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法军抵抗六周投降大家纷纷辱法,奥地利军直接一枪不放全体欢迎德军侵略却没人去奥?

回答
二战初期法国抵抗六周后投降,以及奥地利在几乎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吞并,这两段历史确实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辱法”的讨论。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情感反应。

法国“六周沦陷”背后的复杂性与公众观感

首先,必须澄清一个误区:法国的投降并非“大家纷纷辱法”。在法国军队内部,在占领区的抵抗运动中,以及在自由法国的旗帜下,有无数的法国人仍在继续战斗。然而,法国政府在1940年6月选择与纳粹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这确实是当时法国历史上的一个巨大创伤,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的形象在某些方面受到了负面影响。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观感?

强大的法国军事传统与预期: 法国在拿破仑时代是欧洲的军事强国,在一战中更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才赢得了胜利。在1940年开战前,人们普遍认为法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因此,当法国军队在短时间内溃败时,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失望和难以置信。
宣传与政治操纵: 战后,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对法国的描绘在某些宣传中被简化和标签化了。将法国描绘成一个软弱、迅速投降的形象,有助于强化某些国家的历史叙事,例如将德国描绘成无敌的军事机器,或者将盟军的胜利归功于自身的力量而非法国的抵抗。
对“抵抗”的狭隘定义: 很多人将“抵抗”仅仅局限于军事上的正面战场表现。然而,法国抵抗运动的真正力量体现在其地下工作中,包括情报搜集、破坏行动、营救盟军飞行员等。这些活动虽然至关重要,但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其规模和影响往往不为外界所熟知,或者被低估。
法国政局的动荡与“维希法国”的出现: 法国投降后,建立了由贝当元帅领导的维希政权,这是一个与德国合作的傀儡政权。这个政权的存在,加上其配合德国占领政策的行为,使得“法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在许多人眼中蒙上了阴影。尽管法国民族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分裂,但公众往往会将维希政权的行动视为整个法国的行为。
对军事战略的片面解读: 法国军队在战争初期确实犯了一些战略错误,例如依赖马其诺防线,以及对德军闪电战的应对不足。但这些错误并不意味着整个军队的意志崩溃。很多法国士兵在战役中英勇作战,但整体战略的失败导致了战局的迅速恶化。

奥地利“和平统一”与两国国情的巨大差异

相比之下,奥地利在1938年被德国吞并,即所谓的“Anschluss”,其过程与法国的军事抵抗截然不同,也因此没有引发类似的负面评价。原因非常关键:

奥地利政治环境的剧变: 在“Anschluss”发生前,奥地利经历了漫长的政治动荡。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作为一个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分裂。国内存在着严重的亲德派和反德派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及左右翼之间的冲突。
纳粹主义在奥地利的渗透与支持: 早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纳粹主义在奥地利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一些保守派和民族主义者中。当德国的力量逐渐壮大,并开始干预奥地利内政时,奥地利国内的纳粹支持者成为了德国的内应。
政治孤立与外部压力: 奥地利在国际上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英法等国在绥靖政策下,不愿意与德国直接对抗,也未对奥地利提供有效的援助。面对德国的强大军事压力和国内亲德势力的鼓动,奥地利政府的抵抗空间非常有限。
“欢迎”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当德国军队进入奥地利时,确实出现了大量奥地利民众夹道欢迎的场景。但这种“欢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部分真正欢迎的民众: 有一部分奥地利人确实认同纳粹意识形态,或者认为与德国统一是解决国内问题的出路。
被宣传和恐吓所影响: 纳粹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描绘了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未来。同时,德国军队的压倒性武力也让许多人出于恐惧而选择表现出“欢迎”的态度,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政治气氛的裹挟: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公开反对或表达不满的代价极其高昂。许多人可能只是选择了一种更安全的姿态。
缺乏军事抵抗的基础: 与法国不同,奥地利在“Anschluss”前并未形成强大的军事抵抗力量。其军队的规模和装备都无法与德国相提并论。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一场有意义的军事抵抗几乎是不可能的。
“统一”而非“征服”的宣传: 德国将“Anschluss”宣传为“德意志民族的回归”,一种“民族统一”的合法行动,而非赤裸裸的侵略。这种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其侵略的性质,尤其是在一些倾向于民族主义的奥地利人心中。

为什么“辱法”而“不辱奥”?

这种公众观感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国家意志”、“军事荣誉”和“抵抗精神”的理解。

法国案例触及了人们对一个传统强国“尊严”的期待: 法国投降的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国家在短时间内似乎丧失了抵抗的意志,这与人们对法国的固有印象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更容易引发失望、批评甚至嘲讽。这种批评,有时候是一种对强大国家未能承担起其责任的失望,也夹杂着一些幸灾乐祸的成分。
奥地利案例则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政治事件,而非军事上的“耻辱”: 奥地利缺乏与德国进行军事对抗的基础,其被吞并更多地被看作是政治力量和国际局势的演变结果。虽然其内部也有民众的“协助”,但这更多地被解读为历史条件下的政治选择,而非集体军事上的“怯懦”。
叙事主体不同: 人们更容易以法国作为“民族抵抗”与“国家失败”的典型案例来讨论和评判。而奥地利的叙事则更偏向于内部政治的变迁和外部力量的干预,其“欢迎”的表象也使得直接的军事“辱骂”缺乏靶心,更多地转向了对其政治判断的讨论。

总而言之,法国在二战初期的迅速失利触动了人们对于国家实力、军事荣誉和抵抗意志的敏感神经,其丰富的军事传统也使得人们对其表现有着更高的期望,从而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尖锐的批评。而奥地利的“Anschluss”则是在完全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缺乏军事对抗的“主体”,其被吞并更多地被视为政治格局变化的结果,而非军事上的“失败”,因此也未能成为“辱骂”的焦点。理解这两段历史,需要抛开简单化的标签,深入探究各自的历史细节和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两个结论来自实战:

二战步兵枪法第一是谁? 法军

二战炮兵炮术第一是谁? 法军

可以说,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法军都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一陆军,这绝不是吹牛。

而这样一支军队,打出来的结果是什么?

