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厌恶明朝 如何对付明粉洗白朱老爷行为?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评价、群体认知以及网络舆论战。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朝代,明粉(明朝历史爱好者)的某些言论有时也确实会引发一些反感。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层面来看。

一、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明朝?

“厌恶”这个词可能有点重,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明朝统治和历史遗产持负面看法。这通常来源于几个关键的方面:

政治制度与腐败:
宦官专权: 明朝的宦官势力非常强大,经常干预朝政,甚至能够架空皇权,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从王振、刘瑾到魏忠贤,这些宦官的跋扈和腐败给明朝政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和效率低下。
党争激烈: 明朝中后期,士大夫集团内部的党争极为严重,例如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严重消耗了国家的力量和资源,使得国家在应对内外危机时显得疲惫不堪。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个人专断: 虽然有内阁制度,但明朝皇帝仍然拥有极高的权力,而且不少皇帝或沉迷享乐,或性情乖张,或长期不上朝,导致政务荒废,国家机器运转失灵。例如万历皇帝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对国家治理造成了巨大打击。
统治后期效率低下与吏治腐败: 晚明时期的官僚体系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非常普遍,从中央到地方都充斥着大量“尸位素餐”的官员,无法有效执行政策,也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矛盾和外部威胁。

经济与民生问题:
赋税负担沉重: 虽然有“鱼鳞图册”、“黄册”等制度试图管理赋税,但后期由于各种原因,赋税征收不均,很多地方百姓承受的负担非常重,尤其是遇到天灾时,更是民不聊生。
财政危机: 明朝末年财政状况极其糟糕,军费开支巨大(例如对付农民起义、辽东战事),而税收无法支撑,朝廷不得不通过加征“辽饷”、“剿饷”、“练饷”等附加税,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小冰期影响与社会动荡: 历史研究表明,明朝末期恰逢全球性的小冰期,导致农业歉收、饥荒频发,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明朝政府应对天灾的能力十分有限,进一步激化了民怨。

军事对外方面:
边患不断: 明朝长期面临北方蒙古各部、后金(满洲)的军事威胁,虽然取得过一些胜利(如万历朝鲜之役),但总体而言,边防压力始终存在,且后期被后金严重削弱。
对内镇压的残酷: 面对农民起义,明朝的镇压往往非常残酷,虽然这是封建王朝的常态,但一些极端事件在史料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历史叙事”的影响:
清朝作为“正统”的宣传: 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必然会贬低前朝,将明朝描绘成一个腐朽不堪、自取灭亡的王朝,以凸显清朝的“光复”和“正统”。这种叙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历史认知。
后来的历史评价修正: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明朝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新评估,一些学者开始肯定明朝的某些成就,这本身也可能引发一些“反拨”效应,使得原本对明朝持负面看法的人群感到不适。

二、 如何对付“明粉”的“洗白朱老爷”行为?

首先,要明确一点,“洗白”这个词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意味着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不公平的辩护或掩盖。在讨论“如何对付”之前,我们应该先理解“明粉”的“洗白”行为通常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明粉”的“洗白”行为通常包括:

1. 选择性引用史料,放大优点,忽略缺点: 只强调明朝在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繁荣、科技萌芽、海洋探索等方面的成就,而对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民生凋敝、对外军事失利等问题轻描淡写,甚至刻意回避。
2. 曲解历史事实: 用现代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古代事件,或者断章取义地解读史料,将明朝的某些政策或行为解读为“进步”或“不得已而为之”。
3. 攻击批评者: 将对明朝的批评者视为“清粉”或“反明分子”,戴上帽子进行人身攻击,而非进行史料和逻辑上的辩论。
4. 神化皇帝: 将某些皇帝(如朱元璋、朱棣、万历的部分时期)描述成英明神武、勤政爱民的典型,忽视他们统治中的负面因素。
5. “都是前朝遗留问题”或“都是运气不好”的辩护: 将明朝后期的一系列危机(如农民起义、满洲崛起)归咎于前朝的“基础差”、“开国皇帝问题”或者纯粹的“运气差”,而不是分析明朝自身统治的内在原因。

对付“洗白”行为,更准确的说法是“如何进行有史料依据的、理性的历史讨论”,而不是简单地“对付”。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它们强调的是提升讨论的质量,而非“打压”:

