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为何德国和日本会联合打仗?

回答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其背后并非简单的“合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的意识形态吸引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勾结。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所谓的“轴心国”联盟。

一、共同的“逆来顺受”感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

首先,必须理解的是,德国和日本在战前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感到深深的不满。

德国: 在一战战败后,德国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条约》。这份条约不仅剥夺了德国大量的领土和殖民地,还对其军事力量施加了严苛的限制,并要求其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这在德国国内激起了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被视为国家尊严的奇耻大辱。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正是抓住了这种普遍的不满情绪,承诺要推翻《凡尔赛条约》,恢复德国的伟大。
日本: 日本在一战中虽然是战胜国,但其在战后的国际会议(如巴黎和会)中并未获得与其军事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在亚洲,日本一直渴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取代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然而,英美等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以及它们在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构成了日本扩张的巨大阻碍。日本也认为自己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歧视和压制。

这种“逆来顺受”的感觉,即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迫切需要改变现状的愿望,成为两国走到一起的第一个重要粘合剂。他们都希望挑战以英美为首的现有国际秩序,建立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新世界。

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反共与民族主义的共振

尽管德国的纳粹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具有强烈的排外、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色彩。

民族主义: 纳粹主义宣扬“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德国是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需要扩张和征服。日本则崇尚“大和魂”,强调日本天皇的至高无上和日本民族的独特使命,要为亚洲“解放”而战。这种极端民族主义的张扬,在两国都具有极大的动员能力。
反共产主义(反苏):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警惕和敌视。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明确将共产主义(特别是受苏联影响的)视为德国的最大敌人。日本也视苏联为其在东北亚地区扩张的主要对手之一。共同的反共立场,使得德国和日本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了合作的理由,特别是针对苏联。

三、战略利益的相互呼应与机会主义

两国联合的最终驱动力,在于其各自的战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相互配合,并且在某些时间点,对方的行动能够为自己创造机会。

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 这是两国结盟最重要的法律文件。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如果缔约国中的任何一方受到一个尚未卷入欧洲战争或太平洋战争的第三国的攻击,其他缔约国必须给予政治、经济及军事上的援助。
德国的考量: 在欧洲战场取得初步胜利后,希特勒的目光投向了苏联。与日本结盟,可以在东方形成战略钳制,分散苏联的注意力,为德国入侵苏联提供后顾之忧。同时,这也相当于向美国发出警告,如果美国介入欧洲战争,可能会在太平洋地区面临日本的报复。
日本的考量: 日本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需要新的战略突破。与德国结盟,可以借德国在欧洲的攻势,分散英美的力量。如果英美卷入与德国的战争,日本就更容易在东南亚扩张,获取资源,摆脱美国的石油禁运。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成功,也给了日本强大的信心。
意大利的加入: 意大利在此时也加入了同盟,成为三国之一。意大利在北非和地中海的战事,虽然效果不佳,但与德国形成呼应,进一步构建了“轴心国”的框架。

“不首先攻击”但最终开战的微妙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同盟条约,德国和日本在直接军事合作方面,更多的是一种“各自为政”式的配合,而非协同作战。德国进攻苏联后,并没有要求日本立即对苏开战,日本也没有在德国进攻波兰时立即向法国开战。他们的联合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默契”和“分工”。
德国的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在1941年6月开始,而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在1941年12月向美国宣战。在德国进攻苏联后,日本之所以选择南下对美英宣战,而不是北上进攻苏联,一方面是因为日本认为南方拥有丰富的石油和橡胶资源,是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本对苏联的实力仍有顾虑,而对美国及其英国殖民地则认为有机可乘。德国对此虽然希望日本能配合,但并不能强求。

总结而言,德国和日本的联合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的不满、意识形态的相似以及战略利益的暂时契合而形成的“机会性联盟”。 他们都看到了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实现自身扩张野心的可能性,并通过结盟来增强彼此的力量和信心。然而,这种联盟缺乏深厚的共同价值观和真正的战略互信,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利用的产物,最终随着双方在各自战场上的溃败而走向终结。他们并非像一个紧密的整体那样“一起打仗”,而是各自在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各自的目标而展开行动,但这些行动在宏观上对英美法苏等国构成了多线作战的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协同效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国家,隔了半个地球,为什么成同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其背后并非简单的“合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的意识形态吸引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勾结。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所谓的“轴心国”联盟。一、共同的“逆来顺受”感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首先,必须理解的是,德国和日本在战前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感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德国在二战初.............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日本的处理相对“温和”,尤其是与对德国的清算相比。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惩罚”这个简单概念,深入剖析当时的美国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解读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集体责任、战争罪行、民族罪责等敏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左派”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过度简化,而是去理解可能存在于不同群体中的具体论调以及这些论调背后.............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一战末期,德国军官团选择抛弃威廉二世,而二战时却选择坚决打到底,这背后是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在政治、社会、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军官团忠诚度变化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期德国军官团的构成、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背负的使命感。一战末期的德国:帝国末路与军官团.............
  • 回答
    二战中后期,德国空军(Luftwaffe)逐步丧失制空权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一过程:一、战略误判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早期辉煌的代价: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凭借先进的战术和相对精良的飞机,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国确实还有庞大的军队,但说它们“轻易”投降,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德国的投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无奈的过程,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和压迫。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理解“700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真实含义。到1945年春天,德国确实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但这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后备.............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当局对一战为德国效力过的犹太老兵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扭曲和残酷的写照,充分暴露了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人本质。尽管这些老兵曾经为德国浴血奋战,在战场上赢得过荣誉,但纳粹的政策却将他们视作民族的敌人,并一步步将他们推向深渊。首先,纳粹上台之初,尽管明确推行反犹政策,但.............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大城市遭受的毁灭性轰炸与意大利大城市相对完好的状况,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以及两国在战争中的不同角色等多重原因。简单地说,这并非偶然,而是盟军战略选择和意大利自身地位变化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意大利虽然是轴心国的一员,但它在战争中的主动性和对盟军造成的威胁程度,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