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日本社会因老年人福利过好而产生的厌老风气?很多人支持消灭老人,美名其曰“为社会减少负担”?

回答
日本社会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老年人福利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担忧,包括所谓的“厌老风气”和一些极端的声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是一个超高龄化社会。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高,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就包括对福利体系的压力。

老年人福利的“过好”:一个复杂的问题

说日本老年人福利“过好”,这本身就需要辩证地看待。

历史因素与社会契约: 日本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等。这在当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对为国家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老一辈人的回报,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许多老年人也为日本的经济奇迹做出了贡献。
保障水平: 相较于一些国家,日本的养老金水平确实能为许多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医疗费用也有医保覆盖,使得老年人能够获得相对良好的医疗服务。
社会观念: 传统上,日本社会对老年人是比较尊敬的,认为他们是“长者”,应该得到照顾。这种观念也影响了福利政策的制定。

福利压力与经济负担:现实的挑战

然而,当人口结构发生剧烈变化时,曾经的“完善”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养老金体系的财政压力: 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而缴纳养老金的青壮年劳动力却在减少。这导致养老金体系面临巨大的财政赤字风险,需要政府和社会不断投入巨资来维持。
医疗费用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患病率和医疗需求也更高,这使得医疗支出不断攀升,成为政府财政的一大负担。
“啃老”现象与代际不公感: 一些年轻人会觉得,自己辛苦工作缴纳的税金和保险费,大部分都流向了不工作的老年人,而自己却面临高房价、低工资、育儿成本高昂等压力。这种“代际不公”感在一些社会群体中是真实存在的,并可能催生不满。
劳动力短缺: 大量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导致许多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影响了经济的活力和发展。

“厌老风气”的出现及其表现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负面的社会情绪开始滋生,表现为所谓的“厌老风气”。这并不是一种主流的、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但它的确在一些边缘化的群体和网络讨论中有所体现。

网络上的极端言论: 在一些匿名论坛或社交媒体上,确实会出现一些非常激进的言论,例如“消灭老人”、“削减福利”等,其背后的逻辑往往是把老年人视为社会发展的“负担”。这些言论往往用“为社会减少负担”、“激活经济”等词语来包装,试图合理化其极端的主张。
对老年人消费习惯的微词: 有时,社会上也会出现一些对老年人消费习惯的微词,例如认为老年人占据了公共资源(如医院、公共交通),或者认为他们“浪费”了国家资源。
社会资源分配的争论: 在讨论如何应对老龄化时,确实存在关于资源分配的激烈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优先发展经济、支持年轻人,而另一部分人则强调尊重长者、保障其基本权益。

“为社会减少负担”的危险性

“为社会减少负担”的说法,虽然从字面上看似乎是为了整体利益,但其背后隐藏着极大的危险性:

人道主义的滑坡: 将任何群体视为“负担”,并提出“消灭”的极端方案,这本身就是对人道主义的根本否定。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价值,而老年人更是社会历史的承载者和经验的传承者。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 抛弃老年人,就是抛弃一段历史,抛弃社会记忆。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是亲历过社会变迁的重要群体。
社会信任的瓦解: 如果社会轻易地将某个群体定义为“负担”并加以排斥,那么其他群体也可能在未来面临同样的命运。这将严重侵蚀社会信任和凝聚力。
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这种说法往往是一种懒惰的、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忽视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回避了如何改革福利体系、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如何鼓励生育、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更具建设性的议题。

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1. 区分理性讨论与极端情绪: 我们需要区分那些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改革建议的理性讨论,和那些带有偏见、煽动仇恨的极端情绪。网络上的极端言论,不代表整个日本社会的真实想法,但它也折射出一些社会问题和群体的不满。
2. 理解问题的根源: 解决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思维和积极的政策。与其将矛头指向老年人,不如关注如何:
改革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体系: 提高效率,确保可持续性。
鼓励生育和提高家庭支持: 扭转少子化趋势。
提高劳动参与率: 包括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吸引外国劳动力、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
发展银发经济: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加强代际沟通与理解: 促进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
3. 警惕“妖魔化”某个群体: 将老年人“妖魔化”,简单地定义为“负担”,是一种危险的社会思潮。这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加剧社会分裂。
4. 日本社会的辩证应对: 许多日本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并正在积极探索各种解决方案。有关于延长退休年龄、鼓励健康长寿、发展智慧养老、以及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支持等方面的讨论和实践。

