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军和清军,到底是谁在屠害百姓?

回答


太平军与清军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内战中确实都对平民造成了伤害,但双方的暴力行为、动机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双方行为特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太平天国与清朝的矛盾
1. 太平天国的兴起
1844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清复明为旗帜,发动农民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后,太平军迅速壮大,1853年攻占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定都天京(今南京)。
太平军的口号是“天下人人不受私,处处人人不受吏”,但实际统治中仍存在军阀割据、内部斗争等问题。

2. 清朝的应对
清政府在太平军起义后,依靠地方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和外国势力(如英国、法国)镇压起义。清朝内部腐败严重,官僚体系效率低下,导致对太平军的镇压陷入困境。



二、太平军的暴力行为
1. 战争初期的掠夺与屠杀
太平军在初期攻占城市时,往往伴随烧杀抢掠,尤其是对清军据点的攻击。例如:
1853年南京之战: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曾对清军守军和部分平民进行屠杀,但主要目标是清军而非普通百姓。
1质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军内部因权力斗争导致大规模内斗,导致大量士兵和平民死亡。
《天朝田亩制度》的矛盾:太平军宣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但实际执行中因资源不足、管理混乱,导致部分地方出现饥荒和冲突。

2. 对清军的针对性打击
太平军在军事行动中,主要针对清军的军队和后勤补给线,而非普通百姓。例如在安徽、湖北等地的战役中,太平军常以“围城打援”战术,导致清军伤亡,但对平民的直接屠杀较少。



三、清军的暴力行为
1. 镇压太平军的残酷手段
清军在镇压太平军时,常采用围城、屠杀、焚烧等手段。例如:
1856年天京之战:清军在攻陷天京后,对太平军守军和部分平民进行屠杀,但主要目的是消灭太平军势力,而非系统性屠杀。
1862年清军在苏州、杭州等地的战役:清军曾因后勤不足或战术失误导致平民伤亡,但更多是战争中的附带伤害。
湘军的暴行:曾国藩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军时,曾因腐败和滥杀无辜而引发争议,例如在江西、湖南等地,湘军士兵因抢掠或报复而杀害平民。

2. 对太平军的“清剿”策略
清军在军事行动中,常以“围歼”为目标,导致大量太平军士兵死亡,但对平民的直接屠杀规模远小于太平军的“攻城掠地”行为。



四、双方暴力行为的对比
| 方面 | 太平军 | 清军 |
||||
| 主要目标 | 清军军队、清政府据点 | 太平军军队、太平军据点 |
| 对平民的直接屠杀 | 有限,主要因战争附带伤害 | 有限,但因镇压策略导致部分地方平民伤亡 |
| 内部矛盾 | 天京事变导致内部冲突,间接造成伤亡 | 清军内部腐败和官僚体系问题 |
| 历史评价 | 部分记载存在夸大,但战争中的暴力行为客观存在 | 镇压行动中存在残酷手段,但并非系统性屠杀 |



五、历史记载与争议
1. 太平军的屠杀
《天朝田亩制度》中虽有“禁止私有财产”的规定,但实际执行中因资源不足,太平军在攻占城市时常因粮食短缺而掠夺,导致平民死亡。例如1856年天京事变中,太平军内部矛盾导致大量平民伤亡。
西方传教士如马嘉尔(Marshall)在《中国教会史》中提到,太平军在南京的屠杀可能与“天京事变”有关,但具体规模难以考证。

2. 清军的屠杀
清军在镇压太平军时,因策略失误(如围城战术)导致部分地方平民死亡,但更多是战争中的附带伤害。例如1862年清军在苏州的战役中,因清军与太平军的混战,导致平民伤亡。
部分史料指出,清军在镇压太平军时,因腐败和滥杀无辜而引发民间反感,但并非系统性屠杀。



六、结论:双方暴力行为的复杂性
1. 太平军的暴力
太平军在战争初期对清军据点的攻击中,确实存在屠杀行为,但主要针对军事目标,对平民的直接屠杀规模较小。
天京事变导致内部冲突,间接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但这是内部矛盾而非对外的屠杀。

2. 清军的暴力
清军在镇压太平军时,因围城、屠杀等手段导致部分平民死亡,但并非系统性屠杀,更多是战争中的附带伤害。
湘军的暴行(如抢掠、滥杀)是清军内部腐败的结果,而非官方政策。

3. 历史评价
太平军和清军在战争中都对平民造成伤害,但双方的暴力行为具有不同的动机和规模。太平军的屠杀更多是军事行动的附带结果,而清军的屠杀则与镇压策略有关。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太平军的暴力行为更广泛,但清军的镇压手段也存在残酷性,需结合具体事件分析。



