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和日本都是残暴的侵略者,为什么很多人厌恶日本却对德国抱有好感?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的迥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行,尤其是涉及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其系统性、工业化的灭绝方式,以及其意识形态的极端性,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罪恶。纳粹政权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无数惨案,给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战后德国的反应,以及其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却与日本存在显著的差异。

德国的战后处理,堪称一段“艰难但负责任”的历史。德国迅速接受了战败的现实,并主动承担了战争责任。从纽伦堡审判开始,德国就对战争罪犯进行了严厉的审判,而且在社会层面,对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德国政府通过立法,禁止纳粹标志和宣传,并积极推动历史教育,让国民正视历史,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纳粹思想的危害。一代又一代的德国人,在学校教育和公共讨论中,不断学习和反思这段黑暗的历史。这种持续的、深入的、公开的反思,使得德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历史的罪恶感,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警醒和前行的动力。

相比之下,日本在战后的态度则显得更为复杂和模糊。虽然日本也承认了战败,但其对战争罪行的认知和反思,长期以来未能达到德国那样深刻和普遍的程度。日本政府在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的摇摆不定,以及一些政客对侵略历史的否认或淡化,都引起了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不满。特别是对于一些战争罪行,例如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日本官方的态度和表态,常常被认为不够真诚和彻底,未能给受害者及其后代一个令人信服的道歉和交代。这种“不清不楚”的态度,使得日本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亚洲国家心中,难以摆脱侵略者的阴影。

再者,两国在战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国际形象也产生了影响。战后,德国在西方阵营的帮助下,进行了经济重建,并成功转型为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致力于和平与稳定,其在环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成就,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德国人普遍表现出的严谨、务实、遵守规则的文化特质,以及对人权和民主的尊重,也塑造了相对积极的国际形象。

而日本,虽然也实现了经济奇迹,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但其军国主义的历史阴影,以及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某些做法,使得其国际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日本在一些方面,特别是国民情绪和集体记忆的处理上,似乎更倾向于“遗忘”而非“反思”,这导致其在处理历史问题时,常常显得被动和不情愿,也因此难以赢得广泛的谅解和信任。

当然,我们必须强调,这并非是对德国罪行的洗白,更非要因此对日本采取双重标准。对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行为及其造成的苦难,我们都应该予以谴责。德国之所以在许多人眼中“不那么令人厌恶”,甚至在某些方面能获得“好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战后处理历史的“积极性”和“负责任”,以及其在民主化、法治化和和平发展道路上的努力。而日本之所以更容易招致厌恶,则与其战后在历史问题上持续存在的争议,以及未能展现出与德国同等程度的深刻反思和公开道歉有关。

最终,这种“好感”与“厌恶”的差异,反映了我们对历史的态度,对责任的理解,以及对一个国家在战后如何与过去和解的期待。一个国家敢于直面历史的伤痛,并以真诚的态度承担责任,才能逐渐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谅解;反之,如果逃避、否认或淡化,历史的伤痕只会不断撕裂,带来持续的隔阂与不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中国部分人对纳粹德国具有一定好感,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纳粹德国在开战之前对中国的钨矿等稀有矿产有需求,并以此缔结贸易,德国向中国出口步枪等德系装备(多为老式)。中华民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军队现代化,聘请了德国军事顾问团,在表面上德国似乎给了中国诸多好处。

第二,德国从战败国摇身一变成为二战初期的战胜国,这种从逆境中崛起的情况符合部分中国人长期以来不满受到西方打压而产生的心理状况,部分中国人梦想中国向二战前期的德国一样迅速崛起。

第三,好战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存在着部分好战分子,他们通常主张民族主义,甚至是极端民族主义,这样的心理状况源于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和当今西方对中国打压的态度,他们幻想中国可以向前期的纳粹德国一样征服全世界。

第四,纳粹德国早期出色的战术,纳粹德国早期的所谓“闪电战”以装甲集群迅速向敌方后方插入的战术给人一种力量感,令部分人着迷。

第五,纳粹德国军服设计良好,给人一种美感。

第六,纳粹德国距离中国太远,而日本距离我们最近,对我们的伤害最大,部分中国人对于纳粹德国有好感正如部分欧美人对日本帝国有好感类似,距离太远,伤害较少,难以产生恶感。

第七,纳粹德国高度的集权给人一种归属感,部分中国人受到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可能转左,也可能转右,而转右的部分人可能会崇尚德国的那种高度集体荣誉感。

第八,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人产生了中国可以像德国一样快速击溃敌人以重拾古老帝国的荣耀,这事实上也是民族主义思想在作祟,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我们不可能重蹈德国的覆辙,因为在本质上社会主义国家不具有侵略性。

