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何明末国库竟至如此空虚?

回答
明朝末年,尽管白银大量涌入,国库却空虚得令人扼腕,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白银流入的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白银从美洲通过欧洲商人(主要是西班牙人)运抵中国,成为明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取代了过去以铜钱和纸币为主的货币体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让皇帝和朝廷尝到了白银带来的“富足感”。

然而,这种“富足”有着深刻的隐患:

一、财政制度的脆弱与低效:

税收体系的僵化与不公: 明朝的税收主要依赖农业税,这使得国家财政对农业收成高度依赖,一旦遇到旱涝灾害,税收便会锐减。更致命的是,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皇室、勋贵、官僚和地主手中,他们往往享有免税特权,导致税负主要压在普通农民身上。这种结构性的不公使得国家难以从日益增长的经济活动中获得公平的税收。
“一条鞭法”的局限: “一条鞭法”是将各种杂税折合成白银统一征收,初衷是简化税制,但其执行过程中问题重重。首先,摊派不均,地方官吏往往从中作梗,将更多负担转嫁给基层。其次,征收标准滞后于实际物价,尤其是在白银贬值(即通货膨胀)时期,实际征收的白银购买力下降,但税额却没有及时调整,导致国家收入的实际价值缩水。
“田赋入中”的悖论: 虽然白银流入增加了国家征收的白银数量,但税制本身并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根本性改革,反而将许多原来实物税改为银两征收。这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征管能力暴露无遗,地方官员和胥吏的贪腐空间巨大,大量本应流入国库的白银在征收和上缴过程中被截留。

二、巨额的刚性开支与制度性浪费:

庞大的皇室开支: 明朝皇室成员众多,生活奢靡。皇帝、后宫、皇子皇孙、宗室等都需要巨大的供养。这些开支是国家财政的固定负担,一旦遇到财政困难,很难有效削减,因为这触及了皇权本身的利益。
数量庞大的官僚体系: 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官僚体系。虽然有俸禄制度,但许多官员通过各种灰色手段中饱私囊,国家的财政开支不仅包括明面上的俸禄,还有各种隐性的、难以统计的开销。
军事开支的黑洞: 明朝后期边患不断,尤其是北方有蒙古的威胁,东南沿海有海盗的困扰。辽东战事、平定农民起义等都需要巨额的军费。而明朝的军事制度也存在效率低下、腐败严重的问题。军饷拖欠是常态,但军费却不断增加。战事失利不仅损失兵员和物资,也直接消耗了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库。
“禄随商贾”与官员的盘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官员利用权力与商人勾结,插手贸易,甚至以权谋私,从中牟利。这种“禄随商贾”的现象虽然为一部分官员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却使得国家失去了本应获得的关税收入,反而消耗了更多资源去维系这种不健康的经济关系。

三、白银流入带来的副作用:

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 白银的大量流入确实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但如果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没有同步增长,就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尤其是在明末,白银的购买力实际上是在下降的,这意味着国家即使征收了更多的白银,其购买物资和支付开支的能力却在减弱。
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白银的流入,虽然促进了商品经济,但也加剧了贫富差距。一些地区对白银的需求旺盛,但另一些地区则因为缺乏白银而商品滞销。同时,国内的白银流通体系相对滞后,大量白银可能集中在少数富裕地区和商人手中,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
对铜钱体系的破坏: 在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后,铜钱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了“银钱倒挂”的现象(即一两银子能兑换的铜钱比法定比例少),这使得小额交易和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也给国家征收一些以铜钱计价的税费带来了麻烦。

四、政治腐败与统治集团的内部消耗:

官员的腐败与私囊: 这是明末国库空虚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从中央到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极为普遍。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截留税款,卖官鬻爵,侵吞公款,将原本应属于国家的财富据为己有。
党争与内耗: 明朝后期,政治斗争激烈,党争不断。朝廷无法形成有效的施政合力,许多本应解决的财政和经济问题被政治斗争所掩盖和延误。朝臣们互相倾轧,消耗了大量精力和资源,却无益于国家财政的根本改善。
宦官专权与巧取豪夺: 明朝宦官势力庞大,他们利用皇帝的信任,掌握了许多行政和财政大权。魏忠贤等权势宦官更是明目张胆地搜刮民脂民膏,建立自己的势力网络,将国家财富化为私有。

