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到底是从1636年算起还是1644年算起?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触及了清朝历史叙事的关键节点,也反映了历史学家们在界定朝代开端时常常会遇到的复杂性。要回答“清朝到底是从1636年算起还是1644年算起”,咱们得把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说,并且尽量不带那些冰冷、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更像咱们平时聊历史的那个劲儿来讲述。

先说1644年,这日子大家伙儿最熟!

为啥1644年这么多人一听就知道是清朝的开端呢?那是因为这一年,大名鼎鼎的 “清军入关” 发生了。

简单来说,在1644年之前,清朝的前身——后金(甚至可以更早追溯到女真部落的统一)——是在东北地区发展壮大起来的。那时候,他们隔着长城和明朝对峙,虽然实力越来越强,但始终没有真正统治过中原。

1644年,正好是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交织。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大明朝算是到头了。就在这乱哄哄的关头,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打开城门,放清军入关。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最终占领了北京,并且随后逐步平定了南明政权,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所以,从“统治中原”、“建立全国性政权”这个角度来看,1644年无疑是清朝开始真正统治中国大陆的标志。这就像咱们说一个公司上市了,才能算真正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之前它可能已经经营得有声有色了,但“上市”是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很多史书、教材,尤其是侧重于清朝统治全国历史的叙述,都会将1644年作为清朝正式开端。

那1636年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日子也不一般!

咱们聊历史得往前看。1644年清军入关,那是“灭掉”了明朝统治中原,但早在之前,统一的女真部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政治实体。

1636年,后金的领导人 皇太极 在沈阳(当时称为盛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典礼,宣布将国号 “后金”改为“大清”。

这个改变可不是小打小闹。国号的更改,意味着从政治体制、文化认同上,它已经不仅仅是女真族的政权了,而是要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构建自己的国家。皇太极在这一年也被尊为皇帝,并且开始推行一系列制度,为日后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从“政权性质的根本转变”、“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建立”这个角度来看,1636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它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政治实体——“大清”——正式诞生。在这个时间点上,清朝已经有了自己的皇帝、自己的制度、自己的军队,并且在东北地区建立起了强大的统治力量。

那么,到底哪个才算“正经”的开端?

这就像问一道菜是先开始切菜算不算开始,还是下锅了才算开始一样。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也都有其道理。

如果从“统治全国”、“建立统一王朝”这个最直观、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1644年是更符合大众认知的开端。 因为正是从1644年开始,清朝的统治才延伸到了黄河以南,才真正成为那个我们熟悉的“大清帝国”。
但如果从“政权自身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治身份的转变”来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有抱负的政治实体已经出现,为后续的壮大和入关奠定了基础。很多研究清朝早期历史的学者,会更加关注1636年,认为这是“大清”这个政治概念的真正起源。

可以这么理解:

1636年,是 “大清帝国”作为一种政治实体、一种政治身份的“孕育完成”和“正式命名”。它就像一个已经有了名字、有了基本框架的婴儿。

而1644年,是这个“婴儿” “长大成人”,开始“统治天下”,扮演起“大清帝国”在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的标志。

所以,历史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侧重和看法是很正常的。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

认为1636年是清朝的“肇始”或“建国”之年,强调的是政权的建立和性质的转变。
认为1644年是清朝“入关之年”或“统一全国之始”,强调的是统治疆域的扩展和全国性政权的形成。

在实际的学术讨论和著作中,你可能会看到两种说法并存,或者根据叙述的侧重点来选择引用哪个年份。最稳妥的说法是,可以同时提及这两个年份,并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比如,可以说“清朝始于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但其真正统治全国是从1644年开始的”。

归根结底,历史的界定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这就像我们看一棵树,是看它发芽那天算起,还是看它长成参天大树那天算起?这取决于你想强调的是什么。