七、补充:历史研究的局限性
史料来源的偏见:中文史料常偏向清政府或太平军一方,西方传教士的记录可能更客观,但存在文化偏见。
战争的复杂性: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战争中的暴力行为是复杂的历史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一方。



总结
太平军和清军在19世纪中叶的战争中都对平民造成伤害,但双方的暴力行为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动机。太平军的屠杀更多是战争中的附带伤害,而清军的镇压手段则因策略失误和腐败导致部分平民伤亡。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双方的暴力行为需结合具体事件和背景分析,不能简单归咎于一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太平军对老百姓(至少汉族老百姓)是非常宽容的,很少杀戮。


大学者简又文先生在《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指出:
我曩在《太平天国之盛衰兴亡观》一篇最后分题:假设太平军成了功,便如何?由这题目的答案,即可断定太平革命的重要意义和真确价值了。我以为,如其成功,将以新的宗教培养人民新的精神生活及道德力量,而扫除一切颓风败俗迷信恶习;将努力推进西洋的物质文明,使吾国早成为现代化;将施行社会政策以裕国利民而增加人生幸福(见《资政新篇》);将革除由元、明、清以降世代相袭之腐败的政治及社会恶势力,而大开新运,重振人心,建设新国度、新社会、新文化。其于国族命运尤关重要者,即是:倘使当时满清果被打倒,新国建成,‘病狮’有瘳,我国的革新运动比日本明治(即位于同治六年,1867)之维新还早10余年,而在辛亥革命(1911)之前50余年。夫全国全民既得有新生命、新力量、新头脑、新人心,在能力充沛、富有革命性、创新性、建设性的新政权治下,必早日强盛起来,则其后百年的历史,当完全不同了;多次的国难国耻,无限的人民疾苦,便不至于发生了;满清之统治早一年崩倒,则国族之元气必少一年斫丧,而其生活亦多得一年的培养,自可避免或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了。(按:忠勇善战之嫡系太平军,当时曾屡次击败华尔、戈登、及浙江的洋军,不过因为大炮不足用,故终为所乘。如革命成功,各种新式的犀利军械一一配备至足度,谁敢侮之?上言非夸张,皆有史实根据,看《外事考》。)试再观,当年西洋帝国主义者亟亟与清廷及反革命的保守派勾结联合而以全力扑灭太平军,不其可以的确反证,如太平革命果成功,必有大利于吾国家、吾同胞、吾民族耶?即此一端,革命与反革命之为功为罪,显然立判矣;而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意义与价值也可确定矣。至于在太平战役的长期中,全国同胞皆受直接或间接的灾害,死者以千万计;其在文化上及物质上之损失尤不可以数量算,确是国族历史中空前之浩劫大祸。其咎不在太平军。所以者何?一,因各处残害人民,蹂躏地方之举大多数是清军的罪行(看《军纪考》上下篇);二,因满清实为戎首,诚如丁韪良断论:‘凡战争罪行之责任,当归诸引起战争之戎首’(见《军纪考》结论);三,因战事延长时间及蔓延多处,以至全国同胞惨遭灾害,各省地方惨被蹂躏,皆由曾国藩等为虎作伥抗拒所致,否则革命早已成功,灾害可减少至最低限度,故他们当负其责。以上全段所陈并非著者个人先入为主的私见与成见,也不是凭空幻想的愿望和理论,而实是几十年来纵横两方面研究其全部史事与典制的总结论。

user avatar

从很多目击者的记录来看,太平军对老百姓(至少汉族老百姓)是非常友善的,但对旗人采取了杀无赦的态度。

至于清军,则是法纪荡然,令民众深受其害。“贼如梳,兵如篦”,这样的民谚生动地反映了史实。

从理论上讲,即使表现和清军一样糟糕,太平军也是值得肯定的,因其反清活动带有民族解放的性质,是天然正义的。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当事人和后世的著名学者都认为太平军比清军好出很多(笔者会在下文列出证据),所以至少两个甲子以来太平天国运动在主流社会一直是被肯定的。


犹嘉贼令甚严明,百姓相逢尚不惊。惟有人人都蹙额 ,全无节制是官兵。(《湖北竹枝词四十首》)

作者称太平军为“贼”,其立场不言自明。可是他也承认老百姓遇到太平军从不害怕,反倒是清军毫无法纪,到处残害百姓,令其敢怒不敢言。

按照亲历者的记载,一旦太平军来了老百姓就争相迎接,一旦大清兵到了老百姓就纷纷罢市。

从“蚩蚩之民 ,竟为贼卖,甚至贼至争迎之……此等悖惑情形,比比皆然”这几句话来看,老百姓不但没有惧怕、躲避太平军,反而亲之近之,颇有几分“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意思。不是一地两地如此,到处都是这样,所以作者身为地主阶级文人感到非常困惑。