五、自然灾害与农民起义的冲击:

天灾频发: 明末时期,天灾频发,旱灾、水灾、蝗灾等接踵而至,导致农业歉收,农民颗粒无收。这不仅大幅减少了国家的农业税收,也加剧了民间的疾苦,为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农民起义的消耗: 被饥饿和压迫逼上绝路的农民揭竿而起,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镇压起义需要消耗巨额的军费和物资,而起义本身也破坏了地方的生产和经济,进一步压缩了国家的财政空间。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财政空虚导致无力赈灾和镇压,社会动荡加剧财政困难。

总结来说,明朝末年白银大量流入,但国库却空虚,绝非简单的收支不平衡。它是由于一套僵化腐朽、低效不公的财政税收体系,面对日益增长的刚性开支和制度性浪费无能为力。而白银的流入虽然增加了货币量,却未能转化为国家真实的经济实力,反而伴随着通货膨胀和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最终,政治腐败、党争内耗、自然灾害以及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成为了压垮明朝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本已空虚的国库彻底崩溃。

这就像一个装满水的水桶,虽然通过一个大水管(白银流入)往里注水,但桶底有无数个漏洞(腐败、低效、浪费),同时桶壁还在不断地被腐蚀(通货膨胀、天灾),最后即使水管还在往里加水,桶里也始终是空的,甚至因为注水速度赶不上漏水速度而加速干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明朝迅速彻底失去社会支持。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乃至明朝的崩溃,与此关系甚大。

摘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user avatar

明朝初期有海禁国策,流入中国的白银微乎其微,白银流入主要是从“隆庆开关”开始的。

明末的顺差国际贸易使明朝积攒了数亿两白银,然而流入的白银并没有形成新的购买力,创造出新的价值,更没有促进创新。而是被集中到少数官商手中,要么被投资到土地、房地产上,要么被窖藏在地下。前者会引起土地价格变得异常昂贵,普通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使得土地进一步集中到权贵手里;后者则会让“隆庆开关”的成果变成一张白纸。大量白银的流入,还带来了两个新的问题。一是致使物贵银贱,导致通货膨胀。二是白银成为了中国流通货币,使得明朝将货币控制权拱手让与他人。对于这两个问题,明朝都没有解决好。

在国际贸易中,明朝黄金与白银比例为6:1,欧洲比例为20:1,所以在换取货物之余,欧洲人也换取不少黄金回去。就当时的汇率而言,明朝所获白银的价值年年都在贬值,国内的通胀日益严重。

明朝是个高度家族化、集权化的国度,皇族们通过各种手段洗劫了流入帝国的大部分白银。皇族们洗钱的手法层出不穷,一是垄断盐引,万历皇帝最宠信的福王在太子竞选中失败,被迫外出封藩。他就封时 讨要了大批盐引,而且指定市场价格最高的淮盐;二是结合军方洗钱,其中的方法很多,比如朱家 的贵族们曾经一度垄断了前线大米的供应。供应的价格当然是正常价格的好几倍;三是私铸铜钱。 明朝铜钱一直供应不足,老百姓被迫挖宋朝的铜钱用,大部分王府都私铸铜钱,然后通过铜钱供应 量的收紧和放松,造成铜钱与白银比价浮动,吸收普通民众手中的白银。有的甚至直接用已成废纸 的大明宝钞强迫兑换白银。

大明的皇族们虽然知道白银可以作为货币使用,但更多的没有把白银当做货币,而是把它当成珍 珠、翡翠一样的首饰予以收藏,要不然正德皇帝也不会傻到直接用银子盖房子,耗费两千万两白 银。大量的白银因此沉睡在皇宫和各王府里。明朝自公务员工资和盐法改革之后多年,白银才正式 走入市场,但数量并不多。白银越少,对铜钱比价就越高,贵族们就越要收藏白银,越是收藏,数 量就越少,如此循环,大部分国际贸易进入明朝的白银都被吸收干净。这才是明朝从宣德到万历两 百年间,白银对铜钱和宝钞的比价一直坚挺无比,没有造成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