希望这么说,能把这个事儿说清楚了,也像咱们平时聊历史那样,不生硬,有温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属于陈年老账。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是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而皇太极称皇帝、将国号改为清,则是1636年(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清崇德元年——是的,天聪十年和崇德元年同时成立)。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同年清军进入北京,象征着明清易代。而南明政权最后一任君主永历帝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死亡,但台湾郑氏仍用永历年号,直至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明郑政权永历三十七年)为止。

因此:

  • 说后金(有人用“金清王朝”这个词)建立于1616年,没有问题,因为这一年努尔哈赤开始用金国的名义;
  • 说清朝建立于1636年,没有问题,因为这一年称帝、改国号;
  • 把1644年开始的中国历史划分为清朝,也没大问题,毕竟北京易手是个很重要的历史标志;
  • 说明朝灭亡于1644年或者1662年(永历帝/桂王朱由榔之死),都是可以的。

事实上具体历史场景里哪一种纪年比较合适,这是需要具体分析的;而像“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这种说法,只能是在约定俗成的语境下大略言之。故而只能说这两种算法都有道理,没有必要去争论哪一个更好。

主要问题在于,我们很多情况下要求历史时间在年份数字上必须衔接。这时候像明清鼎革这种蔓延好几十年的事情就很麻烦。之所以很多简表把1644说成清朝建立,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背景。我看《现代汉语词典》后面的年表是说得很清楚的,不过有的人就是喜欢一刀切。比如说书稿、论文的编辑方经常要求注明朝代,真有人会要求作者把1644年以后事件中的人物都规定为“清朝人”;顾炎武、黄宗羲注成“[清]”勉强也就算了,但要是把黄道周、瞿式耜、张煌言也注成“[清]”就很不好了,说实话作者夜里睡觉都会良心不安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触及了清朝历史叙事的关键节点,也反映了历史学家们在界定朝代开端时常常会遇到的复杂性。要回答“清朝到底是从1636年算起还是1644年算起”,咱们得把故事掰开了、揉碎了说,并且尽量不带那些冰冷、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更像咱们平时聊历史的那个劲儿来讲述。先说1644年,这日子大家伙儿.............
  • 回答
    宋朝和清朝,这两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朝代,各自以其独特的面貌影响着中国的走向,也塑造了我们今日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要说它们的“水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分数评定,而是一个多维度、充满复杂性的考察。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对外关系这几个方面,力求细致地展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成就,尽量避免.............
  • 回答
    在咱们聊清朝的“格格”之前,先得把这词儿的来龙去脉掰扯清楚。别看现在影视剧里动不动就“格格吉祥”,这“格格”在当时可不是谁都能叫的,而且含义也随着身份地位变化,绝不像咱们想的那么简单。“格格”最初的来源和含义“格格”这个词,其实是源于满语,本身是个很朴实的意思,就是“小姐”、“姑娘”。早期的女真人,.............
  • 回答
    清朝的衰落,这是一个复杂且牵涉深远的历史议题,笼统地归咎于“统治者的反动个性”或是“封建农业社会的固有特性”,都显得过于片面。更为贴近史实的分析,是这两者 相互交织、螺旋式下降 的结果。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 “统治者的反动个性”。 防汉愚民政策的深远影响: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为了巩固统.............
  • 回答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那张广为流传的“鞋拔子脸”画像,到底是明朝自己画的,还是清朝后来抹黑的,亦或是存在其他解释,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首先,我们来审视“鞋拔子脸”画像的来源和传播。我们现在所见的朱元璋画像,通常具有高额、.............
  • 回答
    关于外国侵略者究竟是加速还是延缓了清朝的灭亡,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但总体而言,外国侵略在短期内无疑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崩溃,但从长远来看,也间接促成了旧制度的瓦解,为新的国家形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外国侵略加速清朝灭亡的证据: .............
  • 回答
    清朝宫廷里,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随时间推移有所变化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只用满语”或“只用汉语”。事实上,满语和汉语在清朝的上朝议政以及后宫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上朝议政:满汉并用,但以满语为尊(早期)清朝建立之初,作为征服民族,满语自然是统治阶层的核心语.............
  • 回答
    太平天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名字。如果历史的车轮真的沿着他们设定的轨道前进,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那么中国的命运会走向何方?这个问题,犹如一团迷雾,至今仍是无数史学研究者试图拨开的焦点。而太平天国本身,它的伟大与罪恶交织,它的理想与现实碰撞,也让它成为了一个难以简单用“好”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清朝统治的本质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联系。简单地说,清朝既有“族天下”的影子,也有非常明显的“家天下”特征,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以“满洲民族”为核心的、带有强烈氏族色彩的“族天下”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践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家天下”统治。要详细理解这一点.............