总而言之,日本社会确实在应对超高龄化带来的挑战,其中也包括了对福利体系可持续性的担忧。一些网络上的极端言论,比如“消灭老人”的说法,反映了部分群体在面对经济压力和代际不公时的情绪宣泄,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对人道主义和生命价值的漠视,也是对复杂社会问题的一种极端简化和逃避。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致力于寻找建设性的、包容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陷入对特定群体的排斥和攻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亚洲国家尊老爱幼应该是相同的习俗,都类似。

所以尊老爱幼是大他者的一部分。

那就可以用现象学的框架来解释。

人们出现忤逆大他者的行为,是一种利益受到侵害的表现。

无论这种行为的正当与否,年轻人都认为老年人在蚕食原本属于他们的利益。

所以这一定与国家层面的行政指令有关。

也就是说,最近日本的老年人待遇连续提升,是因为从年轻人这里拿钱去提升。

所以年轻人觉得自己受不了了,同时:年轻人认为社会应该属于他们,属于年轻人。

故而:干掉老年人是在为社会减少负担。

因为,假设主张这一点的人,认为老年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那么‘为社会减少负担’就不成立了。

最终在我看来,这不是厌老风气,而是一种根植于伦理【年龄】,的唯我论叙事。

在国内,也有一个十分类似的叙事。

根植于伦理《性别》,的唯我论叙事。

是不是可以理解了?