曾国藩自己也说:自岳州以下直至金陵数千里,小民蓄发纳贡,习为固然,虽经谕令薙发,而乡民狐疑观望。官军稍有挫衄,则四面皆贼,饷道易断(《水师搜剿襄河续获大胜摺》)。又说:官兵有骚扰之名,贼匪有要结之术,百姓不甚怨贼,不甚惧贼,且有甘心从逆者。官兵过境,无物可供买办,无人可为向导(《水师小胜并陈近日剿办情形摺》)。派出探兵,多被乡民擒杀(《陈明邻省援兵协饷片》、《曾国华殉难三河镇摺》)。

就连曾国藩本人,都承认太平军远比清军(包括湘军)得民心。

在中国历史上,前期太平军堪称军纪最严明的队伍之一(至少太平军的正规部队如此)。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军的兵员素质下降明显,战斗力也大不如前。即便如此,此时太平军的军纪也明显好于清军。下面的截图出自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作者曾于1860年底访问天京。

不过,太平军对旗人是一点都不客气的,对其采取了赶尽杀绝的政策。

“惟满洲城,杀戮再惨,男妇幼孩,不留一人。”(《粤匪大略》)

“江宁旗民四万余,童子三千人,悉数被勠,无一留者,盖以为汉人复仇也。”(《满清兴亡史》)

“殉难男妇六万余,尽皆杀戮,只留未成年童子四千人,尽行阉割,连肾囊一起剜下,死者十居其九。”(《两江纪略》)

当时整个江宁城中有旗人四至六万人,与太平军作战之后仅有四百余人逃出城去。为了捕杀这些逃窜的旗人,太平军下令凡是抓到一个的就赏银子五两。于是,村民们纷纷举起锄头镰刀,又抓回了不少旗人。最后能逃脱者,寥寥无几。



一个大是大非问题:江南等地人口损失惨重,到底谁要负主要责任?

很多记载都显示:战争期间清军纪律废弛,无所不为,导致了人口剧减。


维新志士、著名思想家谭嗣同的评价,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奈何湘军乃戮民为义耶?虽洪、杨所至,颇纵杀,然于既据之城邑,亦未尝尽戮之也。乃一径湘军之所谓克复,借搜缉逋匪为名,无良莠皆膏之于锋刃,乘势淫掳焚掠,无所不至。卷东南数省之精髓,悉数人于湘军,或至逾三四十年无能恢复其元气,若金陵其尤凋惨者矣。中兴诸公,正孟子所谓"上刑者"。(谭嗣同《仁学》)

大意是说:太平军所到之处,虽然也杀人,但没有把人杀光(只杀戮八旗军、官员,劫掠富户);可是湘军却把杀戮民众当做大义,它们攻克城市以后,就借着搜捕匪徒的名义胡作非为,无论无辜百姓还是太平军战士全都被它们杀掉,它们还趁势强暴妇女,掠夺财物。湘军什么坏事都做,把东南几个省创造的财富,都劫掠到自己手中,如今(太平军被镇压)都三四十年了,这几个省的元气都没有恢复,金陵(南京)的情况尤其悲惨;所谓同治中兴的几位名臣,正是孟子所说的应该服上刑的人,它们应该被千刀万剐。

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本地人言:‘发匪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谭嗣同《北游访学》)

两相对比,更能显示出谁优谁劣。一些文献资料,确实可以证实谭嗣同的说辞。下面的2张文献截图,反映的就是太平军攻克江宁(南京)城和湘军占领天京城之后的作为,对比很鲜明。



太平天国有哪些善政呢?下面也列举一些。


教主亲自发布诏旨,减轻苏福省的税负。

太平天国革除清廷重税,积极发展工商业




太平天国管辖区贸易量达到历史顶峰,是清廷的7倍

严明军纪,保障各地的社会秩序。

优待知识分子,争取他们的支持。

灾年减免赋税,照顾民众。

人民群众反应强烈,太平军队伍扩大。

user avatar

你猜常被清粉用来攻击明粉的“老乡借人头”原文是太平天国时期,谁借谁的人头?

首先,一个正常的政府绝对是反对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民众进行杀良冒功。比较杀良冒功的良是交粮的良,冒的功是不存在的功。你给国家减少了税源,还要赏赐。国家能不反对吗?

但大清不是一个正常的政府。而是一个殖民不太成功的政府。

一个清粉汉人砍了一个普通汉人的人头,哪可不仅是杀良冒功,还是投名状。是忠诚。

再然后就是皈依者狂热,一个满人表示放汉人一马,然后被夸赞为善良。但清粉汉人必须要表现的非常忠诚。否则,你是不是装备八月十五杀鞑子?

