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二战中德国日本密码被破译 盟军的却没有?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

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

德国在二战初期拥有一套被认为极其安全的密码系统,最著名的就是恩尼格玛(Enigma)。恩尼格玛是一种机械式转子密码机,通过复杂的电气连接和每日更换的设置,产生看似随机的加密文本。德国陆军、海军和空军都使用了不同配置的恩尼格玛。

然而,恩尼格玛并非无懈可击,其被破译的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

波兰的先驱工作: 在战争爆发前,波兰密码学家(包括马里安·雷耶夫斯基、杰尔基·罗兹基和亨利克·佐加尔斯基)就已经在破解恩尼格玛的早期版本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数学方法和逻辑推断,成功设计出“博姆贝”(bomba)这样的破译机器。当德国入侵波兰时,波兰人及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设备转移给了英国。
英国布莱切利园(Bletchley Park)的集中破译: 英国情报机构在布莱切利园设立了一个庞大而秘密的密码分析中心。在这里,汇聚了包括数学家、语言学家、国际象棋大师等各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继承了波兰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
技术进步: 布莱切利园的密码学家们不断改进破译恩尼格玛的方法,开发了更先进的“博姆贝”机器,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测试恩尼格玛的各种设置。他们还利用了恩尼格玛自身设计中的一些“弱点”,例如操作员的习惯性错误,或者德军在某些情况下重复使用密钥。
信息收集: 截获德军情报信息是破译工作的基础。皇家海军有效地封锁了德国的通讯,使得截获恩尼格玛电报成为可能。
情报分析与整合: 破译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利用这些信息。布莱切利园的情报分析团队将破译的信息(代号为“Ultra”)与现有情报进行整合,为盟军的军事决策提供关键支持。例如,“Ultra”情报揭示了德军的U型潜艇部署位置,极大地帮助了盟军反潜作战,保护了北大西洋的补给线。
洛伦兹密码(Lorenz Cipher): 德国用于最高级别指挥部之间的通讯,如希特勒与前线的指挥官,使用了更复杂的“洛伦兹”密码机。这款机器比恩尼格玛更先进,它使用了12个转子,并且每次加密都会生成不同的密钥。破解洛伦兹密码的任务更为艰巨,但最终在布莱切利园的努力下,由一个名为“Tunny”的团队成功破译。这同样是依靠了数学分析和特殊的机器(如“Colossus”),后者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电子计算机。

日本密码的破译:紫密码与JN25

日本方面,盟军也成功破译了其关键密码系统,其中最著名的是:

紫密码(Purple): 这是日本外务省使用的一种复杂的密码系统,用于外交通讯。美军在破译紫密码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技术分析与设备: 美军通过截获和分析紫密码电报,逐步了解其工作原理。他们设计并制造了类似的机器来模拟紫密码机的操作,从而进行自动化破译。
情报合作: 美国海军的“Station Hypo”(位于夏威夷)在破译紫密码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
珍珠港事件的“失算”: 尽管美军破译了紫密码,但关于日本即将袭击珍珠港的预警信息并未被及时有效地传递和解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悲剧。然而,破译紫密码使得美军能够了解日本的外交意图和谈判策略,对后续的太平洋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JN25海军密码: 这是日本海军使用的主要密码系统,其破译对太平洋战争至关重要。
持续的努力: 美军海军情报局(OP20G)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破译JN25。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最初的手工分析到后来的机械辅助,再到最后能够实时破译。
关键的转折点: JN25的破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编码表和密钥的逐步了解而不断推进。特别是对日本海军密码系统的持续性破坏,让其变得越来越脆弱。
珊瑚海和中途岛战役: JN25的破译极大地帮助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胜利,尤其是在珊瑚海海战和关键性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军能够提前获知日军的舰队动向、兵力部署以及攻击目标,从而占据战略优势。例如,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正是依靠对JN25的破译,准确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从而设下埋伏,重创了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队。

为何盟军的密码相对安全?

相比之下,尽管轴心国的情报部门也在试图破译盟军的密码,但他们的成功率非常低,或者说未能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情报。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技术的先进性与保密性:
西蒙斯(Simons)转子密码机: 美国在战争初期使用了由西蒙斯公司设计的转子密码机,比早期的恩尼格玛更为复杂。尽管日本情报部门进行了尝试,但并未能成功破译。
美军的SIGABA/ECM Mk II: 这是美国在后期开发的一种更为先进的密码机,比西蒙斯机器更加安全。尽管日本情报部门曾试图对SIGABA进行分析,但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通信保密性: 盟军在通信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并采用了多种加密手段。例如,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大量使用了纳瓦霍语“代码谈话者”(Code Talkers),他们使用基于纳瓦霍语的语言进行无线电通信。这种语言对于没有受过特殊训练的日本人来说,几乎是无法理解和破译的。即使截获了这些信息,也如同天书。

2. 组织与管理:
分散的密码体系: 尽管德国和日本都拥有集中式的密码研究机构,但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军种独立、沟通不畅以及内部缺乏统一的严格管理,导致了某些方面的漏洞。例如,德军某些单位在处理日常通信时,为了图方便,可能会重复使用密钥或者采用不那么严格的加密程序。
盟军的集中管理与专业化: 盟军的情报和密码分析部门,如英国的布莱切利园和美国的海军情报局,都进行了高度的专业化和集中管理。人才的汇聚、资源的投入以及对流程的严格控制,使得他们的密码工作效率和成果显著。

