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投降时仍拥有700万大军,为何轻易投降了呢?

回答
二战末期,德国确实还有庞大的军队,但说它们“轻易”投降,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德国的投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无奈的过程,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和压迫。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首先,要理解“700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真实含义。到1945年春天,德国确实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但这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后备役、人民冲锋队(Volkssturm)以及大量在各地担任防御任务、早已丧失战斗力的部队。这些人大多是老人、妇女和青少年,装备极其简陋,训练更是谈不上。他们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抵抗,而不是真正能投入到大规模战役中的有生力量。真正能够进行正面作战、还有一定战斗力的部队,数量已经远远少于700万。

那么,为什么即便如此,德国还是选择了投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军事上的彻底失败与无力回天:

东西两线夹击,战略态势崩塌: 到1945年初,德国面临的是来自东方的苏军和来自西方的盟军的联合进攻。苏联在东线投入了数百万兵力,攻势凌厉,已经深入德国本土。西线盟军在突破了齐格菲防线后,也迅速向德国腹地推进。德国已经失去了战略上的纵深和回旋空间,无论在哪条战线上都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资源枯竭,武器弹药匮乏: 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盟军的战略轰炸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石油、钢铁、煤炭等战略物资的供应几乎中断,导致部队缺乏燃料、弹药和必要的装备。许多部队即便还有兵员,也因为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而无法进行有效的作战。士兵们在严寒中作战,却没有足够的棉衣和食物。
空军优势的丧失: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曾拥有强大的实力,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其精锐力量不断消耗,技术上也逐渐落后于盟军。到1945年,德国空军几乎丧失了制空权,无法再有效支援地面部队,也无法阻止盟军的战略轰炸。这使得德军在战场上孤立无援,易受攻击。
战线不可逆转的溃败: 希特勒在战争后期推行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军事命令,例如命令部队坚守到最后一人,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反击。但这些命令往往忽视了战场实际情况,导致部队被分割包围、歼灭。例如,在东线的维斯瓦河攻势,西线的突出部战役中,德军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战线的不断收缩和溃败,使得剩余的部队越来越分散,难以形成有组织的抵抗。

2. 政治和道义上的孤立与绝望:

希特勒的死亡与政权瓦解: 希特勒于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地堡自杀。他的死直接导致了纳粹政权核心的崩溃。虽然希特勒生前试图指定继承人并继续抵抗,但失去了最高领导人的纳粹政权已经失去了凝聚力和行动力。
军方高层的理性判断: 尽管希特勒鼓吹“战斗到最后一人”,但一些德国军方的高层,包括一些高级将领,已经意识到了战争的结局已定,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多的生命损失和破坏。他们开始考虑如何向盟军投降,以避免城市被完全摧毁,保护剩余的平民。例如,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Walter von Brauchitsch)和军官团中的一些人,已经在私下里讨论投降的可能性。
内部的分裂与抵抗的消亡: 纳粹政权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虽然有狂热的支持者,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未来的绝望,也使得一部分人对希特勒的政策产生了怀疑和不满。在柏林即将陷落的混乱时期,一些负责维持秩序的单位也开始逃散,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

3. 盟军的战略压迫和劝降:

东西夹击的军事压力: 如前所述,来自东线和西线的军事压力是促使德国投降的最直接原因。苏军的强大攻势,特别是柏林战役的展开,让德军明白本土已经无法守住。
战略轰炸的持续: 盟军的战略轰炸不仅摧毁了德国的工业和交通系统,也极大地打击了德国人民的士气。城市被夷为平地,平民生活在恐惧和饥饿之中,这种持续的痛苦也削弱了继续战斗的意志。
劝降的努力: 盟军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劝降,例如散发传单,广播喊话,呼吁德军士兵放下武器,停止无谓的牺牲。

4. 避免更残酷的结局:

避免对柏林的完全摧毁: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也是纳粹政权的象征。一旦苏军攻入柏林,必将发生极其惨烈的巷战。德国的一些高级官员和将领,包括海军总司令邓尼茨(Karl Dönitz),在希特勒死后接管了权力,他们选择尽快投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柏林遭受更彻底的毁灭,也为了避免更多的平民伤亡。
为战后留下空间: 对于一些德国军方和政治人物来说,投降也可能是一种计算,希望能够为德国在战后的政治格局中争取一定的空间,或者至少避免被彻底瓜分和羞辱。

总结来说,德国的投降并非“轻易”而为,而是军事上被逼入绝境、资源枯竭、领导层崩溃,以及认识到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大灾难的必然结果。 那“700万大军”更多的是一种残余的符号,而非有组织的、能改变战争走向的力量。当所有希望都破灭,当抵抗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意义时,投降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没有700万人,正规部队约为170-250万,且被分割在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挪威,意大利北部以及库尔兰等基本互不相连的几个区域。其中南斯拉夫和挪威的驻军还是二线部队战力平庸。