如果湖北新军一人借上十个八个的人头。哪起义也没什么底气。

user avatar

太平天国革命是因为清国屠杀歧视压迫汉人。清国多次对汉人实行屠杀,从扬州屠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海龄进行镇江屠杀。清国进行民族隔离,禁止汉人和满人结婚。清国剃发易服摧毁珍贵文献实行文字狱摧毁了汉人的文化。清国在东北屠杀汉人,建立柳条边禁止汉人去东北。清国抓汉人当奴隶。清国史就是汉人的血泪史,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所以奋起进行反抗。太平天国不是所谓的农民起义,不是阶级斗争。就像波兰民族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太平天国革命的目的是进行民族解放战争!

user avatar

我再复读一遍我的这篇《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待太平军图满城》

①众所周知,民族概念的形成是很晚的。自清朝灭亡以来,中国各族之间携手共进一起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在这个过程中,才慢慢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既然普通人根本没有民族意识,那太平军整么可能以种族仇恨为动力,发动对另一群体的种族图沙呢?

②太平军的口号是“誓屠八旗”而非“誓屠满虏”。要知道,八旗是由汉满蒙多民族糅合而成(依照清粉的观点,耿继茂、孔有德屠城是属于汉人屠汉人,那自然汉八旗也就是汉人咯)的而非一个民族。那八旗能代表整个满族吗?肯定不能。那些未入旗的满族没有铁杆庄稼,他们与汉人贫民一样的苦,一样的受八旗压迫。太平军才是他们的阶级兄弟,而太平军屠的是八旗而非这些未入旗的满族。这正契合了阶级史观“民族矛盾是可以调和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的观点

③八旗太君们坐享铁杆庄稼,他们不劳动却坐领俸给,这些俸给哪一文不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可知在生产关系中,八旗太君就是剥削者。而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者的。

正所谓“一切民族矛盾的本质都是阶级矛盾”,结合以上三条,可知八旗不是汉民族的敌人而是底层汉族和底层满族共同的阶级敌人。图满城正是汉族农民对八旗剥削者进行阶级斗争极端化的一种表现。其性质与大西大顺太平军图汉族地主、士大夫是一样的

user avatar

我带清以图图为荣,满姨无不怀念八旗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9536304492421120

user avatar

我不是历史研究者,仅就我看到的一些科普文章来分析,太平军似乎没有滥杀普通百姓。哪怕是憎恨太平军的汉族士绅也记载道:在太平军所过之处,百姓相安无事,“市集如常”,反倒是满洲军队反攻之时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知乎大神 @金吾 也曾提到:太平军的军纪远好于明末的农民军,后者有过滥杀行为。

太平军屠过满城,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滥杀,因为满城中的满洲人是旗人,八旗是军事组织,满洲人属于军事组织成员,消灭它们,等于是消灭敌军,不是滥杀平民。满洲人持续屠杀各族百姓300年,若按一命抵一命计算,哪怕太平军尽诛所有满洲人,也是正义的复仇行为,天理昭昭!

user avatar

太平军做了什么?

太平军只是把旗人做的事情,对牠们又做了一遍而已(摊手)

user avatar

说一个不时都能看见的小丑表演。

当提到曾国藩等人屠杀百姓时,满姨:曾难道不是汉人?你们汉人杀汉人,真好,关我们大清什么事?

当提到曾李左镇压太平天国、左驱逐阿古柏保护西北疆域时,满姨:我大清真是武功赫赫,哪怕晚期,也能前灭长毛,后复新疆,牛啤plus!

更早的版本是明末时那些投降满清充当刽子手的二鬼子。

屠杀?那是你们汉人降军自己干的!

灭明?那是我大清皇帝门英明神武!

逼反三藩、《贰臣传》历历在目。

总而言之:二鬼子就是工具一般的走狗,有用时要走狗出力卖命,没用时该打打该杀杀,该扔出去背锅就毫不犹豫扔出去,跟扔臭垃圾似的。

所以我劝知乎的逆向民族主义者二鬼子们有空撒泡尿照照自己,真以为自己当了奴隶走狗,自己就高人一等了?自己就有啥好日子了?笑话。

当然,有些“人”真就那么贱、蠢、坏,那也没办法,十几亿人里不出几个小(da)可(sha)爱(bi),那还真就是理想国了。

user avatar

“太平军是聪敏的、直率的、英武的。尤其他们的自由风度特别具有吸引力。你可以看见被鞑靼人所征服的中国人的奴颜婢膝;但是太平军纵使面对死亡,也都表现了自由人的庄严不屈的风度。”

——林德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