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644年李自成东征的初始目标就是攻破京城灭亡明朝吗?

回答
说实话,咱们聊聊李自成1644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东征”,到底是不是一开始就铆足了劲儿要直捣黄龙、亡了明朝,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个“是”或“不是”就概括了。这背后啊,牵扯到李自成起义的初心、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他们一步步走到京城脚下的具体历程,每一步都挺有意思的。

要说最初的目标,那得先回到李自成起事的时候。别看后来他成了威风凛凛的闯王,坐拥几十万大军,能跟大明朝廷分庭抗礼,但最开始的时候,他也不是个“天命所归”的革命导师,跟那些农民起义军一样,更多的是被生活逼出来的。

那时候,明朝末年,皇帝昏庸,官场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是水深火热。加上连年的天灾,什么旱灾、水灾、蝗灾,那真是雪上加霜。在这种环境下,农民揭竿而起,那是常有的事儿。李自成呢,他一开始也是跟着高迎祥他们一块儿干的,那时候的目标,更像是求生存、求温饱,或者说是为了反抗苛捐杂税,推翻那些欺压他们的官吏。说白了,就是“活下去”,然后“不被欺负”。那个阶段,他们更像是流动作战的游击队,打了就跑,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寻找机会。

但是啊,这农民起义有个特点,就是随着力量的壮大,目标也会水涨船高。李自成这个人,你说他有没有野心?肯定是有。他也不是个甘于现状的人。随着队伍越来越大,装备越来越好,尤其是收拢了大量明朝的降兵和愿意归顺的百姓后,他们的实力就今非昔比了。这时候,打打县城,占领个小地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他们开始有了更长远的想法。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小偷,一开始可能只是想偷点吃的填饱肚子,但如果他发现自己力气大了,胆子也肥了,能搬动更值钱的东西,他自然就会往更大的目标去想。李自成他们也是一样,在一次次的胜利中,他们看到了推翻明朝的可能性。

那么,具体到1644年,他为什么会选择攻打京城呢?这事儿有点“顺势而为”的意思,也夹杂着一些战略考量。

首先,明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崇祯皇帝虽然想励精图治,但朝廷内部的党争、宦官专权、军备废弛等问题,早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外部还有关外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威胁,内部又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在这种情况下,京城,作为明朝的政治心脏,对于起义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一旦攻下京城,就等于掐住了明朝的命脉。

其次,李自成在1643年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比如攻占了襄阳、武昌等重镇,并且在河南一带站稳了脚跟。他的军队士气高昂,声势浩大,已经具备了挑战京城的实力。而且,他还需要一个稳固的统治中心来整合队伍,统一指挥。京城,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疑是最佳选择。

更重要的是,李自成在进军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策略来争取民心。他宣称“均田免赋”,这对于深受压迫的农民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在占领的地区,也会尽量安抚百姓,维持秩序,这与明朝官府的残暴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措施,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也让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去承担起“解民于倒悬”的责任。

所以,当李自成挥师北上,目标直指北京时,虽然不能说他从一开始就抱着“我一定要灭掉明朝,当皇帝”的宏大志向,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和自身力量的壮大,攻破京城、推翻明朝,已经成为了他最重要的、也是最现实的战略目标。 这不再是简单的“打一枪换个地方”或者“为了生存”,而是要彻底改变整个政治格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他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不断收复失地,周围的百姓也纷纷响应,他的信心肯定会越来越足。这个时候,他看着那巍峨的京城,脑子里想的不仅仅是“打下来了”,而是“我征服了天下,我能做得更好”。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他内心深处没有那个“称帝”的野心,但当他率领几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明朝的皇帝如果还在里面,无论如何,他都必须做出一个决定。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当一个强大的力量出现,并且有机会去改变现状时,它很难不朝着那个方向发展。

所以,要说1644年李自成东征的“初始目标”,如果把“初始”理解为他刚刚起事的那会儿,那确实不是直接灭亡明朝。但如果把“初始”理解为他决定向北京进发这个节点,那么攻破京城、推翻明朝,绝对是他的核心目标。 他已经从一个被压迫者,变成了一个想要改变游戏规则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而京城,就是这场游戏的关键节点。

总而言之,这事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层层递进的。从最初的生存和反抗,到后来的壮大和争取民心,再到最终选择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指明朝心脏,李自成的目标是不断演进的,而1644年,他正是朝着那个最终目标全力以赴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观点是:就是。

