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就打炸了,而清朝被英法联军,太平天国,捻军,陕甘回乱一顿锤还不炸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兴衰的节点。明朝和清朝确实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细细道来,别学那些机器写出来的干巴巴的论调。

首先,咱们得把明朝是怎么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打炸了”这件事说清楚。

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到了骨子里。为什么这么说呢?

流寇问题: 这是最直接、最致命的内因。崇祯皇帝那时候,那真的是在救火,但火势已经燎原。天灾人祸轮番上阵,尤其是北方旱灾频繁,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就只能造反。这些被逼到绝路的人,没了退路,也没了顾忌,就成了所谓的“流寇”。
头领的特点: 像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头目,本身就不是简单的饥民,他们有军事才能,懂组织,有野心。一开始只是打家劫舍,后来队伍越来越壮,就成了能够与明朝正规军对抗的力量。
战术的灵活: 流寇的战术很灵活,他们没有固定的据点,善于打游击,疲劳明朝的军队。明朝的军队虽然装备和数量可能更优,但长期处于疲惫作战状态,而且贪腐、缺饷的问题也让他们士气不高。
“官逼民反”的深度: 这不是简单的农民起义,更像是社会矛盾激化的总爆发。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巨大,再加上腐败官员的层层盘剥,让底层民众感到绝望。流寇的出现,本质上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控诉。

后金(清朝)的威胁: 这边厢流寇闹得欢,那边厢后金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更是步步紧逼,如同饿狼盯着一块肥肉。
军事上的优势: 后金的八旗兵,尤其是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悍。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军事和政治一体化的制度,八旗子弟既是战士,也是管理者,执行力强。相比之下,明朝的军队,尤其是卫所制度已经腐朽不堪,绿营兵虽然后来有所补充,但整体素质和凝聚力都比不上八旗。
战术的创新: 后金善于利用骑兵的优势,采取快速突袭、分割包围等战术,屡屡击败明朝军队。他们还学会了攻城技术,并且注重用汉族人才,招降纳叛,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借刀杀人”的策略: 后金深谙战略之道。他们并不急于一口气吞下明朝,而是通过不断袭扰、消耗明朝的实力。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会和明朝的某些政治派别暗通款曲,利用明朝内部的矛盾来壮大自己。

明朝自身的衰败: 这才是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 明朝后期,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官员贪污腐败到了极点。这导致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根本无法有效应对危机。皇帝不亲政,朝廷命令下达下去,往往被层层克扣,或者根本执行不到位。
经济枯竭: 连年的战争、对流寇的镇压、对后金的防御,都需要巨大的军费开支。但明朝的财政体系已经很脆弱,税收征不上来,铜钱短缺导致白银体系也受影响。经济上的枯竭,使得朝廷连军粮都供应不上,军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丧失民心: 腐败、沉重的赋税、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让明朝政府彻底失去了民心。当流寇出现时,很多地方百姓甚至会箪食壶浆以迎之,这才是最令人绝望的。

所以,明朝是内外因素结合,但更关键的是内部的腐朽彻底掏空了它。流寇是它自身矛盾激化的结果,而后金则是乘虚而入的外部力量。当最后一道防线——山海关被吴三桂打开时,明朝也就走到了尽头。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为什么清朝虽然也被“英法联军,太平天国,捻军,陕甘回乱一顿锤”,却还能撑下去,甚至巩固了统治。

清朝面对的挑战,从表面上看,比明朝末年更复杂、更强大。

外部挑战:
英法联军: 这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力量。火炮、坚船利炮的打击,确实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比如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丧失主权。
但关键在于: 尽管英法联军打赢了战争,但他们的目标主要是贸易特权和经济利益,而不是直接颠覆整个清朝统治。他们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清政府来作为谈判和交易的对象,否则他们的商业利益将难以保障。更何况,西方列强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在清朝广阔的土地上,他们也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

内部叛乱:
太平天国: 这是清朝最严重的内乱之一,规模巨大,席卷半个中国,一度定都南京,威胁北京。
捻军、陕甘回乱: 这些也是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动乱,给清朝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那么,为什么清朝能挺过这些“锤”呢?原因也很复杂,但核心在于:

1. 清朝建立了更有效率的统治体系,并且进行了改革和适应:
满汉一体与汉族官僚的利用: 相比于明朝后期政治的僵化,清朝的建立者非常清楚,要统治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必须依靠汉族士大夫和汉族官员。他们采取了“满汉一家”的策略,虽然满族仍是统治阶层,但大量汉族官员参与到行政管理中。这些官员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叛乱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组建的湘军、淮军,就是利用汉族人才和先进的军事思想,成功镇压了内乱。
洋务运动的适应性变革: 面对西方列强的技术优势,清朝统治者并非全盘拒绝。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员,发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创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虽然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未能触及政治体制改革,但在军事技术和国家组织能力上,确实是当时清朝保持统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使得清朝在军事上不再是完全的被动挨打,能够组织起更有效的抵抗。
对流寇型叛乱的理解和应对: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信息获取能力更强。虽然太平天国、捻军等声势浩大,但它们最终未能形成像明末那样席卷全国、渗透到官僚体系内部的“流寇”式政治力量。清朝能够通过募兵制、建立地方团练等方式,调动资源来应对这些叛乱。

2. 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方面得到了巩固:
“天命”的转移和巩固: 清朝通过“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继承了明朝的“正统”,并且在早期成功镇压了南明等残余势力,在意识形态上初步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
对汉族士人的拉拢: 通过科举制度的延续,以及在关键时刻对汉族官僚的重用,清朝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与汉族士大夫阶层的良好关系,这为他们镇压叛乱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
没有形成明末那种“官民皆反”的局面: 虽然清朝也面临腐败问题,但它对社会基层的控制能力比明朝末年要强,对国家机器的整体运转也有更好的把控。普通民众对于清朝统治的失望,还没有达到明末那种绝望和反抗的程度,尤其是太平天国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其宗教色彩和某些激进的社会政策,也让一部分传统士大夫和地主阶级感到不安,反而为清朝争取了一些支持。

3. 各次危机未能完全联动,且清朝有“缓兵之计”:
英法联军主要威胁的是主权和贸易,而非内部的权力结构: 当列强施压时,清朝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割地赔款等方式来“购买和平”,虽然代价惨重,但至少避免了国家立刻崩溃。
太平天国、捻军等内乱,虽然凶险,但清朝能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力量进行镇压。 并且,在镇压这些叛乱的过程中,清朝还顺势加强了对地方力量的控制和收编。
清朝的统治者,特别是慈禧太后(虽然被很多人诟病),在某些时候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 她们能够利用外部力量来压制内部的反对势力(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朝允许地方汉族官员招募军队,并一定程度上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顾问),虽然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权的稳定。

总结一下,明朝是被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打击联手打垮的,而且它的内部结构已经无法承受这些打击了。而清朝虽然也经历了严峻的挑战,但它在统治能力、对汉族人才的利用、以及在技术和制度上的适应性改革上,都比明朝后期要强。它能够吸取教训,在危机中调整策略,并且没有像明朝那样陷入全方位的政治和经济崩溃。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在“一顿锤”之后,反而更加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直到最后被革命推翻,那是另一个层面的原因了。