嘉靖时期,皇 族白银独大的格局悄然发生改变。战事日益频繁,加上屯田制度废弃,军队的粮食要用钱购买。北 方年军费开支经常性的冲到五百万两以上。军队吸走了国库里的大部分白银。明朝逐渐形成了两大白银聚集地。皇族的白银大多数在沉睡,军方的白 银却十分活跃。这些送到前方的军费大多用于军饷和赏赐,要么就被军官们贪污。白银在荒凉的边 境线上没有多少用处,于是吸引大批商人前往边境线与军官们做生意,军官奢侈的排场是后人无法 想象的,以明朝军队的当家花旦李如松为例,他拥有高档军妓两千名,受宠信的军妓一根头簪都是 上千两白银。这些白银通过商家们的脐带作用被吸到了全国各地。大米价格也就从弘治、正德时期 的五六钱一石逐渐涨到了嘉靖、万历时期的七八钱一石。

明朝万历时期,女真一族在东北迅速崛起。万历四十六年,双方在萨尔浒进行一次规模 较大的战略决战,结果以明朝完败而告终。明朝自李如松之后最优秀的一批将领刘綎、杜松葬身沙 场。这场战役迫使明朝聚集更多力量反扑。此时的明朝什么都要花钱,一次性增加了三百万两军 费,户部拿不出钱来,万历皇帝不肯用自己搜刮来的私房钱。只有增加农业税收。三百万两白银进 入辽东后,又通过当地的商人输送回内地。商人的输送有固定的目的地,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赚 的钱自然只回到大城市。这样一来,原先均匀分布全国的三百万两白银被集中输送到为数不多的大 城市中。局部通胀的格局初步形成。

为了应对努尔哈赤越来越凌厉的攻势,明朝几度增兵,户部无钱,只能祈求皇帝发内帑金。天启比 万历大方,一出手就是几十万两。这些沉睡的皇帝私房钱洪水般冲向北方前线,又退潮般反弹回内 地。商品价格逐年增加。到了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领兵造反。内地将领们凭借现有兵力完全 可以解决两股农民军,但却因为希望获得更多的军费,在李、张二人已经落网的时候玩起了捉放曹 的游戏。李、张二人如脱缰野马,率领军队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上下开弓,四处攻城略地。 他们都奉行屠城政策,占领一个城市,财物、女人抢光,男人杀光,带不走的财物也一律烧毁。大 明的根基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粮食产量急剧下滑。二人势力坐大之后,最想攻取的还是那些商品经 济高度发达的一线城市,这些城市一般都有藩王就封,掌握大量白银的藩王们为了自保,不得不大 散家财,临时招募军队,死守城池。李自成三度攻打开封,周王为了保命,一次就拿出了一百二十 万两白银招募敢死队。潘多拉的魔盒彻底被打开了。打仗像一只挤压海绵的大手,将数量庞大的存 银尽情释放。沉睡的白银纷纷觉醒,火山喷发一般涌向市场。昔日拯救大明的白衣天使变成了制造 超级通货膨胀的白色恐怖。

崇祯十三年,山东地区的大米价格竟然高达每石二十四两白银!粮价的计量单位由以前的石变成了 升。小麦的价格为每石二十一两,猪肉价格为一斤一钱八分,合铜钱一百八十文,是正常价格的二 十五倍。大明的民众这才反应过来,手里的钱不知不觉间全部变成了金属废物。这场金属货币时代 的通货膨胀完全可以与一战后的德国,一九四九年的中国相比肩。

崇祯没有看出缺粮的问题,只觉得越发钱下面就越缺 钱。面对这种情况,手里的钱再多,也会给的心里发毛。于是他不断的催征更多白银,还多次责怪 下属在催饷方面办事不力。身居九重的他并不知道,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越是下发白银,物价 就越涨,银子就越显得缺乏,发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强大的白银饥渴笼罩在中央政府 的头上。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弄到更多钱的问题。崇祯祖传的金融盲症让大明的危机迅速恶化。