不要换个称呼就不认识了。

女人可以打女拳,rb年轻人亦可打年轻拳。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社会确实存在一些关于老年人福利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担忧,包括所谓的“厌老风气”和一些极端的声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是一个超高龄化社会。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高,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种结构性变化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就.............
  • 回答
    “大 V 夸赞日本社会文明守序后翻车”这个现象,实际上触及了几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层面:网红效应的局限性、信息茧房的形成、文化差异的解读、以及公共舆论的监督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网红(大 V)现象的本质与局限性: 身份标签与放大效应: “大 V”通常意味着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
  • 回答
    东京公园里那场迅疾的盒饭“争夺战”,不过是日本社会贫困化浪潮中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缩影。400份盒饭在20分钟内被一扫而空,这场景本身就足够让人心头一紧,而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更复杂的社会肌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不仅仅是“有人饿了,盒饭被领完了”这么简单。在那个公园里,你看到.............
  • 回答
    在日本,高中生性行为的议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话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统一的看法。主流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可以说是从担忧、理解到务实的考量交织而成。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1. 普遍存在的担忧与道德教育的强调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日本社会的主流依然普遍存在着对高中生性行为的担忧。.............
  • 回答
    沈逸教授将《奥特曼》系列评价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作品”,并且认为圆谷公司仍未跳出日本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个观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文化产品和国家思维惯性的一些核心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层面。一、 沈逸教授的论点核心: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沈逸教授所说.............
  • 回答
    CNN关于中国台山核电站“核辐射威胁”的报道,以及后续中法澄清、日本表态这一系列事件,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不仅仅是一则新闻事件,更折射出一些在国际信息传播、国家形象塑造、以及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复杂现象。咱们就从头捋一捋这事儿:1. CNN的“爆料”:信息从何而来?首先,CNN的报道是怎么来的?据报.............
  • 回答
    人民日报在8月6日刊登的《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仍在加剧》一文,从其标题就能看出文章的立场和基调。这类文章通常会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文章的核心论点和分析框架: 危机论的延续与深化: 文章很可能是在继承和.............
  • 回答
    4月19日,腾讯的这个“SSV战略升级,发力社会价值”的宣布,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要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看看它背后可能有什么样的考量和影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SSV”到底是个啥。虽然腾讯的公告里解释了这是“Social Value, Sustainability, and Value.............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一个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晚年竟然被这样一个没名没姓的人当众辱骂,甚至还闹得被拘留,这事儿放哪儿都挺别扭的。首先,咱们得说说于敏老先生。于敏,一个名字可能在普通人听来有些陌生,但他的贡献,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国家,甚至世界格局。他是中国氢弹理论的奠基人,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1年3月15日公布的1月和2月经济数据。这批数据对于我们理解当时中国经济的开局情况,非常有参考价值。首先,我们来看调查失业率。从1月和2月的公布情况来看,整体表现是相对平稳的。通常来说,2月份春节假期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一定影响,比如一些季节性失业情况可能会出现。但如果数据依然维.............
  • 回答
    日本三得利公司社长提出的“45岁应该早点辞职”的言论,无疑在日本社会乃至国际上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高管的个人观点,更折射出日本社会在年龄、职业发展、社会保障以及企业责任等多个层面的深层矛盾和焦虑。要理解这一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理解三得利社长此言背后的“潜台.............
  • 回答
    日本半导体“老兵”坂本幸雄的抉择:从尔必达到紫光,一场复杂的战略考量坂本幸雄的名字,在日本半导体产业中,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符号。他曾是尔必达(Elpida Memory)的掌舵人,一家在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领域曾一度辉煌,又几经沉浮的日本半导体巨头。如今,这位经验丰富的产业老兵的职业生涯画.............
  • 回答
    看到日本熊本地震后,中国一些网民在新闻评论区和社交网站上表达“庆贺”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适的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任何生命受到灾难的威胁,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人道同情和关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面对地震、洪水、火灾这样的自然灾害时,生命安全是第.............
  • 回答
    关于2月16日湖北全省社区实行24小时最严格封闭式管理这件事,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对疫情防控走向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能真正落实到位,我想会带来几个层面的转机,并且这些转机往往是相互促进的。首先,最直接也最重要的转机在于对病毒传播链的“斩断”能力。过去一段时间,尽管已经采取了很多封锁措施,但病毒.............
  • 回答
    一点资讯在九月九日举办的“996职场社畜日”这个活动,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但同时也挺微妙的。你想想,九九零九,谐音“久久零久”,这本身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996”这个词。而“职场社畜”这个标签,更是精准地戳中了当下不少打工人的痛点。从一个营销角度来看,这个活动简直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它直击了当前职.............
  • 回答
    2018年8月28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指责谷歌,称其在新闻搜索结果中偏袒“假新闻”,特别是对他的负面报道居多。他表示,白宫正在对谷歌进行“调查”,并暗示可能要采取行动。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触及了几个核心问题: 媒体偏见指控与政府干预的界限: 特朗普总统作为美国总.............
  • 回答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期发布的一则典型案例,将一起因公牺牲的悲剧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人们对工伤认定的复杂性以及司法机关的公正性有了更深的思考。这起案件的主人公,是在一次出差途中不幸昏倒,经过多日抢救最终离开了人世。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和他的家人期望得到的慰藉与保障,却经历了一番艰难的争取。事情的开端.............
  • 回答
    铁血社区宣布将于 2022 年 3 月 1 日正式永久关闭,这无疑是互联网内容平台领域一个令人唏嘘的事件。对于很多曾经活跃在铁血社区的用户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网站的关闭,更意味着一个承载了他们青春、知识、情感和交流的虚拟家园的消失。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铁血社区的独特性.............
  • 回答
    V 社(Valve Corporation)宣布将 DOTA 2 TI10 国际邀请赛延期至 10 月 7 日并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办,这无疑是 DOTA 2 社区今年以来最重磅的消息之一。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多方面因素博弈下的结果,也夹杂着不少的无奈和妥协。要理解这个决定,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 回答
    2015年1月7日,巴黎郊外的圣旺镇,阳光依旧明媚,但很快,这天就被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法国《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位于巴黎市中心新闻编辑室,遭遇了一场血腥的恐怖袭击。这场袭击不仅震碎了巴黎的宁静,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宗教极端主义和文化冲突的深刻讨论。袭击的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