1. 坚持以史为鉴,以史料为准:
多方求证: 任何关于明朝的论断,都应该有可靠的史料支持。不要只看一家之言,要去查阅明朝的官方史书(如《明史》)、当时的文集、奏疏、地方志,以及后世学者(包括持不同观点的学者)的研究成果。
全面考察: 要认识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其复杂性。明朝既有值得肯定的成就,也有深刻的弊病。评价一个朝代,不能只看“高光时刻”,也要看其“低谷时期”和“衰败原因”。例如,评价万历时期,既要看到他亲政后的一些改革尝试,也要看到他二十多年不上朝导致的问题。评价朱元璋,既要看到他驱逐蒙元、恢复汉族统治的功绩,也要看到他严刑峻法、大兴文字狱的残酷。

2. 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与发展性:
联系前后朝代: 明朝的制度、政策、社会状况,很多是继承前朝(元朝)而来,同时又影响了后朝(清朝)。很多问题不是明朝独有的,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在历史演进中逐渐积累和演变的。例如,宦官势力的问题,在唐宋就有端倪,明朝只是将其发展到了极致。
动态分析: 评价一个朝代的行为,要看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例如,明朝在面对农民起义时采取的镇压手段,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残酷,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常用手段。关键在于分析这种手段的合理性、效率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后果。

3. 区分“评价”与“辩护”:
承认局限性: 历史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历史。即使是肯定明朝的某些方面,也应该承认其局限性。比如,明朝的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如郑和下西洋),虽然有其辉煌,但后期转向海禁,又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避免“情绪化”: 历史讨论不应该是粉丝互撕,而应该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分析。当看到“明粉”的极端言论时,最好的方式是指出其史料上的不准确或逻辑上的漏洞,而不是用更情绪化的语言去反击。

4. 聚焦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制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要笼统地“喜欢”或“讨厌”明朝,而是要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土木堡之变、万历三大征)、制度(如内阁制、锦衣卫、特务机构)、人物(如张居正、魏忠贤)进行分析。
关注因果链条: 分析一个事件或政策时,要理清其发生的背景、过程、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例如,农民起义的爆发,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赋税、土地、官员腐败、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 学习和运用历史学方法:
掌握历史学基本概念: 了解什么是史料、史证、史观。学会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如何进行历史解释。
保持批判性思维: 对任何历史叙事都要保持警惕,不轻信盲从,不被宏大叙事或个人好恶所左右。

举个例子说明如何“对付洗白”:

如果有人说“明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甩了前朝几条街”,你就可以这样回应:

“明朝确实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广泛使用、市民文化的兴盛以及一些科技著作的出现。但说它是‘黄金时代’,可能有些片面。我们需要看到,明朝后期也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赋税体系混乱,百姓负担沉重。比如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导致政务荒废,也加剧了官僚体系的腐败。而且,尽管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明朝后期实行的海禁政策,也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交流。所以,评价明朝,应该是一个更全面、更辩证的视角。”

总而言之,对付“明粉”的“洗白”行为,关键在于坚持以史料为基础,进行理性、全面、辩证的历史讨论。与其说是“对付”,不如说是用严谨的历史学方法来纠正不准确的说法,提升大众对历史的认知水平。每个人都有权利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当这种看法脱离史实,成为片面的“洗白”时,就需要用更扎实的史学知识去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和别人讨论了下,比较明欧火器不是单单靠开头一张图,其余全靠编就能比较的。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进的火炮形制并不能弥补同时期西欧在冶金,组织能力和技术上与中国的巨大差距。第二,战争环境区别太大,大元亡的太早了,中国作为一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老早就可没有啥高频率的内战需求了,这就导致十五世纪的中国火器必然是以对付大规模骑兵入侵为目的去设计,而不是击穿城墙。

同样的例子,在二战太平洋战场开战日本共有10艘航母,而对面的美国只有8艘呢,但是然后呢?美国在整个二战期间建造的航母共大型舰队航母27艘,轻型航母11艘、护航航母117艘,总计155艘!抛开经济基础谈何比较?永乐年间明朝产铁量2亿7326万明斤换算下约为16万2550吨!而欧洲(包括俄国和欧洲部分)在十八世纪初的铁产量则是14万吨到18万吨。也就是说呢,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在产铁量上和明国永乐年间相当!