3. 人力资源与文化因素:
人才的差异: 盟国(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在数学、逻辑学、语言学等领域拥有更广泛的人才基础,并且能够吸引和留住这些顶尖人才。布莱切利园汇聚了许多英国的杰出知识分子,而美国也集结了当时最优秀的密码学家。
密码学意识: 盟国,特别是英国,在战争前就对密码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重视。波兰人的贡献更是为英美两国提供了宝贵的起点。
操作员的纪律性: 尽管德国和日本都有严格的密码操作规程,但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总会存在操作失误或违规的情况,这些微小的疏漏往往成为密码分析人员的突破口。盟军在这方面的纪律性相对更好。

4. 战略决策与资源投入:
对密码战的重视程度: 盟国,特别是英国,非常清楚密码战对战争全局的重要性,并投入了巨额的资源来支持密码破译工作。丘吉尔本人也对“Ultra”情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德国和日本的资源分配: 尽管轴心国也认识到密码的重要性,但他们在资源分配上可能不如盟军那么集中和优先。战争的全面性使得他们必须在多个战线上分配有限的资源。

总结来说, 二战中德国和日本密码被破译,而盟军密码相对安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盟军在技术创新(如改进破译机器)、人才汇聚(布莱切利园)、信息截获能力、对密码学的高度重视以及严格的组织管理方面占据了优势。而德国和日本的密码系统虽然在初期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由于技术上的某些漏洞(例如恩尼格玛的固有弱点)、操作上的失误、以及盟军持续不断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破译努力,最终被逐一攻破。特别是“Ultra”情报的威力,让盟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可以说是二战中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盟军的密码没有被破译?

事实是德国成功的破译了除苏联以外的所有敌国的通信密码。

而且连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的通话内容都被德军在荷兰的监听站实时监听和录音。

而且轴心国对盟军的密码破译还不限于纯技术手段,他们甚至还通过人力情报手段成功窃取了美国的武官密码。

1941年9月,意大利军事情报机关通过美国驻意大利使馆里的一名工勤人员----意大利人Loris Gherardi直接窃取了美国武官的密码本,进行复制后又放回了原处。

之后,意大利军事情报机关将密码本中的部分内容给了德国军事情报机关。

于是,美国武官们发送的密码电报全被德军破译。

当时美国驻埃及使馆的武官Bonner Fellers经常到在北非作战的英军那里考察,并将英军的大量战备细节发回美国国内。

结果所有这些重要情报全部被德军破译,英军的每一步部署都被隆美尔掌握,所以英军在隆美尔面前一败涂地。

可以说,隆美尔的“沙漠之狐”的美名完全可以归因于对美国武官密码的破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德国在二战初.............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在战前的准备和崛起过程。德国:复仇、重整与闪电战的威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
  • 回答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其背后并非简单的“合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的意识形态吸引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勾结。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所谓的“轴心国”联盟。一、共同的“逆来顺受”感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首先,必须理解的是,德国和日本在战前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感到.............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日本的处理相对“温和”,尤其是与对德国的清算相比。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惩罚”这个简单概念,深入剖析当时的美国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帝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确实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占领了东北、华北以及江南等富庶之地。然而,即便如此,日本最终未能“打下”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对抗就能概括。一、 日本战略的根本性失误:速战速决的幻想破灭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初衷,是基于其“速战速.............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记忆、国家责任以及人们对战争罪魁的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将二战的罪责完全归咎于两国,然后区分对待两国人民和领导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整体性战争机器与侵略的长期性在很多人的记忆和历史.............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解读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集体责任、战争罪行、民族罪责等敏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左派”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过度简化,而是去理解可能存在于不同群体中的具体论调以及这些论调背后.............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轴心国包括德国、日本和美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将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更加复杂、残酷,并且难以预测。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种假设下的可能结局:核心前提的改变与轴心国的新格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日美三国法西斯”的含义。这并非简单地将美国加入现有的轴.............
  • 回答
    要给二战时期的各国综合国力打分,并以意大利为参照(100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涵盖了太多维度: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军事规模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战略纵深、政治稳定性、外交影响力、科研能力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会此消彼长。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当局对一战为德国效力过的犹太老兵的态度,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扭曲和残酷的写照,充分暴露了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非人本质。尽管这些老兵曾经为德国浴血奋战,在战场上赢得过荣誉,但纳粹的政策却将他们视作民族的敌人,并一步步将他们推向深渊。首先,纳粹上台之初,尽管明确推行反犹政策,但.............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在德军总伤亡人数上可能没有达到惊人的“几十万”,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二战进程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实际损失以及其象征意义首先,需要澄清关于德军损失的数字。根据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统计数据,德军及.............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士兵的阵亡人数确实比苏联士兵少,但这背后是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历史原因。简单来说,虽然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战争的性质、规模、持续时间以及国家自身的实力和组织能力等因素都导致了阵亡人数的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中国战场(.............
  • 回答
    硝烟弥漫的战场,为何不见昔日雄风?二战中国战场骑兵的隐秘与世界的骑兵变迁当我们回顾二战的恢弘史诗,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坦克轰鸣、飞机俯冲、步兵冲锋的画面。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我们似乎很少能找到身披闪亮铠甲、纵马挥刀的“枪骑兵”的身影,尤其是在广袤的中国战场上。为何昔日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国确实还有庞大的军队,但说它们“轻易”投降,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德国的投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无奈的过程,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和压迫。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理解“700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真实含义。到1945年春天,德国确实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但这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后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