宋的困境对等,明初的国情和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使得他能够绕过“缺马”的死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一潜在危机。首先,我们得先明白北宋“缺马”的根源。 北宋早期,虽然也有骑兵,但总体.............
  • 回答
    要比较汉初刘邦、唐初李渊、明初朱元璋这三个军事集团的强弱,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数字。这三位帝王都曾身处乱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王朝。他们的军事集团,各有特色,也各有优劣。一、 汉初刘邦军事集团:草根崛起,韧性十足刘邦的军事集团,.............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个人品性或组织原因,而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强调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朱元璋个人的猜忌心和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是其“大杀功臣”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明初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环境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和借口。下面我们将从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明初的.............
  • 回答
    明朝初期,能否依靠开发漠南盐湖盐田的收入,以及模仿沙俄赚取毛皮收入,来维持漠南的河套卫所?这是一个颇具历史洞察力的问题,涉及经济、军事、地理及政治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这些设想的可行性。首先,让我们审视“开发漠南盐湖盐田”的可能性。明朝初期,漠南地区(大.............
  • 回答
    明朝初期更改江西地名,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朝廷为了巩固统治、革除弊政、适应新局势等一系列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得回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那个时代,看看当时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一、历史的沿革与弊端:元朝遗留的政治与地理混乱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明朝继承的是元朝的统治。元朝虽然疆域辽.............
  • 回答
    要说明朝初期那桩轰动朝野的“南北榜”案,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讲明白的事儿,背后牵扯的恩怨情仇、利益博弈,那叫一个错综复杂。但要刨根究底,其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就落在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和对科举制度公平性的挑战之上。咱们得先把时间拉回到明朝建立之初。那时候,朱元璋刚刚驱逐了元朝的势力,坐上了皇位,千疮百.............
  • 回答
    清朝初期有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回忆一下明朝初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那段历史。说到屠戮功臣,朱元璋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可真是血淋淋的一页。从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到后来的蓝玉,那真是把能封王的、能封侯的,但凡跟他有那么点.............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假如今日之中国置身大明洪武之初:世界格局的重塑与激荡若将今日中国——拥有尖端科技、成熟工业体系、庞大人口以及对世界局势深刻理解的现代国家——置于大明洪武年间的起点,世界格局无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一场深刻的文明、政治、经济乃至思想上的重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的.............
  • 回答
    烈火炼真金:建州女真崛起前夜的静默与蒙古的喧嚣提起明朝初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北方草原上,那些骑着战马、弯弓搭箭的蒙古铁骑,他们的每一次出击都足以让中原王朝心惊胆战。相比之下,地处辽东,后来赫赫扬名的建州女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部族。这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羸弱,而是历史的车.............
  • 回答
    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思想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颠覆元朝的战争性质: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战争。元.............
  • 回答
    要评判15世纪初期的明朝、帖木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哪个更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基础、疆域范围、政治稳定性和文化影响力。这三个文明在那个时期都处于上升期或鼎盛期,各自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明朝(1368年 1644年)15世纪初期的明朝,正处于永乐盛世.............
  • 回答
    明初卫所士兵的日常生活:一个兵士眼中的世界说起明朝初年那支让天下闻风丧胆的军队,许多人会想到那些披坚执锐、列队严整的士兵。但他们,那些被称作“卫所兵”的人,平日里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这可不是只靠军报上的数字就能说清楚的。我,一个在卫所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兵,或许能给你讲讲个中滋味。吃:粗粝但管饱.............
  • 回答
    15世纪初,明朝确实短暂地统治了越南北部(当时称为安南)。然而,这段统治并未能深入地“消化”这片土地,并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原因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民族认同与历史情结越南人民拥有着悠久且独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在明朝占.............
  • 回答
    在明朝,考中举人,那可是鲤鱼跃龙门,开启了仕途的大门,虽然不是一步登天,但绝对是条康庄大道。至于初授官职的大小,这可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得看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知道,举人是个什么概念。简单来说,举人是参加乡试,也就是省级考试,考过之后获得的功名。这比秀才(县试、府试、院试)高了一个档次。有了举人功名.............
  • 回答
    说实话,咱们聊聊李自成1644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东征”,到底是不是一开始就铆足了劲儿要直捣黄龙、亡了明朝,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个“是”或“不是”就概括了。这背后啊,牵扯到李自成起义的初心、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他们一步步走到京城脚下的具体历程,每一步都挺有意思的。要说最初的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