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别人讨论了下,比较明欧火器不是单单靠开头一张图,其余全靠编就能比较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进的火炮形制并不能弥补同时期西欧在冶金,组织能力和技术上与中国的巨大差距。第二,战争环境区别太大,大元亡的太早了,中国作为一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老早就可没有啥高频率的内战需求了,这就导致十五世纪的中国火器必然是以对付大规模骑兵入侵为目的去设计,而不是击穿城墙。
同样的例子,在二战太平洋战场开战前,日本共有10艘航母,而对面的美国只有8艘呢,但是然后呢?美国在整个二战期间建造的航母共大型舰队航母27艘,轻型航母11艘、护航航母117艘,总计155艘!抛开经济基础谈何比较?永乐年间明朝产铁量2亿7326万明斤换算下约为16万2550吨!而欧洲(包括俄国和欧洲部分)在十八世纪初的铁产量则是14万吨到18万吨。也就是说呢,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在产铁量上和明国永乐年间相当!
很多人会津津乐道十五世纪欧洲战场上恐怖的火炮数量,我们就拿数量最多的大胆查理来说吧:
“在15世纪,欧洲同样也是海量小炮流的天下,1476年瑞士人在格兰德森会战中战胜大胆查理公爵,缴获了勃艮第军400余门火炮;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的最后一战——卡斯蒂永会战,法军携带了多达300余门火炮和射石炮。”
大胆查理在格拉松会战之后丢下了420门炮(一说200门),800门小炮!是不是看起来很多呢?看起来查理可以达到十多人一门炮,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简单:
Oliver de la Marche mentions ‘300 cannon not including arquebuses and culverins without number ,and the Swiss are supposed to have captured some 200 guns at the battle of Grandson in 1476 .
但是要注意一下,大部分资料没有提到大胆查理丢下的800多门小炮。。。。而是只说丢了四百余门炮,因为这些炮不包含culverin,法语中是"couleuvrine",(couloverine),勃垦地人喜欢用它来称呼手持火枪。小的只有14厘米长,大的则是0.55-1.1米长,口径在25-50毫米之间。通常安放在木支架或小车上,大概属于一种装在架子上的重型火门铳,小一点的可以手持。受气密性影响威力不大,类似明朝后期的“马上佛郎机”)
手持加林铳射击的欧洲士兵
一些小型佛郎机也被可以驾在木板上进行射击
手持加林手炮的骑兵
(中间的是加林铳,与两个小炮的对比看看)
类似的重型火门枪明国也存在,比如永乐中型手铳的口径就在50毫米以上。
更可怕的是,河南出土了口径7厘米,长43厘米的永乐奇字铳,镗内带有木马子残件,至于生产量嘛,该铳编号为“奇字一万二千四十六号”。。。。。。。。。。。。。
另外,用个别战争出现的火炮数量来说事真的是太图样图森破了,但是这些极端例子并不能拿来作为评判欧洲火器数量的标准,比如这个比例就很低了:
1443年的苏黎世州(Canton of Zurich)的士兵花名册显示,2760名士兵中只有61人携带火门枪(2%)。与此相反,弩手的数量是473人(17%),另有635人携带长枪(23%),剩下的1591人(58%)携带长戟和斧头。。。。。。怎么样?是不是连大明十四世纪的卫所军还不如呢?毕竟卫所军百分之十的火器装备率呢!
再看看同时期的明国:
天顺年间,仅仅为了抵御孛来,明人就一下子造了三千门火铳和三千门火炮。。。。。数字上来看远远超越大胆查理了:
○造轻车五百辆火铳火炮各三千从奉御韦救奏御孛来也
十五世纪的明代火器发展轨迹和欧洲不一样,更追求机动性:
《古穰杂录摘抄》
又一人献策云:‘今大铜铳,止用一个石炮,所以打的人少,若装鸡子大石头一斗打去,迸开数丈阔,人马触之即死。’亦从其计。又一人献策云:‘广西、四川等处射虎弩弓,毒药最快,若傅箭头,一着皮肉,人马立毙。’又从其计,已取药来。天下选三十万有力能射者演习,曾将罪人试验。又一人献策云:‘如今放火枪者,虽有三四层,他见放了又装药,便放马来冲踩,若做大样两头铳,装铁弹子数个,擦上毒药,排于四层,候马来齐发,俱打穿肚。’曾试验三百步之外者皆然。献计者皆升官加赏。”
要说所谓的火器的机动性嘛,举个极端例子,几十斤重的大铳都嫌机动性差,改成八斤的小铜铳。。。
《明英宗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六:
天顺六年(1462年)张泰在宁夏造了1200辆战车,一辆战车上面共有神枪两门,小铜炮三门,一共3600门,大铜炮则有16门每辆战车配12名士卒,这样的战车不仅是一马牵拉,灵活异常,而且遇到险阻地带还可以人力抬起越过障碍,说明朝炮不灵活的用心看看这些资料不行吗?能够用人力抬起翻越障碍的战车都是这样的不灵活,那么或许每个明朝士兵和军马速度都慢的像蜗牛爬吧。。。。。。。
另外,正统四年(1440年):○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奏大同要害之地止有神铳一千五百把大炮二百八十个乞添神铳二千五百把二样铜炮一千个硫黄二千斤火药五千斤焰硝五千斤 上曰炮铳不必添其硫黄火药焰硝各与一半。
有缺少衣甲者宜于官库内照数关给一请于五军营拨三万内步队二万五千马队五千神机营拨神统五千除神铳之外再领大炮五百小盏口炮五百信炮一百除神枪火药数外再领火药五千斤
天順六年造兵車一千二百輌各有載大銅銃車成化元年造各様大將軍三百箇載炮車五百輌
也就是说呢,大同求添加的火器就相当于大胆查理在格拉松会战所携带的火器数量,而且这还比大胆查理还要早三十多年。。。。。。。。。。。。。。。。。。而30000多人的骑步营中就有1100门炮,不管怎么说都要比大胆查理那一堆重型火门枪强吧。。。。。另外天顺六年更是了一千二百辆载有大铜铳的铳车,还有三百个铜将军炮。。。。。火器的生产量更是远远超越欧洲火器最强的勃艮第了。。。
再说说重炮这个科技树,岂不说很多所谓的重炮在倍径上完全就是垃圾,实际威力还不如比它小一号的根据模数理论制造的红夷炮,甚至炸膛风险较大,比如乌尔班巨炮就成功在一次炸膛中干掉了自己的发明者。而且敢问铸造大型金属构件的能力中国啥时候缺了?现存的明代巨型金属铸件可不少哟!
大钟寺明永乐大铁钟(该钟于明永乐年间铸造,钟体通高4.40米,重约25吨,体通高4.40米,重约25吨,)
要知道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威远城就有五六千斤重的发贡重炮约四门重2984kg,接近三吨!可见在海防要塞上,明军丝毫不吝啬重型火炮的使用,认为明军造不出重炮,实属可笑!
《武编》当中的西洋炮,长一丈,重达七千斤!这也说明明代可能有比那四门五千斤铁发贡更重的重炮:
再说说组织的问题,明代可是老早就掌握了某些人奉为神技的“排队枪毙”了:
“贼之所恃者,象耳。略以骑兵与之挑战,已不能支。吾知其无能为也,乃下令军中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俟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则次行继之,又不退,则三行继之”……“阵既交,群象突而前,我军击之,矢石俱发,声震山谷,象皆股栗而奔”。
注意哟,明代神枪射程可在两三百步以上,有效射程则是一百步的玩意,作战效率是可以完爆西欧的钩式火门枪的。。。
而且目前未看到西欧火门枪使用了类似的排队枪毙战术,那地方最早出现这种战术的都是十六世纪初了。。。。。。
至于冶金嘛,以前大佬们发过的洪武铸钢炮就不用多说了吧。。。。。类似的技术西欧点出来都拿破仑战争时期了。。。
同时,中国火器真正先进的还在于火箭和开花弹上,比起欧洲开花弹使用之少,明朝开花弹数量之多让人难以想象,我国在宋金战争期间就装备了大量铁火炮用于抛石机抛射,在明代则改用碗口铳抛射:
明代开花弹和火箭装备数量
开花弹103823个,大火箭80682个,可见装备率之大,火箭什么的欧洲几乎没有使用。而后期,明军的火箭甚至改成了铁壳火箭(铁火龙),比什么康格里夫都要早了。。。
《皇明经世文编》 卷之三百五十四
... 制。器窳烈短。火箭之制。器小力微。今宜为铁火龙以备冲爇。为飞龙箭以备放爇。
所以说呢?从开花弹和火箭的使用上来看,即便是十五世纪的明军也没有想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火器全面落后于西方”。
值得注意的是,西欧火器的先进设计被明朝吸收后,在匹配明朝的恐怖生产力上让中国火器达到新的巅峰,比如俞大猷的车营比他的前辈更加恐怖:“年造车一千二百辆毎辆用二号佛郎机三架马铳二架地连珠二架涌珠炮二位”
每车七门炮。。。。。而且主力二号佛郎机是这样的:二号,长6~7尺,装铅子10两、火药11两;大概两米多长的炮,这1200辆战车一摆的话嘛,是不是比下图恐怖多了呢?
总之,十五世纪后半叶,西欧的火炮设计上领先中国,比如后装炮和长管高倍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些领先远远不足以弥补同时期西欧在生产力,冶金和组织度上和明朝的的巨大差距。单纯靠一些奇淫技巧就能随便完胜中国?终究贻笑大方!
八旗太君心里就没那个数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