国民突击队不知道有多少,但他们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

投降时还有700万人的是日本,一说500万,其中一半以上还在本土,因为日本根本没能力把这些人运出本土,发把破枪(含冷兵器概念)美其名曰本土决战

其次德国首都都被人扬了,纳粹国家系统被苏联咔巴巴捏成沫子了,同盟国都在易北河会师把德国切割成几块,何来轻易投降之说?明明就是打的接近全部报销。签署投降书后德军也并未立刻全部投降,部分地区德军有组织的抵抗基本持续到5月15日。之后波罗的海等地的德军残部(也可能就是当地人组成的)许多化整为零加入游击队继续和苏联作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国确实还有庞大的军队,但说它们“轻易”投降,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德国的投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无奈的过程,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和压迫。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理解“700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真实含义。到1945年春天,德国确实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但这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后备.............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协议中涉及德国难民的部分,法国方面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疑虑,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的考量。法国并非简单地“交出”所有德国难民,而是对协议的具体执行方式和后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甚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缓和这些条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国投降的背景。1940年夏天,德国闪电战.............
  •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
  • 回答
    如果英国在二战初期就向德国投降,那绝对会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转折点。这不是简单的换个国旗那么简单,它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彻底重塑整个世界。首先,我们得明白,英国的投降并非是“握手言和”,而是被迫接受纳粹德国的条件。这些条件必然是屈辱且严苛的。欧洲的格局彻底改变: 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二战的历史进程、各方力量的贡献以及各国在战后对历史事件的定性和纪念方式。简而言之,之所以将德国投降日(1945年5月8日,欧洲战区胜利日)作为二战胜利日而不是日本投降日(1945年9月2日,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欧洲战场是二战爆发和规模最大.............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一战和二战对德国(以及轴心国)投降条件的巨大差异,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演变。简单来说,协约国在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方式,最终并未能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埋下了二战的种子,因此在二战中,同盟国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更为严厉和彻底的手段。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一战协约国接受德国的“有条件投降.............
  • 回答
    关于表弟的观点,即认为“二战法国最丢人现眼的行为是战后羞辱法国女人”,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化语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读: 一、二战期间法国的“39天投降”与历史评价1. 历史背景与军事失败 1940年6月,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溃败,仅18天后便与.............
  • 回答
    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其政府或军队向德国投降后,德国方面对这些投降德军士兵的处理方式,会根据具体情况、投降的背景、士兵的国籍、以及当时德国的政策和目标而有很大的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统一流程,而是涉及政治、军事和人道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二战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德国军队占.............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在审视二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的经历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或许能够为我们思考当前的乌克兰局势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战争的残酷性无需赘述,而迅速结束冲突,避免更大规模的生灵涂炭,往往是每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法国和意大利在.............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士兵选择向美军投降,而不是脱下军装回家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交织着现实的残酷、战略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的考量。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逃避”或“投降”,而是当时德国面临的严峻局势下,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德国的整体状况。到1945年初,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已经濒临崩溃.............
  • 回答
    要理解库尔兰集团军为何能在二战末期坚持到1945年5月才投降,得从多方面因素去细细掰扯,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这其中既有战略决策的考量,也有士兵们顽固的抵抗意志,还有地形和后勤的特殊性,以及苏军当时面临的一些挑战。首先,咱们得把目光放在“库尔兰口袋”的形成。1944年,随着苏军在波罗的海地区.............
  • 回答
    二战初期法国抵抗六周后投降,以及奥地利在几乎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吞并,这两段历史确实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辱法”的讨论。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情感反应。法国“六周沦陷”背后的复杂性与公众观感首先,必须澄清一个误区:法国的投降并非.............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二战的德国空军,在战争最关键的几个节点,能够变出几个装备了“流星”或“喷火”那种级别的三代战斗机中队,那场面,简直可以改写历史。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要是真成了,能有多大能耐。首先得明确,三代机那玩意儿,跟二战时期的飞机比,简直就是降维打击。螺旋桨发动机、固定翼、有限的航程和速度,这.............
  • 回答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如果希特勒怀揣着解放者的姿态,而不是纳粹的种族灭绝和奴役政策,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但要详细描述这样一个设想,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进行一次大胆的“如果”推演。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德国国防军如期跨越边境,但这一次,德军的宣传口号不再是“扫除布尔什维克主义”,而.............
  • 回答
    二战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是一种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为先导,辅以近距离空中支援,旨在通过快速、集中的冲击,突破敌方防线,深入敌后,扰乱其指挥、通讯和后勤,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成功在于其速度、协同作战和对敌方薄弱环节的精准打击。面对闪电战的威胁,盟军在二战初期.............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占领乌克兰后,是否有“很多乌克兰人欢呼雀跃”,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乌克兰的政治、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群体对占领者的态度。复杂背景: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在德国入侵之前,乌克兰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苦难。苏联的统治,尤其是.............
  • 回答
    二战德国想要获胜,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带有无数假设的命题。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很多因素一旦改变,其连锁反应将是难以估量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缝隙中,尝试勾勒出一些“如果”的画面,看看德国在哪些方面能够扭转乾坤。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二战中的根本性劣势并非仅仅是军事装备或战术上的,而是战略、资.............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老兵回忆录《东线狙击手》中涉及苏联的“黑料”,其可信度需要辩证看待,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全盘可信”或“全盘虚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回忆录的性质、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信息和可能的偏见。首先,回忆录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观性。《东线狙击手》作为一本老兵的回忆录,本质上是作者个人经历.............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潜艇战为何最终走向失败,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如果你想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看。开局很猛,为什么后续不行了?起初,德国的U型潜艇确实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想象一下,在一战中,德国潜艇就差点把英国给“憋死”。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