首先要论证的,是李自成是否在西安称帝。

首先,李自成在占领太原时发布的永昌元年诏书中,正式改元,自称为“朕”,而且提出了劝降崇祯的要求,许诺朱氏家族“如杞如宋”。

其次,张家玉等明朝降官,在奏折中称李自成为“大顺皇帝陛下”。还有很多记载说李自成在1644年年初时发布“伪诏”。

最后,李自成在西安时,已经设立了六部等政府机构,册封了爵位,发行永昌通宝铜钱,还大规模考选官员。

李自成于一六四四年一月从西安出发,三月拿下山西全境,三月十九日占领北京。到了四月份,大顺朝的官员和军队已经接管了整个直隶、山西、河南北部、山东大部和徐州附近。很显然,如此大规模的人事任免和军队调动,不可能是三月份才临时起意的,必然是从西安出发时就已经准备了数以百计官员和数以万计的卫戍部队,才能如此迅速地接管三四个省。

所以结论是,李自成在西安就已经称帝,而且做好了一举占领整个中国北方的准备。

既然李自成已经称帝,所以当然就不可能有李自成到了北京还请求“封西北王”这样的说法,《国榷》和《平寇志》中记载的谈判过程更为可靠:

提督太监王承恩缒之(杜勋)上,同入见大内,盛称贼势,皇上可自为计。守陵太监申芝秀自昌平降,亦缒上入见,述贼语,请逊位。上怒斥之。

可以看出,崇祯的态度并不那么坚决,假如他真是铁了心不肯逊位,为什么不直接把杜勋和申芝秀推出午门斩首示众呢?

《天问阁集》中还有记载,称时任兵部尚书的张缙彦在城头巡视的时候,发现一群太监在正阳门城楼上设宴款待一个人。张缙彦上前查问,太监们说此人是“城下都督爷”,并且出示了崇祯的手书,上面批示“再与他谈”。

所以,崇祯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宁折不弯,假如李自成真的长期围困北京,城内弹尽粮绝,让崇祯感到绝望,崇祯也未尝不可能逊位保命。