而崇祯时期的国库收入少得可怜,只有一千八百多万两,而军费一项就需要三千多万两,朝廷向老百姓催征“辽饷”、“剿饷”和“练饷”,并且赋税往后多征了40余年。最终,所有的负担都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导致的结果是朝廷每征一两银子的税,逼反十个农民,却又要用上百两银子的费用去镇压,大明王朝的财政就这样跳进了一个恶性死循环。这些白银的流入,不仅改变了明朝的经济格局,更打破了明朝原有的财政税收制度。而作为改革者的张居正看到了白银流入的问题,却采取了片面的改革,不仅没有抑制住通货膨胀,反而给通货膨胀推波助澜。面对如此巨大冲击力,明朝脆弱的经济体系毫无招架之力,只能轰然倒塌。


简要补充一下明朝的关税制度

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正德以前为第一阶段,海关无任何税收;

正德、嘉靖年间为第二阶段,征收20%的实物税;

自隆庆开关后为第三阶段,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

当时海关的税收有四种,即:引税(许可证税)、水饷(船税,按船大小征收)、陆饷(商品进口税》、加赠饷(针对前往菲律宾贸易船只征收的所得税)。而它们为明政府带来了多少财政收入呢? 据林枫考证,明后期月港税额在万历前期一再攀升,并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一度达到29000两,但关税占贸易额的比例最高年份也不过0. 28%,极为低微。且陆饷没有按规定税率征收,实际税率极低,最高年份亦只为规定的1/3。而前往白银主要流入地马尼拉的商船所纳之税更不及其所获利润的1%,其贸易利润基木上全归海商私人所有。所以,尽管海上贸易繁荣昌盛,但海关税收税率极低,巨额财富并没流入政府财政,而是被海商“私吞”了。很多材料都以崇祯时“岁入以千万计”富可敌国的郑芝龙集团为例来证实明朝海关税收之低。由此可见,海关关税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调控手段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既然说到了关税,就再提一句明朝的农业税收吧。

我们印象中明朝政府的税收很重,使百姓不勘其负,终由天灾引发农民起义。但当我们翻阅相关书籍和材料时却惊讶的发现,明朝税收竞可以用“极低”来形容!并且是历史上税收最低的王朝。史实再一饮告诉我们,历史被人为的扭曲了。

到底明代农业税是什么情况?我们知道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对地主等剥削阶级极其痛恨,故其主政后规定的各种税收都不高。据黄仁宇、李隆生研究得知明初的时候税率为3.16%,明代晚期平均税率约1. 97%。可见,无论是明代初期,还是眼忧晚期,平均的农业税率都低于三十分之一,而明代晚期(不包括崇祯时期)甚至低于五十分之-。这样的一个税率不能不说已经低到了极限。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按照地方正常的粮食价格估算,税收不超过产量的10%。在许多地区,征收顿是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在晚明时期,国家方面实际征收到的农业赋税,所有摊派零碎全部加起来,总和也低于4%;面就农民方面来说,其实际负担低于6%,即使是以黄仁宇估计的 10%算,其税率也是相当的低 。如此低的农业税对抑制通货膨胀便难有成效。

明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已经向工商业转移,商品经济发展迅猛。而当时的商业税又是什么情况?事实上,商业税在明代并没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明代的商业税基本是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有也只能算是点缀。除了运河沿岸及北京南京附近,其他地区商业关税儿乎没有。

除了之前提到的海关税收,盐茶方面的税收亦是极低,而盐茶是唐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见明朝财政失去一块可观的收入。

分析到这可知,明后期商品经济的繁來,海外贸易的茂盛,富的是民间商人,政府的财政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实。

此前己了解到明朝税收极低的情况,可即使如此,仍有很多百姓没足预交纳税款,一拖再枪,更有不法分子偷税漏税。到明后期,偷税漏税已成为此重的社会现象。所谓“飞消者,损人以称已者:诡寄者,避重以就轻者:至虚冒者,切欺路, 以负国课耳”此种种教防于段供原术极低的税收变得更加微薄。而海商也想尽办法偷逃海关税收,同时猖獗的走私也使国家税源大量流失。