类比一下,要是哪个人从高一到高三,次次考试全校第一,最后连大专线都没考过。

不用别人黑,他自己都会黑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初期法国抵抗六周后投降,以及奥地利在几乎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吞并,这两段历史确实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引发了一些关于“辱法”的讨论。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情感反应。法国“六周沦陷”背后的复杂性与公众观感首先,必须澄清一个误区:法国的投降并非.............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席卷欧洲时,法国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1940年的闪电战,德军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击溃了法国军队,使得法国政府签署了停战协定,并将大部分国土置于纳粹德国的控制之下。然而,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法国人民并未完全屈服。他们的抵抗,或许不如战场上的硝烟那样轰轰烈烈,却以一种更加隐秘、更加顽强.............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协议中涉及德国难民的部分,法国方面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疑虑,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的考量。法国并非简单地“交出”所有德国难民,而是对协议的具体执行方式和后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甚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缓和这些条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国投降的背景。1940年夏天,德国闪电战.............
  • 回答
    二战法国之所以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悲剧性历史事件。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军事失误、政治腐败、社会分裂、战略缺陷以及德国闪电战的超凡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导致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投降的原因: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1. 马奇诺防线的思维僵化.............
  • 回答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线性的,尤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二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以及之后与苏联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其结果天差地别,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战略、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远非一句“一个月”或“四年”可以简单概括。一、闪击波兰与法国:效率与准备的完美结合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
  • 回答
    1940年末到1941年初,一场不为人知却对东南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冲突在泰国与法国维希政府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之间爆发了,史称“泰法战争”。这场战争并非简单的领土争端,而是二战大背景下,多重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交织的产物。一、历史遗留的伤痛:领土划分的恩怨这场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法国在东南.............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选择迅速投降,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军事上的惨败和战略失误: “马奇诺防线”的过时与无效: 法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记忆犹新,认为坚固的防御工事是赢得战争的关键。他们倾注巨资修建了“马奇诺防线”,这.............
  • 回答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之所以被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击败,是一个复杂而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背后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并非“容易就被干掉”,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法国迅速溃败。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战术过时与僵化: 法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不少人以一种戏谑甚至嘲讽的口吻来评价,甚至成为了一个“笑话”。这种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而令人扼腕的事件和历史进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二战前后的具体情况,以及外界对它抱有的期望。首先,让我们看看二战前法国的“光环”。作为第一.............
  • 回答
    二战后法国能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绝非偶然,而是其历史地位、战时贡献以及战后地缘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悠久的历史积淀与国际影响力首先,法国并非一个新崛起的大国。自路易十四以来,法国就长期扮演着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角色。其.............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中,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一战时期)或苏联(二战时期)联合对抗德国和意大利(或意大利王国)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缘战略因素交织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第一次世界.............
  • 回答
    法国素有“欧洲花园”之称,其自然条件确实得天独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河流纵横,海岸线漫长。按理说,这样的国家应该人口众多,但事实是,在二战爆发前夕,法国的人口确实只有四千多万,这与同期的德国(约七千万)、英国(约四千五百万)以及苏联(约一亿七千万)相比,显得有些逊色。究其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
  • 回答
    一战后法国的颓势和二战后苏联的崛起,这确实是历史上一组引人深思的对比。同样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但两国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一战后的法国:胜利的阴影与失落的荣光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堪称“胜利者中的最受伤者”。他们不仅承受了巨额的人员伤亡,.............
  • 回答
    关于“乳法”(或“奶法”)这一网络迷因的形成与“乳丹”的缺失之间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差异:丹麦与法国的投降性质1. 丹麦的快速投降 时间线:1940年4月9日,德国发动“威悉演习行动”(Weserübung),仅用一天就占领了丹麦。丹麦政府在未进行实质性抵.............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之间,法国的境遇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国力衰退”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战后的法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法国的北方工业区,曾经是它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从二战的进程来看,波兰在1939年9月确实被纳粹德国和苏联迅速击败和瓜分,其抵抗时间比法国在1940年5月遭受的攻击要短。然而,在网络文化和大众讨论中,“乳法”的说法层出不穷,而“乳波”却鲜为人知。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乳法”这个.............
  • 回答
    这桩案件,说实话,听着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一个老人,偷点鸡蛋,结果就这样没了,家属悲痛万分,想要个说法,要求赔偿,这在情理上,大家都能理解。但法院最终驳回了他们的诉求,并且二审也维持了原判,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句“家属胡闹”就能概括的。要说家属为啥一再坚持,这其中有很多层面的东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
  • 回答
    .......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