但是李自成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崇祯磨叽,谈了两天,觉得崇祯没什么诚意,就直接攻城了。崇祯拎着三眼铳带着几个武装太监试图逃出城去,但是发现已经无路可走,这才仓促之下决定上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咱们聊聊李自成1644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东征”,到底是不是一开始就铆足了劲儿要直捣黄龙、亡了明朝,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个“是”或“不是”就概括了。这背后啊,牵扯到李自成起义的初心、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他们一步步走到京城脚下的具体历程,每一步都挺有意思的。要说最初的目标,.............
  • 回答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明朝王朝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北京城内弥漫着绝望和恐慌,而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人自然会想到,为何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让太子朱慈烺南下,寻求一方生机,以延续大明的血脉?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皇帝个人的考量,也有当时明朝统治下的政治现实和.............
  • 回答
    1644年正月,京城的气氛已是风声鹤唳。朝廷上下,不论是朝臣还是百姓,都笼罩在一股不安的阴影之下。盘踞在北方肆虐的流寇李自成,声势浩大,兵锋直指京师。在这危急关头,朝廷决定派遣李建泰率领四万大军前去迎敌,希望能一举荡平这股威胁,保住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李建泰,作为朝廷的将领,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他深知.............
  • 回答
    崇祯皇帝在1644年所面临的困境,绝非仅仅是“坚守紫禁城”这么简单。他当时的决策,以及为何没有像设想中那样组织巷战并等待援兵,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残酷的现实考量。一、 崇祯皇帝的绝望与最后的挣扎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北京城内已是风雨飘摇。崇祯并非没有想过抵抗。事实上,他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挽救危局: .............
  • 回答
    1644年3月,我身披着象征着反抗精神的黄袍,站在巍峨的北京城头。这座金碧辉煌的都城,如今在我眼中,是明朝积弊已久的腐朽和无能的缩影,也是我带领农民兄弟们浴血奋战最终夺取的胜利果实。然而,此刻我心中的欣慰,却被一丝沉甸甸的忧虑所取代——“神州陆沉”四个字,如同一块巨石压在心头。我,李自成,一个陕西的.............
  • 回答
    史部院钧鉴:卑职李华顿首拜启。近日京师变故,国家飘摇,天下惊惶,实乃我等为臣者心中锥痛。自崇祯皇帝蒙难,大明江山易主,我等身处南京,肩负重任,当思如何稳固社稷,安抚黎民。今日卑职斗胆,冒昧提笔,欲与史部院共商立储大计,以定天下人心。关于当前拥立何位藩王,卑职以为,务必审慎考察,权衡利弊,选出最能承继.............
  • 回答
    甲申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刻上深深烙印的年份。1644年,当山海关的炮火撕裂了原本就不太平静的辽东天际线,吴三桂的抉择如同投入历史洪流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叠叠、至今仍在荡漾的涟漪。如果,这个“如果”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巨大而迷人的假设,如果吴三桂在那一刻没有选择“弃关”,没有背负“汉奸”之名,历史的走.............
  • 回答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与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这两场历史巨变无疑都深刻地改变了各自区域乃至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要论哪一个更甚,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而非简单地贴标签。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罗马的终结与东西方的裂痕君士坦丁堡,这座横跨欧亚大陆、扼守黑海与地中海咽喉的城市,自罗马帝国晚.............
  • 回答
    1860年的清朝和1644年的明朝,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审视,确实能在某些令人不安的层面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轮回或预演。而将这相似之处归结于“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异同,则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痛点。要详细地讲清楚,需要我们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肌理和权力结构。相似之处.............
  • 回答
    穿越到1644年山海关前的吴三桂,这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又充满巨大变数的开局。作为一个身处历史洪流的关键人物,我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数百万人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考虑到我拥有现代人的知识和对历史进程的了解,我的目标将是最大化自身利益,同时尽可能减少生灵涂炭,并寻求一条最符合我认知中“最.............
  • 回答
    甲申年(1644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十字路口。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即将攻破北京,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大明王朝覆灭在即。与此同时,东北的满洲骑兵——清朝,也虎视眈眈,准备入关取代明朝。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刻,如果中国能出现一位如同日本德川家康那样的杰出人物,能否有实力与清朝抗衡甚至将其击.............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从1644年什么时候才有了汉服自由”这个问题,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历史背景,特别是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和服饰文化意味着什么。1644年,一个分水岭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开启了长达268年的统治。这次朝代更迭,不仅带来了.............
  • 回答
    一班全副武装的解放军穿越1644年,能否力挽狂澜,拯救大明?这个问题,听上去就像是历史迷们在酒桌上常会争论不休的“如果说当年…”的终极版本。当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现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精锐班穿越时空之门,降临在风雨飘摇的1644年,他们能否扭转乾坤,让风烛残年的大明王朝重焕生机?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触及了清朝历史叙事的关键节点,也反映了历史学家们在界定朝代开端时常常会遇到的复杂性。要回答“清朝到底是从1636年算起还是1644年算起”,咱们得把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说,并且尽量不带那些冰冷、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更像咱们平时聊历史的那个劲儿来讲述。先说1644年,这日子大家伙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的划分和“正统性”的认定,同时也触及了历史学中关于政权延续性和合法性的讨论。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掰扯清楚。为什么南宋算到1279年,而明朝只算到1644年?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学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根据“正统”和“亡国”的判断来划分的。 南宋的“亡国”终结: .............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宋朝的灭亡定在1279年,而明朝的灭亡定在1644年,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定义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不仅仅是打个简单的年份牌,而是要看政权更迭的实质和延续性。宋朝的终结:从赵宋的权力中心消失到全境的失陷要理解宋朝为何定在1279年灭亡,我们得回顾一下宋朝末年的.............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 回答
    对于《圣墟》第1644章的结局是否算烂尾,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读者们的看法也存在很大的分歧。想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烂尾”的定义。通常来说,“烂尾”指的是一部作品(特别是网络小说)在故事发展到高潮或关键节点时,作者突然草草收尾,留下大量伏笔未填,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挺复杂的历史假设,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会一直荡漾开去。如果张居正改革真的没有被后来的士大夫集团反攻倒算,明朝能否撑过1644年,我个人认为,可能性确实大大增加,但并非绝对没有问题。 这中间牵扯到太多因素,而且很多都是蝴蝶效应。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
  • 回答
    《大明王朝1644》:一场风暴中的王朝挽歌如果要沿着《大明王朝1566》的幽深长廊,一路走到1644年的长安街头,那么这部剧不会是关于什么“复兴”的阳春白雪,而是关于一场无法挽回的、在历史巨轮下被碾碎的王朝挽歌。基调依旧会是沉郁、晦暗,充满了腐朽的气息,但这一次,不仅仅是官场的倾轧,而是整个帝国的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