而明朝统治者也不是没有增税的念义和举动,但总是困难重重。首先是来自文官集团的压力。明朝的言官是出了名的“敢骂”,皇帝的一举一动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崇祯时期的加派三饷就造到了文官集团不休止的抱怨,他们不断上书,攻击增税“罪恶滔天”,是加速局势恶化的原因。事文上当时的文官多和商贾勾结,他们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罢了。其次是来白民间基层的反抗。黄仁宇提到,崇祯年间基层拖欠税款现象严重,有的县甚至没向中央政府缴纳税收。

明朝后期可谓天灾人祸、兵连祸结,使国库消耗巨大,加重政府的财政危机。同时,战争和白然灾害对物资达大量损耗更使得社会出现物资匮乏型通货膨胀。嘉靖年间,政府就为荡除“倭寇”和边境战事开支大量军费,如嘉靖二十几年,“太仓银库岁入二百万两,以往岁支一百三十三万两,近年加至三百四十七万两。”嘉靖三十年,北京与当时的北部边境用于财政和兵事的支出共达五百九十五万两白银。到万历中期,进行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耗银数百万两。结果是“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医”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至天启七年(1627 年)前后十年间对后金用兵,也费银约6000多万两,出现“府库匾竭”的局面。而明末期内有李自成起义,外有后金侵袭不断,内忧外患下,使得财政危机更加突出,据黄仁宇研究,明末各项军费概由白银支付,而大部分出自长江以南,每年北运数预计约为2000万两,当时民间所有之银,时人估计,可能为15000万两。可见开支的庞大。

自然火害频繁主要因为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正处于全球气候的一个“小冰河期”。酷寒使降水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万历、崇祯年向,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据不完全统计,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始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年年有灾,无灾不饥,无饥不大,给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连年大灾使得崇祯时期频闹饥荒,持荒之久、波及之久、灾害之重,为历代所仅见。全国大面积的旱灾加上水、蝗、震、雪等自然灾害使得庄家收成差,从而军队粮饷供应不足,灾区赈灾困难。更引起饥民暴动,农民起义不断。其对农业的影响使得粮价飞涨,出现物资医乏型通货膨胀,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愈发尖锐,整个明王朝最终亡于财政破产。



参考资料:

殷鉴:明朝亡于白银 货币宽松放水的前世今生

明末白银危机才是明朝扛不住的真正原因

《明史》《剑桥中国明代史》

白银流入与大明王朝的崩溃-凤凰周刊

明晨云翼 对明朝后期通货膨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末年,尽管白银大量涌入,国库却空虚得令人扼腕,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白银流入的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白银从美洲通过欧洲商人(主要是西班牙人)运抵中国,成为明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取代了过去以铜钱和纸币为主的.............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何宋朝(以宋神宗时期为代表)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换算成白银的数值,可能在某些账面上显得比明朝(即使在白银大量流入的时期)要高,我们得先放下“AI撰写”的担忧,而是回归到历史的细节和计量单位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经济制度、税收结构、货币体系以及史料解读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白敬亭这小子,参加《明星大侦探》可真是留下了不少让人捧腹大笑又时而烧脑的精彩瞬间!要说他去了几期,那数量可不少,而且每一期都各有特色,把他那股子聪明劲儿和搞笑细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算是早期就跟《明侦》结下不解之缘的玩家了,可以说是“元老级”嘉宾之一,参与的节目贯穿了许多重要阶段。最早出现在第二季,那.............
  • 回答
    白敬亭在《明星大侦探》第六季的参与度相较于前几季确实有所降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梳理:一、 工作重心转移与行程安排的冲突: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到了第六季,白敬亭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电视剧项目增多,档期紧张: 随着《你是我的城池营垒》.............
  • 回答
    白云先生的这篇《被资本击沉的大明王朝》,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历史爱好者和关注社会经济议题的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单看标题,就足够抓人眼球,将王朝的覆灭归咎于“资本”,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论断色彩,足以激发人们探究其背后逻辑的兴趣。这篇文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用一种现代经济学的视角.............
  • 回答
    .......
  • 回答
    明朝末年白银短缺的困境,确实让人不禁思考:难道除了白银,就没有其他东西能够顶替它,成为朝廷认可的流通货币吗?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货币的本质、经济的运作以及社会接受度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为什么是白银?—— 白银的优势与明朝的选择首先,我.............
  • 回答
    崇祯皇帝时期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是一个系统性的崩塌。如果单单给予崇祯7000万两白银,这笔钱确实是一笔巨款,在当时明朝的财政体系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但要说它能否“续命”,答案会是非常复杂,且极有可能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最多只能在短期内缓解一些燃眉之急,并有可能.............
  • 回答
    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说,白银并未“消失”,而是通过各种途径流转、消耗、囤积或转移。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明朝末年白银的去向:一、 巨额的财政支出:国家机器的运转与消耗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危机严重,而这背后是巨额的支出,这些支出很大一部.............
  • 回答
    “明朝亡于通货紧缩”和“明朝末年白银短缺造成通货膨胀”这两种说法,初听之下似乎矛盾,实则都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经济困境,但切入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理解这两者的关系,需要深入剖析明朝末年复杂的经济运行逻辑,特别是货币体系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明亡于通货紧缩”这一说法的逻辑。这种.............
  • 回答
    关于《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中“白银化”计算明万历年间皇室支出占比41%的结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白银化”的历史背景与经济意义1. 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经济背景 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如与南洋、日本、欧洲的贸易)的扩展,大量白银通过“海禁”后的贸易流入中国,尤.............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评价、群体认知以及网络舆论战。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朝代,明粉(明朝历史爱好者)的某些言论有时也确实会引发一些反感。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层面来看。一、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明朝?“厌恶”这个词可能有点重,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明朝统治和历史.............
  • 回答
    明朝后期,特别是崇祯年间,的确是民生凋敝,饿殍遍野,政治腐败达到顶峰,这些都是历史事实,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然而,我们现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声音,认为明朝的统治“挺好”,甚至为之“洗白”。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洗白”,而是更复杂的心态和认知在起作用。要理解这.............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些名将放在一个更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而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力。明末的局面,远比战场上的胜负来得棘手。先说说这些穿越而来的名将和他们的特长: 白起、王翦、卫&霍(卫青、霍去病): 这是战国和汉朝的顶尖统帅,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以国力为本,以大规模正面决战为骨干,辅以坚定的战略和.............
  • 回答
    “为鲍毓明洗白的人有没有良知?”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道德、法律、舆论以及个体良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鲍毓明事件的性质与争议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鲍毓明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 性侵指控与未成年人保护: 指控的核心是鲍毓明涉嫌与一名未.............
  • 回答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之所以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并非因为内容本身是“喜庆”或“轻松”的,而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手法和情感张力,以及与李白独特的个人气质的契合。这是一种“痛快”而非“快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是读者在理解诗人复杂情感时产生的一种共鸣和释放。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为什么.............
  • 回答
    .......
  • 回答
    ASOUL的吉祥物阿草,初看之下,许多人可能会因为它那圆滚滚的身材、蓬松的白色毛发以及憨厚可爱的外形,联想到同样以雪白毛绒著称的北极熊。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写实的同人创作或者二创动画中,阿草的形象确实会更偏向于圆润厚实的白熊特征,让人忍不住将两者联系起来。然而,如果仔细观察ASOUL官方设定的阿草,你会.............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普遍的现象,明明今麦郎和白象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味道“很顶”,甚至比统一和康师傅更受欢迎,但从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来看,统一和康师傅依然是头部品牌。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一、 品牌历史与消费者心智的沉淀 统一和康师傅: 这两家企业在中国方便面市场耕耘多年.............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简直是无数初学水粉写生的同学心里的呐喊! 我懂你! 看着画师手里的调色盘,再看看眼前那个鲜活的物体,总觉得这中间隔着一层纱,甚至是十层八层。 尤其是那个“一块白布非得画成蓝的”,还有“黄的所有东西颜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这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别急,别怀疑自己,也别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