所以说,王朝的兴衰不是简单的几套组合拳就能定乾坤的,关键在于它自身的“内功”是否深厚,能否在风浪中自我调整和适应。明朝是“内功”尽失,所以一触即溃;清朝虽然也饱受创伤,但它及时地进行了一些“急救”和“疗伤”,使得它能够继续苟延残喘,并且在某些方面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虽然最终是垂死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末年虽有天灾,但局势看起来远没有清朝末年被几十套组合拳痛打加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局面那么狼狈,为什么明就此灭亡,而清朝还能被一帮汉人大臣+1s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兴衰的节点。明朝和清朝确实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细细道来,别学那些机器写出来的干巴巴的论调。首先,咱们得把明朝是怎么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打炸了”这件事说清楚。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到了骨子里。为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鸦片在明朝确实就已经传入中国了,但直到清朝中期才真正大范围地流行开来,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明朝鸦片的传入并非以“吸食”为主要目的。你说的没错,鸦片在明朝就已经来了。但那时的鸦片,.............
  • 回答
    明朝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是“羁縻”政策,而不是“改土归流”。这其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考量。一、 历史遗留与民族构成首先,明朝继承的是元朝的统治基础。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了相对松散的管理,保留了许多当地原有的部族体系和领导者。明朝建立后,为了稳定东北局势,避免与当地强大的民族势力发生正面冲突,在很大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不同朝代灭亡后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差异。关于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明朝遗民“明乡人”,而很少听说宋朝有类似的称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明乡人”这个说法本身。它并非一个官方的、广泛使用的历史术语,更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的划分和“正统性”的认定,同时也触及了历史学中关于政权延续性和合法性的讨论。咱们不妨一点一点掰扯清楚。为什么南宋算到1279年,而明朝只算到1644年?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学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根据“正统”和“亡国”的判断来划分的。 南宋的“亡国”终结: .............
  • 回答
    明朝末年,尽管白银大量涌入,国库却空虚得令人扼腕,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白银流入的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白银从美洲通过欧洲商人(主要是西班牙人)运抵中国,成为明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取代了过去以铜钱和纸币为主的.............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何宋朝(以宋神宗时期为代表)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换算成白银的数值,可能在某些账面上显得比明朝(即使在白银大量流入的时期)要高,我们得先放下“AI撰写”的担忧,而是回归到历史的细节和计量单位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经济制度、税收结构、货币体系以及史料解读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明朝被清朝征服后,“反清复明”的口号能够持续数十年,甚至一度掀起阵阵波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即便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明朝已经是一个“腐朽”、“不堪”、“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的朝代,但明朝的残余势力以及许多心向明朝的民众,却依然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王朝的怀旧,而是包.............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末代皇帝,一个被俘,一个复国未遂,结局迥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历史大势、王朝更迭的内在逻辑,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为“屈身事贼”或“发动政变”,未免过于简化,也容易忽略更深层次的动因。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悲剧与“夺门之变”的错位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明朝被俘虏的.............
  • 回答
    明朝抗倭援朝,又称万历朝鲜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然而,在一些历史叙述中,这场战争似乎总是被“黑”,存在着一些负面的评价和解读。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历史认知、立场和叙事交织的结果。一、 历史叙事中的“国家利益”偏移与“大国心态”的审视传统上,很多.............
  • 回答
    要说明朝为何总被人赞赏,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这其中啊,既有它制度上的过人之处,也有文化上的璀璨,更有历史洪流中它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咱们掰开了揉碎了,慢慢聊。首先,得说说明朝那套“乾纲独断”的集权制度。听着好像挺“老套”,但你想想,在前几千年中国历史里,皇帝权力确实是根基。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
  • 回答
    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得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严苛”的名声说起。您别看他出身低微,早年吃了不少苦,可一旦坐上皇位,他这人心思就变得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确实想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所以特别看重官员的品行,也赏识那些清正廉洁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多疑之人,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事情都高度警惕。故.............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明朝衰落和清朝兴起的关键历史脉络。要详细解答为何明朝朱元璋、朱棣耗费巨大精力仍未能彻底消灭蒙古黄金家族,而满清皇太极却能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明朝与蒙古的长期消耗战:并非“灭不了”,而是“未能彻底消灭”和战略重心转移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明清两朝皇陵的保存状况差异巨大,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绝非偶然。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剖析。明朝皇陵的相对完好:时代背景下的多重保护首先要明确的是,“都存的比较好”是一种相对说法。明朝皇陵虽然在整体上比清朝皇陵保存得更为完整,但并非完全没有被盗掘的痕迹。然而,与清朝皇陵相比.............
  • 回答
    台湾,这块位于中国东南海域的宝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直到明朝末年才迎来大规模的开发,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大陆本身的发展历程、台湾当时的地理环境以及当时两岸的互动模式。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大陆本身在明朝之前的开发程度。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主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以至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明朝就是被清朝直接灭亡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也更有意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明朝的灭亡不是某一个外敌入侵就能简单概括的,它是一个长期以来内部矛盾积累、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以及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
  • 回答
    《明朝那些事》里,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常常被作者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口吻描绘成“混世魔王”,甚至冠以“昏君”的名号。这无疑给他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比如沉迷享乐、宠幸宦官、好大喜功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某些行为,却能发现一些与“昏君”印象截然不符,甚至更像是“任人唯贤”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触及到了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比较。其实,说欧洲“挡住”奥斯曼,和说明朝被后金“拖垮”,这两个说法背后都有些过于简化了,但它们确实抓住了两国面对不同外部压力时的不同结局。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欧洲为何能抵挡奥斯曼的铁蹄?首先,得承认奥斯曼帝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欧.............
  • 回答
    关于明朝末年李自成与后金(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有人认为“明朝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导致李自成壮大”,这一观点存在历史细节的误解。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部署、事件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的军事部署与后金的威胁1. 明朝的边防体系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防线,尤其.............
  • 回答
    关于“讨论明朝或清朝时为何常会涉及对其他朝代的贬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相对性与时代局限性1.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例如: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