  • 回答
    “长相清纯”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维度来解读,并描绘出它可能包含的特征。总的来说,清纯的长相给人的感觉是干净、未经雕琢、自然而美好,同时带有一种内敛和无辜的气质。 它不像艳丽或性感那样张扬,而是更倾向于温和、柔美、纯净。以下是一些构成“清纯长相”的关键要素,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 回答
    太平军与清军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内战中确实都对平民造成了伤害,但双方的暴力行为、动机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双方行为特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太平天国与清朝的矛盾1. 太平天国的兴起 1844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清复明为旗帜,发动农.............
  • 回答
    要详细地描绘成都大学校长王清远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观察和理解。毕竟,一个人的品格和作为,往往是在日常的言行、工作中的决策以及他对学校发展的贡献中逐步显现出来的。一、 作为教育者的初心与远见: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掌舵人,王清远校长首先是一位教育者。这意味着他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热爱.............
  • 回答
    “清粉催生明粉”还是“明粉催生清粉”?这与其说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不如说是一种复杂、动态且相互影响的文化现象,更像是双方在历史观的战场上互相拉扯、试探、攻击,从而催生出对方的群体。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得剥开一层层历史的尘埃,看看这背后的逻辑和情感。故事的开端:明朝的“光环”与清朝的“阴影”一切的源头,.............
  • 回答
    毓贤,这位在晚清政坛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酷吏,他的出身,尤其是属于汉军旗还是满八旗,确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他的姓氏、家族以及当时满汉旗人的一些基本情况入手,剥丝抽茧。首先,让我们看看毓贤的姓氏。他的姓是 “毓”。在清朝的姓氏系统中,满姓与汉姓有着一定的区分,但也不是绝对的。满.............
  • 回答
    “张献忠屠川”还是“清军屠川”?这个问题,简单回答就是:两者都曾给四川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但其性质、规模和历史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要想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捋。先说张献忠: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他之所以被载入史册,特别是与四川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在四川建立政权,并留下了“张献忠屠四川”的说法。.............
  • 回答
    说起清热解毒的药,这可是一个在中医里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治疗方向。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些药到底是怎么把身体里的“火”给灭掉的呢?“清热”这个概念听起来挺玄乎的,它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在咱们身体里又是怎么运作的呢?咱们得先明白,中医说的“热”和咱们平时说的体温升高可不是一回事。“热”在中医里,更多.............
  • 回答
    说到甲午战争时期清军陆军的战斗力,那可真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话题。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但和当时世界一流水平比起来,差距就如同天堑。要说清楚,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军械装备:形式上的“新”与实际的“旧”清廷为了“自强”,在战争前确实花了大力气更新军械。从天津、汉阳等地兵工厂源源不.............
  • 回答
    关于“元清非中国”这一说法,学术界内部存在着复杂且深刻的讨论,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要详细了解学界的看法,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学、民族史、政治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的演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中国”往往与中原王朝、汉民族的政治和文化中.............
  • 回答
    《红楼梦》究竟架设在明末还是清初,这个问题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虽然曹雪芹并未明确在书中指明故事发生的具体朝代,但通过对书中各种细节的仔细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大量指向清初的证据,也因此,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是清初。首先,从书中描写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来看,.............
  • 回答
    “INM” 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如果你是在讨论网络文化或特定社区中的用法,它通常指向一种 “真人色情” 或 “非虚构色情” 的概念。为了更清晰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定义和核心特征: 真人(InNaturals/InRealLife): INM 的核心在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