很多人会津津乐道十五世纪欧洲战场上恐怖的火炮数量,我们就拿数量最多的大胆查理来说吧:

“在15世纪,欧洲同样也是海量小炮流的天下,1476年瑞士人在格兰德森会战中战胜大胆查理公爵,缴获了勃艮第军400余门火炮;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的最后一战——卡斯蒂永会战,法军携带了多达300余门火炮和射石炮。”

大胆查理在格拉松会战之后丢下了420门炮(一说200门),800门小炮!是不是看起来很多呢?看起来查理可以达到十多人一门炮,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简单:

Oliver de la Marche mentions ‘300 cannon not including arquebuses and culverins without number ,and the Swiss are supposed to have captured some 200 guns at the battle of Grandson in 1476 .

但是要注意一下,大部分资料没有提到大胆查理丢下的800多门小炮。。。。而是只说丢了四百余门炮,因为这些炮不包含culverin,法语中是"couleuvrine",(couloverine),勃垦地人喜欢用它来称呼手持火枪。小的只有14厘米长,大的则是0.55-1.1米长,口径在25-50毫米之间。通常安放在木支架或小车上,大概属于一种装在架子上的重型火门铳,小一点的可以手持。受气密性影响威力不大,类似明朝后期的“马上佛郎机”)



手持加林铳射击的欧洲士兵

一些小型佛郎机也被可以驾在木板上进行射击

手持加林手炮的骑兵

(中间的是加林铳,与两个小炮的对比看看)


类似的重型火门枪明国也存在,比如永乐中型手铳的口径就在50毫米以上。

更可怕的是,河南出土了口径7厘米,长43厘米的永乐奇字铳,镗内带有木马子残件,至于生产量嘛,该铳编号为“奇字一万二千四十六号”。。。。。。。。。。。。。

另外,用个别战争出现的火炮数量来说事真的是太图样图森破了,但是这些极端例子并不能拿来作为评判欧洲火器数量的标准,比如这个比例就很低了:

1443年的苏黎世州(Canton of Zurich)的士兵花名册显示,2760名士兵中只有61人携带火门枪(2%)。与此相反,弩手的数量是473人(17%),另有635人携带长枪(23%),剩下的1591人(58%)携带长戟和斧头。。。。。。怎么样?是不是连大明十四世纪的卫所军还不如呢?毕竟卫所军百分之十的火器装备率呢!

再看看同时期的明国:

天顺年间,仅仅为了抵御孛来,明人就一下子造了三千门火铳和三千门火炮。。。。。数字上来看远远超越大胆查理了:

○造轻车五百辆火铳火炮各三千从奉御韦救奏御孛来也

十五世纪的明代火器发展轨迹和欧洲不一样,更追求机动性:

《古穰杂录摘抄》

又一人献策云:‘今大铜铳,止用一个石炮,所以打的人少,若装鸡子大石头一斗打去,迸开数丈阔,人马触之即死。’亦从其计。又一人献策云:‘广西、四川等处射虎弩弓,毒药最快,若傅箭头,一着皮肉,人马立毙。’又从其计,已取药来。天下选三十万有力能射者演习,曾将罪人试验。又一人献策云:‘如今放火枪者,虽有三四层,他见放了又装药,便放马来冲踩,若做大样两头铳,装铁弹子数个,擦上毒药,排于四层,候马来齐发,俱打穿肚。’曾试验三百步之外者皆然。献计者皆升官加赏。”

要说所谓的火器的机动性嘛,举个极端例子,几十斤重的大铳都嫌机动性差,改成八斤的小铜铳。。。

《明英宗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六:

天顺六年(1462年)张泰在宁夏造了1200辆战车,一辆战车上面共有神枪两门,小铜炮三门,一共3600门,大铜炮则有16门每辆战车配12名士卒,这样的战车不仅是一马牵拉,灵活异常,而且遇到险阻地带还可以人力抬起越过障碍,说明朝炮不灵活的用心看看这些资料不行吗?能够用人力抬起翻越障碍的战车都是这样的不灵活,那么或许每个明朝士兵和军马速度都慢的像蜗牛爬吧。。。。。。。



另外,正统四年(1440年):○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奏大同要害之地止有神铳一千五百把大炮二百八十个乞添神铳二千五百把二样铜炮一千个硫黄二千斤火药五千斤焰硝五千斤 上曰炮铳不必添其硫黄火药焰硝各与一半。