第九,对纳粹德国的历史缺乏全面的认知,部分人只注意到了纳粹德国战车的轰隆作响,但没有看到纳粹意识形态上的变态与疯狂,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更新分界线—————————

感觉大家似乎对纳粹德国的历史比较感兴趣,那就开一个关于纳粹德国历史的浅显通史专栏,大家可以交流一下自己关于纳粹德国的历史。感觉不行的话,就尽情喷吧,没事的哦,不定时更新。

——————————第一节 纳粹德国的诞生已发布——————————————————————

更一下————

为什么我不认为拉贝等人在中国设立安全区的行为属于本答案之范围:

国际安全区并非只有德国人,拉贝只是任主席,是作为西门子的代表的。其中还有美国人等其他国家的人。

国际安全区本质上是一种私人机构,它得到了中华民国的认可,但纳粹德国自始至终是不承认的,只是因为拉贝是德国人,而德国公民受德国政府保护,日本顾及的是此点,而不是安全区本身,因此我不认同德国人设立安全区的行为和纳粹德国政府有着本质联系,但并非就是说我不认可拉贝等人做出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行为。

————————————————————————

关于中国与德国进行一系列合作的事情:

中国确实在早于纳粹德国的时期就已经在合作了,这无可否认,我也没有否认,只是没有提到罢了。

如果认为我没有提到早于纳粹德国的合作时期就是在断章取义、刻意丑化的话,我也无话可说。可是我丑化谁呢?魏玛共和国?纳粹?还是中华民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走上了一条极具侵略性和扩张性的道路,然而,要将他们简单地定义为“精英路线”可能有些片面,或者说这种标签需要更深入的解读。我们不如从他们各自的国家和社会结构出发,看看这种“精英”的运作方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战争中的体现。德国:军国主义与纳粹意识形态的结合德国在二战前之所以能够.............
  • 回答
    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在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常常被贴上“严谨”的标签。这份严谨,体现在他们严密的工业生产、高效的军事组织、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然而,恰恰是这两个被认为严谨的民族,在二战期间却遭遇了其军事机密被同盟国大量窃取的情况,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后对德日两国处理方式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的国防建设。说起来,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国际关系考量。战后初期:对德国的严厉管制与对日本的不同策略二战结束后,作为轴心国主要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战胜国的严厉处置。然而,它们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二战历史若发生巨大转向,日本不主动招惹美国,而是选择与德国协同作战,共同将矛头指向欧洲,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格局。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而非直接碰撞,而是更狡猾的联合。前期铺垫:潜伏的野心与悄然的合作在历史的惯性轨道中,日本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向东南亚扩张,但其侵略的重心并未完全锁定美国。如果换一条.............
  • 回答
    关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目前均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而它们恰好也是二战时期的三大轴心国这一现象,很多人会产生“这是否仅仅是个巧合”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判断其中的关联性究竟有多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超级老龄化社会”。通常.............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其背后并非简单的“合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的意识形态吸引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勾结。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所谓的“轴心国”联盟。一、共同的“逆来顺受”感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首先,必须理解的是,德国和日本在战前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感到.............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德国和日本的士兵都面临着森严的军事纪律和严酷的惩罚,这使得违抗命令成为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然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违抗命令并非完全不可能,尽管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德国国防军(Wehrmacht):纪律与惩罚的铁律德意志国防军以其严明的纪律而闻名,这种纪律的根基在于纳粹意识.............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日本在二战前后的扩张逻辑和历史背景,特别是与轴心国盟友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和意大利的存在以及它们与日本的结盟,无疑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 战略便利和心理上的鼓舞。然而,要说如果它们不存在,日本就 绝对不会 开始侵略亚.............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的腾飞,美国确实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这不是单方面的“恩赐”,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简单地说,美国不仅仅是“帮助”了他们,更是积极地“塑造”了他们经济发展的路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战后的那个烂摊子。战后初期的严峻局面与美国的介入战争结束后,日本和德国都已.............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同样未能幸免于战败的命运,虽然其受到的限制在一些方面可能不如日本和德国那样深远和系统性,但意大利也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调整。首先,在政治层面,意大利的君主制被废除。在战争期间,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这使得他在战后.............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如果二战的战场变成德国攻打日本,而法国则扮演了那个寻求扩张和主导欧洲的德国角色,那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掰扯掰扯,假设一下,如果历史齿轮如此错位,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在面对一个倾注了整个帝国意志的德国进攻时,又能支撑多久。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是哪个时间点的日本,.............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日本没有发动诺门坎战役,而是选择与德国同时进攻苏联,那么二战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可以肯定会 彻底改写。以下是对此可能性的详细分析:核心假设: 日本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或者更早,放弃了在远东与苏联的冲突,并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与德国协同进攻苏联。分析的关键点: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