有缺少衣甲者宜于官库内照数关给一请于五军营拨三万内步队二万五千马队五千神机营拨神统五千除神铳之外再领大炮五百小盏口炮五百信炮一百除神枪火药数外再领火药五千斤

天順六年造兵車一千二百輌各有載大銅銃車成化元年造各様大將軍三百箇載炮車五百輌

也就是说呢,大同求添加的火器就相当于大胆查理在格拉松会战所携带的火器数量,而且这还比大胆查理还要早三十多年。。。。。。。。。。。。。。。。。。而30000多人的骑步营中就有1100门炮,不管怎么说都要比大胆查理那一堆重型火门枪强吧。。。。。另外天顺六年更是了一千二百辆载有大铜铳的铳车,还有三百个铜将军炮。。。。。火器的生产量更是远远超越欧洲火器最强的勃艮第了。。。

再说说重炮这个科技树,岂不说很多所谓的重炮在倍径上完全就是垃圾,实际威力还不如比它小一号的根据模数理论制造的红夷炮,甚至炸膛风险较大,比如乌尔班巨炮就成功在一次炸膛中干掉了自己的发明者。而且敢问铸造大型金属构件的能力中国啥时候缺了?现存的明代巨型金属铸件可不少哟!

大钟寺明永乐大铁钟(该钟于明永乐年间铸造,钟体通高4.40米,重约25吨,体通高4.40米,重约25吨,)

要知道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威远城就有五六千斤重的发贡重炮约四门重2984kg,接近三吨!可见在海防要塞上,明军丝毫不吝啬重型火炮的使用,认为明军造不出重炮,实属可笑!

《武编》当中的西洋炮,长一丈,重达七千斤!这也说明明代可能有比那四门五千斤铁发贡更重的重炮:

再说说组织的问题,明代可是老早就掌握了某些人奉为神技的“排队枪毙”了:

“贼之所恃者,象耳。略以骑兵与之挑战,已不能支。吾知其无能为也,乃下令军中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俟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则次行继之,又不退,则三行继之”……“阵既交,群象突而前,我军击之,矢石俱发,声震山谷,象皆股栗而奔”。

注意哟,明代神枪射程可在两三百步以上,有效射程则是一百步的玩意,作战效率是可以完爆西欧的钩式火门枪的。。。

而且目前未看到西欧火门枪使用了类似的排队枪毙战术,那地方最早出现这种战术的都是十六世纪初了。。。。。。

至于冶金嘛,以前大佬们发过的洪武铸钢炮就不用多说了吧。。。。。类似的技术西欧点出来都拿破仑战争时期了。。。


同时,中国火器真正先进的还在于火箭和开花弹上,比起欧洲开花弹使用之少,明朝开花弹数量之多让人难以想象,我国在宋金战争期间就装备了大量铁火炮用于抛石机抛射,在明代则改用碗口铳抛射:



明代开花弹和火箭装备数量

开花弹103823个,大火箭80682个,可见装备率之大,火箭什么的欧洲几乎没有使用。而后期,明军的火箭甚至改成了铁壳火箭(铁火龙),比什么康格里夫都要早了。。。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三百五十四
... 制。器窳烈短。火箭之制。器小力微。今宜为铁火龙以备冲爇。为飞龙箭以备放爇。

所以说呢?从开花弹和火箭的使用上来看,即便是十五世纪的明军也没有想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火器全面落后于西方”。

值得注意的是,西欧火器的先进设计被明朝吸收后,在匹配明朝的恐怖生产力上让中国火器达到新的巅峰,比如俞大猷的车营比他的前辈更加恐怖:“年造车一千二百辆毎辆用二号佛郎机三架马铳二架地连珠二架涌珠炮二位”

每车七门炮。。。。。而且主力二号佛郎机是这样的:二号,长6~7尺,装铅子10两、火药11两;大概两米多长的炮,这1200辆战车一摆的话嘛,是不是比下图恐怖多了呢?

总之,十五世纪后半叶,西欧的火炮设计上领先中国,比如后装炮和长管高倍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些领先远远不足以弥补同时期西欧在生产力,冶金和组织度上和明朝的的巨大差距。单纯靠一些奇淫技巧就能随便完胜中国?终究贻笑大方!

user avatar

八旗太君心里就没那个数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评价、群体认知以及网络舆论战。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朝代,明粉(明朝历史爱好者)的某些言论有时也确实会引发一些反感。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层面来看。一、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明朝?“厌恶”这个词可能有点重,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明朝统治和历史.............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时至今日,俄罗斯社会对苏联的评价依然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话题,而“厌恶”苏联的群体,其原因也并非单一。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的伤痛、现实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不同展望。首先,不能回避的是,苏联的统治给许多人,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其体制下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苏联的“美好”或“糟糕”一概而论.............
  • 回答
    张一鸣,作为字节跳动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的创始人,不可否认地在全球互联网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与此同时,他也确实面临着不少质疑和批评,甚至可以说是“被厌恶”。要详细分析他被很多人厌恶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他的成功本身就伴随着争议,而这些争议的焦点往往与“平台”和“算法”紧密相连。.............
  • 回答
    关于“厌恶资本家”这件事,背后其实藏着挺复杂的情绪和现实考量。有时候,人们对资本家的厌恶,更多的是对他们所代表的那种“模式”的反感。想象一下,有的人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却勉强维持生计,而另一些人似乎轻轻松松就坐拥巨额财富,甚至把钱当数字玩。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当财富积累的方式看起来并不那么“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触及利益点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对那些使用破解 Switch 的玩家抱有敌意?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单单是因为什么“道德绑架”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多个层面的考量。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原因就是对任天堂和游戏开发者利益的侵害。你想想,一款游戏从构思、开发到发行,背后是无数人的心.............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经历、心理认知以及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一些从农村出来并在城市立足的人,在面对同是农村出身的人时,会表现出一种疏离、甚至轻视的态度,并产生优越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经济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与身份认同: 脱离贫困的强.............
  • 回答
    你观察到的“仇富心态”和“厌恶资本家”的现象,确实是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种情绪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涉及到经济、社会、历史、心理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经济不平等加剧与感知: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 这是最核心也最直.............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的感受,也注意到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从网易云音乐转向了QQ音乐。这其中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说实话,网易云音乐这些年的一些改变,让很多老用户觉得“味儿”变了。 用户体验的“臃肿”和广告的泛滥: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网易云音乐好.............
  • 回答
    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多角度的,而对朱元璋(洪武帝)和刘邦(汉高祖)的态度差异,也恰恰体现了这种复杂性。说很多人“喜洪武厌恶刘邦”,其实有些绝对,历史人物的魅力和争议点各有不同,观众的喜好也会因个人价值观、关注点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和解读出发,来分析.............
  • 回答
    日本社会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老年人福利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担忧,包括所谓的“厌老风气”和一些极端的声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是一个超高龄化社会。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高,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就.............
  • 回答
    关于“很多数码博主厌恶华为手机吗?”这个问题,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相当复杂且充满 nuance。与其说是普遍的“厌恶”,不如说是一种 复杂的情绪光谱,夹杂着喜爱、失望、理解、无奈,甚至有时是批评和抵制。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华为手机的特殊地位与历史遗留问题.............
  • 回答
    在探讨许多哲学家似乎表现出的对女性的贬低态度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历史、文化以及哲学思想本身的根源,而非简单地将此归结为个人偏见。这并非一个孤立现象,而是与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知识体系以及人类认知模式紧密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哲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诞生和发展深受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古.............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关于管虎导演的争议与《前夜》《金刚川》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管虎屁股歪"的语境与争议来源"管虎屁股歪"这一说法源于网络对管虎导演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立场的质疑。具体争议点包括:1. 历史叙事的"另类视角": 管虎在《金刚川》中采用"战争中的小人物"视角,聚焦士兵的个体.............
  • 回答
    关于电视剧《亮剑》是否“没有拍完”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下从剧情发展、制作背景和观众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亮剑》的剧情发展与结局《亮剑》是根据都梁小说《亮剑》改编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分为三部曲,分别对应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战争场景。其完整剧情如下:1. 第一季(1940年代) .............
  • 回答
    《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角色小豪(日文名:ヒカリ)在部分观众中引发争议,尤其是与早期主角小智(サトシ)的对比下。以下是导致观众对其反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合角色设定、剧情表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 性格塑造的“反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过度理性化: 小豪的性格被设计为极度理性和冷静,甚至在战斗中表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